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舒草

望舒草

《望舒草》是戴望舒1933年出版的詩集。《望舒草》中西交融的象徵藝術是通過戴望舒對“淳樸與微妙”的詩歌特質的極力追求而形成的。戴望舒以《望舒草》開創了現代漢語詩歌獨特的“憂鬱”風格。

基本信息

出處

晉太始十年,立河橋之歲,有扶支國,獻望舒草。其色紅,葉如荷。近望則如卷荷,遠望則如舒荷,團團如蓋。亦云,月出則葉舒,月沒則葉卷。植於宮內,穿池廣百步,名曰“望舒池。愍帝之末,胡人移其種於胡中。至今絕矣。其池尋亦平也。(出《拾遺錄

相關資料

晉太始十年,也就是修建河橋的那年,有個扶支國獻來了望舒草。那草是紅色的,葉子像荷葉,近看就像卷荷,遠望就像舒荷,圓圓的,就像車蓋。也有人說,月出的時候葉子就舒展,月落時葉子就卷攏。這種草被種植在宮內,穿鑿水池寬百步,叫做“望舒池。愍帝末年,胡人把望舒草移植到胡地。到如今望舒草已經絕種了。那個望舒池不久也成為平地。

《望舒草》詩集:

《望舒草》詩集。戴望舒作。1933年出版。收詩四十一首。大多抒發憂鬱、傷感的情緒和寂寞的心境。藝術上受法國象徵主義詩歌和中國古典詩詞影響,善於通過意象、情緒和節奏的自然流動來暗示個人哀愁。是中國現代派詩。
內容簡介
《望舒草》主要內容包括:夕陽下、寒風中聞雀聲、自家傷感、生涯、流浪人的夜歌、Fragments凝淚出門、可知、靜夜、山行、殘花的淚、十四行、雨巷、不要這樣盈盈地相看、回了心兒吧、殘葉之歌等等。
目錄
我底記憶
舊錦囊
夕陽下
寒風中聞雀聲
自家傷感
生涯
流浪人的夜歌
凝淚出門
可知
靜夜
山行
殘花的淚
十四行
雨巷
不要這樣盈盈地相看
回了心兒吧
Spleen
殘葉之歌
Mandoline
雨巷
我底記憶
我底記憶
路上的小語
林下的小語
夜是
獨自的時候
秋天
對於天的懷鄉病
斷指
望舒草

印象
到我這裡來
祭日
煩憂
百合子
八重子
夢都子
我的素描
單戀者
老之將至
秋天的夢
前夜
我的戀人
村姑
野宴
三頂禮
二月
小病
款步一
款步二
過時
有贈
遊子謠
秋蠅
夜行者
微辭
妾薄命
少年行
旅思
不寐
深閉的園子

尋夢者
樂園鳥
詩論零札
災難的歲月
古意答客問

秋夜思
小曲
贈克木

夜蛾
寂寞
我思想
元日祝福
白蝴蝶
致螢火
獄中題壁
我用殘損的手掌
心愿
等待其
等待其二
過舊居初稿
過舊居
示長女
在天晴了的時候
贈內
蕭紅墓畔口占
口號
偶成

《望舒草》作者簡介:
戴望舒:(1905.3.5-1950.2.28)筆名有戴夢鷗、江恩、艾昂甫等。生於浙江杭州。是中國現代著名的詩人。1923年,考入上海大學文學系。1925年,轉入震旦大學法文班。1926年同施蟄存、杜衡創辦《瓔珞》旬刊,在創刊號上發表處女詩作《凝淚出門》和譯魏爾倫的詩。1928年與施蟄存、杜衡、馮雪蜂一起創辦《文學工場》。1929年4月,第一本詩集《我的記憶》出版,其中《雨巷》成為傳誦一時的名作,他因此被稱為“雨巷詩人”。1932年參加施蟄存主編的《現代》雜誌的編輯工作。11月初赴法留學,入里昂中法大學。1935年春回國。1936年10月,與卞之琳、孫大雨、梁宗岱、馮至等創辦《新詩》月刊。抗戰爆發後,在香港主編《大公報》文藝副刊,發起出版《耕耘》雜誌。1938年春在香港主編《星島日報.星島》副刊。1939年和艾青主編《頂點》。1941年底被捕入獄。在獄中寫下了《獄中題壁》、《我用殘損的手掌》、《心愿》、《等待》等詩篇。1949年6月,在北平出席了中華文學藝術工作代表大會。建國後,在新聞總署從事編譯工作。不久在北京病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