東京國立科學博物館

東京國立科學博物館

東京國立科學博物館,日本最大的自然科學博物館。位於東京上野公園。原屬1872年在東京湯島聖堂創立的文部省博物館。1877年移至上野公園,改稱教育博物館,1949年改稱現名。占地1.32萬平方米。該館現有5個陳列樓。東京國立博物館以收藏展示日本以及亞洲美術作品和出土文物為主,共收藏作品8萬9000餘件,其中國寶89件,重要文物577件。館內分展示日本美術作品和工藝品本館和展示有關亞洲、埃及等東洋美術作品、出土文物的東洋館。主要建築整體風格為明治時代的洋式建築,同時擁有日式風格的展館。

基本信息

簡介

東京國立科學博物館機器人“阿西莫”在投影儀播放的錄像指導下跳舞機器人“阿西莫”在投影儀播放的錄像指導下跳舞

該館現有 5個陳列樓。1、4號樓設生物的進化、哺乳類的進化、日本的動植物、礦物地質和人類等專題展出。珍貴展品有約7000萬年前的肉食恐龍之王──太暴龍、曾經參加南極探險的庫頁島犬──“次郎”以及義犬“八公”的剝製標本。其他 3個陳列樓介紹科學技術發展史,展品有從古至今的各種計量工具和勞動工具。有能源、土木建築、金屬冶煉和加工、輕工業、電子技術、地震測量、飛機以及宇航等方面的傑出成果。其中田中久重制的“萬年時鐘”、江戶時代的換算天平稱以及觀察南極氣象用的火箭和人造衛星尤為珍貴。室外還展出座頭鯨、D51型蒸汽機車、零式戰鬥機、火箭和直升飛機等模型。此外,該館在東京新宿有自然歷史研究所,分設動物、植物、地質和人類等研究部門;在東京港區有附屬自然教育園;在茨城縣有筑波實驗植物園。

東京國立科學博物館東京國立科學博物館

該館的科學研究和教育活動十分活躍,每年定期出版8種期刊,主要有《國立科學博物館研究報告》和《國立科學博物館專報》。科學普及教育活動經常而多樣化,設有博物館教室、自然教室、科學教室、兒童中心,舉辦自然歷史講座、科學技術講座、天體觀察及放映科教電影等等。該館的許多展品可以用手觸摸,自己動手做實驗。每年觀眾約 100萬人次。

日本最大的自然科學博物館。位於東京上野公園。原屬1872年在東京湯島聖堂創立的文部省博物館。1877年移至上野公園,改稱教育博物館,1949年改稱現名。占地1.32萬平方米。該館現有 5個陳列樓。1、4號樓設生物的進化、哺乳類的進化、日本的動植物、礦物地質和人類等專題展出。珍貴展品有約7000萬年前的肉食恐龍之王──太暴龍、曾經參加南極探險的庫頁島犬──“次郎”以及義犬“八公”的剝製標本。其他 3個陳列樓介紹科學技術發展史,展品有從古至今的各種計量工具
和勞動工具。有能源、土木建築、金屬冶煉和加工、輕工業、電子技術、地震測量、飛機以及宇航等方面的傑出成果。其中田中久重製的“萬年時鐘”、江戶時代的換算天平稱以及觀察南極氣象用的火箭和人造衛星尤為珍貴。室外還展出座頭鯨、D51型蒸汽機車、零式戰鬥機、火箭和直升飛
機等模型。

旅遊事項

5個大廳展出各種科學知識。有恐龍展覽,還有一個廳專門介紹日本人的演變。也有磁力懸浮火車的工作模型,未來的磁力懸浮鐵路以及一駕飛機模擬器供你像飛行員一樣施展駕駛技術。
地址:上野站向北走5分鐘。
電話:3822 0111
開放時間:上午9∶00-下午4∶30,4點以後不得入內

相關資料

東京國立科學博物館東京國立科學博物館
日本博物館位於東京上野公園。1872年創建。原為東京湯島聖堂的文部省博物館,1889年改為帝室博物館,1900年改名東京帝室博物館。1947年博物館由宮內省改屬文部省管理,更名國立博物館。1952年定名為東京國立博物館,隸屬文部省文化廳。博物館由4個館組成,藏品10萬餘件,陳列室總面積1.4萬餘平方米,展出4000餘件文物。本館於1938年開館,設20個陳列室,按時代展出日本雕刻、染織、金工、武器、刀劍、陶瓷、書畫、建築構件等展品。表慶館是一座明治末年建築,為當時皇太子成婚紀念而建造,1909年開館,設9個陳列室,按時代分類展出史前時代至歷史時代的日本考古發掘遺物,有石器、繩紋、彌生式陶器、填輪、漢式鏡,銅鐸、陶瓷器等珍品。法隆寺寶物館於1964年開館,設3個陳列室,專門展出明治初年法隆寺向宮廷獻納的各種寶物。東洋館是1968年開放的新館,設10個陳列室,分綜合陳列埃及藝術、西亞、東南亞藝術、中國藝術、朝鮮藝術和西域藝術等部門,展出日本以外的東方各國各地區的藝術品和考古遺物。露天陳列有遷移來的黑門、校倉等建築,還有石棺、石像、石獸、石柱等。該館設總務部、學藝部和資料部開展管理、科學研究、教育普及工作。出版有《東京國立
東京國立科學博物館東京國立科學博物館

博物館美術志》月刊。每月舉辦講演會。此外還製作反映該館陳列的電影片、館藏文物幻燈片供學校和社會教育機構利用。該館新建了建築面積6434平方米的資料館,1984年開館。東京國立博物館為日本最早也是最大的博物館。東京國立博物館的成立起因於1872年維也納萬國博覽會,由於當時參予展覽的作品因移師到湯島聖堂大成殿和勸業博覽會展出,因而促成了博物館的成立。東京國立博物館的建築群包含1938年開館的本館、1968年成立的東洋館、慶賀大正天皇結婚而興建的表慶館、以及收藏法隆寺珍品的法隆寺寶物館。另外,館後方為廣闊的日式庭園,也是值得欣賞之處。東京國立博物館館藏高達8萬7千多件,館藏種類從書畫、雕塑、器物、織品、書籍、刀劍、金工等,鎮館之寶有“普賢菩薩像”、“松林屏風圖”、狩野派宗師狩野永德的“檜畫”,這件作品展現了桃山時期狩野派豪邁強韌、粗大意的風格,另外,法隆寺寶物館所珍藏古飛鳥時期和白鳳時期的古老文物,則極具歷史意義和文物價值。東京國立博物館是日本收藏中國文物最豐富的博物館,它所設東洋館專門陳列中國文物。在這裡可以看到琳琅滿目的商周青銅器和玉器,春秋戰國以後的各種銅器、漆器、唐三彩、瓷器等,漢晉南北朝的各種石刻造像,歷代書法繪畫等。

大熊貓遺體捐贈

東京國立科學博物館東京國立科學博物館
日前在日本東京上野動物園死亡的雄性大熊貓“陵陵”的遺體已被捐贈給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用於對熊貓的科學研究。

22歲零7個月(相當於人類的70歲左右)的“陵陵”4月30日因年老死亡。“陵陵”死後,上野動物園出現自1972年以來園內首次沒有大熊貓的情況。這幾天動物園熊貓館前堆滿了鮮花和水果,不少日本人在卡片上寫下悼念的寄語。

1972年10月28日,為紀念中日兩國實現邦交正常化,中國政府將一對大熊貓“康康”和“蘭蘭”贈送給日本,落戶上野動物園。從那時起,上野動物園的大熊貓就成為中日兩國的“友好大使”。出生在北京動物園的“陵陵”1992年與在日本出生的大熊貓“悠悠”交換,來到上野動物園。

參考遊記

東京國立科學博物館東京國立科學博物館
在東京國立科學博物館看的是常設展,早上11點進去的,500日元門票,感覺不貴,於是又貢獻了300日元租了一個講解PDA。雖說好像有中文的,但是總覺得日文的解說得可能更為詳細,而且對自己的語言能力提高更有好處,於是還是選擇了日文版的。館中展廳一共有6層,地上3層,地下3層。下午5點鐘閉館,可以瀏覽的時間正好6個小時,本打算每一層1個小時,不想在一層看地球生物多樣性就花掉了3個多小時,好在其他層面的展示面積比較小,而且內容我也比較熟悉(日本近代工業,物理學,化學,巨觀宇宙學,微觀分子學等等),總算在閉館前轉圓了,出館的時候講解PDA的電池也正好用完,看來已經到了極限。館中家長陪同的孩子很多,這和周六18歲以下入場免費可能有些關係,但另一方面大凡天下父母之心,無一人不是對自己的子女給予厚望。我想後一個個因素可能更為重要。館中大多數家長都只是將孩子往門裡一帶,然後任他們自由玩耍,自己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大談山海經;在展廳的另一邊,一位年輕的父親,用他粗壯有力的大手,引導著女兒的小巧的手,在各種實驗台上觸觸碰碰,並且耐心嚴肅地講解著。女兒的雙眼是那么的明亮,晶瑩,充滿著渴望。

亞洲博物館

從某種角度上說,了解一個地方的過去和現在是從博物館開始的。一座博物館就是一部物化的發展史,人們通過文物與歷史對話,穿過時空的阻隔,俯瞰歷史的風風雨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