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札

書札

書札又稱手札、信札、尺牘,就是現在的書信。在日本,書札稱“訊息”。如平安時期“三跡”之一的藤原行成的許多“訊息”都很出名。

解釋

書札書札
在古代,寫字用的小木片叫“札”。在紙張尚未發明和套用之前,當時一般把文字都記錄在竹木片上。《漢書·司馬相如傳》:“上令尚書給筆札。”這裡理解為書信之意。書札是人類傳遞信息的一種載體。因此,日本把書札名之“訊息”是很妥切的。

介紹

 蔡倫製造了紙以後, “札”漸漸被紙所替代,而“札”字還是沿用至今。於中國,迄今為止最早寫在紙上的書札,即是陸機的《平復帖》。陸機是三國時期的人,他為了祈求友人病體康復,而致札問候。明人董其昌在帖後跋曰: “蓋右軍以前,元常以後,惟有此數行,為希代寶。” 《平復帖》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魏晉時期,書札套用甚為普遍,並且滲透到文學、書法藝術等各個方面。魏晉士大夫崇尚玄學清淡,講求舉目風度,並且互相品評標榜。在這種風氣之下,士族格外注重自己的文化修養。給人寫信時,就注意禮儀規範,文辭雅詞以及瀟灑的書法。書札中;體現了一個人的綜合文化素質。鍾繇、王羲之、謝安、郗超等人都善書札。此時還尚簡,語言務求簡要,無論是寒暄問候,還是論人議事,往往只三言兩浯,就能達到效果。王羲之《快雪時晴帖》: “羲之頓首。決雪時晴,佳想安善,未果為結力,不次。王羲之頓首。山陰張侯。” 《奉橘帖》:“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讀來蘊藉雋永,回味無窮。說明下當時十大夫夕間的語言能力。魏晉書札在文學史和書法史上都占有重要位置。
魏晉時望族們所用的紙——般為繭絲紙,譽為三希之一的王殉的書札《伯遠帖》就寫在這種紙上。三國陸機的書札《平復帖》用的紙就比較粗糙,而且厚,看起來別有風味。這二帖曾在故宮見到過。
大概到了唐代就出現了專門用來寫信的紙。明清以來,特別是民國時期印製的箋紙更是典雅。著名的就有“十竹齋箋譜”、“芥子園箋譜”等。現在北京榮寶齋有各種各樣的書札用紙出售, “梅蘭竹菊”。箋譜、山水小品箋譜、人物箋譜,同時還有吳昌碩、齊白石、陳半丁等人作的箋畫,精美絕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