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揚[中國社科院副院長]

李揚[中國社科院副院長]

李楊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成員、副院長,安徽淮南人。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別於安徽大學、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獲經濟學學士、碩士、博士學位。1989年入中國社會科學院從事研究。曾擔任安徽淮南建築安裝總公司工人,安徽大學經濟系教師,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經濟研究所研究人員,財貿經濟研究所財貿金融室副主任、主任,財貿經濟研究所副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1992年獲“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同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曾四次獲得“孫冶方經濟科學”著作獎和論文獎。已出版專著、譯著23部,發表論文400餘篇,主編大型金融工具書6部。主持國際合作、國家及部委以上研究項目40餘部。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李揚[社科院]李揚
1981、1984、1989年分別於安徽大學、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獲經濟學學士、碩士、博士學位,1998-1999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訪問學者。
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金融系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中國科技大學等大學兼職教授。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
太平洋經濟合作委員會(PECC)中國金融市場發展委員會委員。中國金融學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國際金融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城市金融學會常務理事。中國財政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交叉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若干省政府顧問。
1992年獲“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同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曾四次獲得“孫冶方經濟科學”著作獎和論文獎。已出版專著、譯著23部,發表論文400餘篇,主編大型金融工具書6部。主持國際合作、國家及部委以上研究項目40餘部。

主要經歷

1968年11月至1970年12月,安徽淮南唐山鄉插隊;
李揚[社科院]李揚

1970年12月至1978年02月,安徽淮南建築安裝總公司工人;
1978年02月至1981年12月,安徽大學經濟系學生;
1981年12月至1984年12月,復旦大學(安徽大學委培)碩士研究生;
1984年12月至1986年10月,安徽大學經濟系教師;
1986年10月至1989年07月,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系博士研究生;
1989年07月至1991年06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經濟研究所研究人員;
1991年06月至1994年03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經濟研究所財貿金融室副主任(其間,1991年8月評為副研究員);
1994年03月至1995年02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經濟研究所財貿金融室主任;
1995年02月至1998年09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其間,1995年8月評為研究員);
1998年09月至1999年03月,赴美訪問學者(副所長免職);
1999年03月至2003年02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其間,2000年1月換屆選舉為黨委副書記);
2003年02月至2008年09月,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臨時黨委書記(其間,2003年11月選舉為黨委書記);
2008年09月至2009年07月,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
2009年07月至2015年05月,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成員、副院長兼金融研究所所長。
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安徽大學等大學兼職教授。

風采闡述

關注金融生態環境的金融專家

李揚,作為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他的聲音一直響在金融研究的最前沿。從詳解人民幣是否應加息到呼籲抵押貸款證券化相關政策的出台,從推測“中國不

李揚李揚
全面通脹”到高呼“改革資本市場破解銀行不良資產怪圈”,從主張“人民幣匯率改革變的主要是機制”到“行政主導阻礙金融市場發展”的警醒,從“鼓勵內地企業在香港籌資”到談“建行上市放棄紐約選擇香港”,從斷言“人民幣不可能大幅升值”到揭示“投資高增長是中國面臨的長期問題”,再到厲喝“銀行不能變成當鋪”,批評“現在銀行發放房地產按揭貸款主要以抵押物為考量標準”的錯誤理念。李揚以他的專業知識和一腔熱情時刻關注中國經濟的發展。

“銀行界一直存在著一個怪圈:銀行與企業一旦發生糾紛,受損失的必然是銀行。甚至個別地方政府視獲取和逃廢銀行貸款為‘英雄之舉’。”資料顯示,目前由於政府干預,導致銀行不良貸款增加,幾乎占不良貸款總額的70%—80%。所以說,強化政府誠信,提高金融部門的獨立性,加強司法公正,培育良好的中介服務體系和全民信用意識是當務之急。
2005年9月1日,在北京國際金融發展論壇上,李揚提出最佳化金融生態環境,以及影響金融生態環境的九大因素。在金融研究領域迅速形成一股衝擊波,界內反響強烈。“中國的金融風險這個源流分兩類,一類是金融部門自己,一類是金融的環境。”李揚一針見血的提出了中國金融風險的關鍵所在。
2005年11月5日由中國社科院與央行共同打造的《2005中國城市金融生態環境評價》於北京發布。其中最引人關注的一部分,中國城市金融生態環境排名榜以及評價部分包括:“根據城市金融資產質量高低的排名”、“50個大中城市金融生態排名”以及“對若干城市的金融生態環境的簡評”三部分內容。其中,上海、寧波、溫州、杭州等城市在城市金融生態綜合排名表上位居前列。報告根據城市金融資產質量的高低,給出了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在2003年和2004年的金融資產質量的評分、各年份的排名以及該排名在兩年之間的變化。
最佳化金融生態環境!李揚的聲音又一次響起在中國金融改革的大潮中。

名人語錄

說房地產炒過頭,那是胡話。

個人榮譽

2005年十大金融人物

當選理由:
李揚,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他的聲音一直響在金融研究的最前沿。2005年9月1日,在北京國際金融發展論壇上李揚提出,最佳化金融生態環境已逐漸成為當前重要課題,而金融生態的九大構成要素經濟基礎、企業競爭力、金融發展、司法公正、社會誠信文化、社會保障制度、中介服務體系、地方政府誠信和金融部門獨立性,是決定一個城市能否成為金融中心的重要決定性因素。這一論題的提出引起了金融界的高度關注。隨後由中國社科院與央行共同打造的《2005中國城市金融生態環境評價》於2005年11月5日正式在京發布。學術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金融生態環境”這個詞語。“最佳化金融生態環境”的提出為世界金融學術界翻開了一頁嶄新的篇章。

2009年榮獲第一財經金融價值榜年度金融思想家稱號。

學術研究

攝於2011年11月26日第一財經年會·金融峰會攝於2011年11月26日第一財經年會·金融峰會

主要研究領域為貨幣、銀行、金融市場、財稅。曾四次獲得“孫冶方經濟科學”著作獎和論文獎。已出版專著、譯著23部,發表論文400餘篇,主編大型金融工具書6部。主持國際合作、國家及部委以上研究項目40餘部。
專著《財政補貼經濟分析》獲1990年孫冶方經濟科學獎著作獎,
論文“中國城市土地使用與管理”獲1994年孫冶方經濟科學獎論文獎。
1992年獲“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同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