朦朧寶塔

朦朧寶塔

朦朧古塔位於江蘇省建湖縣寶塔鎮境內射陽河、北塘河、西塘河等重點航道交界處。她始建於唐朝武德[唐高祖年號]三年(公元620年),系蘇中、蘇北地區目前唯一的原貌保存較好的千年古塔,文化歷史底蘊相當豐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之一。2002年10月22日,授予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歷史

清光緒《阜寧縣誌》載,朦朧塔在淨慧寺前,為唐武德三年(620)建。現從塔身結構、式樣、手法等方面考證,該塔為明代重建。但其地宮向下74厘米處置木板,木板下為數根木樁中間夯築石塊為基礎,是宋代常見技法。因此,塔應始建於宋。其內舍利函則為明代重建時取出並再次置於地宮之中。

建築結構

為密檐樓閣式磚塔。現僅存三層八面,高約16.7米,底邊長約2米。各層腰檐仍見疊澀磚數層和石制角梁。底層南向開門,其上二層各有四門,門位上下相閃。塔內2米高處磚砌穹窿頂,北部置有佛龕,中部有扶梯可盤鏇而上,現已毀。

塔下地宮

朦朧寶塔朦朧寶塔
1934年,省文管會來此勘探,在底層地坪問下42厘米處發現地宮。地宮為八角形,邊長55厘米,深l47厘米,南向開有羨道,長2l4厘米。地宮北面有彌座,高69厘米、長39厘米,其上置有一石函,高34.4厘米、長65.7厘米、寬35.2厘米。蓋頂端有陰刻正楷“葬舍利函”四字,函內葬有“太平通寶”銅錢百餘枚和一黃絹裹著的銀棺。銀棺長9厘米、寬5.5厘米、高6.7厘米,上蓋隱見“……元豐八年……”銘文。其內有“舍利子”、“瑪瑙”、“玻璃(水晶)”、“赤珠(玉石)”和數塊植物桿莖。

特色和特點

朦朧寶塔朦朧寶塔
朦朧古塔是蘇北唯一的三層斷塔,建築結構極為獨特,有九個半塔門,上兩層均為3個塔門,下層為三個半門,這是外地古塔少見的。古塔的文化氛圍極為濃重,從文化遺蹟亦可洞察:有流傳民間的著名劇作家《桃花扇》作者孔尚任的遺詩《朦朧淤口有感》;有鹽民詩人吳嘉紀、“揚州八怪”鄭板橋等名流三宮殿齋房奕棋,旁觀遊客爭相參與,常使對奕者為難,拂袖拋下“三宮殿下棋——不由主家做主”的歇後語;有遷客騷人遊覽觀賞讚美的十大奇景:“一河兩水映雙月”、“十門不足一零頭”、“一里不到九座橋”、“牆頭菩薩砸不倒”、“稀奇古怪懶榆樹”、“槐樹對心五尺三”、“莆溝九扭十八彎”、“兩頭七尖風火山”、“石龍玉柱系馬柱”、“西廟東殿南北院”等。朦朧古塔的風俗民情極為獨特。

傳說

朦朧寶塔朦朧寶塔
相傳,唐太宗李世民率師東征時,兵駐鹽城一帶海灘上。在一個月色朦朧的夜晚,李世民單人匹馬夜巡大營,不慎闖入了臨近敵營的一片灘涂,被敵方巡營的主帥蓋蘇文發現,立即策馬揮刀追來,李世民急催戰馬,落荒而走。可是馬不擇路,陷身於淤泥河中。他只得跳下馬來,徒步逃命。當他見有一口枯井時,便跳入井中藏身。蓋蘇文追到水井處,卻不見人影,只看到那眼井口上結著一張完整的蜘蛛網,料定井裡不會有人,便策馬回營去了。後來李世民做了皇帝,為感激蜘蛛結網的救命之恩,即派尉遲恭在這口井處建了一座塔。鑒於李世民是“真龍天子”,又被蒙在井口的蜘蛛網掩護逃生,因此有了“朦朧”一詞,所以此塔取名為“朦朧寶塔”。並在塔後建了一座規模較大的淨慧寺。塔的東北方還有一條洗泥河,據傳說就是唐太宗當年馬陷淤泥河,脫險後洗馬的地方。

價值

朦朧寶塔朦朧寶塔
朦朧塔地處重要航道交匯處,位置得天獨厚。明清以來,四周十分繁華,一直是鹽阜地區乃至蘇北的重點水運交通中心、宗教文化活動中心和商品集散中心。朦朧塔邊有淨慧寺(毀於“文革”)遺址,東有三官殿,南有毗蘆閹,西有關帝廟,北有朦朧院,常年香客不斷。周邊的“一河兩水雙流月”、“一里不到九座橋”等十大奇景更是唯此獨有,引人入勝,每年農曆三月二十八廟會節,盛況空前。緊鄰寶塔的朦朧街店鋪林立,商賈如雲,至今仍是古蹟斑斑,遺風迴蕩,每年到此觀光敬香者數萬人次。由於朦朧古塔與周邊的自然景觀相映成趣,又處於水陸交通的樞紐位置,加之其文化歷史悠久,內涵豐厚,因而有較高的旅遊開發價值。近年來,先後投入巨資新建了“肉身堂”和“菩神殿”,“觀音殿”和著名書法家曹志桂書法作品館正處緊張籌建階段,不長時間,朦朧塔將會成為集觀光、休閒、開展宗教活動為一體的旅遊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