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嗣業

李嗣業(?-759年),京兆高陵(今陝西省三原縣)人,唐朝名將。初任昭武校尉,後歷任中郎將、右金吾大將軍、驃騎大將軍、北庭行軍兵馬使、衛尉卿、懷州刺史、北庭行營節度使等,封虢國公。李嗣業身高七尺,力大超群,擅用陌刀,每逢出戰必身先士卒,所向披靡,故敵軍稱其是“神通大將”。天寶六年(747年),隨四鎮節度副使高仙芝擊敗小勃律國。天寶十年(751年),再隨高仙芝討平石國、突騎施,擊敗大食國軍隊。安史之亂時,李嗣業奉命征討叛軍,先後多次擊敗叛軍,跟隨廣平王李豫收復長安,跟隨郭子儀收復洛陽,與張鎬等收復河南、河東兩道郡縣。乾元二年(759年),李嗣業與郭子儀等圍攻相州時,身中流箭負傷。李嗣業傷勢快好時,突然聽見發令鐘鼓聲,知道是在與叛軍作戰,因而大喊殺敵,致使傷口破裂,流血過多而死。死後賜諡號忠勇,追封武威郡王。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威震西域

李嗣業,字嗣業,京兆高陵(今陝西省三原縣)人,身高七尺,力大超群。開元年間(713年—741年),李嗣業跟隨安西都護來曜征伐十姓蘇祿,李嗣業首先登上城堡抓獲俘虜,積累功勞授任昭武校尉。天寶初年(742年),李嗣業受召募到安西,當時軍隊中開始使用陌刀(一種長柄兩刃刀),而李嗣業特別擅長使用陌刀,每次戰鬥必定擔任先鋒,所向無敵。安西四鎮節度使夫蒙靈察(馬靈察)知其勇敢強健,每次出兵都帶李嗣業一同前往。後來,李嗣業累次升遷至中郎將。
天寶六年(747年,《舊唐書》誤作天寶七年),安西副都護、都知兵馬使、四鎮節度副使、行營節度使高仙芝奉命率軍攻打小勃律國。高仙芝任命李嗣業和中郎將田珍擔任左、右陌刀將。當時吐蕃十萬軍隊駐紮在娑勒城,靠山臨河,用木材修成城寨,來抵禦唐軍。高仙芝夜裡偷渡信圖河,下命令說:“到中午打敗敵人,不然都處死。”李嗣業率領步兵登上高山,往下推石頭砸擊敵軍,單獨扛著大旗帶頭沖向險路,眾將都跟著他。敵軍沒料到唐軍突然到來,因此大敗,跳下山崖摔死、投水溺死的有十分之八九。

他們乘勝進軍到勃律城,抓獲小勃律國國王、吐蕃公主,斬斷藤橋,派兵三千戍守。於是小勃律國平服,拂林、大食國等七十二國都歸順唐朝。李嗣業因功升任右威衛將軍。
天寶十年(751年),李嗣業跟隨高仙芝討平石國和突騎施,以跳蕩先鋒加封特進官,兼任本官。敵軍都稱他為“神通大將”。
先前,高仙芝靠用計偷襲攻占石國,俘虜石國國王,石國國王之子逃跑,就挑撥各族都怨恨高仙芝,並與大食國聯合準備進攻四鎮。高仙芝得知後,率領胡、漢兩萬(一作三萬)軍隊進攻大食國,深入其國境七百餘里,到恆羅斯城時,與大食軍隊遭遇。雙方相持五日,此時葛羅祿部眾反叛唐朝,與大食夾攻唐軍,高仙芝大敗,士卒陣亡殆盡,僅剩殘餘士卒數千人。當時情況非常緊急,李嗣業對高仙芝謀劃說:“您率兵深入敵境,後無援兵,大食軍乘勝進攻,他們其他各族軍隊也將勇猛敢斗,我和您都前去戰死,誰來報效國家呢?不如退守白石嶺考慮退兵。”高仙芝說:“我正召集被打散的軍隊,明天再和他們交戰。”李嗣業說:“大勢已去,不能坐等殺頭。”於是立即趕去扼守白石嶺,由於道路狹窄,所以只能步兵、騎兵一個跟著一個前進,恰逢遇上拔汗那退兵,輜重車堵住道路不能過,李嗣業怕被追上,於是手拿大棒打他們,士兵和馬匹被打倒的有幾十上百,拔汗那的異族軍嚇跑,高仙芝才得以生還。高仙芝向朝廷奏報李嗣業的功勞,朝廷升任李嗣業為右金吾大將軍,留任疏勒鎮使。

奉命討叛

天寶十二年(753年),朝廷加任李嗣業為驃騎大將軍。李嗣業進京朝見時,唐玄宗李隆基當面賜酒給李嗣業喝,李嗣業因酒醉起身拜舞,唐玄宗為了表示對李嗣業的寵信,賞給李嗣業一百匹綢緞、五十件金器、錢十萬貫,並說道:“這是給你解酒的。”
天寶十四年(755年),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造反,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逃往蜀地避難,長安、洛陽兩京陷落。此時皇太子李亨在靈武稱帝,是為唐肅宗,遙奉唐玄宗為太上皇。
至德元年(756年),唐肅宗徵調李嗣業回來,詔書一到李嗣業就率軍上路,並和眾將割破手臂起誓說:“路過的地方,一草一木都不能動。”到達鳳翔後,拜見唐肅宗,唐肅宗高興地說:“現在你來到,勝過幾萬軍隊,討賊能否成功,全靠你們。”於是下詔命李嗣業和郭子儀、僕固懷恩配合。李嗣業常常擔任先鋒,用大棒揮擊,叛軍碰到必敗,可謂是所向無敵。後升任四鎮、伊西、北庭行軍兵馬使。

收復兩京

至德二年(757年),當時長安、洛陽還未收復,而唐肅宗身在鳳翔。同年九月,李嗣業跟隨廣平王李豫前往收復長安,當時李嗣業率領前軍,郭子儀率領中軍,王思禮率領後軍。大軍到達長安城西後,在香積寺北面灃水東岸結成陣列。叛軍十萬在北面列陣,叛軍將領李歸仁率領精銳騎兵出陣挑戰,唐軍用箭射退他們後就派騎兵擊,逼近叛軍陣中,叛軍一齊進發,唐軍退卻,叛軍乘機突進,唐軍十分吃驚,頓時大亂,叛軍爭著搶奪軍用物資。這時李嗣業對郭子儀說:“今天如果不拚死抵抗,全軍就會徹底滅亡。”於是就袒露上身,手執長刀,立於陣前,大聲呼喊,奮勇殺敵,叛軍遇到他的刀鋒,人馬紛紛落地,接連殺死數十人,才穩住唐軍的陣地。然後李嗣業率領前軍兩千步兵各持長刀、長柄斧然後李嗣業率領前軍各持長刀,排成橫隊,如牆向前推進,自己身先士卒,叛軍紛紛後退,唐軍所向披靡。李歸仁埋伏精兵於陣地東面,想要從後面襲擊唐軍,但被唐軍偵察發覺,李豫派朔方左廂兵馬使僕固懷恩率領回紇精兵襲擊叛軍伏兵,叛軍伏兵被全部消滅,因而士氣大落。此時李嗣業則與回紇精兵繞道至叛軍陣後,與大軍前後夾擊,從午時至酉時,共殺敵六萬餘人,叛軍死在山澗山谷中的將近一半,叛軍大敗而潰退。其餘的殘兵逃入長安城中,夜晚喧叫聲不止。不久唐軍收復長安,繼而進兵收復洛陽,李嗣業作戰最多。

屢敗叛軍

至德二年(757年)十一月,李嗣業與張鎬、魯炅、來瑱、吳王李祗、李奐攻打河南、河東道的郡縣,全部收復。只有叛將能元皓占據北海,高秀岩占據大同,還未克復。李嗣業因功加任開府儀同三司,兼任衛尉卿,封爵虢國公,食邑兩百戶。
乾元元年(758年)三月二十一日,當時李嗣業屯駐在河內,北庭兵馬使王惟良陰謀叛亂,李嗣業與裨將荔非元禮討伐並殺死王惟良。叛軍首領安慶緒得知李嗣業駐守在河內後,於同年四月,和部將蔡希德、崔乾率領步兵、騎兵二萬,渡過沁水來攻打河內,沒有攻克而率兵返回。
乾元元年(758年)六月,李嗣業兼任懷州刺史,充任鎮西、北庭行營節度使。九月,李嗣業奉命與朔方節度使郭子儀、淮西節度使魯炅等率領步兵、騎兵二十萬討伐安慶緒。十月,郭子儀擊敗叛軍將領安太清,安太清退保衛州,郭子儀進兵包圍衛州,李嗣業等一起到衛州與郭子儀會合。安慶緒派兵七萬援救衛州,唐軍大敗安慶緒,攻取衛州。

戰死沙場

乾元二年(759年)正月,李嗣業和郭子儀等圍攻相州,當時軍隊疲倦,眾將都沒能建功,只有李嗣業穿鎧甲多次奮勇殺敵,在眾軍中數第一。李嗣業後在攻打鄴城時,身中流箭受傷,躺在營帳里養傷。正月二十八日,李嗣業在軍中休養數日,傷勢即將痊癒,恰逢突然聽見發令的鐘鼓聲,李嗣業知道是在和叛軍作戰,因而大喊殺敵,致使傷口破裂,流血幾升而死。唐肅宗得知後,甚是震驚惋惜,便下詔表彰李嗣業的生前功績,賜諡號為忠勇,追封武威郡王,並派靈車護送其遺體回任所。下葬當天,唐肅宗派宦官前往弔唁,朝中大臣哭著為李嗣業致哀,李嗣業的墓地安排十戶人家常年清掃。

主要成就

李嗣業是唐朝名將,驍勇善戰,一生忠心報國,每逢出戰皆身先士卒,所向披靡,屢次建立戰功。先後打敗小勃律國、石國、大食國等國,多次擊敗叛軍,收復兩京及河南、河東兩道郡縣。而且李嗣業為官清廉,從不辦置家產,身邊只有大宛馬十匹而已。李嗣業先後受到賞賜的財物,都全部交給官府來補充軍費。

趣聞軼事

李嗣業擔任疏勒鎮使時,城牆有個角落崩塌,多次修好後再次崩塌,李嗣業便在那裡禱告,突然有一條白龍出現,因此在那裡建祠祭祀,城牆就不在崩塌。漢代耿恭挖的舊井長期乾涸,李嗣業祈禱以後,舊井再次出現泉水。開始討伐勃律時,在蔥嶺上開路,有塊大石頭堵住道路,李嗣業用腳一蹬,石頭就滾到深谷里去,有識之士認為是李嗣業的誠心使上天感動所致。

歷史評價

李亨:“李嗣業,植操沉厚,秉心忠烈,懷乾時之勇略,有戡難之遠謀。久仕邊陲,備經任使。自凶渠構亂,中夏不寧,持感激之誠,總驍果之眾,親當矢石,頻立勛庸。壯節可嘉,將謀於百勝;忠誠未遂,空恨於九原。”
劉昫等《舊唐書》:①“身長七尺,壯勇絕倫。”;②“嗣業力贊中興,終歿王事,未可倫而擬也。”
歐陽修《新唐書》:①“長七尺,膂力絕眾。”;②“嗣業忠毅憂國,不計居產。”

史籍記載

舊唐書·卷一百三十三·列傳第五十九》
《新唐書·卷一百五十一·列傳第六十三》
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五至二百二十一

家庭成員

兒子:李佐國,襲爵虢國公,官至丹王府長史,死後追贈宋州刺史。

文學形象

杜甫《觀安西兵過赴關中待命二首》
杜甫《觀兵》

隋唐軍事人物

翻開歷史,隋唐的興衰就如一幅畫開始在眼前鋪展開來,而在這幅畫上,最吸引人的還是那群征戰沙場的將領。你想和我一起走近並了解他們嗎?你想知道他們生平事跡嗎?你想去窺探一個歷史人物背後的故事嗎?那么跟我來吧,以下這些詞條將帶你走進隋唐時期,讓你有機會一睹這些隋唐軍事人物的風采。
李光弼
張巡
于仲文
李嗣業
尚讓
高仙芝
郭子儀
史萬歲
李茂貞
蘇定方
程咬金
李存孝
劉武周
周法尚
長孫晟
謝艾
梁睿
來護兒
賀婁子乾
韓擒虎
賀若弼
劉方
尉遲恭
劉仁恩
薛仁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