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松[南宋詩人]

朱松[南宋詩人]

朱松(1097-1143),字喬年,號韋齋,婺源松岩里(今紫陽鎮)人。

基本信息

南宋詩人

簡介

朱松(1097一1143)朱熹之父,婺源縣人。政和八年(1118),同上捨出身,後為秘書省正字,再遷校書郎、著作郎,又為度支員外郎兼史館校勘,歷司勛、吏部郎。時值宋金對峙,秦檜在高宗趙構支持下,力主議和,向金稱臣。朱松與同僚一起上章極力反對,因而觸怒秦檜及高宗,調知饒州(治今鄱陽)。自請賦閒,改主台州(今浙江臨海)崇道觀。任滿再請,令下後不久逝世。

經歷

朱松,朱熹之父朱松,朱熹之父

朱松儒林學者稱為“韋齋先生”。他幼有俊才,曾遊程門弟子羅從彥門,問河洛之學,其理學思想對朱熹一生有深刻的影響。政和八年(1118年),以上舍登第,授廸功郎,任建州政和縣尉,由此舉家徙閩成為婺源茶院朱氏入閩始祖。

政和縣位於閩北,是朱松歷職的首任之地。縣域地僻民窮,交通閉塞,經濟落後,舉邑文盲充斥,名儒賢士鮮如鳳毛麟角,而且民間多溺女棄嬰之惡俗,鄉里細民又好訟勇斗。朱松入尉政和,通過細察民情鄉俗之後,決定從以下幾方面來進行治理。首先,他關心民瘼,輕徭薄賦,使鄉民安於農桑,人日益富。其次,廢除嚴刑峻法,施理學教義於民,對民間訴訟多以調解以息其爭;並通過說理感化,改變了政邑溺女棄嬰與好訟之陋俗。不少鄉民受感之後,語後人曰:“活汝者,新安朱先生也。”第三,大興教育辦書院。政和自古以來文化落後,邑中子弟除豪富之家延師就讀外,沒有一座象樣的書院可教鄉民。朱松始築書室於縣邑橋東,命其室曰“韋齋”;韋者,取古人佩韋之義以自警也。不久,又建“星溪書院”於橋南正拜山下,既作其職事之餘讀書、論理與鳴琴佳地,又為邀集飽學之士講學會文場所。接著,還在黃熊山麓創辦了“雲根書院”;他不僅親自講學督課,且延鄉儒名師,以教當地生員。在朱松的倡導和努力下,政和文風崛起。按《政和縣誌》記載:自朱松創辦書院始,政邑讀書者倍增,人才輩出。從南宋紹興(1131-1162)曆元而明而清,先後出過15名進士、45名舉人、381名貢生。為感朱松的德治政績,政邑士民特於星溪書院建立一座“韋齋祠”,春秋二祭。

宣和五年(1123年),朱松更調南劍州尤溪縣尉,攝監泉州石井鎮稅。紹興四年(1134年),御史胡世將、泉州守謝克家同薦朱松為試館,高宗嘉賞,除秘書省正字。此後,歷官左宣教郎、秘書省校書郎、著作佐郎、度支員外郎兼史館校勘,與修《哲宗實錄》。又歷司勛吏部兩曹轉奉議郎,再轉承議郎。秦檜當政,對金議和,朱松以吏部郎與同僚上章,極言其不可。秦檜怒,同御史陷松懷才自負,遂於紹興十年(1140年)受貶出知饒州,不赴;自請賦閒,改主台州崇道觀。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朱松被追謚為“獻靖公”。其著作《韋齋集》12卷,選入《四庫全書》。

作品特色

其詩作大多寫於主管台州崇道觀時,反映其半官半隱生活,平和淡泊,清新流暢。其文切實明白,文風溫婉。

朱元璋第二十子

宋代名人(一)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時代,根據首都及疆域的變遷,可再分為北宋與南宋,合稱兩宋。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