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性質

會計系統的性質簡稱為會計性質,也稱會計屬性.是指會計的內容所具有的特徵.會計從整體上看具有什麼性質是由客觀存在的因素所決定的

解釋

"會計性質"在學術文獻中的解釋

【提要】在全球經濟迅猛發展的大背景下,會計已經逐漸演變成一種較為完善和系統的制度安排。這種制度安排圍繞著會計主體的價值運動展開,目的是通過信息的制度化溝通,並結合其他制度,協調利益相關者的經濟利益,降低商業活動的風險,增強交易各方的信心,確保複雜的商業活動能夠持續順利地進行。

【關鍵字】會計性質安排

會計,作為一種通用的商業語言,其內涵和外延是隨著經濟生活和商業活動的複雜化而不斷擴展的。對會計性質的認識,也是與時俱進的。制度經濟學為研究會計提供更廣闊的視野。所以,在目前的形勢下,把會計放在制度經濟學的理論視角下觀察,我們會自然而然地得出這樣的結論——會計是一種制度安排。

一、會計性質認識的歷史回顧

會計的性質,是指能夠徹底反映會計內涵、特徵、職能的根本表現,這種根本表現是將會計區別於其他人類活動的標誌。對會計性質的認識,近幾十年來經歷了若干發展階段,形成了不同階段下各有特色的理論闡述。通過對這些認識的回顧,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對會計性質的認識經歷了由低級到高級、由淺入深的過程;而每一階段不同的理論也積極影響了會計實踐的發展。
20世紀中期,關於會計性質論,已開發國家比較流行的是工具論、藝術論等。同一時期,由於政治和經濟的雙重原因,我國流行的是“會計屬於上層建築”和“生產力論”。在這樣的理論下,對會計的認識服從於政治需要,致使會計成為統治階級手中的一種統治工具,無法發揮自身的能動性,嚴重阻礙了會計思想、理論及實踐活動的創新和發展。
在工具論、藝術論等理論之後,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相關學科的發展,信息系統論在西方國家流行起來。我國的會計學者迅速接受了這一觀點,提出會計是“一個以提供財務信息為主的經濟信息系統”(葛家澍,唐予華,1983)。而與此同時,另一種觀點出現並與之分庭抗禮,這就是管理活動論。持該觀點的學者認為:會計是“旨在提高經濟效益的一項具有反映和控制職能的管理活動”(楊紀婉,閻達五,1986)。這兩種觀點的出現,是在當時的經濟、政治等大環境的改變下出現的必然結果,對會計性質的認識較之工具論、藝術論有了一定突破,並對會計工作有了積極的影響,使我國的會計在改革開放後有了長足的發展和進步。在這兩種觀點占據主導地位較長時間後,20世紀90年代又出現了一種新觀點,即會計是“以處理價值信息為基礎的管理活動”(李孝林,1997)。該觀點將以上兩種觀點結合起來,互為補充,形成一種新的會計性質論。還有人認為“會計的性質是有關全面地、連續地、完整地進行確認和計量經濟活動的方式,也就是會計的確認和計量才是會計的性質”(謝志華,2003)。這些觀點也只是在表述上具有新意,並沒有形成認識上的根本突破。由於對會計性質認識的長期停滯,會計理論已無法滿足時代發展的需要,甚至落後於實踐,無法發揮理論的指導作用。
應該看到,近幾十年來對會計性質的認識過程凸顯出會計對經濟、政治、科技等外部環境變化的反映程度。隨著外部環境的變化,會計的外延和內涵也在不斷擴展。人們對性質的認識具有階級性、局限性,但不能因為現實情況的變化而否定各種認識、理論的相對正確性和重要意義。因為,認識本身也要隨著外部和內部的變化而改變,這是認識論上的必然性。“認識論的一個核心原則是,知識不是一個靜態的概念。知識永遠特定於某一具體時間。”在對會計性質認識的歷史回顧中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①受客觀環境的重大影響,對會計性質和認識過程是遞進的,認識結果在不斷縱深化。②相關學科和技術的發展,促進了會計性質認識的發展。比如,信息系統論就是受同一時期“三論(系統論、資訊理論、控制論)”的觸發而發展並流行起來的。③前面所提到的會計性質觀,基本上都是站在一個微觀的角度,從會計最基礎的操作層面上來研究會計性質,沒有以一個開闊的視野來研究廣義上會計的性質。④前文所列舉的關於會計性質認識的理論,在現有的環境下已經顯得過時,不能解釋新形勢下會計性質對全球經濟的重大作用,因此迫切需要重新審視外部環境並且借鑑新的相關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使得人們對會計性質的認識達到一個新的高度,從而更好地指導會計理論研究和會計實踐活動。

性質變化

二、從會計的發展歷程看會計性質的變化

20世紀末的10年間,世界經濟的發展雖然遇到了一些障礙,但發展的勢頭和帶來的經濟成長都是前所未有的。會計在這樣的環境下,其地位和影響越來越重大。而連續發生的大公司會計造假案造成的影響以及涉及各主要國家的會計的改革和完善,充分說明了在新形勢下經濟成長與會計的聯繫越來越緊密。如果還用以前的會計理論解釋新形勢下會計的性質,無疑是削足適履,不得其解。所以,配合新的外部環境,對會計性質的理解和解釋也應該與時俱進。
要深化對會計性質的認識,應該考慮以下幾個問題:會計為準服務;會計能夠提供什麼;怎樣提供;為什麼提供。下面以制度經濟學的理論框架,結合會計的發展歷史,通過對這幾個方面的綜合認識來深刻闡釋會計性質。
會計能夠提供什麼?也就是會計能做什麼,使用會計的人能夠從中獲得什麼?一般認為,會計能夠提供一個特定會計主體在特定階段的財務數據(信息),幫助信息使用者進行決策。這種認識並無錯誤,但這只是認識到會計的表象或形式。實際上,數據或信息都只是會計運動的一種直接表現出來的結果,並不是過程和內涵。會計為我們提供了經濟活動以及商務交易過程的影像,就像紀錄片一樣,忠實地記錄下這段期間發生的活動,然後通過剪輯再向信息使用者播放。我們看到的是各種數據並且從中獲得信息。但我們不能把這種表象直接作為會計性質。就像看電影一樣,表面上是看到人物、場景在銀幕上的活動,實際上觀眾獲得的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愉悅甚至啟發。所以,我們認為電影的實質可以上升到“文化”層面,而不只是一種工具或技術手段。那么,對會計性質的認識為什麼還要局限於它的表現形式或者表現手段?會計本身能夠提供比“數據”或“信息”內涵更深刻的一種東西,這種東西理所當然就是“制度”。
來看看什麼是制度,然後解釋會計為什麼能夠提供“制度”。“制度”被定義為由人制定的規則。它們抑制著人際交往中可能出現的任意行為和機會主義行為。制度為一個共同體所有,並總是依靠某種懲罰而得以貫徹。制度的關鍵功能是增進秩序,當秩序占據主導地位時,人們就可以預見未來,從而能更好地與他人合作,增強對自己冒險從事創新性試驗的信心。對於制度在經濟中的影響作用,其實很早以前就已經被發現。只是由於長期以來,經濟發展過分依賴於實物,比如資本、自然資源、勞動力等硬體,導致人們對制度這種經濟成長要素的軟體的忽略。當經濟發展達到一定水平並在一個較高的層面上運行時,人們才會意識到軟體的作用比硬體更重要,這裡就包括為安排經濟活動有序進行的各種制度。經濟學家們逐漸認識到低增長經濟和高增長經濟之間的差異往往能用第三類要素來解釋,這裡所說的第三類要素就包括“制度”。制度經濟學在近年來的發展壯大就是這一現象的最好證明。這也充分說明為什麼“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因為會計本身就是一種“制度安排”,它提供的就是一種“制度”。從會計發展的過程來看,會計是人們在經濟交往中形成的一種規則,是圍繞一個能產生利益的經濟組織做出的有關價值記錄、確認、計量、報送等方面的一系列規定。正是在這種“制度”的提供下,會計數據所包含的財務信息才能夠以一種有效率、有組織的方式出現並被人所用。也正是這種“制度”,使得使用會計信息的人能夠按照同一種規律理解這些信息並運用於決策,可以合理預計其他相關人物的活動後果,降低經濟交往的成本,減少行動的風險。從這個角度看,如果僅僅把會計作為一種技術手段或工具,則無法充分解釋為什麼在現實經濟活動中圍繞著會計會形成那么多的政治團體、利益集團、組織機構、利益衝突和協調、經濟後果,以至於在相當長的時間和較大範圍內,需要國家機器的介入,以強制方式加以執行。當然,會計並非從一開始就形成了這樣一個比較完善的制度體系,它的形成過程和人類所運用的其他制度一樣,是逐漸發展並完善起來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