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艾嫻

李艾嫻

李艾嫻,女,漢族。1942年出生洛陽。國家高級工藝美術師、洛陽女子書畫院院長、洛陽文學藝術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民主同盟盟員,原民盟洛陽市委駐會副主委。洛陽市第六屆人大代表,七、八、九三屆市政協常委。

基本信息

李艾嫻 女 洛陽女子書畫院院長

國家高級工藝美術師,洛陽女子書畫院院長。

李艾嫻 精書畫、功楷書、擅寫意牡丹、墨竹
李艾嫻,女,漢族。1942年出生洛陽。國家高級工藝美術師、洛陽女子書畫院院長、洛陽文學藝術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民主同盟盟員,原民盟洛陽市委駐會副主委。洛陽市第六屆人大代表,七、八、九三屆市政協常委。
艾嫻女士出身於書香門第,自幼與筆墨親近,其父李振九先生是民國時期洛陽著名的書法大家、教育家、學者,洛陽城曾有“無匾不李”之說。受其薰陶,成就了艾嫻女士繪事中墨中見筆,筆蘊寫意的文人崇尚。
李艾嫻女士 筆會現場創作
大學畢業參加工作後,因為酷愛書畫藝術又就讀於廣州美術學院。早年從事電影宣傳畫創作,多次參評屢屢獲獎。近二十多年來,憑藉書法功底,專攻寫意牡丹,兼畫墨竹。師古人,師造化,勤讀書,注重品德學識的修養與人格的提升。其功力深厚,筆力沉雄。她的寫意牡丹,姿態高貴雍容,骨法洞達而氣韻生動,再現了畫家的清骨和雅氣,獨具個性。著名文藝評論家葉鵬教授對艾嫻的牡丹畫曾賦詩曰:“潑墨為葉荷風韻,飛白寫乾竹精神;自古胭脂多俠骨,筆挾清風畫花魂。”

李艾嫻 藝術簡歷

1981年,水粉畫《藍鰭號》、《女兵》,入選中國美術家協會和中國電影發行放映總公司聯合主辦的“全國首屆電影宣傳畫展”,在中國美術館展出。
李艾嫻 寫意牡丹
1984年秋,創辦河南省第一所私立洛浦美術學校並出任校長(歷時八年)。
1993年元月,組建洛陽女子書畫院出任院長至今。
1995年9月,在聯合國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NGO會場舉辦牡丹書畫展。
1997年9月,應邀參加在北京國貿大廈舉辦的“97世界女華人藝術成就展”。
1998年11月,應邀赴澳門參加“澳門首屆國際書畫藝術大展”。
1998年12月,參加在泰國曼谷舉辦的“第二屆世界華人藝術大獎賽”,寫意牡丹《花開時節動京城》榮獲特別藝術大獎。
2002年,《艾嫻牡丹作品集》由北京榮寶齋美術出版社出版。
2005年4月,組織並主辦在洛陽展出的“海峽兩岸書畫交流展”。
2006年4月,應邀赴韓國首爾參加“亞細亞美術招待展”。
2007年11月,應邀赴日本罔山舉辦書畫展並進行文化交流。
2009年,書法作品入選“中國千名書家寫經書法大展”
2009年12月,紀念父親李振九誕辰一百二十周年舉辦了“李振九書法學術研討會”、“李振九書法遺作展”,並出版了《李振九書法作品選》。
2011年1月,台灣發展研究院與洛陽女子書畫院聯合主辦,“首屆當代百位女畫家精品邀請展”,在台中市、台北市先後展出。
2011年3月,應邀赴杭州參加在浙江美術館舉辦的“首屆中國當代百名女畫家邀請展”。
2011年4月,參加“全國牡丹畫學術邀請展”和“全國牡丹畫精品展”。獲《書法導報》“全國手卷書法展”優秀作品獎。
2011年7月《艾嫻旅美寫生》、《艾嫻書畫作品》出版。11月12日舉辦《艾嫻旅美寫生》畫冊首發式及研討會。
畫作被多家藝術機構、畫廊及個人收藏。作品結集有《艾嫻國畫小品》、《艾嫻書畫作品》、《旅美寫生》等。《世界知識》、《紐約時報》、加拿大《平台》雜誌、中國國際廣播電視、中央電視台、《中華文化畫報》等新聞機構,均有採訪報導。

李艾嫻 相關文章

自古胭脂多俠骨 筆挾清風畫花魂

自古胭脂多俠骨 筆挾清風畫花魂
洛陽女子書畫院,宛如中原大地書畫苑中的一支奇葩,她鮮活、艷麗、清雅而幽香……
女子書畫院,在洛陽這塊地脈的滋養下,正欣欣向榮、蓬勃發展。她集結著一群對書畫藝術有著酷愛情結並有著強烈進取心的堅強女性,她們幾十年如一日,臨池不輟,苦苦地探求著書畫藝術的奧秘。她們的作品先後在幾十種報刊上發表;有的在國家、國際的書畫大展中獲大獎;十多年前她們曾擠身於1995聯合國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在NGO會場,舉辦牡丹書畫展;1997年應邀參加“97世界女華人藝術成就展”;1998年應邀參加“澳門第一屆國際書畫藝術交流大展”;2001、2003年曾兩次赴台灣進行文化交流並舉辦書畫展;2006年曾應邀赴韓國首爾,參加亞細亞美術招待展;2007年應邀赴日本岡山進行文化交流並舉辦書畫展。……美國《紐約時報》曾發表有“中國洛陽有個女子書畫院”的署名文章。
洛陽女子書畫院 孟津寫生
昔日的輝煌,自身的勤勉成就了這一撥女書畫家。她們活躍在書壇、畫壇上,成為洛陽一道靚麗的風景。女子書畫院這個頗具特色的女性藝術團體,究竟是怎么來的,這得從頭說起……
十五年前,女書畫家李艾嫻尋思著,洛陽有這么多的寫寫畫畫的女人,整天默默無聞地在家裡舞筆弄墨的下功夫,進步慢也無人知曉,如若組織起來,相互切磋,相互啟發,共同進步,共同探討,一定能出好作品。她經多方奔走、呼籲,終於在1993年1月,洛陽女子書畫院正式成立了。她是由民政局批准註冊,文化局為業務主管的民間藝術團體。書畫院以切磋技藝,繁榮創作為宗旨,並開展各種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動。
光陰荏苒,歲月無痕,十五年來女子畫院走著一條曲折而不平凡的路,也是一條探索和追求之路,有過鮮花與掌聲,也有過傷心與無奈,但她們與時俱進、自強不息,解決了一個又一個創作上的難點,表現出了女性特有的韌性和耐心,她們為人妻為人母,擔當著繁忙的社會人和家庭主婦的雙重角色,在時間的夾縫裡揮毫作書作畫,創作出一幅又一幅感人的作品。
女子書畫院副院長鬍幫榮(56歲),現為中國國畫家協會會員,擅長工筆花鳥,以工筆牡丹畫見長,也涉獵其它花鳥、仿古山水等。她的工筆花鳥“白紫藤麻雀”曾參加全國第六屆交通系統書畫大展,獲三等獎;她的“紅軍走過的路”曾參加紀念長征勝利70周年書法美術大展獲得銀獎;她創作的“紅牡丹”曾參加全國牡丹精品展,被王光英收藏。胡幫榮屬中專學歷,某工程處退休職工,自幼喜愛畫畫,因苦於沒有老師不知從何入手
李艾嫻作品
,筆法、墨法、水法,色彩和線條這些最基本的繪畫常識都不怎么知道,只是出於愛好,而東畫畫西畫畫,不成氣候。1994年加入女子書畫院以後,院長建議她主攻工筆牡丹,由於她自身刻苦努力加之畫院經常舉行作品觀摩和點評,她進步很快。大約兩年多的時間,她就熟練掌握了工筆牡丹的技法,其牡丹畫花頭豐滿艷麗,老桿、枝葉更有層次感了。幫榮女士最能吃苦耐勞,白天當好家庭主婦,買菜、做飯、洗衣服、伺候老伴和小孫子,晚上畫畫,有時能畫到午夜時分。她還喜歡種花、養鳥,閒暇了逛花市,什麼花施什麼肥,什麼鳥餵什麼食,她都一清二楚。她養熱帶魚和鸚鵡,每天給魚換水,換下的水澆花。只要她一回家,鸚鵡就對她喊:“三娘,你好!”。過去養鳥種花是一種生活情趣,現在養鳥種花是為了觀察、寫生,她從鳥市買回六隻麻雀餵養是為了創作的需要。幫榮女士為人純樸、善良、熱愛生活、熱愛繪畫。當畫院號召大家多畫寫生時,她與副院長郭宗愛結伴而行到太行山去畫寫生,一去就十天半月。她的寫生長卷以及她臨摹龔賢的山水長卷,在書畫院舉辦的《臨帖、仿古、寫生展》上受到了一致好評,所以幫榮是個賢妻良母式的有著執著追求的中年女畫家。像她如此用功努力進取的還有一撥人,例如:郭宗愛、李翼屏、靳愛敏、逯新換、劉翠霞等幾位副院長都很優秀。
女子書畫院洛寧寫生
葉維莉(42歲),女子書畫院副院長兼秘書長。在畫院屬少壯派,她學歷不高,但悟性好,自學能力強,對書畫藝術的熱愛已達痴迷的程度。2002年加入女子書畫院後,她的視野開闊了,知名度也提高了,畫院為這些年輕人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和交流的機會。她堅持自學與姐妹們交流切磋,熟練掌握了工筆花鳥、寫意牡丹等看家本領,但成績最突出的應該是她的水石畫,高度的寫實手法,細膩而柔潤的色彩渲染,恰好迎合了廣大觀者的審美趣味。她的“瞬間與永恆”作品,水石的質感表現的淋漓盡致,使畫面有極強的感染力和寫實性。2007年10月,她同院長等一行三人在日本岡山吉備津畫廊舉辦畫展時,日本觀眾曾仔細問道,這幅畫是在什麼紙上畫的?用什麼顏料?畫了多長時間等等。觀眾對她的水石畫,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她的水石畫賣相也很好,曾被社會各界廣為收藏。
維莉出生在一個普通的市民家庭,姊妹五個,她排行老四,她是同胞姊妹中最優秀、最有才氣的一個,她德行好,賢惠、能包容,她除了孝敬公婆、伺候丈夫、培養子女外,她很敬業。有一次,她在展覽會上看到李**的石頭畫,羨慕不已,她就讓展館值班人下班時,把自己反鎖在展廳里臨摹學習……經過幾年的努力,領悟,終於掌握了水石的畫法。在畫院的倡導與組織下她與畫院的常麗霞、王青、周莉、張鳳蓮、賀京蘭等人一起到嵩縣、欒川、伏牛山區,對著山石、山間小溪、潺潺流水畫寫生,還有山石間的小草,野花都是她的寫生對象,有時來不及畫,就用相機拍下來,回到工作室再仔細琢磨。如此這般,她的水石畫已小有名氣。近期,她的“工筆水石畫技法”一書,已在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發行。維莉開朗樂觀,密切配合院長為女子書畫院作了許多工作;她白天忙事務,幹家務,晚上靜下心來畫石頭畫,一筆一划都浸染著她對水石的理解和情感,她常常畫到午夜一點多,院長提醒她注意身體,她總是笑嘻嘻地說:“習慣了,晚上安靜,沒幹擾,最能出活”。她年紀輕輕的辭掉工作,一門心思畫畫,她用柔弱的肩膀承擔著家庭的經濟重擔(丈夫下崗,女兒在大學裡讀書),所以她既是事業的追求者,也是生活的強者。她們加入女子畫院以後其精神面貌也發生了改觀,原來只是普通的教師、醫生、或者退休幹部在女子畫院勵練了這幾年,現在都成為女書畫家了。有一種欣慰和自豪,也有一種充實和成就感。這就更激勵大家學文化學技能,爭取把字寫的更好、把畫畫的更好。說到這裡,不能不提到李艾嫻。
李艾嫻(66歲)院長,女子書畫院的組織者和創建者,是個開拓、進取型人士。她出身於書香門弟,家父李振九是民國時期的書法名家,洛陽曾有“無匾不李”之說,受家庭影響,她自幼與筆墨親近,有著良好的教育,書畫兼通。是一個視書畫為生命的人。她的勤勉與進取,影響著書畫院一撥兒人在奮發向上。
艾嫻女士為人豁達、正直、善良、襟懷坦白,有膽有識,致使書畫院有著很強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不管社會上有多么浮躁,她引領大家踏踏實實地走著自己的路……
在過去的歲月里,她曾很不情願地被錄取到一所農業大學裡學生物,當上了農業技術員。因為酷愛繪畫,組織上就保送她到廣州美術學院進修學習,從此改變了她的人生軌跡。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她曾嘔心瀝血地從事水粉畫創作,十一年的電影廣告畫,勵練了她敏銳的觀察力和造型能力,無論色彩、線條、速寫和寫生都有著紮實的功底。她創作的“蘭鰭號”和“女兵”曾參加由中國美協和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公司聯合舉辦的全國電影宣傳畫展覽;在省市多次電影廣告畫展覽評比中她屢屢獲獎,用她的話說:“只要第一,不要第二”,她被洛陽畫界稱為“第一廣告手”而名噪一時。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隨著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社會急需美術人才,她毅然留職停薪與人共同創辦河南省第一家私立洛浦美術學校,歷時八年,為高等美術院校輸送近百名人材,為社會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實用美術人材,受到了社會各界及學生家長們的讚譽。後因一些其他的因素而停辦……休整一年後,她即醞釀著籌建“洛陽女子書畫院”,那是1993年的元月13日,漫天飄舞著雪花,女書畫家們滿懷著喜悅和憧憬,開始了女子書畫院堅韌的跋涉……
十五年的歲月里,她有過輝煌,也有過困惑,但她走過來了。年過花甲的她似乎忘掉了自己的年齡,她除了自己在專業方面的修練與提高外,就如何提高書畫院會員的整體素質上,她還在花費大氣力耗費了很多心血。她深知,書畫藝術是民族獨有的一種藝術。書畫同源,要想畫好中國畫,尚需學習中國書法,要想創新必須在繼承傳統,學習經典的基礎上創新。
李艾嫻作品
艾嫻女士把臨帖,學習書法,作為日課她號召大家來寫書法。每天臨池不輟,少則百字,多則千字。她以書法用筆畫寫意花鳥,遂以形成她筆力雄強而氣韻生動的自家面貌。她創作的牡丹畫和墨竹,高古傳神而寓意深遠。97年曾應邀參加97`世界女華人藝術成就展,1998年她參加在泰國舉辦的世界華人書畫藝術大賽中她的寫意牡丹曾獲特別藝術大獎,2002年在北京榮寶齋美術出版社出版有《艾嫻牡丹作品集》。作品“無人自芳馨”和“天香滿地不沾塵”,以及近期創作的小品“空谷晚來秋”竹菊圖等,均表達了作者的內心世界和精神追求。“筆若隨心神則遠,人唯無欲品能清”。艾嫻女士的這些作品在筆墨中,字裡行間,洋溢著一種清氣、雅氣和浩然之氣。尤其是她的“竹菊圖”呈現給人們的是一種“心遠地自偏”的陶淵明的曠達、野逸、大隱者的氣息與情懷。
她不遺餘力地盡到了一個院長的責任。她經常組織會員到大自然中去寫生,田間、地頭、荷塘、竹林都留下過女子書畫院的足跡。她倡導大家學習書法,要求每人每天臨帖不少於五十個字;號召女畫家們多讀書、讀好書(書論、畫論、唐詩、宋詞、論語、孟子等),學習文化,提升人格修養……
書畫院多次舉辦寫生觀摹,作品點評,學術講座等,藉以提高畫院的文化品位。畫院沒有文人相輕的陋習,而是互相欣賞、互相幫助、共同進步,營造了一個濃濃的學習氛圍。著名學者、文藝評論家教授葉鵬先生曾在一次展覽會上說:女子書畫院這撥人很用功。
著名畫家趙友萍女士曾說:“婦女是調色盤上最美的一塊顏色”。她們身上那份追求的頑強與堅韌,她們對美的天賦與靈動的感受,她們那率真、質樸的情感和一雙巧手,哪一樣不是最美的?她們還在追求……他們還要走很長很長的路,過很多很多條河。她們不是為了喝彩和掌聲,是為了春天,春在天地間,花兒永遠在女書畫家心中……。
李艾嫻撰
2008-1-21

不老的青春,不老的艾嫻 作者:李少詠

不老的青春,不老的艾嫻
李少詠
領取諾貝爾文學獎的時候葉芝曾經說過,現在我已蒼老且風濕,我的繆斯之神卻年輕起來了。葉芝以一首《當你老了》奉獻給自己的心中的愛人也獻給自己古老而年輕的祖國愛爾蘭,他守候著“那朝聖者的靈魂和衰老臉上痛苦的皺紋”,便是守候著無人的曠野也足以敞開喉嚨歌唱的天堂。因而在六十歲的時候,他還會寫出“穿過我青春的所有說謊的日子,我在陽光下抖掉我的枝葉和花朵,現在我可以枯萎而進入真理”這樣驚才絕艷的詩句,那是對生活最負責任的一個生命的最壯麗的完成。他同時代的同樣偉大的詩人奧登說他“把詛咒變成了葡萄園”,應該說是極其恰當的讚詞。因為,在我們心目中,這樣的人,他從未老去,也不可能老去。一個心中有愛,並且有執著的信仰與追求的人,是永遠不會老的。
讀完李艾嫻女士的旅美寫生集,我首先想到了葉芝,想到了永遠不老的葉芝和他的不朽的詩句。正如我們所知道的,葉芝的詩情從來沒有被歲月沖淡過,他那些充滿青春活力的傑出代表作《隨時間而來的智慧》,《駛向拜占庭》等等,都是寫作在老年時期。這正是那個寫出“靈魂拍手作歌,為了它的皮囊的每個裂綻唱得更響亮”的詩人熱情生命的燃燒。李艾嫻女士的旅美寫生集,同樣是一顆不老的靈魂的激情燃燒的產物。
離開艾嫻女士優雅的小屋,離開那本薄薄的又很是沉厚的未完全成型的寫生集稿本,兩天來心中一直有一股莫名的力量在奔騰鼓盪。我知道,那是那些異域的山水樹木冰山雪原留給我的靈魂的震盪,艾嫻女士以她青春不老的靈魂注入那每一根線條每一團色塊,把我記憶中的某種不為人知道嫻靜與美好也激發了出來。
閉上眼睛,慢慢地慢慢地,我聽到了遠處海水在不斷地輕輕拍岸,似有一個青春少女在自家的小花園裡優雅地彈奏著一隻不知名的鋼琴曲;睜開眼睛,海水悄然退去,代之而來的是北美平原上清冽的晨風還有那如夢如幻的雪壓紅杉的奇景;再往遠處看去,一帶帶青螺碧玉一般的山巒起起伏伏直沒入遙遠的地平線盡頭,而近處的雪屋、雪地上悄然划過的鳥的爪印,則是一幅幅簡潔至極清雋至極的心靈。在心靈更深處,隨便一個角落隨便撥弄一下,就有一種古老而新鮮的呼喚隱隱傳來,我知道,只要和我一樣用心靈去傾聽,你也一樣能夠清晰地聽見那靈魂對於靈魂的呼喚。
藝術創作的初心,應該是傾盡全部心力,發掘我們生活、生命之河中所有可能存在的美好,然後以或清雋或優雅或犀利或沉鬱的鋒刀利筆,將歷史和現實,也將生活與生命,同時雕塑出觸手可感觸目可及的形象化的肉身來。而做到這一點的基點,是藝術家心中對於理想、信仰與雖九死而猶未悔的執著追求的堅守與尊重。因為,人類發展史尤其是人類藝術創造史告訴我們,所有的信仰,或者沒有信仰,如果失去彼此尊重,那么,歷史將無從讀寫。
曾經有人問一位猶太教的拉比,為什麼我們以前常常能夠聽到神的聲音,而現在很難聽到了?拉比回答“因為今天的人不願意俯下身子接近大地去傾聽了!”事實的確如此。我們今天所面臨的時代,是一個經濟、技術高度發達而人文精神卻不斷萎縮的時代,與科學技術和經濟指數飛速發展相伴而來的,是文學藝術的被踐踏,是人類崇高精神與思想的不受尊重。換句話說,在機器還沒有統治世界的時候我們卻已經以看似奴隸主的姿態渾然不覺地被奴役,表面的繁榮與熱鬧(比如,不斷地有這樣那樣的藝術展演活動、不斷地有人人為地把藝術品的價格抬得虛高驚人)掩蓋不了我們幾十年來很少出現驚世之作,更沒有出現一位真正意義上的藝術大師的可悲的真實。
李艾嫻書法 牡丹
李艾嫻女士近年來遠離市場與塵世的一切喧囂,默默致力於自我生命與靈魂的發現與重塑,她的牡丹筋骨堅硬如鐵而枝葉儀態萬方,寫盡了人生的滄桑與理想信仰的執著;她的書法於鐵畫銀鉤之間暗藏一份源於佛理的大慈悲大柔韌,哪怕只是一件尺幅小品,也能夠見生命亦見性情。讀她的這些作品,尤其是這些最易於見真純見性情的寫生作品,總有一種感覺油然而生:哪怕她的生命中有無數這樣那樣的缺憾,因為有了這些與生命和靈魂融為一體水乳不分的創作,她缺席的所有那些人生就都有了注釋,她的生命因此得以圓滿,得以青春不老,不再有任何缺憾,也不再有什麼不可能:包括總有一天被很多人看到被很多人認可被很多人尊崇膜拜,我相信這不僅僅是希望。因為,正像契訶夫說過的:“我們需要這樣的生活,我們值得這樣的生活。要是這種生活現在我們還沒有,至少我們得相信它,期待它,渴望它,為它做準備。”
(本文作者 李少詠 洛陽師範學院文學院書記、教授、文學博士、著名文藝評論家)

李艾嫻相關文章 二

鐵畫銀鉤寫風流 鐵畫銀鉤寫風流 孫建邦
世婦會上露崢嶸
1995年8月22日,洛陽7位女書畫家乘列車北上,經北京直奔懷柔,參加聯合國第四次婦女代表大會,在非政府組織論壇區舉辦牡丹書畫展。在外交部《世界知識》印刷廠神堂旅遊俱樂部辦理完住宿手續,顧不上欣賞這裡美妙的秋日風光,就提著大包小包,乘坐大巴,急急趕往“非政府組織論壇”區。這七名女性,衣著得體,舉止高雅。離大會開幕式還有一周的時間,她們天天都應時乘車而去,搭車而歸。她們雖然保持著女性的矜持,但還是引起了這裡的劉經理的注意。
李艾嫻作品
聯合國第四次世界婦女代表大會主會場設在北京,分會場即“非政府組織論壇”設在懷柔。參加會議的有來自全球191個國家和地區的3萬名代表。是當時中國承辦的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國際性會議。“非政府組織論壇”是與會代表自由交流切磋的地方,還開闢了180個展位,供中國社會企事業單位進行實力、形象的展示。神堂旅遊俱樂部是這次世界婦女代表大會指定接待單位。劉經理30多歲,有北京大學博士學位,對這樣國際性會議接待,深知“外事無小事”的道理,關注入住人員也是他的職責。他見會議還沒開始,這一群風姿綽約的女性忙忙碌碌的樣子,心中有幾分納悶兒。他就問服務員:“這一群女的是幹啥的?是推銷化妝品的吧?”服務員笑著搖頭:“不是!人家都是畫家,帶的都是字畫,是來辦展覽的。”劉經理一聽,也顯得很興奮。當天晚上,劉經理就結識了來自洛陽女子書畫院的李艾嫻等畫家,並邀請她們現場作畫。李艾嫻激情所至。率眾姐妹上陣,揮揮灑灑,兩個小時後,一幅八尺牡丹圖完成了。女書畫家們的筆墨功夫和默契的配合,感動了在場所有的人。一陣熱烈的掌聲過後,劉經理表示,將為這些畫家提供專車接送等方便條件。得知了李艾嫻率眾姐妹闖入這次世婦會的經歷後,劉經理懇切地說:“我們召集全體中層幹部,請你們抽點時間作一場報告!”李艾嫻爽快答應下來。 那是1994年初春的一天晚上,李艾嫻從電視新聞節目中,得知聯合國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要在北京召開的訊息。李艾嫻尋思著:女子畫院的牡丹書畫作品能在世婦會上亮相,那該有多棒!這個念頭使她熬過了多少個不眠之夜。李艾嫻主創的洛陽女子書畫院是洛陽的一個民間文藝團體,成立於1993年。當時擁有女子書畫家18人,成立兩個月後,就組團應邀赴武漢參加“鄂、豫、皖三省女畫家作品聯展”,參展品32幅,整體實力備受稱讚,一舉成名。接著,在洛陽連辦數次展覽,並受到工廠、機關、學校、部隊廣泛開展藝術交流活動,受到洛陽各新聞媒體密切關注和社會各界高度評價。這支“娘子軍”還真體現出了能拼能打的團隊精神。她們以“自立、自強、自信”為信條,塑造著鮮明而獨特的團隊形象,異軍突起於洛陽書畫界。成立之時,洛陽有識之士曾賦詩讚曰:“巾幗春風洛陽花,查遍史書第一家”。獨一無二的隊伍,令人矚目的成就,清一色的女性,所作所為還正應了這次世界婦女代表大會的婦女權利主題。李艾嫻書畫兼通,產生這個念頭,並非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實在也是蓄勢而發。
產生進軍世婦會的念頭之後,李艾嫻就開始密切關注新聞媒體有關這次新聞大會的報導,並收集有關資料還不斷地與姐妹們研究磋商。一幫“娘兒們”雄心壯志沖雲天的計畫不脛而走,有人由衷讚嘆,也有人嘿嘿笑笑:天方夜譚!李艾嫻全然不顧別人如何議論,就果斷地開始行動了。她首先通過官方,按程式向上申報,但立即被退了回來。理由簡明扼要,不容磋商:“名額有限”。這樣的國際會議,組織極為嚴密,離開會還有一年多的時間,代表名額卻已分配確定。洛陽分配的代表名額僅2個。雖說李艾嫻是洛陽知名人士,名額也攤不到她的頭上。況且李艾嫻是要爭取“一批”名額,想讓姐妹們都風光一番。這是一個好事大家乾、好處大家落的女性,是一個不願意“吃獨食”很“顧伴兒”的人。在“三個女人一台戲”的娘子軍中,她為大家所服,根由即在於此。李艾嫻看官方渠道被堵死,就著手實施第二套方案。這個題為《關於參加世婦會舉辦牡丹書畫展的方案》,共列印500份,事先廣泛徵求了包括洛陽市“四大班子”領導在內的各方面的意見,並得到了廣泛的贊同支持。這一方案,不久轉交到全國婦聯權益部部長馬延軍手中。馬延軍是一位幹練平和的女性,在洛陽工作多年,曾任洛陽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她對李艾嫻的人品是了解的。看了方案,馬延軍表示:可讓艾嫻同志來京,向組委會負責這方面工作的同志當面談一談。 1994年10月22日,李艾嫻帶著自己的10餘幅作品赴京。到了北京,馬延軍就把李艾嫻介紹推薦給大會組委會財委廣告專利部張琪部長。李艾嫻簡要把洛陽、洛陽牡丹、洛陽女子書畫院及其作品和決心到世婦會辦展的動機作了介紹後,就把隨身帶去的作品一一打開展示。在場的女士們全部圍過來觀看,不時發出“嘖嘖”讚嘆。看了畫後,張琪部長表態:“你的想法很好,你的作品我們也很欣賞,可以考慮你的請求。不過,組委會規定,凡是要求在世婦會上展示商品或作品的企事業單位,必須向大會捐贈50萬人民幣或者相應價值的物品,才能獲得資格。”見過大世面已經50多歲的李艾嫻剛剛喜上眉梢,就被部長女士的這一“不過”,激出了滿額汗水,一下子懵了。她還沒有反應過來,張琪部長又來了一個“不過”:“不過,你們可以用藝術品來頂”。李艾嫻這才回過神來。張部長又補充到:“全國書畫團體很多,一般我們不公開接受字畫捐贈。不過,對洛陽女子書畫院我們可以破例”。部長這後一個“不過”,才使李艾嫻頭上的汗水消去。最後商定,洛陽女子書畫院捐贈100幅作品,1995年上半年送到北京,經專家認可後,方能確定參展資格。李艾嫻毫不猶豫地說:“我們經得起專家論證!” 李艾嫻興沖沖趕回洛陽,就召集姐妹們通報情況,還宣讀了馬延軍給洛陽女子書畫院全體人員的一封信。姐妹們聽罷,個個熱血沸騰,激情昂揚,紛紛表態一定拿出最好的作品捐贈辦展。一個月後,李艾嫻再次赴京,帶去了洛陽女子書畫院書畫家們的簡介、作品小樣和《申請辦展報告》。送達後,迅速返回洛陽,投入到創作之中。數月時間,李艾嫻率領的這支“娘子軍”,人人都是心不他顧,專心致志地畫呀畫呀。最後,300多幅以牡丹為主題的精品佳作,匯聚到李艾嫻那裡,由她挑選。 在李艾嫻等女畫家們埋頭創作的過程中,洛陽市、河南省的新聞媒體得知了訊息。他們為這一群女性決心躋身世婦會,展示改革開放的中國婦女新風貌的精神而感動,主動進行採訪宣傳,中央電視台也轉播了這些訊息。期間,市委書記、市委宣傳部長也都紛紛前來祝賀鼓勵。畫作創作好了,而李艾嫻卻又犯了愁。小錢她可以墊付,後面的事還要花大筆錢,僅裝裱費就得13000多元。為此她常常徹夜不能眠,白天跑東跑西拉贊助,最後她找到老同學、洛陽新生集團公司總裁張留栓先生。張先生是一個企業家,也是一位詩人。
張留栓一聽,對費用的事滿口答應下來,提出的條件有兩個:一是女子書畫院前面要冠以“新生集團”之名;二是女子書畫院要給新生集團提供一定數量的畫作,這些畫必須是李艾嫻的作品。李艾嫻想,人家的錢也是一分一分掙得的,成千上萬撒出去總得有個響聲。自己雖在難處,人家也不算窄路上等人,對老同學的要求也爽快應承下來。 1995年6月25日,正是盛夏時節。新生集團派出兩輛小轎車,載著李艾嫻和經過裝裱的牡丹字畫赴京。身心疲憊的李艾嫻一路上暈車、嘔吐不停,吃盡了苦頭。畫送到世婦會組委會,李艾嫻心中咋著也平靜不下來。6月27日晚,她接到邀請,6月28日一大早,她趕到首都賓館錦雲廳,一進門就看到醒目的橫幅:“向中國組委會捐贈書畫作品新聞發布會”,眼光一掃,就看到北牆上儘是洛陽女子書畫院書畫家的作品,她自己的兩幅牡丹長卷更是格外奪目。“成功了!”李艾嫻眼睛剎時模糊了。她被邀請到主席台前排就坐,並代表洛陽新生集團女子書畫院及同時贈送作品的書畫家講話。首都17家新聞單位參加了會議。之後,各地新聞媒體也紛紛轉發了訊息。會後,組委會領導認為洛陽女子書畫院的作品最切合世婦會主題。其中已有5幅作品作為國禮贈送給泰國等國家元首及夫人們。 李艾嫻如沐春風一般回到了洛陽。姐妹們興高采烈自不待言。洛陽社會各界熱情洋溢,贊語不斷。而新生集團傳來的訊息卻讓李艾嫻“硌登”住了。原來,新聞單位在報導時,都沒提及“新生集團”。新生集團提出,不能再注入資金了。人家言之有理有據。事辦到這裡,已經很夠意思了。這時,已經確定下來參加世婦會的是7個人,到北京要待上十幾天時間,這可是一筆不小的花費。李艾嫻和姐妹們商量,大家分攤費用,每人先出5000元。爾後,李艾嫻又到洛陽市婦聯爭取到1萬元支持。市委書記得知情況,批示“市財政局可以表示一下”七湊八湊,總算有了八九不離十的感覺。考慮到北京的消費水平,李艾嫻和姐妹們商量,到北京不住高檔賓館,這樣她們才住進了神堂旅遊俱樂部。 世界婦女代表大會“非政府組織論壇”,英文縮寫為“NGO”。這裡匯聚了數以萬計的各國婦女,加上眾多的工作人員,真是熱鬧非常。世界婦女代表,在這裡形成了婦女的世界。各色人種,各式服裝,各種語言,傳達的都是女性的信息。牡丹,雖然世界各地多有種植,但畢竟“洛陽地脈最相宜”,“洛陽牡丹甲天下”啊!在180個展位中,23號展位是參展的唯一女性書畫藝術團體,特別引人矚目,讓人流連往返。黑、白、黃、棕各色女性,看著這些富貴、吉祥於其中的牡丹字畫,說得最多的都是:“OK”!與洛陽女子書畫家們合影拍照,求購字畫,交流互訪,一個一個精采的故事,都是“OK”!在這個婦女的世界裡,李艾嫻等7姐妹,心情隨著各樣的彩旗飛向五洲四海。在這裡,她們也讓各國的婦女,見識了中國的改革開放,見識了中國婦女的自立、自信、自強! 在神堂旅遊俱樂部里會議廳里,李艾嫻等坐在報告席上,講述了她們刻苦磨礪,不畏世俗,在藝術道路上苦苦求索的故事,講了洛陽女子書畫院追求更高目標,打入世婦會,決心為中國婦女爭氣爭光的經歷。一陣陣掌聲,一片片淚花,把7位洛陽女性形象刻在這些員工的心中,留在了這個美麗的地方。劉經理,這個風華正茂的年輕人,這個高層次的文化人,一舉收藏了洛陽女子書畫院30幅作品。仍意猶未盡,專門請來《世界知識》出版社總編,拿出2萬元為洛陽女子書畫院刊登專版廣告,向全世界推介。回到洛陽,李艾嫻昏睡了3天。醒來,腦子裡依然是“NGO”會場。 繼承父業名門女
李艾嫻舞筆濃墨實與家風傳承有關。其父李振九是清末癢生。這是一位飽讀四書五經的儒者,還是一位書法大家。官學畢業,歷任縣立第一國小校長、圖書館館長、縣參議員等等,交往多為政壇要員、軍界高官、社會賢達名流。與清末洛陽籍翰林太史林東郊交厚並得其指點。與千唐志齋創建者張鍅將軍關係密切。而立之年,名噪中原,古都洛陽,“無匾不李”。李振九有子女8人,艾嫻排行為七。李艾嫻出生時,李家在洛陽城內已有四處宅院,城北邙嶺上還有30來畝薄地。李振九風度儒雅,書藝超人且正在鼎盛時期,門庭若市車馬不斷,真是名門氣派。 在這樣一個墨香沁潤的家庭出生的李艾嫻,呀呀學語的時候,就知道了“別說話”、“別吭氣”的意思。李振九為人寫字,在場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看他凝神、運氣筆鋒舞動。繞父膝下,蹣跚廳堂,乳名喚“妞妞”的李艾嫻這時也被家人拉住、抱住,連聲教導“別說話”或“別吭氣兒”。在父母眼裡,“妞妞”是個嬌嬌女,弟兄姐妹8人,也說不上有什麼偏愛。但懂事以後,李艾嫻就愛上了“畫”,畫花、畫草、畫樹、畫房子……用樹枝畫、用鉛筆畫……就那么亂畫一通。上國小開始,她父親就發現了這個“妞妞”愛畫。這時,李家發生了一件大事。李振九的三子李叔煥,自幼習字,十幾歲已深得真傳,其字與父親的字惟妙惟肖。父子之字,非內行高手,已真假難辨,李振九見家道有傳,欣慰在心,時常讓這個得意之子外出替寫條幅或對聯。李叔煥藝高人膽大,時常帶上父親印章外出上門“替父寫字”。不幸,李叔煥18歲在復旦中學讀書時,染傷寒病而亡。失去愛子的李振九心中之痛無以言表,變得沉默寡言,心灰意冷之至。有一天,李振九的一個朋友上門敘談,朋友問:“誰能繼承你的事啊?”李振九長嘆一聲:“唉——”。朋友指著李艾嫻又問:“這個妞妞咋樣兒?”李振九淡淡地說了一句:“人家愛畫”。不久,李振九親自定購了木材,親自選了工匠,親自看著給自己定做了一副棺木。 洛陽解放之後,李艾嫻的父親李振九作為重要的統戰對象,被推舉為洛陽首屆政協委員。而其地產被沒收,四處宅院也變賣倒算給農會。作為社會要人,李振九順時達變,不怨不怒,租用了別家的房子,仍然以寫字養家。他為自己定製的棺木也隨家搬動。他的子女都是有文化人,先後都投奔了革命隊伍,身邊只有小女小兒。這時,他給人寫字,已無專人伺候。上國小的李艾嫻放學回來,常常會很乖巧地站在案前,為父親展紙備墨。還是頑童之年的李艾嫻,有一次幫助父親寫字拉紙,拉著拉著走了神兒,眼睛透過竹簾,看到院子裡那些同齡女孩在踢毽子,笑聲笑語一片,羨慕極了,心飛了出去,手也停了。等她緩過神來,她看到父親垂首握筆,一言不發,只是眼睛從老花鏡片上方向她盯著。李艾嫻看到了威嚴、愛憐、和寬容。她知道錯了,趕快用心展紙。上高中時,李艾嫻成績優異,還讀了許多中外名著、革命書籍,還不斷給同學們畫肖像,給學校畫專刊。聯考時,她報的是北師大俄羅斯文學系。通知下來,卻被洛陽農專錄取。後來得知,這是因為她“出身”之故。在階級鬥爭的年代,這類故事也太多,現在也不容易說清。李艾嫻在那時,志在作一個革命青年,農專她也認了。洛陽農專與她家咫尺之距,但她除了星期天回家一趟,其餘都是在學校度過。當時,她父親已癱瘓在床,只有她母親一人在家照顧。1960年6月的一個晚上,李艾嫻做了一個夢,夢見她父親站在那兒,邊穿長衫邊用手指著那副棺木說:“把那個給我收拾一下”。她一激靈醒來,再也沒入睡。早操時,親戚到學校找到她,告知父親病危的訊息。李艾嫻急匆匆趕回家中,72歲的父親已悵然離開人世間。 還在讀大學的李艾嫻經受了失父之痛,卻不知道父親給自己留下了什麼。刻在她心裡的,是父親因道德人品和高超書藝而受到的敬重,是她父親失去愛子後對友人那一聲“哎”嘆,是她父親一言不發從老花鏡片上方看著她的眼神,還有那個明晰地出現在她腦海里的那個夢!
洛陽農專後來撤併,李艾嫻隨同學老師又到了中牟繼續讀書。她的同學大多數和她一樣“出身不好”,又因家庭曾經優裕受過良好的基礎教育,愛文學的還特別多。聯考成績都比較好,無奈被分到農專高校。這些同學聚在一起,活潑的天性,各樣的才能也都淋漓盡致地展示了出來。有一次,學校開晚會,李艾嫻與其他同學準備的節目是集體朗誦高爾基的《海燕》。臨近演出的前一天,大家建議搞個背景,她思索著……最後她用報紙粘成了長長的一條,用大刷子、用藍墨水刷成了一幅波濤洶湧的大海,又用白圖畫紙剪了兩隻海燕貼在藍色的天幕上。大海、礁石、藍天、海燕,構成了一幅壯闊的背景,這個節目大獲成功。第二天,她路過教師宿舍時,突然,她停住腳步,扭頭一看,發現是一位叫朱文甫的老師在喊她。朱文甫老師一手掀著帘子,親切地問:“你就是李艾嫻嗎?”李艾嫻說是。朱老師說:“請你過來一下”。這位朱文甫老師,在學校很有名望。他是江浙一帶人,解放前曾在香港《大公報》任副主編,新中國成立後在國家教育部工作,後因“歷史問題”下放這裡。朱先生每周除了給老師們補習英語外,其餘時間都泡在圖書管理。這位先生穿著乾淨整齊,走起路來目不斜視,話語不多,很少與別人寒暄。他課講得好,很有清高之氣,別人對他也敬而遠之。李艾嫻萬萬沒想到,朱先生對於她表現出如此平和熱情。李艾嫻進了朱文甫的房間,看到的全是書,還有大沙發,自己顯得十分拘謹。朱先生問:“你的父親是大書法家李振九先生?”李艾嫻點點頭。朱又誇獎道:“昨天你們的《海燕》朗誦的不錯啊!”李艾嫻趕快說:“不好!”朱先生嚴肅起來,說:“好就是好嘛!我從來不奉承人,我在北京看過很多大學裡的文藝晚會,但從來沒有看到過這樣有氣派的布景。” 這次晚會後,李艾嫻在學校就成了大紅人,學校每逢節日出特刊,畫刊頭非她莫屬。她的畫作經常受到這位清高的朱先生的誇獎。李艾嫻隨身帶了一些父親的字給朱先生看。朱先生看罷,認真地說:“李振九先生的字好啊!是名副其實的大家,不像別人是捧出來的”。當李艾嫻說由於搬家父親的字遺失了許多時,朱先生說:“趕快搶救!趕快保護!”朱文甫還鄭重對李艾嫻說:“你要繼承父業。一要學好專業,二要練好字”。畢業時,朱文甫先生親自把李艾嫻送到火車站,再三叮囑:“畫畫寫字,一定要做到拳不離手,曲不離口!”語重心長,令李艾嫻銘刻在心。 離開了母校,告別了朱文甫先生,乘火車奔赴她分配到的滎陽。李艾嫻一路上浮想聯翩,感慨萬端,她這才感受到父親的巨大力量和精神財富。她學的是農作物栽培、遺傳學和昆蟲學,被分配到滎陽城關鎮農機站,推廣農業新技術,需要三天兩頭下鄉。李艾嫻的挎包里常常裝著速寫本、毛筆和字貼,她趁工作之餘給農村婦女畫像,夜晚在煤油燈下臨帖練字。一年之後,她能寫會畫在滎陽出了名,遂被調到縣文化館工作,不久又被選到了廣州美院進修。在廣州美院,她眼界大開,如魚得水。結業回到滎陽,“文化大革命”開始了。當時要畫偉大領袖毛主席的像,李艾嫻一出手,就被評為最好,被“紅衛兵”批准為“紅畫家”,準許畫領袖像。而同時,她洛陽的家也被“紅衛兵”查抄,他父親遺留下來的800多種字帖,被看作是“四舊”付之一炬,一箱子各色、各式昂貴精美的印章也被“紅衛兵”當作玩物爭搶而空,後來僅在床頭被子邊上找回兩枚。李艾嫻欲哭無淚,欲爭不能,但她酷愛書畫的興趣沒有減弱,痴迷於書畫的心並未動搖。僅就這一點,這重要的一點,她難忘朱文甫先生。是朱先生的點撥,改變了李艾嫻的人生軌跡。 1975年,李艾嫻調回洛陽工作,被安排在東風電影院作美工。在這裡,她第一次有了專門的工作室。那時,雖然極“左”思潮依然喧囂,但人心已趨思治。李艾嫻把父親的遺像掛在工作室牆壁上,讓他時時刻刻盯著自己。在這裡,李艾嫻的業務是畫電影廣告,屬水粉畫類。老父盯著,勝於四更燈火五更雞。李艾嫻的電影廣告畫連續數年,在全市17家電影院廣告畫評比中獲第一,用她的話說:“只要第一不要第二”。參加全省評比還是第一。1981年,中國美協和中國電影公司聯辦的全國首屆電影畫宣傳展覽,經層層篩選洛陽被選上3幅,其中兩幅出自李艾嫻之手。她的廣告畫,給影院帶來了良好的效益,她也成了洛陽美術界公認的電影廣告畫“大拿”。她還堅持練書法,堅持畫速寫,真真切切做到了“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奠定了她中國畫的紮實的筆墨功夫和造型能力。 牆上那位老人,那位被稱作洛陽清末民初“大儒”的老人,真的盯住了他的“妞妞”,沒有戴花鏡,看不出威嚴;……已拄上拐杖的“妞妞”更加勤勉、更加刻苦、更加奮發。字和畫已成為李艾嫻生命的一部分,這一點,只有李艾嫻心裡最清楚。
冰心玉壺傳佳話
李艾嫻屬於崇尚古典美傳統美一類的書畫藝術家。對古代書法大師名帖佳作,常年臨池不輟。作畫則崇尚吳昌碩的“直從書法沿畫法”,“苦鐵畫氣不畫形”的審美追求,進而形成了自己獨有的繪畫風格,行內人士多有好評。著名的文學評論家葉鵬教授,在美學品評方面造詣頗深,在洛陽文學藝術界被譽為“旗手”人物。葉教授品文論藝,措辭嚴謹,頗有文人特立獨行精神。葉先生為《李艾嫻牡丹作品集》作序,評價道:筆墨的薰陶成就了艾嫻女士繪事墨中見筆,筆蘊寫意的文人崇尚。艾嫻女士筆下的牡丹,盪盡脂粉媚人,富貴傲人的俗套,首先依仗的是畫家墨寫枝幹的功力。其落筆老蒼,筆中寓骨,骨中見勢,把牡丹的勃勃生機,筆筆送到,神氣逼人,這是書法入畫的筆力,也正是文人畫風的超凡所在。對李艾嫻牡丹畫的構圖,葉先生評論說:十分講究筆墨的濃淡乾濕枯潤的分布,使畫面動靜有別,明暗得宜,知白守墨,此則文人畫之高明處。“枯墨寫乾,絲絲飛白,紅淺綠淡,秀色慾滴,卓然文人畫家的氣度”。書法入畫,也是中國優秀的文化傳統,是李艾嫻繪事成功的秘笈。 中國俗語云:隔行如隔山。對同行人士來講,還有一句俗話,稱“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沒有”。今人畫畫者眾,也更重效益。自由結社組團,形成陣勢,互幫互補,但相得益彰多不在技藝方面。涉及技藝要處則多有忌諱。當今社團還深受官本位意識之害,內部較為講究職級名分,缺少了應有的自由民主氣息。李艾嫻主創洛陽女子書畫院之後,就顯示了與眾不同之處,一幫“娘兒們”,不論是古稀老者,還是而立青年,通稱為“姐妹們”,很有些融融親情。他反對女人們到一起“東家長西家短”的庸俗之氣,而提倡以書會友,以畫會友。姐妹們三三倆倆到了她的工作室,談及書畫之事,常常是現身說法,現場論藝、作品分析與作品欣賞創作體會、筆墨技藝一一道來,把自己的心得體會倒廩傾囷公諸同好。有些姐妹曾提建議少搞一些公眾場合的表演,李艾嫻則以為交流、切磋能互相激勵取長補短,共同提高,顯示了女子風采大度。她經常為畫院四面八方聯繫筆會拉贊助,努力為姐妹們提供展示機會。有一次,一個單位提出,出5000元為女子書畫院開一個筆會,條件是只要李艾嫻的畫。李艾嫻聽到後說:“這算什麼筆會!”被她婉言推辭。 對於書法入畫之理,李艾嫻對姐妹們更是年年講,月月講。她主張讀書、練字、畫畫同時進行,錘鍊筆墨功夫,提高藝術修養。“堂堂正正做人,認認真真學藝”,“自立、自強、自尊、自愛”這類話,她也是經常掛在嘴邊兒上,使姐妹們多有受益。年輕女畫家葉維莉說,加入女子畫院3年,自己一年上一個台階。以前只是一個勁兒畫畫,練書法也只寫題款常用的字,越畫越俗越匠氣。還常常為此發急,急了更畫不下去。李艾嫻得知情況後,送了她“理可頓悟,事需漸修”八個字。還說,如果把業餘時間劃作10份的話,希望她用3份的時間畫畫,3份的時間寫字,4份的時間讀書。聽了李艾嫻的一番話,葉維莉調整了自己的心態,心漸漸地沉了下來,堅持了一段時間後,自感漸入佳境。李艾嫻經常講“畫畫,實際上是畫修養、畫人品、畫境界,要想畫好畫,先做好人”。她率先垂範和姐妹們共勉。葉維莉早年師從於洛陽著名畫家李留海畫河卵石畫。李留海是一位美術教授,以河卵石為題材,獨創“石頭畫”,在洛陽有“李留海的石頭會說話”之說,其潤格自然不菲。2004年三八婦女節,洛陽女子書畫院舉辦書畫展覽,葉維莉的“石頭畫”一鳴驚人。遠遠望去,人們皆以為是李留海所作,近看題款才知道是葉維莉的作品。展覽之後,就不斷有人上門向葉維莉求畫。其中有人提出,不要葉維莉題款署名。葉維莉一聽,便知貓膩所在,感到對自己是莫大侮辱,直言相告:“要李留海老師的畫,你就去找人家。要我的畫,就署我的名字!”堂堂正正,柔腸俠骨,真是巾幗勝於鬚眉。 2003年12月,李艾嫻應邀赴台灣進行藝術交流。在台北市小故宮,她目睹了一大批中國古代書畫大師的真跡墨寶。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褚遂良等書法的力作巨製,使她激動不已,陶醉其中。她曾臨褚貼多年,在這裡,她駐足在褚遂良的寸楷書法長卷真跡前,心潮如涌,感慨萬端,久久不忍離去。中國優秀文化遺產使她又一次受到了巨大震撼。回到洛陽,她很快召集姐妹們,談了所見所聞並啟發激勵大家要繼承傳統,認識並學習經典。建院11年來,每年“三.八”照例是要舉辦書畫展,她建議這次的“三.八”畫展題目為《臨帖仿古書畫展》。這個建議在院務會議上一致通過並被確認,也受到許多名畫家姐妹的贊同和相應。這個看似簡單的決議,卻是一幫姐妹們自設的一個大難題。女子書畫院裡,長於書法的人不多,多數人志趣在於繪畫。大家之所與同意李艾嫻的提議,重要的一點是接受了李艾嫻關於寫與畫關係的藝術理念,要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創新。眼下美院的中國畫教學,都在提倡繪畫的書法性,不作無淵之水,無本之木,決心在傳統上下功夫以期突破自我。姐妹們說乾就乾,個個都投入到臨帖習字之中。正是嚴冬“雙節”時,這些內當家的女人們,幹完了崗位職責之事,理過了家務,其他時間都用在了臨帖上。一個個寒夜,一張張宣紙,她們一點一划艱難地向中國古代書法大師走近。兩個多月過去,女書畫家們的臨帖作品曾三次匯聚在李艾嫻的工作室里進行作品觀摩,彼此欣賞相互激勵,大家似乎都有了藝術新生的感覺。作為院長,看到大家如此努力、用功,作品有了新面貌,李艾嫻高興地笑了。她激動地叫著:“姐妹們,太棒了!”“三.八婦女節”前三天,一幫姐妹們就開始布置展覽。近百幅作品,她們是用一天時間掛畫,一天的時間來調整,布展十分考究。展覽期間安排姐妹們輪流在展廳值班,專門收集參觀者的反映,這些意見每天都要匯總到李艾嫻那裡。真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洛陽女子書畫院2004年《三. 八臨帖仿古書畫展》在洛陽文學藝術界引起了前所未有的轟動。這近百幅作品,厚重大氣無做作,俊秀飄逸無柔媚,整個展覽給人靜雅之感。如果不是標籤所示,如果不是大家熟知的名字,參觀者都不會認為這些作品是出自女兒之手。許許多多與她們相知相熟的朋友,一進展廳就表現出異樣的神情,發出由衷讚嘆。前邊所述的葉鵬教授,參觀過後給以高度的評價,評論道:“時尚的只能引起人們情緒上的歡娛,所以是短暫的。經典的是文化的,所以是永恆的”。“內行看門道”。洛陽女子書畫院這次展覽,有些行內人士,曾多次前往參觀,延期了三天才撤展。展覽後不久,洛陽電視台“周末《面對面》”專門為此作了一期節目,李艾嫻侃侃而談之後,坐在嘉賓席上的女子書畫院副院長沈麗洲笑眯眯站起來要“說兩句兒”。沈女士書畫兼通,書法猶長。已過天命之年的她,也是走南闖北經見過大場面的人,此時接過話筒,還真是只說了兩句:“回想起來女子書畫院到今天真不容易。李院長經常對我們說自立、自強……”臉就憋得通紅,激動地哽咽著說不下去了,代之而起的則是其他嘉賓的熱烈掌聲。
在經濟大潮的衝擊下,在功利異常膨脹的今天,能使一個女子藝術團隊,整個把心沉下來做學問,錘鍊紮實的基本功,在提高全面素質和人格修養上作文章下功夫的確是李艾嫻的過人之處。這首先在於她對藝術有自己的理解和追求,在實踐上獲得了成功,得到了姐妹們的認可。其次是她強烈的推動團隊整體前進的精神,她樂於為大家做事,為大家服務。三十多個姐妹的家庭情況,誰家老公病了,誰家孩子該考大學了,誰在家抱孩子,伺候丈夫,在時間的夾縫裡揮毫作畫,她都一清二楚。甚至臨帖,誰在寫顏真卿,誰在寫瘦金體,誰在寫靈飛經等等,她都瞭然於心。對參加外出活動的姐妹,她總是惦老念小表示關心。還有重要的一點,在藝術方面她毫不保守,而且還努力倡導一種自由民主的風氣。她心底善良,坦誠率直,她善解人意,懂得理解,懂得尊重,她提倡傳、幫、帶,想讓姐妹們共同提高一道前進。近期兩次到縣裡寫生,都是白天畫畫,晚上作品觀摩。有的取景好,有的構圖好,有的線條好,大家互相學習,互相鼓勵,其作品一天一個樣。大家的表現手法豐富了,寫生能力提高了,都感受到一種愉悅和自信。李艾嫻還是個熱心腸的人。一次帶著幾個姐妹到范仲淹墓畫寫生,這裡是遠離喧鬧的一個寂靜山地。守墓人是范仲淹29代孫,一個患有腿疾的76歲的老漢,講起范仲淹生平事跡,真是如數家珍。李艾嫻很是感動,守墓人就拿出幾張照片給李艾嫻她們看。這是由《家譜》中拍下的范仲淹及子孫的照片。李艾嫻說:“放大掛在這兒多好哇!”見守墓人面現難色,李艾嫻立即對他說:“我們免費畫出來送給你!”守墓人也真的十分放心地把那些珍貴的照片交給了李艾嫻。回到洛陽後,李艾嫻為此作了安排,相信不久珍貴的范仲淹及後人的畫像就會入駐范仲淹陵園。 崇尚經典而不泥古,是李艾嫻遵循的一個藝術準則。為了體現“筆墨當隨時代”,每年女子書畫院都要組織多次外出寫生活動。近年,她患腿疾,外出寫生時,都帶著輪椅。在家中,她每天清晨,到洛浦公園活動身體,兼做寫生。對身邊的樹木花草,亭台樓閣,都仔細觀察心識默記,日復一日的長期積累,使她進入了藝術的佳境。2000年秋天,她應邀到北戴河國賓館進行藝術交流活動時,一個中年男子看了她的畫,徑直走到她的身邊,對著她的耳朵輕聲地說:“您的牡丹畫是傳統和現代的完美結合!”這樣的評價已經很多,標誌著李艾嫻藝術風格確定。然而,別人也許不知,其中凝聚的是李艾嫻的家風傳承,凝聚著她對藝術、生命、生活的深刻的理解感悟。畫品如人品,斯言妙哉! 洛陽女子書畫院不少人愛說:“加入女子畫院,沒錯!”李艾嫻影響並帶動了身邊一班人,讀書、寫字、畫畫、做學問,不爭名,不爭利,營造了一個和諧上進的學習氛圍,使得一些先生們都羨慕不已。 李艾嫻近年愛說:“我很充實,我很快樂!”真人真情,這是真的。 ( 孫建邦2005年著《狂人?奇人?文化人》)

畫到天機流露處--李艾嫻牡丹畫賞析


——著名畫家李艾嫻牡丹畫賞析
作者:王庭儉(書畫家、作家、詩人)
也許和今人的追求富貴、崇尚時髦有關,當代畫壇喜作牡丹且取悅庸者尤多。牡丹並不庸俗,庸俗在畫家。其實,牡丹的不畏權貴、美冠群芳、超凡脫俗等高貴品格,為當代畫家展示才華提供了取之不盡的精神內涵,而為提升國人的理想情操一盡筆墨之力,更是難能可貴。
正是抱著這樣的願望和神往,我看到了洛陽的著名畫家李艾嫻女士的中國畫牡丹,不知為止怦然心動。其畫作情采斐然,氣韻生動,婀娜中頗具挺健之姿,平淡中自有明艷之麗。她將牡丹人格化了。或者說正是她自己的傳神寫照。她筆的牡丹不求富麗華瞻卻氣質高貴,善於寫形貌色卻神采超然,率真簡潔卻充盈內斂。她是寫花更是自況。這正說明文人畫的品格恰在於畫家的獨抒性靈和人格魅力的物化。
清代畫家方薰說:“畫有初觀平淡,久視神明者為上乘,有入眼似佳,轉視無意者。”李艾嫻的牡丹畫無疑是屬於前者,經得起人們回頭再看,久視而猶欲細品。品味什麼呢?我認為,在新穎別致的構圖、爽健淋漓的筆墨、清淡簡雅的氣韻之中,還能品味出她的堅實勁力的書法功底。她從漢隸、魏碑入手,遍臨古代碑帖,得其精魄,故能使其畫作筆筆寫出,蓄勢彌滿。吳昌碩說過:“苦鐵畫氣不成畫形,直書法演畫法。”李艾嫻可謂深諳此道者。
她的《獨占人間第一香》,花枝微傾,其勢在左。在疏枝茂葉的映襯之下,數朵相擁,各呈資質,或盎然全放於枝頭,或半開偃隱於葉底,或勃然含苞於一側,花與葉飛揚靈動,顧盼生趣,宛若花中姐妹娓娓談心。尤其是以淡筆向右斜出的兩枝一花,不僅使整個畫面有了開合張馳的章法,而且擴張了畫面空間,僅此“一筆“就為大片空白作足可文章,可謂最精妙最難得的點睛生花之筆。不經意處意猶深。如果說右下角一朵花顯得天真浪漫的話那么左下角從畫處延伸進來的一朵,雖不引人注目,卻是那樣的俏皮可愛,她是想偷聽私語還是欲躋身於佳麗?既為主角又當好了配角,使左下角原本近似梯形的空白有了微妙的變化。
她的《天香滿地不沾塵》是耐人尋味的。那是在庚辰之春,天降微雨,惜花愛花的畫家冒著雨去牡丹園觀花。在色彩繽紛的花海之中,她突然發現有兩枝濕漉漉的綠牡丹沉重地伏於泥地卻依然翹首向上,似乎是噙著兩靜靜的雨珠嫣然一笑,並無沮喪頹廢之感,更無沾塵落俗之態。一瞥靈感至。返回家中畫室後,她立即伏安揮毫,完成了畫作。她將實地觀察和感受升華為藝術的思考,上下倚斜,枝幹交叉,在空靈處強調了力度。兩朵委地,不久即會凋落成泥,這不過是暫時現象,而整個春天仍然充滿生機。枝頭的幾多花並蒂開放,代表了春天的陣容,右下角的一個花苞正高唱著春天進行曲奮發向上。應該說。這是一副好看耐讀的上乘之作。得益於書法的筆墨,勁健蒼辣,力透紙背。
清代畫家惲壽平說:“畫以簡貴為尚。簡之人微,則洗盡稱滓,獨存孤迥……”又說:“筆墨可知也,天機不可知也;規矩可得也,氣韻不可得也。以可知可得者求夫不可知與不可得也,豈易為力哉?”天機,即天賦和靈性。李艾嫻表現得是洛陽的牡丹,更是她自己筆下的牡丹、心中的牡丹,以悟性栽植,以才情賦彩,因而審美價值在眾香國里是獨具特色的“這一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