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理論

會計理論

3.2.1會計理論體系研究的簡要回顧 3.1會計理論的涵義與功效 3.2.1會計理論體系研究的簡要回顧

會計理論(accounting theory)

關於對現實世界中會計現象的邏輯推論、概括和解釋的系列。和其他科學理論一樣,會計理論的目的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1)解釋:是指會計理論應能夠為觀察到的會計實務提供理由。例如,會計理論應當解釋,對於雙倍餘額遞減法。(2)預測:是指會計理論應能夠預測未觀察到的會計現象。未觀察到的會計現象包括未來現金那些已經發生、但與其有關的系統性證據尚未從數據中蒐集到的現象。例如,會計理論應減法折舊的公司的不同特徵的種種假想,也就是說,它應能預測什麼樣的公司會採用直線法折舊,什麼樣的公司會採用雙倍餘額遞減法折舊。這類預測可以通過採用兩種不同折舊方法的公司的歷史數據進行驗證。 供需關係及其影響會計理論也有其供應方與需求方,他們都對會計理論有重要影響。會計理論的需求方包括會計準則制定機構、企業、政府、投資者、債權人等,他們都有其自身利益,因而都會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對會計理論施加影響。會計理論的供應方包括學術機構、大學教授、研究人員、會計準則制定機構等,他們也有其自身的利益,例如,大學教授可能希望通過會計理論的研究創立一個學派,獨樹一幟,也可能希望能夠提職,或提高自己的聲望,等等。供應方的自身關係導致不同會計理論的形成,避免了會計理論的單一化。 各類會計理論可以按不同的標準進行分類。目前比較覺的分類是,按照會計理論研究的方法或 ,將領土理論分為規範性理論與實證性理論。規範性理論著眼於應該是什麼,即提供處方,它以目標為起點,推演出應採取的措施或行為;實征性理論著眼於是什麼,即進行驗證或說明,它從假說出發,對其進行測試或驗證。

會計理論的目的

會計理論的目的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
(1)解釋:是指會計理論應能夠為觀察到的會計實務提供理由。例如,會計理論應當解釋,對於雙倍餘額遞減法
(2)預測:是指會計理論應能夠預測未觀察到的會計現象。未觀察到的會計現象包括未來現金那些已經發生、但與其有關的系統性證據尚未從數據中蒐集到的現象。例如,會計理論應減法折舊公司的不同特徵的種種假想,也就是說,它應能預測什麼樣的公司會採用直線法折舊,什麼樣的公司會採用雙倍餘額遞減法折舊。這類預測可以通過採用兩種不同折舊方法的公司的歷史數據進行驗證。

會計理論的供需關係及其影響

會計理論也有其供應方與需求方,他們都對會計理論有重要影響。會計理論的需求方包括會計準則制定機構、企業、政府、投資者、債權人等,他們都有其自身利益,因而都會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對會計理論施加影響。會計理論的供應方包括學術機構、大學教授、研究人員、會計準則制定機構等,他們也有其自身的利益,例如,大學教授可能希望通過會計理論的研究創立一個學派,獨樹一幟,也可能希望能夠提職,或提高自己的聲望,等等。供應方的自身關係導致不同會計理論的形成,避免了會計理論的單一化。

會計理論的分類

各類會計理論可以按不同的標準進行分類。目前比較覺的分類是,按照會計理論研究的方法或 ,將領土理論分為規範性理論、實證性理論和描述性理論。規範性理論著眼於應該是什麼,即提供處方,它以目標為起點,推演出應採取的措施或行為;實征性理論著眼於是什麼,即進行驗證或說明,它從假說出發,對其進行測試或驗證。
按會計理論自身內容分類:會計基礎理論、會計套用理論和會計發展理論。
按會計理論作用分類:機制性理論、解釋性理論和行為性理論。

簡述會計理論發展史

古代會計

15世紀以前的會計習慣上稱為古代會計。文明古國如:中國巴比倫埃及印度希臘都曾留下了對會計活動的記載。後來,歐洲莊園的管家需要就其管理成效向莊園主匯報。我國《周禮》中有會計官職的設定,如“司會”,掌管國家和地方的財產物資。元代就形成了“四柱清冊”,即“舊管+新收=開除+實在”意思就是“原有的+新得到的=拿走的+還剩下的”。巴比倫人民精於組織管理,設定“專門記錄官”。埃及首先出現了“內部控制思想”。印度與希臘出現鑄幣,並記錄在賬簿中。 但是,古代會計是廳會計為主的,以上所謂的民間會計僅居於非常次要的地位。人們對於官廳會計的一般認識是指主要服務於奴隸主或封建王室賦稅徵收、財政支出、財產保管的會計。我國在公元前1066至公元前771年的西周朝就建立了官廳會計,並首現“會計”一詞,《周禮?天官》篇指出:“會計,以參是考日成,以月要考月成,以歲會考歲成。” 唐宋兩代是我國會計全面發展的時期。國外,官廳會計從古埃及、古巴比倫誕生,經古希臘古羅馬、的變革,到中世紀,古代官廳會計基本定型。官廳會計的服務:(1)協調經濟利益的分配關係,(2)協調資產保管責任關係。

近代會計

一般認為近代會計始於複式簿記形成前後。 1494年,數學家盧卡-帕喬利在《算術、幾何、比及比例概要》中專門闡述了複式計帳的基本原理。這是會計發展史上第一個里程碑。複式簿記不僅是一個會計記錄方法,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系列科學的會計學觀念,併購建了以日記賬、分類賬和總賬三種賬簿為基礎的會計制度。 “人們稱我為‘會計之父’,但是我並不是複式簿記的發明人,這是許多人的智慧結晶。我只是在理論上進行了系統的總結和闡述而已。” ——盧卡-帕喬利 複式簿記首先出現在義大利的,隨後傳播至荷蘭西班牙葡萄牙,又傳入德國、英國、法國等國。 工業化革命後,會計理論和方法出現了明顯的發展,從而完成了由簿記到會計的轉化。
(1) 折舊的思想
在工業革命出現以前,耐用的長期資產往往比較少,商人們一般都是將耐用財產在報廢時一次性沖銷,或
者將耐用財產當作存貨(未銷售的商品),繼而在年終通過盤存估價增減業主權益。但是隨著長期資產的
日益增多和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的重要性,人們逐漸意識到傳統的做法已經無法正確地確定盈虧,因此長期
資產應該在其經濟壽命期內採取一定的方式進行分攤,“折舊”概念便應運而生了。
(2)、劃分資本與收益
企業規模日益擴大,投資者與經營者日益分離並更加關心投入資本的報酬。因此,必須將業主的投資與投
資報酬收益進行嚴格的區分,使得會計人員必須嚴格區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同時也要求進行收入
與成本費用的恰當配比,更使收益表成為對外披露的重要報表之一。
(3) 成本會計
重工業的發展與生產規模的擴大使企業的製造費用激增,成為產品成本一個不容忽視的組成部分。同時,
伴隨著企業生產的日益複雜化,製造程式與費用的歸集與分配也相應複雜。這些變化都對成本會計制度的
出現提供了契機。最終,以存貨的計價作為突破口,形成了以歷史成本為基礎的成本會計核算方法。
(4) 財務報表審計制度
所有者與經營者的分離日益明顯。作為不參加企業日常經營管理的所有者,必然關心投入資本的保值、增
值情況,因此要求管理當局定期提供反映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的財務報表。但是又由於管理當局與所
有者之間微妙的利益對立關係,同時也由於兩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使得所有者(可能並不具備會計專業
知識)對管理當局提供的財務報表不可能完全信任,所以希望能夠由客觀、中立的會計師進行驗證,以增
加財務報表的可信程度。這就形成了財務報表審計制度。1854年,蘇格蘭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特許會計師
協會,這被譽為是繼複式簿記後會計發展史上的又一個里程碑。

現代會計

公認會計準則”(General 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ples, GAAP)的“會計研究公報”(ARB)的出現
為起點。這一會計發展階段,會計理論與會計實務都取得驚人的發展,標誌著會計的發展進入成熟時期。
(1) 公認會計準則
1929至1933年的經濟危機起到了催產的作用。經濟危機過後,人們認為鬆散、不規範的會計實務是經濟危
機爆發的主要原因之一。為了挽救會計職業,會計界認為必須著手制定會計準則。1934年,第一批會計準
則得到紐約證券交易所和會計師協會的共同認可,這批准則共包括6項內容,即
Ⅰ 利潤必須實現;
Ⅱ 資本盈餘不得用以調劑任何一年的當年收益;
Ⅲ 子公司併購前存在的盈餘不得算做母公司的己賺取盈餘;
Ⅳ 公司職員的應收票據與應收賬款單獨列示;
Ⅴ 庫藏股股利不得作為收益;
Ⅵ 捐贈資本不作為盈餘。
1937年,證券交易委員會開始公布與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有關的法規《會計系列公告》(Accounting Series
Releases,ASR),並在ASR No.4中將制定會計準則的權利賦予會計職業界,而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則保留有監督權與最終的否決權。以後,會計準則制定團體先後經歷了“會計程式委員會”(CAP)、“會計原則委員會”(APB)以及現在的“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其中,FASB自成立以來,迄今已經公布了133份財務會計準則公告(SFAC or FAS)。
(2)、會計理論與會計實務都取得驚人的發展
除了公認會計準則的出台外,新的會計分支——管理會計逐步形成與發展。早期的管理會計主要體現為執
行性管理會計,側重於標準成本、預算控制和差異分析。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管理會計逐漸由單純的執
行性管理會計階段,過渡到以“決策與計畫會計”和“執行會計”為主體、把決策會計放到主要位置的現
代管理會計階段。管理會計從傳統的、單一的會計系統中分離出去,是會計發展史上第三座里程碑。
(3)、另一個重大的發展是會計研究方法上的拓展:
70年代以前,規範性會計研究法占據主導地位,從20世紀70年代後,實證會計研究開始出現並逐漸取得了
與傳統的會計研究方法共領風騷的地位。 兩種方法的有機結合逐步實現了“實踐—理論—再實踐”,這樣
一種不斷循環往復的科學研究思路,從而既保證了會計理論體系的邏輯一致性,也能使會計理論在實踐中
經受檢驗,避免了“空中樓閣”式的尷尬!

會計套用理論的內容體系

會計套用理論包括哪些主要內容?目前有以下幾種觀點:
1.認為會計套用理論包括會計準則理論和會計行為理論兩個方面。“前者是對會計技術方法的規範,後者是對‘會計人’的規範。”“會計準則理論至少應該包括:什麼是會計準則、會計準則的功能如何、會計準則由誰及如何制訂、會計準則應該包括哪些內容,等等。”會計行為理論“可具體化為四個部分:會計行為是怎樣形成的、會計行為的主體是誰、會計行為的目標是什麼,以及會計行為如何最佳化。”(吳水澎,1998)這一觀點提出了對“會計人”的研究,很有啟發意義。但是,我們認為,用會計準則理論來概括所有會計技術規範理論,並不合適。對於會計實務中的某些具體操作理論,如會計管理理論、企業會計制度設計等,也應屬於會計套用理論。
2.認為會計套用理論是一套以會計準則為中心的理論,其內容包括會計準則發展理論、會計準則結構內容理論和會計準則實現理論。其中:
(1)會計準則發展理論主要研究制定的動因、模式、目標、方法與價值取向原則;會計準則的歷史演進;世界各國會計準則的發展軌跡與環境的關係等內容。
(2)會計準則結構是指“各條目之間的相互關係”,會計準則內容是指會計準則具體“包括的條目”。
(3)會計準則實現理論主要探究“會計的具體實現形式。它包括會計制度理論和註冊會計師理論等內容。”會計制度理論是會計準則的具體化和制度化,主要研究如何根據會計準則的要求,結合企業的具體實際,制定出適合企業經營及業務特點的會計制度,以規範會計實務。另外,會計制度理論還包括會計程式和會計方法理論。其中,會計方法理論是會計核算方法、會計分析方法和會計檢查方法的理論依據或基本原理。(陳漢文,1996)這種觀點將會計套用理論界定為以會計準則為中心的理論,雖然有利於強調會計準則在會計套用理論中的重要性,但顯然很不全面。例如會計實踐中的一些具體管理方法,雖與會計準則無關,但仍屬於會計套用理論。會計行為的一些方法和理論也應屬於會計套用理論。
3.認為會計套用理論分為會計規範理論和會計實務理論兩部分。其中,會計規範理論包括會計法規理論、會計準則理論、會計制度理論、會計道德理論;會計實務理論包括會計工作組織理論、會計程式方法理論、具體會計套用理論。(勞秦漢,2000)但是,“會計規範是一個有爭議的術語,……它幾乎可以包括一切對會計運行具有影響的要求。”(劉峰,1996)會計規範既可以包括對技術的規範,也可以包括對人的規範,甚至包括其他規範。顯然,會計規範理論這一概念過於寬泛,而科學性欠缺。並且,從該觀點所反映的內容來看,也不全面,沒有包括會計教育、會計文化等“以人為本”的會計理論。
我們認為,會計實踐活動是主體和客體的統一,因而直接指導會計實踐活動的套用理論也可以分為兩部分,一是研究技術(客體)的理論,一是研究人(主體)的理論。而在實際工作中,直接指導會計實務的技術可以是會計準則等,也可以是其他操作性的方法或理論(如會計制度設計理論、會計具體核算方法等),相應地,研究技術的理論又可以分成研究技術規範的理論和研究實務操作的理論。因此,我們將會計套用理論體系分為三個部分:會計技術規範理論、會計實務操作理論和會計行為主體理論。
三者的內容分別界定為:
(1)會計技術規範理論。主要研究會計技術規範制定的有關理論問題,直接指導會計技術規範的制定。目前,世界通行的會計規範形式是會計準則。因此,會計準則理論是會計技術規範理論中最重要的研究內容,主要研究會計準則的制定目標、制定原則、制定基礎(導向)、制定模式等內容。
(2)會計實務操作理論。主要說明如何從事會計工作,直接指導會計實務。會計實務操作理論是會計基礎理論和會計概念結構的具體化,內容相當廣泛。不僅包括會計核算實務理論,還包括會計監督實務理論和會計管理實務理論;不僅包括憑證、賬簿、報表等會計核算程式,也包括具體的會計處理方法,如存貨計價的先進先出法、長期股權投資的成本法與權益法等等。
(3)會計行為主體理論。以會計行為主體(會計人員和會計組織)作為研究對象,主要研究如何最佳化會計行為主體,從而提高會計實踐活動的效率和質量。內容包括:會計教育、會計職業道德、會計心理、會計公共關係、會計人才市場、會計工作組織、會計文化等問題。
會計技術規範理論、會計實務操作理論、會計行為主體理論共同構成完整的會計套用理論體系。 三、關於我國會計套用理論研究的思考
會計理論脫離會計實踐,一直是我國會計研究中存在的一大問題。在會計套用理論研究方面,尤為突出。主要表現在:
(1)部分套用理論研究滯後。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中國加入WTO,許多新的經濟領域和經濟問題不斷出現,如衍生金融工具、股票期權、網路經濟和各種複雜的資產重組業務等,都需要相應的會計理論為指導,而我國相應的套用理論研究卻未能及時跟上,既導致了會計準則制定的“滯後”,也導致了實務中的“混亂”。
(2)部分套用理論過於超前。在介紹先進國家的套用理論(特別是在管理會計的套用理論)時,許多同志往往無視中國國情,將西方會計理論與方法不加分析地“全盤移入”。有些甚至在國外就被認為脫離了實踐,更不說在我國的運用了。這必然造成許多研究成果只能是“理論探討”,而不具備任何“套用價值”。
我們認為,為了加強和改進我國會計套用理論研究,一是必須充分認識會計套用理論對會計實務的指導作用;二是要儘早構建會計套用理論體系的基本框架,以指導會計套用理論的研究;三是應結合中國國情,“從實際出發”研究解決我國經濟發展中產生的會計問題,從而避免理論研究與實踐工作的脫節。

圖書信息

基本資料

書名:會計理論
圖書編號:2486607
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
定價:48.0
ISBN:711122125
會計理論
作者:吳水澎
出版日期:2007-09-01
開本:16開

圖書目錄

前言
引言
總論篇
第1章 會計理論及其研究、創新、前沿和方法
1.1 會計理論及其研究
1.2 會計理論創新及其同會計理論研究的關係
1.3 會計理論創新或研究與會計學術前沿
1.4 注重培養判斷理論前沿的能力和掌握科學的研究方法
1.4.1 研究生要培養善於提出問題的心態
1.4.2 要學會對學科前沿進行科學判斷
1.4.3 掌握一套適合於自身特點的理論研究方法.
參考文獻
第2章 會計和會計理論的發展
2.1 古代會計發展簡史
2.1.1 原始計量記錄行為的產生及表現形式
2.1.2 單式簿記的產生與發展
2.1.3 中國自己的複式簿記.
2.1.4 借貸複式簿記的產生與初步發展
2.2 近代會計發展簡史
2.2.1 會計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里程碑:1494年巴其阿勒《算術、幾何、比及比例概要》一書的出版
2.2.2 複式簿記的傳播與發展
2.3 現代會計發展簡史
2.3.1 簿記時代向會計時代的轉變:會計學的創立
2.3.2 傳統會計分化為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會計發展史上的第三個里程碑
2.3.3 會計在計算與記錄技術方面的重大革命:會計電算化和會計信息化
2.3.4 國際會計的發展與會計準則的國際協調和趨同
2.4 會計理論發展史:經濟學和會計計量視角
2.4.1 20世紀80年代中期前的會計理論:與價值計量若即若離
2.4.2 20世紀80年代中期後的會計理論研究:走上價值計量的不歸路
2.5 會計理論發展史:方法論視角
2.5.1 20世紀70年代以前的會計理論研究:從古典歸納法與演繹法的對立到邏輯實證主義占統治地位
2.5.2 證偽主義主導下的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的會計理論研究
2.5.3 20世紀80年代中期後的會計理論研究:精緻證偽主義思想的引入
2.5.4 對百年來會計理論研究的總結與展望
2.6 會計和會計理論發展史給我們的重要啟示
參考文獻
第3章 會計理論及其內容、體系和意義
3.1 會計理論的涵義與功效
3.1.1 國外會計學界的觀點
3.1.2 國內會計學界的觀點
3.2 會計理論體系及其內容框架
3.2.1 會計理論體系研究的簡要回顧
3.2.2 構建會計理論體系的原則
3.2.3 構建會計理論體系的模式
3.2.4 會計理論體系的內容框架
3.3 研究會計理論體系的意義
3.3.1 有助於會計學科的系統化
3.3.2 有利於開拓新的會計領域
3.3.3 有利於為會計改革提供理論依據
3.3.4 有利於解釋、評價、指導和預測會計實務
參考文獻
會計基本理論篇
第4章 規範會計研究與實證會計研究
4.1 規範會計研究
4.1.1 規範會計研究的理論基礎
4.1.2 規範會計研究特點及方法
4.1.3 規範會計研究優缺點分析
4.2 實證會計研究
……
第5章 會計的本質屬性與會計的“國際化”和“國家化”
第6章 會計與環境及有中國特色會計理論體系的構建
第7章 會計理論的邏輯起點
第8章 會計對象及其要素
第9章 會計的職能與目標
第10章 會計程式與方法
會計套用理論篇
第11章 財務會計概念框架
第12章 會計準則理論
第13章 會計行為理論與會計信息失真
新世紀的會計問題研究篇
第14章 新世紀變化的環境與會計的變化
第15章 “會計無用論”與會計的未來發展
第16章 會計教育的發展與改革
目錄:叢書序
前言
引言
總論篇
第1章 會計理論及其研究、創新、前沿和方法
1.1 會計理論及其研究
1.2 會計理論創新及其同會計理論研究的關係
1.3 會計理論創新或研究與會計學術前沿
1.4 注重培養判斷理論前沿的能力和掌握科學的研究方法
1.4.1 研究生要培養善於提出問題的心態
1.4.2 要學會對學科前沿進行科學判斷
1.4.3 掌握一套適合於自身特點的理論研究方法.
參考文獻
第2章 會計和會計理論的發展
2.1 古代會計發展簡史
2.1.1 原始計量記錄行為的產生及表現形式
2.1.2 單式簿記的產生與發展
2.1.3 中國自己的複式簿記.
2.1.4 借貸複式簿記的產生與初步發展
2.2 近代會計發展簡史
2.2.1 會計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里程碑:1494年巴其阿勒《算術、幾何、比及比例概要》一書的出版
2.2.2 複式簿記的傳播與發展
2.3 現代會計發展簡史
2.3.1 簿記時代向會計時代的轉變:會計學的創立
2.3.2 傳統會計分化為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會計發展史上的第三個里程碑
2.3.3 會計在計算與記錄技術方面的重大革命:會計電算化和會計信息化
2.3.4 國際會計的發展與會計準則的國際協調和趨同
2.4 會計理論發展史:經濟學和會計計量視角
2.4.1 20世紀80年代中期前的會計理論:與價值計量若即若離
2.4.2 20世紀80年代中期後的會計理論研究:走上價值計量的不歸路
2.5 會計理論發展史:方法論視角
2.5.1 20世紀70年代以前的會計理論研究:從古典歸納法與演繹法的對立到邏輯實證主義占統治地位
2.5.2 證偽主義主導下的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的會計理論研究
2.5.3 20世紀80年代中期後的會計理論研究:精緻證偽主義思想的引入
2.5.4 對百年來會計理論研究的總結與展望
2.6 會計和會計理論發展史給我們的重要啟示
參考文獻
第3章 會計理論及其內容、體系和意義
3.1 會計理論的涵義與功效
3.1.1 國外會計學界的觀點
3.1.2 國內會計學界的觀點
3.2 會計理論體系及其內容框架
3.2.1 會計理論體系研究的簡要回顧
3.2.2 構建會計理論體系的原則
3.2.3 構建會計理論體系的模式
3.2.4 會計理論體系的內容框架
3.3 研究會計理論體系的意義
3.3.1 有助於會計學科的系統化
3.3.2 有利於開拓新的會計領域
3.3.3 有利於為會計改革提供理論依據
3.3.4 有利於解釋、評價、指導和預測會計實務
參考文獻
會計基本理論篇
第4章 規範會計研究與實證會計研究
4.1 規範會計研究
4.1.1 規範會計研究的理論基礎
4.1.2 規範會計研究特點及方法
4.1.3 規範會計研究優缺點分析
4.2 實證會計研究
……
第5章 會計的本質屬性與會計的“國際化”和“國家化”
第6章 會計與環境及有中國特色會計理論體系的構建
第7章 會計理論的邏輯起點
第8章 會計對象及其要素
第9章 會計的職能與目標
第10章 會計程式與方法
會計套用理論篇
第11章 財務會計概念框架
第12章 會計準則理論
第13章 會計行為理論與會計信息失真
新世紀的會計問題研究篇
第14章 新世紀變化的環境與會計的變化
第15章 “會計無用論”與會計的未來發展
第16章 會計教育的發展與改革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