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米特魯·彼特列斯庫

杜米特魯·彼特列斯庫

杜米特魯·彼特列斯庫(Dumitru Petrescu;1906年5月10日,布加勒斯特,—1969年9月13日,布加勒斯特。) 前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之一,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卓越的黨務活動家和國務活動家,共產主運動和工人運動的傑出戰士,羅馬尼亞人民軍的主要奠基人。羅馬尼亞共產黨中央政治執行委員會委員、中央常設主席團委員,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國務委員會副主席。羅馬尼亞人民軍中將。

基本信息

人物傳記

工人運動

1906年5月10日生於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讀過四年國小,1918年在布加勒斯特的羅馬尼亞國營鐵路公司“格里維察”鐵路工廠當學徒,1918年—1920年10月在索切克出版社當印刷工學徒,1920年10月—1928年8月在羅馬尼亞鐵路格里維察工廠當車工。

杜米特魯·彼特列斯庫積極參加左翼工人運動,接受馬克思列寧主義等革命進步思想。1921年參與創建羅馬尼亞共產主義青年聯盟(1949年改稱羅馬尼亞勞動青年聯盟,1965年改稱羅馬尼亞共產主義青年團),負責組織工作。1927年—1928年為羅馬尼亞社會民主黨黨員,1928年—1930年10月為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工人黨黨員,1928年任布加勒斯特的格里維察鐵路工廠工會書記。1932年7月加入羅馬尼亞共產黨(1948年—1965年稱羅馬尼亞工人黨)。1933年任布加勒斯特工會委員會書記。

1932——1933年,杜米特魯·彼特列斯庫與格奧爾基·喬治烏-德治、康斯坦丁·東恰、格奧爾基·斯托伊卡、基伏·斯托伊卡、格奧爾基·瓦西利基、伊利耶·平蒂列等人領導了羅馬尼亞鐵路和石油工人大罷工。1933年2月14日因參加領導格里維察二月大罷工(又被稱為“格里維察的二月戰鬥”),被羅馬尼亞大資產階級反動政府逮捕,1933年8月19日被判處終身苦役,1934年6月4日被克拉約瓦軍事法庭判處15年有期徒刑,先後被關押在吉拉瓦、瓦卡雷什蒂和克拉約瓦監獄。

流亡蘇聯

1935年1月3日,杜米特魯·彼特列斯庫和康斯坦丁·東恰、格奧爾基·瓦西利基成功地從克拉約瓦中央監獄越獄,並在黨組織和紅色濟難會的幫助下逃出羅馬尼亞,先後流亡捷克斯洛伐克和蘇聯。他們是最早從戒備森嚴的監獄越獄成功的共產黨人,這段傳奇經歷使他們被奉為英雄。

1935年—1938年,彼特列斯庫在莫斯科的列寧主義國際高等政治教育學院學習,列寧學院是共產國際為各國共產黨和工人黨培養領導幹部和革命人才的高級黨校。1935年6月—1943年11月在莫斯科的羅馬尼亞自由廣播電台和蘇聯外國文書籍出版社羅馬尼亞語編輯部工作,1939年秋在蘇聯紅軍總政治部第七局從事分化、瓦解敵軍的工作。

在蘇聯的羅馬尼亞共產主義流亡分子以安娜·波克爾和羅馬尼亞自由廣播電台為中心形成了“莫斯科局”,他們每個人:杜米特魯·彼特列斯庫、沃爾特·羅曼、列昂廷·拉烏圖、康斯坦丁·東恰、馬諾萊·H·馬諾萊、彼得·博里勒、列昂廷·蒂斯曼內亞努,他們有著不同的人生軌跡,但保持不變的共同目標:服務於共產主義思想和對史達林的崇拜。

杜米特魯·彼特列斯庫和戰友們 杜米特魯·彼特列斯庫和戰友們

軍事活動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杜米特魯·彼特列斯庫積極投身反法西斯鬥爭,參與籌建共產黨領導下的正規軍事力量。1943年10月參與組建羅馬尼亞“圖多爾·弗拉迪米雷斯庫”第一志願步兵師(今駐特爾古穆列什第6坦克師),杜米特魯·彼特列斯庫任師政治部主任,被授予少校軍銜,負責部隊的政治教育和文化工作,為未來的羅馬尼亞人民軍奠定了基礎。1943年12月1日—1945年5月9日任羅馬尼亞“霍里亞、克洛什卡和克里桑”第二志願步兵師(今駐布加勒斯特第37機械化師)政治委員,並被授予中校軍銜。1944年8月返回羅馬尼亞。

1944年12月6日—1945年2月28日任羅馬尼亞王國戰爭部(陸軍部)副國務秘書。1945年10月2日—1947年8月6日任羅馬尼亞武裝部隊副總監察長,1947年7月14日晉升為陸軍少將,1947年8月6日任武裝部隊總監察長,主管軍隊的教育、訓練和督察以及文化和宣傳鼓動工作,1945年—1948年兼任《陸軍之聲》報社社長。1948年7月25日任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武裝部隊部國務秘書,晉升為陸軍中將,1948年7月25日—1949年2月7日兼任羅馬尼亞人民軍總政治部主任。1949年12月15日以中將軍銜轉為預備役。

杜米特魯·彼特列斯庫將軍 杜米特魯·彼特列斯庫將軍

政治沉浮

1948年—1951年4月任羅馬尼亞工人黨中央教育和文化部長。1948年2月23日在羅馬尼亞工人黨第一次代表大會(羅共“六大”)上當選為羅馬尼亞工人黨中央候補委員。1949年7月5日—1949年12月28日任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大國民議會主席,1950年1月24日在羅馬尼亞工人黨中央全會上被增補為工人黨中央委員。1950年1月24日—1952年5月27日任羅馬尼亞工人黨中央組織局委員。1950年1月26日—1950年5月29日再次任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大國民議會主席。1951年1月14日—1952年3月9日任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國家供應委員會主席(部長級)。1952年3月9日—1955年10月3日任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財政部長。1955年10月4日—1956年5月26日任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部長會議副主席。

1955年12月28日在羅馬尼亞工人黨第二次代表大會(羅共“七大”)上落選,未被選入黨的中央委員會。1956年蘇共二十大後,羅馬尼亞和蘇聯就反對個人崇拜和去史達林化產生矛盾和對立,羅蘇兩黨關係開始出現緊張。在黨內路線鬥爭和權力博弈中,彼特列斯庫因其“蘇聯背景”並涉及“基希涅夫斯基-康斯坦丁內斯庫分裂主義集團”被解除黨內外一切領導職務,此後賦閒蟄居近10年之久。

1965年3月,尼古拉·齊奧塞斯庫上台後,杜米特魯·彼特列斯庫被重新起用,並在復出四年後進入黨和國家最高權力決策層。1965年7月24日在羅馬尼亞共產黨第九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羅共中央候補委員。1965年12月30日—1968年2月9日任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國家勞動保護委員會主席(部長級)。1968年2月9日—1969年3月13日任勞動部第一副部長。1968年4月3日—1969年3月15日任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國家儲備總局局長。1968年11月當選為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團結陣線(1980年1月改稱社會主義民主和團結陣線)全國委員會副主席,1969年3月13日當選為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國務委員會副主席。1969年8月12日在羅馬尼亞共產黨第十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羅馬尼亞共產黨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執行委員會委員、中央常設主席團委員。

杜米特魯·彼特列斯庫是羅馬尼亞大國民議會代表,1948年3月28日—1952年11月30日當選為戈爾日選區大國民議會代表,1969年3月2日當選為布加勒斯特市自由公園選區大國民議會代表。1956年5月26日—1969年3月13日任大國民議會經濟和財政委員會秘書。

在羅共“十大”期間,杜米特魯·彼特列斯庫批判了格奧爾基·喬治烏-德治的“個人迷信”,對前喬治烏-德治政權的罪行進行了特別猛烈的攻擊。

在羅共十屆一中全會上,杜米特魯·彼特列斯庫和格奧爾基·帕納都是被新選進羅共中央最高領導機構(主席團、執行委員會和書記處)的,成為閃耀一時的新起之星,而一些與喬治烏-德治有著過份密切聯繫的“老人”則紛紛落馬,如:格奧爾基·阿波斯托爾、基伏·斯托伊卡、亞歷山德魯·莫吉奧羅什、彼得·博里勒、亞歷山德魯·伯爾勒迪亞努等人。政治觀察家們認為,黨的領導機關的新人選進一步加強了齊奧塞斯庫的地位,保證了已經抱作一團的黨領導甚至團結得更加緊密。

1969年9月13日,羅共中央政治執行委員會委員、常設主席團委員、羅馬尼亞國務委員會副主席、社會主義團結陣線全國委員會副主席杜米特魯·彼特列斯庫在布加勒斯特病逝,享年63歲。

杜米特魯·彼特列斯庫 杜米特魯·彼特列斯庫

榮譽

杜米特魯·彼特列斯庫曾榮獲蘇聯保衛祖國獎章、紅星勳章、衛國戰爭戰勝德國獎章,捷克斯洛伐克一級“戰爭十字”獎章,1947年被授予羅馬尼亞三級“勇敢者米哈伊”勳章,1949年被授予二級勞動勳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