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康妃

李康妃(?—1674年),明光宗朱常洛的寵妃,天啟帝的養母,生皇四子朱由模、樂安公主朱徽媞等。初為選侍,後成康妃。史稱西李。

基本信息

生平簡介

李康妃(?—1674年),明光宗朱常洛最寵愛的妃子,天啟帝的養母,生皇四子朱由模樂安公主朱徽媞等。 太子朱常洛宮中有兩個李氏姬妾都封為選侍,無親緣關係,外界人稱西李、東李(後來的李莊妃),東李位次在西李之前,但西李最受寵。

明光宗朱常洛的李康妃明光宗朱常洛的李康妃

天啟帝在母親王才人(即孝和皇后)去世後,由西李撫養。崇禎帝在母親劉淑女(即孝純皇后)被父親譴死後也曾交給西李撫養,後因西李生女,改由東李撫養。
明光宗即位,命封西李為皇貴妃。當時西李討趣地說要封皇后,皇帝不應。禮部侍郎孫如游上奏,“太后、元妃等人的諡號還沒有尊上,把這些事情解決後再封皇貴妃不晚。”不料明光宗很快就駕崩,來不及封皇貴妃。西李選侍仍然在乾清宮東林黨擔憂其會垂簾聽政。於是大學士劉一燝吏部尚書周嘉謨、兵科都給事中楊漣御史左光斗等上疏力爭,選侍移居仁壽殿。即當時明朝著名的移宮案
此後明熹宗即位。因移宮事件過於苛激,事後外界紛言天啟帝虐待養母,御史賈繼春上奏指責東林黨人過多干涉內廷事務,遭群起責難。天啟帝下詔宣布西李曾欺凌其生母王才人,虐待過他自己,把賈繼春削職。此後,魏忠賢執政。因為西李與客魏集團關係尚可,天啟四年,魏忠賢授意天啟帝尊封她為康妃。然後天啟帝公開宣布西李無辜,自己是被王安等人挑唆。且聲稱賈繼春忠諫有功,召回任用。思宗時,晉為太妃。但始終沒有被給予政治權力。
明朝滅亡,李康妃等前朝妃嬪皆由清廷給資供養起來。康熙十三年(1674年)五月十八日,李康妃薨逝,壽八十餘歲。

相關史料

《明史》

列傳第二
康妃李氏,光宗選侍也。時宮中有二李選侍,人稱東、西李。康妃者,西李也,最有寵,嘗撫視熹宗及莊烈帝。光宗即位,不豫,召大臣入,帝御暖閣,憑几,命封選侍為皇貴妃。選侍趣熹宗出曰:“欲封后。”帝不應。禮部侍郎孫如游奏曰:“今兩太后及元妃才人諡號俱未上,俟四大禮舉行後未晚。”既而帝崩,選侍尚居乾清宮,外廷洶懼,疑選侍欲聽政。大學士劉一燝、吏部尚書周嘉謨、兵科都給事中楊漣、御史左光斗等上疏力爭,選侍移居仁壽殿。事詳一燝、漣傳。
熹宗即位,降敕暴選侍凌毆聖母因致崩逝及妄覬垂簾狀。而御史賈繼春進安選侍揭,與周朝瑞爭駁不已。帝復降敕曰:“九月一日,皇考賓天,大臣入宮哭臨畢,因請朝見。選侍阻朕暖閣,司禮監官固請,乃得出。既許復悔,又使李進忠等再三趣回。及朕至乾清丹陛,進忠等猶牽朕衣不釋。甫至前宮門,又數數遣人令朕還,毋御文華殿也。此諸臣所目睹。察選侍行事,明欲要挾朕躬,垂簾聽政。朕蒙皇考令選侍撫視,飲膳衣服皆皇祖、皇考賜也。選侍侮慢凌虐,朕晝夜涕泣。皇考自知其誤,時加勸慰。若避宮不早,則爪牙成列,朕且不知若何矣。選侍因毆崩聖母,自忖有罪,每使宮人竊伺,不令朕與聖母舊侍言,有輒捕去。朕之苦衷,外廷豈能盡悉。乃諸臣不念聖母,惟黨選侍,妄生謗議,輕重失倫,理法焉在!朕今停選侍封號,以慰聖母在天之靈;厚養選侍及皇八妹(樂安公主朱徽媞),以敬遵皇考之意。爾諸臣可以仰體朕心矣。”已,復屢旨詰責繼春,繼春遂削籍去。
是時,熹宗初即位,委任司禮太監王安,故敕諭如此。久之,魏忠賢亂政。
四年封選侍為康妃。五年修《三朝要典》,漣、光斗等皆得罪死,復召繼春,與前旨大異矣。久之,始卒。莊妃李氏,即所稱東李者也。仁慈寡言笑,位居西李前,而寵不及。莊烈帝幼失母,育於西李。既而西李生女,光宗改命東李撫視。天啟元年二月封莊妃。魏忠賢、客氏用事,惡妃持正,宮中禮數多被裁損,憤郁薨。崇禎初,詔賜妃弟成楝田產。

《酌中志》

孝和皇后 ,即才人王娘娘 ,臨崩時,托寫遺言云:與西李娘娘有仇者,良相執筆也。

《彤管拾遺》

李妃者,光宗選侍也。時宮中有兩李選侍,無所別,因以所居東西宮別之。 莊妃居東宮,稱東李。此居西宮稱西李,然西李最有寵。神宗初,以熹宗早失母,命西李母之,既而信王亦失母,仍以命西李。會西李生皇八女,遂改命東李母之。 皇八女即後稱皇八妹者也。光宗即位,妃與鄭貴妃同住乾清宮。時上諭封郭元妃為皇后,王才人為貴妃。又諭封李選侍為皇貴妃。及上不豫,召大臣入乾清宮,上御暖閣,憑几諭曰:“李選侍夙保震器,撫育國本,宜速封。如是者再,署禮部事。”侍郎孫如游對曰:“今孝端、孝靖兩太后及元妃、才人大典未竣,俟四大禮舉後,行未晚也。既而上崩,選侍遂踞乾清宮。因挾制皇長子,邀封皇后。
傳言欲垂簾聽政。於是大學士劉一景、吏部尚書周嘉謨、都給事中楊漣、御史左光斗等力請移宮,而選侍始踉蹌移仁壽殿去,於是移宮之案興焉。熹宗即位,下詔曰:“朕昔幼沖,皇考選侍李氏,恃寵屢行,氣毆聖母,以致崩逝,使朕抱終天之恨。朕雖幼,未嘗忘也。皇考病篤,大臣進內問安,選侍威挾朕躬,使朕傳封皇后。復用手推朕,向大臣?顏口傳。至今念及,尚合羞赧。朕因避李氏暫居慈慶宮。又令李進忠、劉遜等傳言,每日章奏文書,先呈選侍,方付朕覽,仍欲垂簾聽政。且欲處分御史所言選侍,他日必有武氏之禍者。朕思祖宗家法甚嚴,從來有此規制否?朕今奉養李氏於噦鸞宮,俱遵皇考遺愛,有此體恤。外廷誤聽李黨謠諑,實未識朕心之故也。其李進忠、田詔等,皆系盜庫首惡,自乾憲法。 勿使渠魁賄囑當事,播弄脫罪。卿可傳示遵行,故諭。“ 十二月復下詔曰:“朕沖齡登極,仰庇祖宗眷佑,內外清平。以為大小臣工,開誠布公,定無異議。不意外廷近來乃妄生謗語,輕聽偽傳,誠有如科臣楊漣所奏者。朕不得不再伸諭避宮始末,以釋群疑。九月初一日,皇考賓天,閣臣文武大臣科道等進宮,哭臨畢,請朝見朕躬,李選侍阻朕於暖閣。當時司禮監等官,設法請朕出見群臣,選侍許而復悔。及朕出暖閣,又使李進忠等請回。如此者至再至三。朕至乾清宮,丹陛大臣扈從前導,選侍又使李進忠等持朕衣不釋。若非司禮監奏請,朕前進不可,退又不能,此時顏面,存於何處。及至前宮門,選侍又差人數次著朕還宮,不令御文華殿。卿等親見,當時景象,安乎?危乎?當避宮乎?不當避宮乎?諸宮欲行庇護之謀,先藉安選侍為題目,使是非混淆,朝政不寧。輔臣義在體國,為朕分憂,何不代朕傳諭一言,屏息紛擾,君臣大義何在? 如初一日,朕躬視皇考入殮,選侍又阻朕於閣中,不令出入。及翼日,恭送皇考梓宮於仁智殿,選侍必欲朕朝見彼後,方許回慈慶宮,明是威挾朕躬垂簾聽政之意。朕蒙皇考命選侍任照管,亦不住彼宮,其飲膳衣服,皆系皇祖皇考所賜。選侍侮慢凌虐,朕晝涕泣。皇考自知其誤,親來勸朕,此其親疏,自有分別。(原評曰:西晉後多此等文字。)諸所行事,朕曾密諭閣臣,不令傳抄。若避宮不早,則爪牙成列,盈虛在手,朕亦不知何如矣。選侍因毆崩聖母,自知有罪,使宮眷王壽花等時來探視,不許朕與聖母下原任各宮娥說話,如有即捕去重處。朕之苦衷,外廷豈能盡知。今朕奉養選侍及皇八妹,俱從優厚,各官何以猜度過計,藉為口實。如異日選侍患病而逝,將用人以抵命乎?將歸咎於朕乎?豈不聞聖母之崩,由選侍之毆,可不問乎?邇來各官,不為聖母,只為選侍,失其輕重,理法何在?前日刑部執奏父母之恩如天地。履后土則思母德,戴皇天則思父仁。仁人孝子之用心,固宜如此。然父母之仇,不共戴天。朕不加封選侍,以慰聖母在天之靈。奉養選侍,敬遵皇考之意。該部亦可仰體朕心矣。大小臣工,惟知私於李黨,責備朕躬,不顧大義,姑不深究。卿等可傳諭大小臣工,務令和衷,各供乃職。毋得植黨背公,自生枝節,以取罪懲。故諭。“
天啟元年二月,上復諭曰:“賈繼春暗揭流毒,造言誣人,若黑夜行刺,使人莫防,朕本不深究。然自繼春出揭以來,引類彌天,爭端大起。大臣求去,小臣紛囂。威懼繼春,莫敢直言其非,朕皆隱忍。今繼春全不改省,乃昂然肆辨,目無君父。況選侍移宮以來,未嘗見繼春有疏,明其可否。卻借密揭為攖鱗逆耳之說,箝制朕躬,要名減罪。姑著照原揭回話。”閏二月又諭曰:“朕以沖年,皇考見背,仰體在天之靈,敬禮選侍。其移宮一事,大小臣工,連章奏請。始末情節,舉朝共知。獨賈繼春首倡邪說,捏造李選侍雉經皇八妹入井。播煽流言,誣詆朕躬。若不窮究分明,何以傳信天下後世?乃繼春奉旨回話,初則一揭朦朧,再則遮飾支吾。本欲逮訊,今自認風聞無影,顯自明肆誣捏,姑從輕削籍,永不敘用。”當是時,上方厭選侍移宮一案,尚無畸見。獨賈繼春有侍選自經皇八妹投井之說,以為當安選侍,故有是諭。而其既客魏用事,而上意遂變。
四年七月,詔封選妃為康妃。群小念移宮之名正,不足以殺諸賢。乃創為封疆一案,緹騎四出,大獄旁午。至五年九月,賈繼春召至,忠賢遂矯詔諭群臣曰:“先帝升遐,朕躬嗣服,父子承繼,正統相傳,臣子何得居功。至楊漣左光斗等,妄希定策,串通王安,倡為移宮之事,捏造垂簾等語。王安奸惡異常,乘機報怨。
內外交結,黨眾力強。不許康妃從容奉旨,而逼令琅?出宮。先帝體尚未寒,言猶在耳。漣等即有權勢,固亦人臣。乃棄禮忘君,犯上不道,至於如此。使非賈繼春等明揭於前,天牖朕心補封於後,將終始蒙蔽,恩禮有虧。即寸斬楊漣、左光斗,何救於事。況與魏大中、周朝瑞、袁化中深盟固結,招權納賄。黨護熊廷弼,夥壞封疆。鐵案既定,猶貪其重賂,力為出脫。托汪文言內探訊息,暗弄機關。遍樹私人,布滿津要。壞法亂紀,欺蔽朝廷。及汪文言事發,奸謀畢露。自知理屈,乃巧借他題,以掩其罪。信口裝誣,毫無影響。肺肝如見,欲蓋彌彰。
朕言念及此,深切痛恨。已將熊廷弼處決,傳首九邊。楊漣等雖追贓身死,而顧大章系同惡之人,即送法司從重擬罪。爰書既成,將諸奸罪狀,及守正諸臣向來疏揭,並近日屢次明旨,俱著史臣編輯成書,頒行天下。垂示將來,以昭朕孝思。
據事直書,毋得回護。使善惡邪正,炳如日星。而黨與不得藉口文奸,飾非亂聽。
違者治以妖言惑眾之罪,特諭。“由此當難大起,而國運隨之,要其禍自移宮始。
先是熹宗初立時,值九月早寒霜甫下,而宮中李花齊開。鹹以為選侍當封,相顧賀。而其後闖亦李姓,識者謂此草妖雲。
根據清代筆記《池北偶談》記載,李康妃最後於清朝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五月十八日病逝,大約活了八十歲上下。此時,距離“移宮案”發生已有54年,距離明朝滅亡也有整整三十年了。她的夫家——朱明皇朝早已灰飛煙滅,她的女兒女婿也早已滿門自盡,紫禁城的主人也已經換成了愛新覺羅皇族。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