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古國

文明古國

北非的埃及、西亞的古巴比倫、南亞次大陸的印度和東亞的中國,是世界歷史上首先進入奴隸制文明社會的4個國家,史稱四大文明古國。

基本信息

歷史淵源

文明古國北非埃及西亞古巴比倫南亞次大陸印度東亞中國,是世界歷史上首先進入奴隸制文明社會的4個國家,史稱四大文明古國
四大文明古國是在漢語文化圈中流行的一個概念,一般用來指代古巴比倫、古埃及、古代中國、古印度等四個人類文明最早誕生的地區。但對由於古文明缺乏準確的文獻紀錄,其具體誕生時間學術界尚有爭論。人類今天所擁有的很多哲學科學文學藝術等方面的知識,都可以追溯到這些古老文明的貢獻。

詳細信息

四大文明都是建立在容易生存的河川台地附近。在北半球的兩河流域、尼羅河黃河長江流域以及印度河恆河流域相繼產生了世界四大文明。
文明古國在距今7000年-4000年前,相繼由新石器時代進入青銅時代,進而步入鐵器時代。社會制度大多採用奴隸制,國家政權則較晚誕生。古埃及的諾姆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明。
四大文明古國都有自己的神話傳說。他們利用神話來加強自己的專制主義統治。古埃及的法老自稱是“太陽神的兒子”,古巴比倫的統治者漢謨拉比自稱“月神的後裔”,中國的君主自稱“天子”。
四大文明古國都有自己的曆法,一年都分12個月並且有閏月。各個文明都創造了自己的文字。印度河、黃河、兩河流域的文明都使用陶輪制陶,埃及和兩河流域都較早的計算了圓周率,巴比倫和中國都較早的發現了勾股定理或其實際套用(如中國的'勾三股四弦五'),印度則發明了阿拉伯數字

古代中國


夏朝(前2033年—前1562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王朝。
四千多年前,夏部落首領禹因治水有功,得到了虞舜的重用並最終將部落聯盟首領之位禪讓於他,是夏王朝的開端。大禹死後,其子啟即位,即歷史上所謂的“大禹傳子”,宣告了部落聯盟“禪讓制”的結束和封建世襲制的開始。然而夏的統治並不鞏固,啟在位的時代就發生了伯益叛亂;啟之子太康也治國無方,當政期間更是戰亂紛紛,最後被東夷的后羿奪取了統治權,史稱“太康失國”。后羿與太康相同,也是一個無能的統治者,終日沉溺於遊獵之中,將政事完全交與寒浞手中。寒浞掌權後,殺后羿而代之,自立為王。
後,太康弟仲康之孫少康與夏朝遺臣伯靡聯手,起兵打敗寒浞,恢復夏朝的統治地位,史稱“少康中興”;夏朝的統治這才得以鞏固,進入了國勢向上的相對穩定時期。自少康以後的杼、槐、芒、泄、不降、扃、胤甲等八代的統治,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到夏代的第十三個國王孔甲執政,夏朝開始走向了衰亡。孔甲“好方鬼神,事淫亂”,引起人民的不滿和諸侯的叛亂。夏朝的統治從此發生危機,只過了四代便導致了亡國之禍。故而史書記載“孔甲亂夏,四世而隕”(《國語·周語》)。夏朝的最後一個國王夏桀,是歷史上一個有名的暴君。他在位期間,大量驅使百姓為其建造了無數的宮室台榭,又大肆興兵對外征伐,使得諸侯紛紛離之而去。而這時,黃河下游的一個夷人部落——商在其首領成湯的領導下興盛起來。成湯以討伐暴君夏桀為名,發動了滅夏的戰爭;夏桀兵敗,死於南巢(今安徽壽縣),夏朝宣告滅亡。
夏朝共經歷十三世、十六王,他們分別是:禹—啟—太康—仲康—相—少康—杼—槐—芒—泄—不降—扃—胤甲—孔甲—皋—發—夏桀,前後約四百七十一年。夏王朝是一個古老的王朝,雖然距我們已經四千年,但關於夏的一些傳說至今還廣為流傳。由此可見,其對後世的深遠影響。夏作為上古三代的開始,為華夏文明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可以說,沒有夏朝就沒有此後中華民族的三千多年光輝燦爛的文明歷史。
商周
商公元前1600湯建立。公元前1300年,商王盤庚遷至殷。“殷墟”
萬里長城
發現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甲骨文”。司母戊大方鼎——世界最大青銅器。四羊方尊。
西周武王伐紂——公元前11世紀左右,牧野。周平王—洛邑(平王東遷。分封制;井田制:土地被劃成方塊形,阡陌縱橫,好像井字狀
春秋時期奴隸社會瓦解時期。
齊桓公稱霸1,管仲改革—國家強盛;2,尊王攘夷。
城濮大戰晉勝楚敗。吳越戰爭。
老子道家《道德經》辯證法思想“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無為”
孔子儒家學派創始人。政治主張:“仁政”“禮”治。教育成就:A、興辦私學;B、“因材施教”“溫故而知新”
孫子《孫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戰國時期封建制確立時期
商鞅變法1,廢井田、開阡陌。(承認土地私有,確立地主階級地位)2,獎勵耕戰(打擊奴隸主)。3,建立縣制(加強中央集權)。結果:秦逐漸強盛,為後來秦始皇統一奠定了基礎。
都江堰秦蜀守李冰成都附近岷江流域。
冶鐵業宛、邯鄲
扁鵲診病四大步驟:“望、聞、問、切”
魯班
墨家墨子“兼愛”“非攻”,反對奴隸主殉葬。
儒家孟子《孟子》“民為貴”“君為輕”“仁政”“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
荀子(唯物主義)“制天命而用之”
道家莊子“竊鉤者誅,竊國者諸侯”
法家韓非子“法治”用嚴刑峻法鎮壓人民的反抗。
兵家孫臏《孫臏兵法》
屈原楚辭《離騷》
秦漢
秦公元前221年東到大海,西到隴西,北到長城,南到南海。
秦始皇:中央集權專制制度1,自稱“始皇帝“;2,經濟、軍事大權集中在自己一個人手裡;3,設立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職;4,推行郡縣制度。
經濟統一度量衡、貨幣
文化統一文字焚書坑儒
軍事修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東。2,抵抗匈奴。
陳勝、吳廣起義蘄縣大澤鄉建立張楚政權。評價: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戰爭。
楚漢戰爭性質:地主貴族爭奪皇權的戰爭。劉邦注意收攬民心,又善於用人,恢復了關中(打下了經濟基礎)。最後,項羽自殺。
西漢前202年劉邦都長安
文景之治“休養生息”1,重視發展農業生產;2,三十稅一;2,,取消“連坐”和殘損肉體的刑罰。
漢武帝:1,推行大一統“推恩令”;2“罷黜百家,獨尊儒術”3,張騫出使西域:西域—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蔥嶺以東的地方。第一次前138年。第2次,前119年。作用:A,加強了漢朝同西域經濟文化的交流;B,加強了漢朝對西域的統治;C,打通了絲綢之路—從長安出發,經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運到安息,再從安息轉運西亞和歐洲的大秦(地形—關中平原—黃土高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帕米爾高原)。4,北擊匈奴。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定西域都護。
王莽改制西漢末年進行幣制改革
東漢“光武中興”光武帝劉秀公元25年都洛陽措施:1,釋放奴婢;2,懲治貪官污吏。
班超經營西域公元73年目的:恢復東漢政府和西域各國的交往。“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甘英到達了亞洲西部的波斯灣。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臣第一次從海道來到中國,(《後漢書》)這是中國同歐洲國家直接友好往來的最早記載。
蔡倫105年改進造紙術朝鮮、日本、阿拉伯—非洲、歐洲。
《九章算術》代數、幾何。
地動儀張衡——東漢傑出的科學家和文學家。世界上最早的測定地震方位的儀器。
華佗“麻沸散”世界上最早採用全身麻醉方法的醫生。“五禽戲”
司馬遷中國古代傑出的歷史學家。《史記》:黃帝至漢武帝時期二三千年間的史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佛教西漢末年(公元前後1年)傳入中國中原地區
道教主張修身養性,煉丹製藥,得道成仙。
三國兩晉南北朝
三國鼎立官渡之戰200年曹操打敗袁紹。結果:曹操基本上統一了北方。赤壁之戰208年孫權劉備聯軍打敗了曹操,以少勝多。結果:奠定了三國鼎立局面基礎。三國:魏220年都洛陽;蜀221年都成都;吳222年都建業。230年,孫權派將軍衛溫帶領一萬人的船隊到達夷洲(今台灣)。
兩晉266年司馬炎建立晉朝都洛陽“西晉”
少數民族內遷:匈奴、鮮卑、羯、氐、羌。317年晉朝皇族司馬睿都建康“東晉”北方“十六國”
淝水之戰形勢:前秦王符堅強征各族人民當兵;謝安主張堅決抵抗,並派將領謝石、謝玄迎擊前秦。383年東晉打敗前秦,結果:前秦的統治瓦解了,北方又陷入分裂割據的狀態。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面。
南北朝南朝:宋、齊、梁、陳;北朝: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
士族是一群極端腐朽的社會寄生蟲。
北魏孝文帝改革鮮卑族拓跋部“緩和階級矛盾”經濟:“均田令”,加強同黃河流域漢族地主的聯繫。政治:採用漢族地主階級政治制度,遷都洛陽。歷史意義:1加速了當時北方各少數民族封建化的過程,使鮮卑族消失;2,北方經濟開始恢復和發展,促進民族大融合。
祖沖之圓周率計算到小數點後7位數字數學專著《綴術》
賈思勰《齊民要術》:中國現存一部最早、最完整的農書。
范縝《神滅論》唯物主義。
王羲之《蘭亭序》“書聖”
山西大同雲岡石窟(北魏)、河南洛陽龍門石窟。
顧愷之東晉畫家《洛神賦圖》
陶淵明淘潛《桃花源詩集》
隋唐
隋581年楊堅都長安。589年,滅陳,統一全國
創立科舉制隋煬帝時,科舉制度正式形成。
大運河的開通東北到涿郡(今北京),東南到餘杭(今杭州),以洛陽為中心。分為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
三省六部制三省:尚書,內史,門下。六部:工、吏、刑、禮、民、兵。
唐618年李淵都長安
唐太宗和貞觀之治1,能從隋亡中吸取教訓;2,善於用人和納諫:魏徵、房玄齡、杜如晦;3,調整統治政策:推行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和完善科舉制;積極推行均田制和實行租庸調製。後果,為後來唐朝走向全面繁榮打下了基礎。
武則天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社會經濟繼續發展。
開元盛世,任用有才幹、能負責、敢進諫的姚崇、宋璟。評價:政治比較安定,生產力繼續發展。
唐開明的少數民族政策:1打敗突厥族,建立北庭與安西都護府(唐太宗);2,冊封骨力斐羅為懷仁可汗;3,建立黑水都護府,管理黑水靺鞨,建立渤海都護府,管理粟末靺鞨;4,冊封皮羅格為雲南王;5,唐太宗派文成公主入藏,唐中宗派金城公主入藏,唐蕃會盟。
安史之亂755年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叛亂後,史思明又反唐。影響:使農業生產受到極大破壞,唐由強盛轉向衰落。
兩稅法宰相楊炎一年分夏季和秋季兩次收稅。
藩鎮割據加速了唐朝的衰落和滅亡。
黃巢起義875年王仙芝,黃巢“避實擊虛”國號大齊
趙州橋隋朝工匠李春等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橋。
雕版印刷術868唐《金剛經》
僧一行測算出子午線的長度
孫思邈“藥王”《千金方》
吳道子“吳帶當風”“畫聖”《送子天王圖》
敦煌莫高窟價值:莫高窟是中國規模最大、成就最高的石窟藝術,也是世界最大的藝術寶庫之一。
遼宋夏金元
五代十國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北方黃河流域
南方和山西十國。
北宋和遼、西夏、金的並立
960年趙匡胤建立北宋都東京
加強中央集權政治:1,“杯酒釋兵權”打擊軍閥和地方割據勢力;2,調整地方機構;3,調整中央機構;軍事建立禁軍。結果:鞏固了北宋的統治,但官僚機構不斷膨脹,產生了一支龐大的軍隊。
王安石變法目的:挽救政治、財政危機,緩和階級矛盾。
措施:青苗法;募役法;農田水利法;方田均稅法。失敗原因:1觸動了大地主、大官僚的某些特權利益2用人不當,出現過一些危害百姓的現象。
916年,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國都上京。提倡農業,並任用漢族知識分子制定典章制度,接受了漢族封建文化。947年契丹改國號為遼。
灗淵之盟1005年宰相寇準堅主抵抗宋真宗第二年遼宋議和。內容:遼撤軍,宋每年給遼大量歲幣。影響:維持著和平關係,經濟、文化聯繫更為密切,但歲幣加重北宋人民負擔
1038年党項族首領李元昊西夏。1044年夏宋議和北宋送給西夏歲幣。北宋人民負擔又加重了。
女真族12世紀初完顏部首領完顏阿骨打反遼。1115年金。1,與北宋聯合夾攻遼1125年滅遼。;2,南下攻宋1127年滅北宋;3,金侵略南宋。
靖康之變1127年金軍擄走宋徽宗、宋欽宗以及后妃、宗室、大臣等三千多人。
南宋1127年趙構都臨安。政權特點:1,抗金派(岳飛、韓世忠)與投降派(宋高宗、秦檜)矛盾尖銳;2,南宋屈辱退讓,形成南北對峙局面。1141年宋金議和(紹興和約)內容:南宋對金稱臣,把東起淮水,西到大散關以北的土地,劃歸金統治,並送給金歲幣。
元朝
1206年鐵木真為大汗尊稱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權
1271年忽必烈都大都元;1276年元朝統一全國。推行:1行省制度對全國各地實行行政管理;2,澎湖巡檢司負責管理澎湖和台灣;3,宣政院專門管理全國佛教事務,西藏正式成為元朝的行政區域。
民族分化政策各族人分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西域各族和原來的西夏人)—“漢人”—“南人”(原先南宋統治區域的漢族和其他各族人)。
棉花種植擴展黃道婆改進了棉紡織技術和工具。
活字印刷11世紀中期北宋平民畢升
指南針和火藥戰國時期司南。北宋羅盤針傳到阿拉伯、波斯和歐洲。為歐洲航海家發現美洲大陸和進行環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條件。
唐末火藥用在軍事上北宋在軍事上廣泛使用火藥火藥、火器經由阿拉伯傳到歐洲,對後來的歐洲資產階級革命起了一定作用。
沈括北宋“十二氣歷”,800多年後,英國才有類似曆法。《夢溪筆談》
郭守敬元朝《授時曆》最北—西伯利亞,最南—西沙群島。
司馬光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學家。《資治通鑑》:編年史戰國到五代1300多年的歷史。
宋詞蘇軾、辛棄疾、李清照
元曲關漢卿
《清明上河圖》北宋東京忭河
明清
明朝1369年朱元璋都應天1,加強君主專制(廢宰相,權分六部);2,實行特務統治(錦衣衛)八股取士(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
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紫禁城—皇城—宮城。農業:1,水稻產量提高;2,引進新的農作物(玉米、馬鈴薯)
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萌芽明朝中後期手工業和商品經濟都比較發達的江南地區(蘇州、杭州)絲織業機戶—早期資本家;機工—早期僱傭工人。“機戶出資,機工出力”僱傭與被僱傭。1,封建專制統治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發展;2,明清推行閉關鎖國政策。
1449年土木堡明英宗被俘“土木之變”。俺答汗呼和浩特城
明長城東起鴨綠江,西到嘉峪關。
努爾哈赤建州女真建立後金創立八旗制度
鄭和下西洋明成祖1405—1433七次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比歐洲航海家早半個多世紀。
明朝中期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盜戚繼光和俞大猷抗倭,東南沿海。
明末農民戰爭1628年陝北出發李自成、張獻忠。“均田免糧。建立大順政權。
清軍入關皇太極女真族名為滿族1636國號為清1644入關占領北京
清朝
軍機處雍正帝軍國大事完全由皇帝裁決記錄後傳達給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員去執行皇權得到進一步加強
文字獄從思想上加強對人民的控制,壓制反清思想。清朝統治者大興文字獄,實行文化專制
1661年鄭成功收復台灣1684年清政府設定台灣府
康熙1696年打敗葛爾丹於昭莫多
乾隆平定大小和卓新疆天山南路
順治冊封“達賴喇嘛”康熙冊封“班禪額爾德尼”雍正設駐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同達賴和班禪共同管理西藏
《尼布楚條約》康熙雅克薩作用:1,中俄歷史上第一個平等邊界條約;2,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領土。
李時珍《本草綱目》當時世界上內容最豐富,考訂最詳細的藥物學著作,在世界藥物學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農政全書》明徐光啟
《天工開物》明末清初宋應星“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黃宗羲明末清初尖銳的批判封建專制主義制度
顧炎武主張學以致用
王夫之唯物主義
《三國演義》羅貫中;《水滸傳》施耐庵;《西遊記》吳承恩;《紅樓夢》曹雪芹。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統治權,建立中華民國,抗擊日本,捉拿漢奸,最終把日本驅逐出境,

古代埃及

古埃及最初的文明(公元前4000年代後期至2000年代前期)
起源
埃及位於東北非洲。它北臨地中海,東瀕紅海,南鄰努比亞(今衣索比亞和蘇丹),西接利比亞。從地理上看,埃及的東西兩面均為沙漠,南邊有幾個大險灘,同外界交往甚難,只有通過東北端的西奈半島與西亞來往較為方便。所以,古代埃及具有較大的孤立性。
縱貫埃及全境的尼羅河,由發源於非洲中部的白尼羅河和發源於蘇丹的青尼羅河匯合而成。流經森林和草原地帶的尼羅河,每年7月至11月定期泛濫,浸灌了兩岸乾旱的土地;含有大量礦物質和腐植質的泥沙隨流而下,也在兩岸逐漸沉積下來,成為肥沃的黑色土壤。古代埃及人因而稱自己的國家為“凱麥特”(意為“黑土地”)。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說“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
自遠古時代起,埃及在地理上就分為狹窄的河谷地區(上埃及)和地勢較為開闊、平坦的尼羅河三角洲地區(下埃及)。埃及的河谷地區幾乎常年不雨,氣候十分乾燥,生產和生活用水全靠尼羅河供給。只有北部三角洲地區受地中海季候風影響才降雨。
從古代埃及留下來的大量雕刻和繪畫可以看出,古代埃及人的特徵是:高身材,黑頭髮,低額頭,密睫毛,黑眼珠,直鼻子,寬臉型,闊肩膀,黑皮膚,體魄健壯。他們的體形、外貌與古代的利比亞人和努比亞人不同,也與古代的亞細亞人不同,而具有自己獨特的特徵。
文明發生
埃及是人類文明發源地之一,它經歷了自己的舊石器時代和中石器時代。埃及的新石器文化(三角洲西部邊緣的梅里姆達文化、中部埃及的法雍文化、塔薩-巴達里文化等)都是農牧業混合型的文化。雖然埃及的農業起源於何時何地尚有爭論,但公元前6000—5000年代,其農業文化已相當發達,並已使用銅器,這為其文明的較早出現奠定了基礎。
在其後的埃及前王朝Ⅰ時期,即涅伽達文化Ⅰ時期(又稱阿姆拉特時期,約公元前4000—3500年),埃及出現了私有制和階級關係的萌芽。在屬於這個時期的一些墓穴里發現的陶器上,刻有一些符號;各個墓中都有其自己的統一符號,這大概是其私有權的記號。在這個時期之末,涅伽達地方1610號墓中的一個黑頂陶罐上,發現了作為王權標誌之一的紅冠形象(以眼鏡蛇作為其標誌)。在屬於涅伽達文化I時期與涅伽達文化Ⅱ時期之交的一個墓中(涅伽達1540號墓)發現的一塊陶片上,畫著一個象徵王銜符號的荷魯斯鷹神的形象(這也是王權的標誌之一)。這說明王權也已萌芽。在狄奧斯波里?帕爾弗,還發現一段城牆的模型,這表明了社會不安定因素的增長,甚至戰爭的存在。
到前王朝Ⅱ時期,即涅伽達文化Ⅱ時期(又稱格爾塞時期,約公元前3500—3100年),在埃及,私有制逐步確立,階級逐漸形成。從這時的墓葬情況可以看出,在一些地方,階級分化十分激烈。在涅伽達和希拉康波里兩地,發現了與普通人的十分簡陋的墓極不相同的畫墓。如希拉康波里的畫墓,用磚坯砌成,在墓牆上有繪畫,其內容是有關戰爭(水陸戰)的場面,可能反映了墓主人(學者們認為可能是國王)生前的某些活動。從格伯林發現的一塊紡織品殘片上的繪畫,也反映了階級分化的情況。這塊紡織品上畫了一些船,一些人在划槳,還有一人端坐於其上,此人顯系貴族。在蠍王權標頭上,國王頭戴象徵王權的白冠(以鷹為其標誌)、腰系牛尾,其形象比普通人高大得多。這時留下來的象牙板上有被捆著雙手的戰俘的形象,這些戰俘將淪為奴隸。在蠍王權標頭上,還有奴隸勞動的情景。此權標頭上的旗幟上吊著的田鳧,學者們認為是表示平民的表意符號。在涅伽達文化Ⅱ時期出現了文字,不過還很原始。
在涅伽達文化Ⅱ後期,隨著私有制的確立和階級的形成,在埃及出現了國家。這時的國家很小,人口也不多,埃及人稱這種小國家為斯帕特,其象形文字元號為,表示一塊灌溉渠道交織的土地。在當時的埃及,這樣的小國家有若干個。在這些小國家裡,有一個以政府機關、王宮、神廟為中心的城市,其象形文字符號為。它表示城市建在交通要道上,由城牆圍護起來,成為一個要塞。反映這個時期存在戰爭的雕刻和繪畫不少,除了上面提到的畫墓中的水陸戰圖外,還有阿拉克出土的象牙刀柄上的水陸戰圖、戰場調色板等。這時,王權已經形成,象蠍王權標頭上的蠍王,可能既是行政首腦,又是軍事首領,併兼任祭司長,主持祭祀,領導農業,興修水利。不過,這時埃及國家剛剛形成,貴族的勢力必定還很強大,國王的權力大概還要受到貴族的約束,國王還不是專制君主。
在希拉康波里,發現了前王朝末期兩個國王蠍王和卡王的文物。關於蠍王,在北方今開羅附近的圖拉也發現了有他名字的文物。結合蠍王權標頭上的圖刻內容,學者們推測,他可能對北方進行過征伐,甚至可能控制了這個地區,這是最早的有關埃及統一的證據。
考古文化表
按:學者們對前王朝時期埃及各文化的年代有不同看法,此表根據霍夫曼《法老前的埃及》一書繪製。見該書第16頁。
早王朝時期據曼涅托(生活於公元前4—3世紀之交的一個埃及祭司)記載,古代埃及國王美尼斯創建了第一王朝,此後,埃及經歷了31個王朝(到希臘人征服以前)。近代的埃及學家又將古代埃及歷史劃分為若干時期,每個時期又包括了曼涅托的若干王朝。其中早王朝時期包括第1—2王朝,時間約為公元前3100—2686年。
據曼涅托記載,美尼斯不僅是第一王朝的建立者,而且是埃及國家的建立者和統一者。他在南方建立了自己的國家後,征服了北方的三角洲地區。為了鞏固對北方的統治,他在河谷和三角洲交界的地方建立了一個要塞城市——孟斐斯(原名白城,孟斐斯是希臘人對該城的稱呼),其守護神是普塔赫神(世界創造者、藝術和手工業的保護神)。現代考古學未發現有關美尼斯存在的任何物證。因此,現代埃及學家常把有文物證據的納爾邁或阿哈與美尼斯視為一人,也有的學者懷疑美尼斯存在的真實性。
19世紀末、20世紀初,考古學家在希拉康波里、阿卑多斯等地進行的發掘,本世紀30—50年代初在開羅附近尼羅河西岸的薩卡拉進行的發掘,為研究早王朝時期的歷史提供了豐富的文物資料。這些資料反映了埃及的統一和君主專制的建立是逐步完成的。在希拉康波里發現的納爾邁調色板和納爾邁權標頭,反映了納爾邁國王對北方三角洲進行過勝利的戰爭,帶回了大批戰俘和其他虜獲物(包括牛、羊等)。如在納爾邁權標頭上刻著他從北方俘獲了12萬人、40萬頭大牲畜和142萬頭小牲畜。還有一個利比亞貢賦調色板,反映了納爾邁對利比亞進行過勝利的戰爭。在納爾邁調色板的正面,這位國王頭戴象徵上埃及王權的白冠,在調色板背面,他又戴著象徵下埃及王權的紅冠,也表示了他對南部和北部的統治權力。但是,納爾邁實際上並未完成對北方的征服而完全統一整個國家。
在納爾邁以後的第一王朝其餘諸王留下的文物中,有一些是與他們進行過統一戰爭有關的。例如,阿哈國王的一件文物上刻著俘虜的場面,並有“得到上下埃及”的銘文;阿哈還在三角洲地方建立了一個為舍易斯諾姆所崇拜的涅特女神的神廟。又如,第一王朝第五個國王登統治時期的雕刻中,國王登的頭上同時戴著象徵上下埃及王權的白冠和紅冠,還第一次採用了象徵上下埃及王權的雙重王銜,他大概是想以此表明他已是上下埃及之王。但是,直到第二王朝末期,一位名叫哈謝海姆的國王雕像的基座上,還刻著他殺死“北方的敵人47209人”和“48205人”的字樣,表明了對北方戰爭的巨大規模和殘酷性。大概他通過這些戰爭,才最後征服了北方,統一了全國。因此,他的繼承者哈謝海姆威(有學者認為這兩個國王是一個人)才採用了“荷魯斯和塞特”雙重王銜,他的較完整的名字後都附加有“在其中的兩個神和睦相處”,這顯然意味著埃及傳說中的兩個部分(以塞特為代表的上埃及和以荷魯斯為代表的下埃及)的統一。統一是當時埃及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的要求和必然結果。統一使尼羅河成為加強埃及南北交流的紐帶,也有利於在更大的規模上利用尼羅河、發展灌溉農業,從而大大促進埃及經濟、文化的發展。《帕勒摩石碑》中對尼羅河水每年漲水情況的記載就是一個證據。
隨著國家的統一和階級矛盾的加劇,原來小國寡民的國家機器過於薄弱,已遠不能適應統治階級的需要。因此,在早王朝時期,埃及新設定了許多國家機關。這些新設立的國家機關明顯地是以國王為中心的,這表明了王權的逐步加強。君主專制在逐漸形成:王位世襲制出現了,王權神化明顯加強了,國王聚斂了大量土地和財富(在國王阿哈的墓中,發現有一個王室地產模型可以為證),組成了王室經濟。現代學者一般把第一王朝及其以後的埃及國王稱為法老(不過,有的學者認為,嚴格地說,可能要到新王國時期埃及的國王才稱為法老),即把他們視為專制君主。
古王國時期
古王國時期的社會經濟狀況古王國時期包括第3—6王朝,時間約為公元前2686—2181年,建都於孟斐斯。金字塔的修建開始於此時期,而且最大的金字塔也修建於此時期,所以,古王國時期又被稱為金字塔時期。
古王國時期是古代埃及的奴隸制經濟得到重大發展的時期。國家的統一為社會經濟的發展造成了一個較為安定的環境;水利灌溉系統在更大範圍內的修建為農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條件,後代在埃及種植的所有主要作物(如大麥、小麥、亞麻、葡萄、無花果等),在古王國時期都已種植。在農具方面,奴隸主的經濟中使用了由兩頭牛牽引的重犁,這比用簡單的木犁耕地要先進得多。從貴族墓中的畫裡可以看出,農業技術總的來說還很原始,但因尼羅河泛濫後沉積下來的淤泥十分肥沃,糧食產量仍可供養古王國時期龐大的統治階級的國家機器和廣大的手工業者。
農業生產的發展為手工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條件。建築、採礦、冶金和金屬加工、造等等都很發達。在第五王朝國王烏舍爾卡弗的金字塔入口處發掘出的數百尊青銅雕像表明,古王國時期的手工業水平很高,可能這時埃及已進入青銅時代。金字塔及其附屬建築物(神廟)不僅說明了這時建築業的高超水平,而且說明了採礦業和運輸業的發展。從西奈地方留下的古王國時期一些國王的名字可以看出,至少在這時,埃及人已到西奈開採銅礦。以飼養豬、羊、牛、驢為主的畜牧業,在古王國時期的經濟中占有一定的地位。特別是在水草豐美的三角洲地區,畜牧業的發展有著良好的條件。
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經濟的發展,為國內外貿易的發展提供了條件。但是,古王國時期的國內貿易還處在以物易物的水平上。一個貴族墓中所畫的一幅市場上以物易物的情景可以為證。這時留下的一分買賣房屋的契約也是這種情況的例證。手工業者的工資都以實物支付,如油、麵包、蔬菜、衣物等,偶爾也付給銅,但不是作為貨幣,而是如同其他實物一樣,這在許多貴族墓中的銘文里皆有提及。對外貿易控制在國家手中,國家或國王常常派出商隊到國外去。這種對外貿易往往是同對外掠奪相結合的。在古王國時期的經濟中,王室經濟、神廟經濟、官僚貴族奴隸主的經濟占有極大的比重,可以說是占了支配地位。它們占有大量的土地和勞動力,擁有極為雄厚的經濟實力。在他們的經濟中,既包括了農業,也包括了手工業、畜牧業、漁業、園藝業等部分,基本上是一個自給自足的整體,他們很少需要到市場上去購買物品,同市場絕少聯繫。古王國時期的土地占有情況大致如下:國家(包括諾姆)占有的土地、國王占有的土地、神廟占有的土地、官僚貴族占有的土地等。關於小生產者或農村公社的情況,沒有直接資料說明。生活於第3—4王朝之交的大官梅騰墓銘文講到他從“尼蘇提烏”(“國王的人們”)那裡,用酬金獲得200斯塔特耕地(1斯塔特等於2375平方米),人們推測這些尼蘇提烏或許是小生產者或公社成員,但因缺乏更多資料,還不能說出什麼肯定的意見。
各類奴隸主除了剝削奴隸外,還剝削喪失了生產資料的其他勞動者,在古王國時期,主要是剝削一種名叫麥爾特的勞動者。由於經濟的發展以及其他方面的原因,大批勞動者失去土地,或者到奴隸主的土地上去勞動,以領取口糧和衣物等,或租種奴隸主的土地,交租納稅。貴族墓中有農民因交不起租稅而被捆綁吊打的情景,可見勞動者的處景十分悲慘。古王國時期的農民還要服勞役和兵役,其負擔必定是很沉重的。
古王國時期的君主專制古王國時期,埃及的君主專制開始確立,這從許多方面可以看出來。
國王對行政權力的控制:古王國時期,國王是國家權力的象徵和代表。國王之下有一宰相(現代埃及學家借用阿拉伯語稱之為維西爾),主持日常政務,主管行政、司法、經濟和宗教事務,擁有相當大的權力。但決策權並不在維西爾手中,而是在國王手中。軍權也不在維西爾手中。維西爾是由國王任命的,其他高級官吏也是如此。這些官吏都對國王負責,並對國王的寵惠感恩戴德。
國王對國家經濟的控制:古王國時期的國王不僅直接占有了大量的土地、勞動力以及其他財富,而且還控制了國家的土地、灌溉系統和對外貿易,一切戰利品也都歸國王。《帕勒摩石碑》及其他銘文記載了古王國時期國王把土地和勞動力捐贈給神廟,並把土地贈給貴族的情況。國王們甚至可動用全國的人力和物力給自己、給自己的親屬修建金字塔。朕即國家,在經濟方面的表現就是將全國財政置於國王的控制之下。
國王對軍隊的控制:古王國時期有一支相對來說是強大的軍隊,這是君主專制統治的主要物質力量。這支軍隊既用之於對內鎮壓和統治,也用之於對外征戰。軍隊由國王直接統率,戰時國王常常御駕親征,有時雖派人率軍遠征,也要經常向國王報告情況,或向國王請示。軍隊大概由常備軍和臨時徵召的部隊兩部分組成。駐守在邊境要塞的多半是常備軍。戰時臨時徵召部隊,在《大臣烏尼傳》中有明確的記載。
國王對司法權力的控制:古代埃及沒有法典之類的法律文獻傳世,雖然在一些資料中提到有法律紙卷、法律皮卷之類,但現代的人們從未見過。在古代埃及,國王的話就是法律。國王可頒布相當於法律的敕令,涉及古王國末期神廟經濟的若干敕令保留了下來。古代埃及有兩種法庭:世俗法庭和神廟法庭。世俗法庭由維西爾擔任最高法官,一般的重大案件由他審理。但國王可插手司法審判,他可越過維西爾自行任命法官審理一些案件,《大臣烏尼傳》中就說到國王任命烏尼為法官審理內宮的秘密案件。神廟法庭一般只處理一些不很重要的民事糾紛。
國王對地方行政的控制:古王國時期地方上的最重要的行政單位是諾姆(州),其行政長官為諾馬爾赫(州長)。州長既有世襲的,也有由國王任命的。世襲的州長可能也要在形式上由國王任命或批准。有的人可擔任兩個諾姆的諾馬爾赫。諾馬爾赫管理地方行政、統率地方上的軍隊、維持地方治安、代收國家賦稅、管理在該諾姆中的王室經濟和國家地產、管理地方神廟事務、維持地方上的灌溉系統等。古王國時期的諾馬爾赫多半是地方上的舊貴族,他們在本諾姆中的勢力和影響都很大。古王國初期,王權還能控制住他們;到古王國末期,君主專制大為削弱,王權要在很多方面依靠他們,從他們中選拔高級官吏,有的地方貴族甚至與國王聯姻,擔任了維西爾等高級官職。因此,有的諾馬爾赫表現了極大的分離主義傾向,他們甚至靠削弱王室經濟以自肥。在諾姆與中央政府之間,在第5王朝末設有上埃及官邸,大臣烏尼就擔任過上埃及官邸的長官。有的研究者認為,下埃及官邸的設立較晚,可能要到第11王朝時期,但在《大臣烏尼傳》中提到過上下埃及各首長、上下埃及的僧侶首長的官職,似乎表明在古王國時也已設立了下埃及官邸。上埃及長官顯然是由國王任命的。從烏尼的情況看,其許可權包括:代國家徵稅,戰時統率地方上臨時徵召的軍隊等等。可能也起代國王監視地方諾馬爾赫的作用。
王室家族控制朝政:古王國時期的君主專制不僅表現在國王個人直接控制國家的主要權力,還表現在王室家族控制朝政,高官顯宦多為王室家族成員。第4王朝時,維西爾一職多為王子擔任,即使到第5—6王朝時,也有王子擔任維西爾的。在薩卡拉地方的第5—6王朝時的6個王子墓中,就有一位擔任過維西爾;有兩人擔任過王室事務監督和軍隊司令官的職務。在古王國末期,王權削弱,地方貴族勢力抬頭,有的地方貴族擔任了維西爾,如第6王朝時一個名叫扎烏的維西爾,原來就是個地方貴族。不過扎烏之所以能擔任維西爾之職,可能與他的兩個姐妹成了王后有關。
國王對其臣民有無限權威:在古代埃及,國王凌駕於國家之上,一切臣民似乎都成了他的奴僕。臣民見了國王只能吻他腳前的塵土,一位駙馬被允許吻國王的腳,就會感到莫大榮幸。第5—6王朝時的一些官吏(如烏尼等人)的銘文中反映的對國王奴顏婢膝的態度,充分說明了當時君臣關係的性質。不過,梅騰墓銘文中反映的第3—4王朝之交的官吏與國王的關係似乎並非如此,第5—6王朝時的亨庫和伊比等人的銘文似乎表明地方貴族與國王的關係也並非如此。可能,象烏尼這樣的人,是國王一手提拔起來的親信,因此,他們對國王的態度同地方貴族有很大的區別。
王權被進一步神化:君主專制利用神權以強化王權、強化奴隸主階級的統治。古王國初期及其以前,鷹神荷魯斯是王權的主要保護神。第4王朝哈佛拉國王的一個雕像,就是由荷魯斯展開雙翅保護著他的頭。那時的國王還有一個荷魯斯名(王銜名)。但是,在古王國時期,對太陽神拉的崇拜逐漸發展起來,並在第5王朝占了上風。據魏斯特卡爾紙草說,第5王朝頭三個國王都宣稱自己是拉神之子,即拉神的後代。從第3王朝時起,國王的名字被寫在一個橢圓形的框子裡。這個框子象徵的是太陽照耀的區域,也是表示國王受到太陽神的保護。古王國時期,許多國王的名字的末尾都有拉的名字。為了得到神權勢力的支持,古王國時期的國王們捐贈給神廟大量的土地和勞動力。神化王權既是王權本身的要求,也是當時統治階級的需要。王權的神化也意味著奴隸主階級政權的神化。因此,它也為奴隸主階級所容忍。為此,古代埃及奴隸主豢養了整整一個祭司集團。
金字塔建造
金字塔是古代埃及國王的墳墓,因其形似漢字的“金”字,中國人稱之為“金字塔”。金字塔的建造始於第3王朝第一個國王喬賽爾。當時,他讓著名的建築設計師伊蒙霍特普為他設計一個墳墓,伊蒙霍特普最初設計建造了一個巨大的石造馬斯塔巴,地點在薩卡拉。但喬賽爾和伊蒙霍特普自己都不滿意,覺得不夠莊嚴雄偉。於是伊蒙霍特普便在它上面又加了五個一層比一層小的馬斯塔巴,這就成了仍可見到的喬賽爾的層級金字塔,它高61.2米,底邊東西長123.3米,南北長107.4米。在金字塔的底下有走廊和墓室,在金字塔旁建有祭廟,整個建築群則用圍牆圍了起來。第4王朝第一個國王斯涅弗魯時,建造了三個金字塔。他的第一座金字塔在麥杜門,原為一個層級金字塔。後來將各層階梯填平,成為一個角錐體的金字塔;其後,他又命人在達淑爾為其建造一座真正角錐體的金字塔,但由於設計上的誤差,建到一半時發現角度太大,不得不改變角度,從而成了一座菱形金字塔,或稱彎曲形金字塔。對此,斯涅弗魯當然不滿意,於是他又命人在達淑爾建造了另一座真正角錐體的金字塔。可以說,斯涅弗魯時期是從層級金字塔向真正角錐體金字塔轉變的時期。最大的金字塔是第4王朝的胡夫國王(希臘人把他叫做齊奧普斯)時修建的,其建築師是胡夫的兄弟海米昂,地址被選在孟斐斯附近的尼羅河西岸的基澤。該金字塔高146.5米,每邊邊長約為230米。據說該金字塔用了約230萬塊大小不等的石頭,平均每塊重約2.5噸。墓室原建在塔底,後又在塔內的中部建了墓室。此金字塔的入口在塔北面離地面13米處,呈三角形,從而使塔身的重量均勻地散開,不致將通道口壓垮。
據希羅多德說,修建胡夫的金字塔共用了30年的時間,頭10年是修築運石頭的道路和修建地下墓室,後20年用於修建金字塔本身,每年用工10萬人。
在胡夫的金字塔旁,還有該王朝的哈佛拉(希臘人把他叫做齊夫林)和孟卡拉(希臘人把他叫做麥凱林努斯)兩個國王的金字塔。在哈佛拉金字塔前不遠處有該國王的一個獅身人面像(司芬克斯),高20米左右,長50米左右,用一整塊石頭雕成,據說其面部是按哈佛拉的像雕成的。古埃及人認為,獅子是進入天國門戶的守護者。
在這些金字塔四周,還仆伏著許多貴族的馬斯塔巴,這象徵性地反映了君主專制對其臣屬的至高無上的地位。
古代埃及國王為什麼要將墳墓修建成金字塔的形式呢?這有兩種說法。傳統認為,這種墳墓形式是埃及王陵形式自然發展的結果,即從前王朝的畫墓,到早王朝的馬斯塔巴,到喬賽爾的層級金字塔,最後發展成角錐體的金字塔。英國學者愛德華茲在其《金字塔》一書中提出了另外一種解釋。他認為,金字塔的修建,與古埃及的宗教崇拜有關。因為,古埃及人相信人死後靈魂會升天,而層級金字塔的階梯就是國王靈魂上天的天梯。1954年在胡夫金字塔旁的地下發現的大木船,也是用作運載國王靈魂升天的;而角錐體的金字塔則象徵了對太陽神的崇拜,因為金字塔的四條稜線就形似太陽的光芒。他認為,斯涅弗魯時期是這兩種不同的宗教觀念的轉換時期。
古埃及的金字塔現存約80座,起自第3王朝,止於第二中間期(新王國時期王墓不再用金字塔的形式,而是採用了岩墓的形式)。它們分布於孟斐斯附近尼羅河西岸。
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徵,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結晶。但是金字塔的修建加重了人民的負擔,耗費了國家的人力和財力,加劇了國內的階級矛盾,削弱了君主專制的實力。希羅多德和狄奧多拉都記載說,人民對修建金字塔滿懷憤怒,甚至可能爆發過人民起義。第5王朝就可能是在人民起義後建立起來的,無怪乎新王朝更加依賴神權勢力來維護其統治。
古王國的衰落和第一中間期古王國末期,由於階級矛盾的激化,王權更加依賴神權勢力和地方貴族。國王們把越來越多的土地、勞動力和其他財富給予神廟和地方貴族,豁免神廟的賦稅,使神廟和地方貴族的勢力更加膨脹,而王權更加速了衰落。第6王朝國王培比二世的長期統治(據說他六歲登基為王,活了一百多歲)後,古王國的統一局面終於不能維持,君主專制也不復存在。第7王朝時,埃及陷入分裂混亂局面。據曼涅托殘篇23所記,第7王朝的70個王只統治了70天(而且他們中的許多人可能是同時並立,而非互相承襲的);而據其殘篇24,則為5個國王統治了75天。殘篇記載的混亂和分歧反映了當時實際局面的混亂。從第7王朝起,埃及實已小國林立,幾乎一個諾姆就成了一個小國家。每個諾馬爾赫都感到自己是不再受制於人的獨立王國的國王,是自己獨立城市的統治者。他們往往把地方神的名字放在自己的稱號之中。為了擴大自己統治的地盤,他們彼此爭戰不已,使局勢更為混亂。
由於統一局面的不復存

古代印度

佛陀世界
印度是中國的緊鄰,但由於連綿高聳的喜馬拉雅雪山的阻隔,我們對於
桑奇佛塔
這位鄰居的情況又知之甚少,"去西天取經"在中國人的耳朵里成了艱難的代名詞,和古代埃及的尼羅河、兩河流域以及中國的黃河、長江一樣,印度河、恆河同樣醞釀了光耀人寰、彪炳史籍的古代文化。
在距今五十萬年以前,印度次大陸就已有了遠古先民,他們同樣是刀耕火種、漁獵採集,在此一代代地繁衍生息。到了距今一萬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印度境內遍布了居民點,人們已開始從事農業,馴養家畜,製造精美的生活用具。這一切,為一個輝煌燦爛的古代文明的誕生提供了沃土。在南亞次大陸,有一個頭枕高聳的喜馬拉雅山,腳濯浩瀚的印度洋,恢恢然陳躺,又生機無限的古老國度。這就是被人稱作"月亮之國"的印度,因其國土形狀宛若牛首,也有人稱之為"牛顱之國"。
神遊
恆河,從喜馬拉雅山起步,走過一個被孟加拉灣、阿拉伯海和印度洋環抱的亞洲半島,滋潤了這一方土地,也孕育了一片光輝燦爛的文明,成為一個國度的“聖河”。而這個幸運的國度就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印度。
印度是一個文化的大熔爐。這個國家獨特的歷史背景使得它包含了從遠古到現代、從西方到東方、從亞洲到歐洲等多種文化潮流。再加上它是一個由五大民族構成的國家,本身就像一個大大的文化博物館。首都新德里西岸的孟買是文化的中心,而加爾各答則每天都有關於文化的新聞,多元化的音樂、舞蹈、舞劇和笑劇都令遊人眼花繚亂,樂而忘返。
在喧鬧的大城市生活久了,人們都嚮往返璞歸真。而印度傳統音樂的基礎正是“自然”。它歌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與自然的關係以及人與神之間的關係。四季的鏇律都在傳統曲調“拉格”中得到體現——傳說古人從森林裡小鳥的鳴叫和樹枝燃燒的聲音獲得靈感而創造了第一首“拉格”。至於歌曲的內容,則源於北印度的宗教儀式。時至今日,傳統歌曲依然保留了古代的發音,歌者音質純淨,令歌曲保持一種簡潔、純美的聖詩感覺。即使你聽不懂歌詞,也能體會到自然的神聖與平和。
印度最古老的舞蹈之一——Natyam,在印度語中的意思是“舞蹈的藝術”。它除了強調舞蹈的節奏感,還十分強調伴奏音樂必須悅耳動聽,由莊重的詩歌和風格純樸的音樂組成。這本是用於祭祀的舞蹈,能充分體現舞者情感,最初由神廟舞女在廟宇里表演。這一舞蹈的動作關鍵在於保持上身的挺直,腿部半彎,雙膝分開,而雙腳則要像一把半開的扇。雖然有嚴格的動作規範,但其實每一個演員的表演都是不一樣的,而且大多數時候表演都是即興的,因此每一支Natyam的個人風格都十分強烈。
這種傳統的舞蹈在一股復古的潮流中再度興起。不過,古時候的Natyam一般是獨舞,而如今群舞更為流行。一群身段婀娜、身穿艷麗傳統服裝的舞女,在動聽的音樂中如仙子般翩然起舞,效果比獨舞更勝一籌。時至今日,Natyam更發展成一套講究技術的藝術體系.
美食
印度的咖喱聞名世界,很多人都以為米飯和咖喱是印度的主要食品和調味料。但實際上,在印度只有一部分地方是以米飯為主食,而咖喱對於大部分印度人來說更是一種陌生的調味料。其實,沒有統一風格才是印度菜的最大特色。而且不僅印度各城市之間的飲食習慣有很大不同,就連每家人都有明顯的飲食風格。但總的來說,雞、魚和羊肉是最普遍的。肉汁是印度的主要醬料,在整個印度都十分流行。當然,每個地方的肉汁都有其明顯的地方特色。而在印度的廚房裡,只有新鮮的青辣椒和曬乾的紅辣椒是辣的。所以不喜歡辣的遊客不用擔心不能吃到正宗的印度美食。對於遊客來說,印度最著名的傳統菜色起源於印度王室。燉肉、醬料和米飯分別是三種不同烹調風格的基礎。但王室食品畢竟只能在專門餐館和大酒店吃得上,老百姓對它也並不“感冒”。在當地,很多受追捧的印度菜都是很家常的,例如用未發酵的燕麥麵包,塗上以煤火煮上整整一夜而成的青芥末,如此簡單的冬天小吃,無論是農夫還是城市人都把它視為至愛。而在南部城市,地道的脆薄餅和蒸米糕都很出名。至於在沿海的一些地區,除了有螃蟹、龍蝦、虎蝦和貝類等海鮮餐外,清香的椰子也是最常用的食材
泥爐碳火烹調法是印度特有的烹飪方式。它對時間的掌握非常講究。當爐溫達到600攝氏度後,烹飪相差一兩分鐘,甚至一兩秒鐘,都影響著烹飪的成敗。而用這種方法烹飪的肉是不用油的,吃的時候再蘸上優酪乳酪。當食物還沒上桌,那吱吱作響的碳火聲,還有悠悠飄出的香味,都已經令你食指大動。
此外,在印度的多個地方,都喜歡用一種叫“thali”的大淺盤盛載食物。在用“thali”進餐時,應該入鄉隨俗地慢慢品嘗,狼吞虎咽只會讓當地人笑話。
天竺之魂
古代印度是神話之邦,宗教、哲學異常發達。因此印度古代的青銅造像往往是神話的象徵、宗教的偶像和哲學的隱喻,融鑄著諸神之靈。印度青銅造像的傳統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約公元前2500——1500年印度河時代的青銅小雕像《舞女》。公元前9——6世紀相繼興起的婆羅門教(印度教的前身)、佛教和耆那教,為古代印度藝術包括青銅造像提供了永恆的主題。印度中世紀(公元7——13世紀),印度青銅造像達到鼎盛時期。
世界最早的文明——美索不達米亞(Mesopotamia,希臘語的意思是兩河之間的土地。)文明(又稱兩河文明)發源於底格里斯河(Tigris)和幼發拉底河(Euphrates)之間的流域——蘇美爾(Sumer)地區(中下游地區)。美索不達亞是古巴比倫(Babylon)的所在,在今伊拉克(Iraq)共和國境內。
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250年是兩河文明的鼎盛時期,《舊約全書》稱其為"希納國"(LandofShinar)。兩河沿岸因河水泛濫而積澱成肥沃土壤,史稱"肥沃的新月地帶"(南美的那個和"金三角"齊名的地區堪稱"罪惡的新月地帶")。由於兩河不象尼羅河一樣是定期泛濫的,所以確定時間就必須靠觀測天象。住在下游的蘇美人發明了太陰曆,以月亮的陰晴圓缺作為計時標準,把一年劃分為12個月,共354天,並發明閏月,放置與太陽曆相差的11天。把一小時分成60分,以7天為一星期。還會分數、加減乘除四則運算和解一元二次方程,發明了10進位法和16進位法。他們把圓分為360度,並知道π近似於3。甚至會計算不規則多邊形的面積及一些錐體的體積。
4000BC,蘇美人最早發明了表意和指意符號的象形文字,因為這種文字大多刻在磚、石或黑色的玄武岩。泥板上,"起筆重而印痕較深",成尖劈形,形似木楔,所以被稱為楔形文字。

古巴比倫

空中花園(HangingGardens)是世界七大奇蹟之一。這座傳說中的花園是當
空中花園
時的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為王后而建的。
希臘人從那裡學到了數學、物理學和哲學;猶太人從那裡學到了神學,並將它傳播於世;阿拉伯人從那裡學到了建築學,並以此教化了整箇中世紀野蠻的歐洲。
公元前1894年,阿摩利人建立了以巴比倫城為首都的巴比倫王國。公元前1792,漢謨拉比(Hammurabi)即位,征服了蘇美爾人和阿卡德人,統一了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並頒布了《漢謨拉比法典》,這是世界上第一部較為完備的成文法典,但不是最早的,最早的叫《烏爾納木法典》。《漢謨拉比法典》共有282條,刻在一塊高2.25米的黑色玄武岩石柱上。
公元前689,巴比倫王國被亞述所滅。605BC新巴比倫王國滅掉了亞述。後來,神廟祭師集團當權,終於在公元前538,被位於伊朗高原的波斯所滅。古代兩河流域的文明作為一個獨立的整體便告結束。
公元前612年,居住在巴比倫的迦勒底人聯合東邊的米堤亞人進攻亞達。他們手執帶血的長矛和盾牌衝進了尼尼微。全城居民遭到屠殺,甚至連兒童也不能倖免。亞述最後一代國王辛沙立希孔和他的宮殿一起被燒成灰燼。從此,這個龐大帝國連同它的首都就從地面上消失了。
古巴比倫的悲哀!
北非的埃及、西亞的古巴比倫、南亞次大陸的印度和東亞的中國,是世界歷史上首先進入奴隸制文明社會的4個國家,史稱四大文明古國。
四大文明古國是在漢語文化圈中流行的一個概念,一般用來指代古巴比倫、古埃及、古代中國、古印度等四個人類文明最早誕生的地區。但對由於古文明缺乏準確的文獻紀錄,其具體誕生時間學術界尚有爭論。人類今天所擁有的很多哲學、科學、文學、藝術等方面的知識,都可以追溯到這些古老文明的貢獻。

古代希臘

古希臘的地理範圍,除了希臘半島外,還包括整個愛琴海區域和
帕特農神廟
北面的馬其頓和色雷斯、亞平寧半島和小亞細亞等地。公元前5、6世紀,特別是希波戰爭以後,經濟生活高度繁榮,產生了光輝燦爛的希臘文化,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古希臘人在文學、戲劇、雕塑、建築、哲學等諸多方面有很深的造詣。這一文明遺產在古希臘滅亡後,被古羅馬人破壞性的延續下去,從而成為整個西方文明的精神源泉。
公元前第2千紀和第1千紀初期的希臘近代考古發掘揭示,希臘大陸從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居住;克里特島約於公元前第3千紀末出現了青銅文化。約公元前2000年左右,一些講希臘語的部落開始在希臘半島定居。公元前一千多年,古希臘人建立過邁錫尼、梯林斯、皮洛斯(舊譯“派洛斯”)等小國,已有文字,創造了燦爛的邁錫尼文明。公元前第2千紀中期起,希臘人逐步向愛琴海(包括克里特島)的諸島擴張。傳說發生於小亞細亞地區的特洛伊戰爭,可能就在希臘人向外擴張的公元前13世紀下半葉或者公元前12世紀初。
公元前12世紀以後的一、二百年內,邁錫尼文明逐漸衰落。一些生活於原始社會末期的講希臘語的部落從北方進入希臘半島,引起了塞薩利亞及其以南的許多希臘部落和部族向不同方向的遷徙。國家、文字和宏偉的宮殿都消失了,繼之而來的是原始社會末期的社會組織和生活方式在希臘半島、愛琴海諸島以及小亞細亞希臘人居住的地區占統治地位的“荷馬時代”。
公元前6世紀中葉起,伯羅奔尼撒半島南部的斯巴達逐步聯合半島大多數城邦,組成伯羅奔尼撒同盟,成為希臘一個城邦集團的領袖。以米利都為首的小亞細亞諸希臘城邦推翻波斯統治的起義(公元前500~前494年),揭開了公元前5世紀希臘歷史的序幕。公元前492年、前490年和前480年波斯軍隊對希臘的侵略,都以失敗告終。在馬拉松、薩拉米斯、普拉蒂亞等戰役中,反抗侵略的數十個希臘城邦的人民表現出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希臘人的勝利在希臘世界內外產生了深遠影響(見希波戰爭)。西西里島的希臘人也在公元前480年取得了打敗迦太基的重大勝利。
馬其頓王國的崛起和希臘化時代希臘的北方鄰國馬其頓的居民在種族和語言方面與希臘人很接近,並且深受先進的希臘文化的影響。腓力二世(公元前359~前336年在位)統治下的古代馬其頓的迅速崛起,不僅極大地推動了馬其頓歷史的發展,而且使馬其頓人的歷史從此長期與希臘人的歷史融為一體。馬其頓在腓力二世統治時期的向外擴張,嚴重損害希臘許多城邦的利益,威脅它們的生存。以狄摩西尼(公元前384~前322年)為代表的雅典反馬其頓派,從公元前4世紀50年代起,即為抵抗馬其頓的侵略在雅典內外進行了堅決的鬥爭,但以失敗告終。

分布

五大文明都是建立在容易生存的河川台地附近。在北半球的兩河流域、尼羅河、黃河、長江流域以及印度河、恆河流域相繼產生了世界五大文明。
文明古國在距今7000年-4000年前,相繼由新石器時代進入青銅時代,進而步入鐵器時代。社會制度大多採用奴隸制,國家政權則較晚誕生。古埃及的諾姆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明。

神話傳說

五大文明古國都有自己的神話傳說。他們利用神話來加強自己的專制主義統治。古埃及的法老自稱是“太陽神的兒子”,古巴比倫的統治者漢謨拉比自稱“月神的後裔”,中國的君主自稱“天子”。

曆法

五大文明古國都有自己的曆法,一年都分12個月並且有閏月。各個文明都創造了自己的文字。黃河、印度河、兩河流域的文明都使用陶輪制陶,古埃及、中國和兩河流域都較早的計算了圓周率,中國和古巴比倫都較早的發現了勾股定理或其實際套用(如中國的'勾三股四弦五'),印度則發明了阿拉伯數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