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棉旗

杭棉旗

杭錦旗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西北部,地跨鄂爾多斯高原與河套平原,黃河自西向東流經全旗242公里,庫布其沙漠橫亘東西,將全旗自然劃分為北部沿河區和南部梁外區。梁外區以草原和天然林保護區為主,草原遼闊,草質優良,並盛產多種野生綠色食品,是自治區重要的草原生態畜牧業基地;沿河區屬於黃河沖積平原,水源充沛,土壤肥沃,是自治區高效農牧業基地。全旗轄7個蘇木鄉鎮,總面積1.89萬平方公里,總人口13.2萬,其中蒙古族2.3萬人,是一個以蒙古族為主體、漢族占多數的少數民族地區。

基本信息

概況

杭錦旗位於鄂爾多斯高原西北部,東與達拉特旗、東勝區接壤,南與伊金霍洛旗、烏審旗為鄰,西與鄂托克旗毗連,北與巴彥津爾市隔黃河相望。地跨鄂爾多斯高原與河套平原

杭棉旗杭棉旗
地理座標位於東經116°55ˊ16〞——109°16ˊ08〞、北緯39°22ˊ22〞——40°52ˊ47〞之間。

杭錦旗地域遼闊、資源富集、物華天寶,具有廣闊的開發前景。杭錦旗基礎設施完善,區位優勢明顯,投資環境優越。交通條件:杭錦旗地處包頭至銀川中心地段,距包頭機場200公里,距鄂爾多斯機場100公里,包蘭鐵路途經杭錦旗,並設杭錦旗站。109國道、110國道、丹拉高速公路縱貫東西,旗級六大幹線公路全部完成黑色化改造,總里程達727公里。境內有浮橋兩座,初步形成了以錫尼鎮為中心縱貫南北、連線東西、水旱相通的交通網路。電力條件:全旗有220千伏變電站1個,110千伏變電站2個,35千伏變電站8個,縣級調度實現自動化,88%的嘎查村通電,全旗供電能力已達到54萬千瓦。另外,北方聯合電力公司建設的6×60萬千瓦火力發電廠正在可研編制階段,年內開工建設;天然氣發電、熱電聯產等電力基礎設施項目正在實施。通訊條件:城鄉電話普及率達到92%,移動通訊覆蓋全旗。小城鎮建設:全

杭棉旗杭棉旗
旗擁有1箇中心城鎮、7個建制鎮、2個重點工礦區、3個工業園區,城鎮總人口達4萬人,全旗城鎮人均綠地面積達到5平方米,基本形成了以中心城鎮為核心、工業園區為骨幹的功能互補的城鎮網路群。其中中心城鎮錫尼鎮鎮區面積12平方公里,公共綠地7.6萬平方米,道路46萬平方米,社會服務和居住服務功能完善,輻射帶動能力較強。
杭棉旗杭棉旗

近年來,勤勞勇敢的杭錦幹部民眾不斷解放思想,開拓進取,團結拼搏,艱苦創業,經濟和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到2006年底,全旗國內生產總值為28.9億元,財政收入為2.06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9554元,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4997元。經過幾年的結構調整,工業已成為全旗的主導產業,初步形成了化工、建材、農畜產品加工、醫藥加工為主的產業格局,經濟總量以年均20%的速度提升。杭錦旗十三萬各族人民衷心感謝所有關心、支持杭錦旗建設和發展的海內外各界朋友,真誠希望大家繼續關心、支持、參與杭錦旗的建設與發展,攜手共繪美好藍圖

自然資源

水資源:

地下水

杭棉旗杭棉旗
量豐富,年可利用2.9億立方米,開採潛力大。境內有黃河、摩仁河兩大水泵,其中黃河年過境水量310億立方米,沿黃河242公里灌區經國家黃委批准的用水量為4.1億立方米,通過實施節水工程可置換工業用水1.38億立方米。

土地資源:

全旗總土地面積2825萬畝,人均土地206畝,是全國人均土地面積的15倍。現有耕地88萬畝,宜農宜林待開發土地500萬畝,有可利用草牧場2000萬畝, 特別是沿黃河灌區土壤肥沃,氣候適宜,具有發展現代農牧業得天獨厚的條件。

電力資源:

杭錦旗依託華北電網,高低壓輸變線路遍布全旗。現有220乾伏變電站1個,110乾伏變電站3個,35乾伏變電站8個,縣級調度實現自動化,84.2%的嘎 查村通電,全旗供電能力27.118萬乾伏安。

煤炭資源:

塔然高勒煤田總面積約為4150平方公里, 資源總儲量為350億盹;位於國家規劃區內的面積為2200平方公里,資源儲量為163億盹。該區域煤質優良, 為低灰、低硫、低磷、高發

杭棉旗杭棉旗
熱量的"三低一高"不粘 結煤,平均發熱量為6500大卡,是優質動力、化工用煤。

天然氣資源:

境內天然氣區塊面積9800平方公里,已探明的天然氣儲量500億立方米,是鄂爾多斯大氣田的主要組成部分。大牛地至杭錦旗天然氣管輸工程末站建在錫尼鎮高新科技工業園區,年可向杭錦旗供氣3-5億立方米。
化工資源:已探明石膏儲量6500多萬盹;食鹽儲量505萬噸,天然鹼儲量700多萬盹,芒硝儲量5000萬噸,成為精細化工、醫藥化工的主要原料; 杭錦2#土儲量極其豐富,性能獨特,已探明儲量3.4億噸,遠景地質儲量10億噸。

植物資源:

野生植物374種,其中飼用植物309種,有霸王、沙冬青、四合木、蒙古扁桃等珍稀植物,現有擰條保存面積230萬畝。

藥材資源:

境內有甘草、麻黃、構把等139種藥用植物,以甘草、構祀、音參儲量最大,其中現有野生甘草保存面積239萬畝,人工甘草65

杭棉旗杭棉旗
萬畝,總儲量1.95億公斤,是馳譽中外的甘草之鄉,特別是梁外甘草,以其皮色紅、粉性足、酸質多被 譽為"中藥之王"。苦參保存面積30多萬畝,荒儲量近7000萬公斤。蒙古黃琵人工試種面積1000多畝,正在向規模化方向發展。

農畜產品資源:

年產糧食222286盹;油料種植面積32萬畝,年產量41933盹;飼草種植面積達10萬畝;牲畜頭數200萬頭只,以杭錦白絨山羊和鄂爾多斯細毛羊為主,均 屬優良品種,茸產優質羊絨331 噸,羊毛773噸,肉類總產量14826 盹,皮張62萬張。

旅遊資源:

杭錦草原體現了純樸、自然、博大精深的塞外風光特色。穿沙公路舉世無雙,名揚天下; 庫布齊百里特大響沙帶,浩瀚無邊,奇險引人,遊人踏處,發出渾厚深遠的馬達轟鳴聲,堪稱世界奇觀; 人間仙境、世外桃源的七星湖,水明如鏡,萬花爭芳吐艷,珍禽益烏競放哥大喉,雨後人島者可能遇到 罕見的沙漠中的"海市墨樓"景觀;摩仁河溫泉汩 汩涓流溫暖心扉,萬畝馬蓮灘,花香襲人;小南河、黃河故道馬頭灣,景色怡人,都令遊人留戀忘返。

歷史沿革

杭錦旗,商周時為方、羌方、龍方和獫狁等民族遊牧之地。

杭棉旗杭棉旗
約在公元前十世紀,西伯姬昌派大將南仲北逐獫狁,並在杭錦旗北境修築朔方城,加強了北部邊境的軍事防禦。春秋戰國時期,杭錦旗境為匈奴遊牧地。1973年,在杭錦旗紅巴拉和阿魯柴登發現春秋晚期和戰國晚期的匈奴墓葬,出土有以各種動物紋為特徵的金銀妝飾品和鐵器,即當時匈奴的遺物。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統一中國,在全國推行郡縣制。當時,匈奴仍遊牧於河套,經常侵襲秦朝北境。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派大將蒙恬發兵30萬,北擊匈奴,迫其北退700餘里,河套地區歸秦所領。秦朝在河套北部設定九原郡,杭錦旗當時屬於九原郡。秦朝廷徙內地民戶到河套地區居住生產,充實邊防。秦末,政局動盪,戰亂頻繁,所徙居民散,匈奴復居河套地域。

漢初,與匈奴和親修好,雙方相安無事。漢武帝時,國力強盛,開始對匈奴主動征戰。公元前127年,將軍衛青率大軍出雲中西進,擊敗匈奴,收復河套,漢武帝接受主父偃建議,決計把河套地區經營為抵禦匈奴的“攘外之本”,動用10餘萬人,耗費“數十百巨萬”,於杭錦旗沙日召地區再建朔方城,為朔方郡治。現旗境悉歸朔方郡。朔方郡領數

杭棉旗杭棉旗
縣,錫尼鎮北庫布其沙漠中有廣牧縣,沙日召一帶為朔方縣,巴拉亥一帶為活野縣,浩繞柴達木一帶為大城縣,毛布拉孔兌溝下游地區則有渠搜縣和呼遒縣,勝利鄉帶為修都縣。沃野縣還設有鹽官

初始元年(公元9年),王葬篡權,建立新朝,改朔方郡為溝搜郡。東漢光武五年(公元29年),割據者盧芳在匈奴的支持下稱帝於五原,戰據朔方、雲中等郡。建安七年(公元31年),盧芳建制的朔方郡太守投降東漢。東漢初期,將朔方郡直屬并州,郡治移到臨戎縣,杭錦旗仍屬朔方郡。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匈奴分為南北二部,南匈奴附東漢,入居朔方等郡地,助漢防守。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平息北方割據勢力,但仍無法維持有效統治,減朔方等郡。杭錦旗復為匈奴鮮卑、烏桓、羌等民族的遊牧地。

兩晉十六國時期,杭錦旗先後歸屬前趙、後趙、前秦、後秦、西燕、大夏等國。太延五年(公元439年),北魏統一黃河流域。太安二年(公元456年),於杭錦旗東北部置代名郡,領呼遒、渠搜二縣。漢廣牧縣、臨戎縣故城此時仍存留,被稱做甘草城、賀葛真城。其時,東胡後裔柔然強盛於大漠南北。為拱衛首都單城,防止柔然南進,北魏在北境設6個軍事據點,稱“六鎮”。其中,沃野鎮位於杭錦旗北部巴拉亥地區(北魏中期遷到漢朔方故城,北魏末年遷到今五原北)。隋朝,杭錦旗北部和西北部分屬五原郡之九原縣、永豐縣。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將隋時的郡改為州,杭錦旗為豐州地。豐州城位於格更召

杭棉旗杭棉旗
蘇木境內的庫布其沙漠(時稱庫結沙)中,為當時地北交通要衝。豐州漢族人口約萬人,還有大量突劂、吐谷渾人。北宋初年,在豐州居住的民族有藏才部、突劂人和吐谷渾人。其首領王承莫,受宋封號為豐州防禦史。與宋交往甚多,常向宋朝獻馬、賣馬。率所屬各族人,與契丹人作戰多次,後來又幾次與西夏軍對抗,皆不屈。王承莫還加築舊豐州城。其後,豐州終為西夏所並。宋朝豐州遷到今府谷以北。豐州古城被廢棄。

元代,杭錦旗境域屬陝西行省的延安路和甘肅行省的烏刺海路。明朝於洪武、永樂年間(公元1368—1424年),屢次對退居漠北的故元勢力實行“犁庭掃穴”式的征戰,在沿邊一帶設立許多軍事衛所,鄂爾多斯地區屬東勝左、右二衛管轄。嗣後,明朝又沿長城一線陸續設定9個軍事重鎮,稱為“九邊”,鄂爾多斯地區屬“九邊”之一的榆林鎮(今陝西省榆林)。十五世紀六十年代始,蒙古韃靼部所屬各部先後入居鄂爾多斯地區,明朝為保障西北邊境安全,屢次對鄂爾多斯地區蒙古各部用兵,稱為“剿套”、“搜套”、“復套”,然而徒然靡兵費餉,不能達到目的,只好修築1000多里長的邊牆,自此倚邊牆而守,放棄河套。

公元1510年,巴圖

杭棉旗杭棉旗
孟克達延汗統一蒙古各部,為便於統轄,恢復萬戶組織。鄂爾多斯萬戶此時為右翼三萬戶主幹,駐牧河套。1551年,鄂爾多斯袞必力克莫日濟農將部眾一分為九,分給九個兒子統領,第三子“衛達爾瑪據右翼達拉特杭錦,墨日更巴罕二部”。清太宗天聰九年(公元1635年),清軍渡黃河西察哈爾部林丹汗 兒子額哲,鄂爾多斯部給清軍獻千戶,濟農額璘臣與清軍訂立盟約,承認是清朝藩屬。清順治六年(公元1649年),鄂爾多斯部大扎木蘇等人叛變清朝,濟農額璘臣和同族固魯岱青善丹、小扎木蘇等沒有參與。受到清朝嘉許,被封爵差位。是年,清朝在鄂爾多斯設旗,衛達爾瑪的第四代後裔小扎木蘇,受任鄂爾多斯右翼後旗(又名杭錦旗)第一任札薩克。鄂爾多斯諸旗屬內札薩克,同屬伊克昭盟。各旗札薩克輪流擔任盟長、副盟長職務。除理藩院外,還受綏遠城將軍及陝西神木縣理事司員、寧夏理事司員的監督控制。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劃定各旗邊界。杭錦旗境域北至五加河,包括現在杭錦後旗大部、五原縣、烏拉特前旗、臨河市的一部分,面積約8.37萬平方里。清朝中期,有漢民零星
杭棉旗杭棉旗
墾種於後套。清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清政府實行“旗廳並置”,析置五原廳,管理後套墾務及漢民事務。1914年,伊克昭盟各旗隸歸綏遠特別區(1929年改省)。在後套地區,五原、臨河等縣相繼設立。1941年,橫跨杭錦旗和鄂托克旗的“桃力民辦公室”(縣級建置,1943年改為桃力民辦事處)設立,轄杭錦旗黃河以南的近1/3面積。1942年夏,傅作義將軍在後套地區實行新縣制,杭錦旗只管理後套轄地日漸減少的蒙民及其事務。1949年9月19日,綏遠省和平解放。12月,杭錦旗臨時人民政府成立(後改為杭錦旗人民自治政府、杭錦旗人民政府)。1951年9月,桃力民中心區(由桃力民辦事處改設)被撤銷,所轄地區依照歷史隸屬關係分別劃歸杭錦旗和鄂托克旗。同年,中共伊克昭盟盟委派人參加後套地區的土地改革,杭錦旗後套轄區大部劃歸米倉縣(1953年9月改為杭錦後旗)。到1953年8月,杭錦旗的後套轄區全部歸入杭錦後旗、臨河縣、安北縣和五原縣。至此,歷史上遺留下來的“旗縣並存”問題得以解決。1954年6月綏遠省撤銷,杭錦旗隸屬內蒙古自治區伊克昭盟。 1956年,達拉特旗十三區的二圪旦灣、芒哈圖二鄉劃入杭錦旗。此後杭錦旗建置,境域未做大變動。

生態農業發展

(一)建設目標到“十一五”末,初步建成比較完備的林業生態體系,比較發達的林業產業體系和比較健全的林業保障體系生態狀況惡化的趨勢初步遏制,林業產業結構趨於合理,為全旗基本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的奮鬥及目標

杭棉旗杭棉旗
奠定基礎。主要指標有:

1、全旗森林覆蓋率由現在的10.28%增加到20.5%。

2、建立生態公益林308萬畝,商品林8萬畝。

3、林業總產值達到19億元。

(二)保障措施

1、繼續以大工程帶動林業建設大發展。全力實施好天然林保護工程、退耕還林工程,“三北”防護林四期工程和日元貸款項目。“十一五”期間,完成天然林保護工程120萬畝,其中飛播造林80萬畝,封沙育林40萬畝;完成退耕還林工程97萬畝,其中退耕地還林20萬畝,宜林荒沙荒地造林77萬畝;完成“三北”防護林四期工程50萬畝,其中封沙育林25萬畝,人工造林25萬畝;完成日元貸款項目43.7萬畝,其中人工造林11.4萬畝,封沙育林28.7萬畝,育苗基地3.6萬畝。

2、不同的區域,採取不同的措施,發展不同的產業。

(1)庫布其沙漠區:主要以封沙育林,飛播造林,生態移民和局部人工造林為主,起到防風固沙,保護農田、草牧場、交通幹線和母親河的作用,同時為畜牧業提供優質牧草,產業發

杭棉旗杭棉旗
展主要以生態旅遊業為主。

(2)毛烏素沙區:主要以封沙育林和人工造林為主。產業發展上利用沙柳資源創造高密度纖維板廠。

(3)丘陵溝壑區:以營造水土保持林為主,產業發展上利用沙棘資源創造沙棘果汁廠。

(4)乾旱硬梁區:以人工造林(主要是檸條)和封沙育林為主,產業發展上利用檸條資源創造檸條草粉顆粒加工廠。

(5)黃河沖積平原區:主要以營造速生豐產林和枸杞經濟林為主,產業發展上由創造紙漿廠和枸杞滌加工廠

3、積極爭取林業生態建設項目,加快招商引資力度,為林業生態建設提供更多的建設資金。“十一五”期間,一是爭取國家速生豐產用材林工程,完成建設規模8萬畝;二是爭取國家防沙治沙工程,完成建設規模40萬畝;三是將自治區級的大白檸條自然保護區和瀕危植物自然保護區列為國家級的大白檸條自然保護區和瀕危植物自然保護區;四

杭棉旗杭棉旗
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出台優惠政策,積極發展非公有制林業。

4、加快國營林場、站、圃改革,更好地為林業生態建設服務。杭錦旗現有六個國營林場站圃,過去做為造林綠化的主力軍和種苗生產供應的主渠道,在全旗林業建設和發展史上,創造過輝煌的業績,隨著林業事業的不斷發展,一些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也逐漸顯示出來,主要表現為單位定位不準(差額事業單位),資金缺乏,有償流轉不暢,基礎設施陳舊,職工增收緩慢等,而對這些困難和問題,只有通過深化改革來解決。一是單位性質重新定位為公益性全額事業單位,制定編制,納入地方財政預算;二是盤活現有資產,穩定林地所有權,放活經營使用權;三是爭取上級資金,改善基礎設施和提高職工生活水平。

5、加大國家公益林建設規模,積極爭取將國家重點益林列入國家重點公益林補償範圍之內,健全和完善資源林政管理體系,實行限額採伐管理制度,加快林權證的確權發證工作。儘快建立以財政投入為主的生態公益林效益補償制度,對依靠森林生態功能直接獲取收益的單位部門,相應徵收森林生態補償費。

6、加強法制建設,提高執法水平,嚴歷打擊亂砍濫伐林木,亂批濫占林地等違法犯罪活動,加強森林防火和病蟲害防治工作,改善基礎設施,加強法制培訓,增強綜合素質,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不斷提高林業執法水平,鞏固生態建設成果

杭棉旗杭棉旗

7、實行科技興林戰略,把科技融於生態和生產兩大體系建設之中,加快新成果的轉化,大力引進和推廣先進成果和抗旱實用技術,如抗旱造林技術,種子丸粒化和包衣技術,冬貯苗返季節造林技術,經濟林良種豐產栽培技術等提高工程建設質量。同時加大高新技術研究與套用,如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和數字林業技術,加快林業產業化步伐,和林業標準化體系建設,使成果轉化率達到60%以上,推廣套用普及達到70%以上,對林業經濟成長貢獻達到50%以上。

8、鄂爾多斯地區全面實施轉移收縮、集中發展戰略,對於杭錦旗而言,梁外地區收縮傳統農牧戰線,農牧業經濟重心向沿河地區轉移,走集中發展的路子。而杭錦旗梁外地區是生態環境較差地區,建設與保護任務相當艱巨。需要今後繼續加大項目建設的力度,促進生態環境的好轉。

9、將林業建設與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建設有機結合,全面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進一步鞏固和完善以往建設中的先進做法與經驗,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的思想,聚集民資、依靠民辦、發揮民智、實現民富,要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雙贏”,“三效”合一,“三生”共進,先生態、後生存、再生產,生態問題與三農問題統籌考慮,合併解決的基本思路。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建設,科學合理規劃無人區,對於草牧場沙化嚴重的牧戶,要責令其限期治理,否則收回其土地使用權,由政府統一組織治理或交給有條件的企業或個人治理。要發展近自然林業,繼續推行禁牧、休牧、劃區、輪牧、草畜平衡、調整畜種結構加大畜種改良、減少數量,提高質量、提高科學飼養水平,在休牧期也要縮短放牧時間,控制牲畜的活動量,減少牲畜對草場的踐踏,減少

杭棉旗杭棉旗
林牧矛盾,改變過去發展林、誤了牧,發展牧,毀了林,今後林業要為畜牧業的發展提供充足的飼草料,使林牧同步發展,相互協調推進。

10、加大林業機制創新力度,努力適應新時期林業發展。一是創新林業產權機制。創新林業產權機制,核心是發展民營林業。我們要通過制定政策、宣傳發動和典型引路,鼓勵農民、個體經營者、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以獨資、合資、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參與林業,並讓其經濟上有實惠,社會上有地位,政治上有榮譽,法律上有保障,實現造林主體的多元化;二是創新林業經營機制。引入多種經濟成份投資造林綠化,關鍵是盤活林地林木資源,加快林木和林地共同流轉,以地生財,以林生財,才能激發全社會辦林業的原動力。在宜林地流轉上,我們將採取競價拍賣、契約租賃、大戶承包、聯戶承包、企業購買、零地價轉讓、權屬下放等多種形式,重新確定宜林地的使用權;三是創新林業管理機制。在林業工程建設中逐步推行招投標制、質量監管制、目標責任制、事故追究制。工程造林和苗木選購實行招投標制;建立旗鄉村質量監管體系,逐級設立質量檢驗員;旗鄉各級幹部簽訂了造林責任狀,明確目標任務;政府制定造林質量事故追究制度,造林質量不合格的,一律返工,並追究有關人員責任; 四是創新承包經營機制。在民眾造林積極性較高的地方,我們要穩定二輪土地承包政策,重新簽訂造林地承包契約,承包期由30年延長到70年;針對家庭承包土地出現的造林統一規劃與土地分散的矛盾,採取地隨樹走、適當調整土地和樹隨地分、按地分樹的辦法;針對民眾分散造林出現的水、電、路和造林技術等個人難以解決的問題,採取統一規劃、統一整地、統一苗木、統一澆水、統一管護、統一技術、分戶經營的“六統一分”辦法,進一步調動民眾營造林的積極性。

11、規劃建設生態自然恢復區。重點地區是整體退出區,主要在庫

杭棉旗杭棉旗
布其沙漠、毛布拉孔兌溝等地,生態環境惡劣,基本喪失生存條件,面積大約7420平方公里,耕地7萬畝,草牧場735萬畝,涉及7個蘇木鄉鎮,32個嘎查村,農牧業人口1.4萬人。制定《杭錦旗整體退出區人口轉移管理辦法》,以雙退工程為基礎,農牧民整體搬遷,依靠自然修復恢復環境。整體退出區農牧民搬遷後,5年內主要通過退耕還林、退牧還草項目補貼給予農牧民補償,補貼以二輪雙權一制和家庭聯產承包時到戶草場、土地為準,每年每人不超過4000元,草場少的農牧戶兩項補貼不足4000元的,按照實有草場和耕地面積離受雙退補貼,不足部分不再補償。雙退項目結束後,繼續實行補償制度,補貼資金通過公益林補貼、社會低保、其他項目補貼6切財政共同籌措解決,每個每年不低於3600元。考慮到遷出區農牧民的就業問題,重點從勞動力培訓入手,捆綁扶貧、農牧、就業等相關部門培訓資金,進行有計畫、有針對性集中培訓,確保掌握一技之長。鑒於農村牧區勞動力大部分在45周歲以上,培訓潛力主要是戶籍在農村牧區學生的實際,將初高中畢業生列入重點培訓範圍,制定農牧區初高中畢業生定向職業技能培訓方案,加強與區內外大中專院樣合作,與區內外各大企業集團聯繫,簽訂招生契約、用人契約以及爭取短培訓名額,確保畢業生能夠就業。

文化發展

杭錦旗民族文化源遠流長、歷史悠久。近年來,我旗把發展民族文化事業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在政策和經費上對民族文化事業發展予以大力扶持,旗委、政府制定出台了《關於進一步加強文化事業發展的決定》等有關政策,並逐年遞增民族文化事業投入,深入挖掘我旗的地域、民族、歷史文化資源,文化設施建設明顯改觀,文化陣地進一步鞏固,民族文化不斷發展繁榮,特色文化蓬勃發興起,文化產業開始興起,民族文化事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一、文化設施建設穩步發展

杭棉旗杭棉旗
化設施是支撐、發展文化建設的基本載體和先決條件。“十五”期間,旗委、政府高度重視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投資500萬元建設了占地面積3382平方米的旗文化活動中心。加強了鄉村兩級文化活動陣地建設,旗鄉村三級文化活動網路基本形成,實現了鄉鄉有文化站、村村有文化室的目標。大力開展文化創建活動,建成市級一級文化站4個,二級文化站1個,三級文化站1個,市級文化室13個,示範文化戶16個。目前,全旗文化站的室內活動面積達700多平方米,室外活動面積達2000多平方米。圖書館建設邁上新台階,旗圖書館藏書量由2000年的1萬冊增加到現在的3.3萬多冊,2005年8月被評為國家三級圖書館。蘇木鄉鎮文化圖書室藏書量達到1.5萬多冊。

二、藝術創作工程邁出新步 全旗專業藝術創作工作以旗烏蘭牧騎為龍頭,以實施“薩日納藝術創作工程”為載體,抓了重點文藝節目創作,培育文化品牌,在演出、宣傳、輔導、服務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杭錦旗烏蘭牧騎成立於1961年,現有演職人員30名,其中國家三級演員5名,建隊40多年來,曾先後培養出楊玉蘭白玉芳、拉蘇榮等響譽海內外的著名歌唱家。建隊以來,累計廣大基層民眾演出2000多場次。“十五”期間,總計演出515場次,觀眾達43萬多人次,創作歌曲、器樂等11多項,獲獎28項。2002年,我旗烏蘭牧騎在全市專業文藝匯演和《鄂爾多斯婚禮》大賽以及自治區烏蘭牧騎藝術節匯演中獲金獎,在全區烏蘭牧騎分類評估中被自治區文化廳評為“一類烏蘭牧騎”;曾代表自治區韓國參加國際生命與科技博覽會交流演出,先後赴北京、天津、大連、四川等十多個省市演出,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好評。

三、文物保護髮展工程取得長足發展 浩繞柴達木西河郡古城遺址申報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旗現有館藏文物400多件,其中經有關專家鑑定的三級文物18件。配合內蒙古價值的文物。民族民間非物質文化貴產保護工作進展順利,文物學術研究取得較好成效,《杭錦旗文物志》

杭棉旗杭棉旗
經過幾年的編寫,初稿已完成,計畫年內正式出版。

四、民族廣播電視事業蓬勃發展 1951年,杭錦旗利用唯一的1台收音機,配1名收音員,成立了收音站。1984年全旗有收音機、收錄機2100多台。1981年,旗廣播局自行設計、安裝了第一座電視差轉台,轉播中央電視台和內蒙古電視節目。1984年9月,旗廣播局自行設計,建成77.5米高的收訊鐵塔,建成蒙語中波台,信號播放半徑120公里,解決了蒙語廣播難的問題。1990年,旗廣播電視局增置攝像機,開辦杭錦旗自辦新聞節目。全旗現建成400W發射中心1個,中繼發射台6個,向農牧區民眾傳輸電視節目16套,電視信號基本覆蓋全旗。電視台現每周製作播出一套杭錦新聞,每周製作播出一期蒙語新聞,辦有新聞類、文藝類、科教類等節目,極大地豐富了民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五、流動放映工作深入人心 2001年,我旗在全市率先組建了流動放映隊。幾年來不斷擴大放映範圍,輻射到社區、較園、廠礦企業放映。從建隊至今累計放映9800多場次,觀眾累計達到40多萬人次,農牧民每年人均看電影在12場以上,同時編髮《科技信息》、《科技小報》、《電影小報》等宣傳資料6000多份,在提高農牧民科技文化素質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2005年,被評為全區流動放映先進集體,並榮獲自治區第四屆“鄉村青年文化節”優秀活動集體和“科普之春”最佳支持者獎勵。

六、民眾性文化活動豐富多彩

杭棉旗杭棉旗
近年來,我旗經過大規模的文化建設,基本形成了以旗文化單位為龍頭,蘇木鄉鎮文化站為樞紐,嘎查村文化室為輻射的三級文化網路,全旗公共文化綜合服務水平顯著提高,廣場文化、社區文化、企業文化等民眾文化活動蓬勃發展,形式多樣,極大地豐富了廣大民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旗文化單位每年組織開展大型文化活動6次以上。“廣場文化活動”12次以上。各地區均結合實際,開展民眾喜聞樂見的民眾性文化活動,有傳統的元宵節、二月二燈遊園會、那達慕大會、馬駒節等。五年來,共創作舞蹈25個,音樂10首,小戲小品3個,獲獎36項;創作美術、書法、攝影作品38幅,獲獎14幅。大力發展傳統民族文化活動,加強民間文化發掘與保護,對“古如歌”等進行調查、收集、整理。2005年,舉辦了全旗首屆蒙古族長調歌曲大賽。積極開展民間藝術、民間創作,湧現出了一批如白世寬、馮春生等民間藝人,先後出版了如《愚智之間》、《沙海明珠》等民族民間故事書刊。同時,大力發展民族宗教文化,全旗現有合法登記宗教活動場所6所,敖包10座,有喇嘛250多名,各宗教活動場所每年均開展廟會、祭敖包等民族宗教文化活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