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歸震川文集》後

書《歸震川文集》後是由清代的曾國藩寫的一篇散文。。

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書《歸震川文集》後創作年代:清代作者:曾國藩作品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

書《歸震川文集》後(1)近世綴文之士(2),頗稱述熙甫,以為可繼曾南豐、王半山之為文(3)。自我觀之,不同日而語矣(4)。或又與方苞氏並舉,抑非其倫也(5)。蓋古之知道者,不妄加毀譽於人,非特好直也(6),內之無以立城,外之不足以信後世,君子恥焉。自周詩有《崧高》(7)、《烝民》諸篇(8),漢有“河梁”之詠(9),沿及六朝,餞別之詩,動累卷帙(10)。於是有為之序者,昌黎韓氏為此體特繁,至或無詩而徒有序,駢拇枝指(11),於義為已侈矣。熙甫則未必餞別而贈人以序,有所謂賀序者、謝序者、壽序者,此何說也?又彼所為抑揚吞吐、情韻不匱者(12),苟裁之以義(13),或皆可以不陳。浮芥舟縱送蹄涔之水(14),不復憶天下有曰海濤者也,神乎?味乎?徒詞費耳。然當時頗崇茁軋之習(15),假齊梁之雕琢(16)、號為力追周秦者(17),往往而有。熙甫一切奔去,不事塗飾,而選言有序,小刻畫而足以昭物情,與古作者合符,而後來者取則焉(18),不可謂不智已。“人能弘道,無如命何!(19)”——藉熙甫早置身高明之地(20),聞見廣而情志闊,得師友以輔翼,所詣固不竟此哉(21)!

作品注釋

(1)歸震川:即歸有光,字熙甫,明代著名文學家。(2)綴文:連續辭句成為文章,即作文。(3)曾南豐:曾鞏,字子固,江西南豐人。王半山:王安石,號半山。二人都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人物。(4)同日而語:猶言“相提並論”。(5)倫:同類。(6)特:只、僅。(7)《崧高》:《詩經·大雅》篇名。朱熹《詩集傳》認為是尹吉甫為申伯送行而作。(8)《烝民》:《詩經·大雅》篇名。《詩集傳》認為是尹吉甫為仲山甫送行而作。(9)河梁之詠:即最早見於《昭明文選》的李陵與蘇武詩,因其中有“攜手上河梁”的句子,故稱河梁之詠。內容寫離別送行。(10)帙(zhì):包書的套子,用布帛製成。故謂一套書為一帙。(11)駢拇枝(qí)指:喻多餘無用的東西。《莊子·駢拇》:“駢拇枝指,出乎性哉,而侈於德。”駢拇,足拇指與第二指連為一體;枝指,手有六指。(12)匱(kuì):缺乏,不足。(13)裁:估量,判斷。(14)芥舟:以小草為舟。《莊子·逍遙遊》:“蓬亂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小舟。”蹄涔:牛馬蹄印中的積水。涔,雨水。喻範圍極小,無以施展。《淮南子·汜論訓》:“夫牛蹄之涔,不能生鱣鮪。”(15)茁軋:指盲目擬古,使用生硬晦澀的辭彙。歐陽修知貢舉,舉子劉幾喜歡寫險怪之文,說:“天地軋,萬物茁,聖人發。”歐陽修很生氣,斥去不取。(16)齊梁:南朝齊梁間文風綺靡,重辭句雕琢。(17)周秦:指漢以前的古文。歸有光所處的明代嘉靖年間(1522—1566),以王世貞為首的“後七子”主盟文壇,倡言“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形成擬古的風氣,歸有光正是與此相抗衡。(18)取則:效法,學習,取為榜樣。(19)二句出自《史記》。(20)藉:假使。(21)詣:至,指學業、成就所達的程度。

作品賞析

歸有光是明代“唐宋派”散文的代表人物,他作古文,原本《六經》,繼承唐宋時期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軾等人的傳統,不僅力矯了當時的盲目擬古風氣,而且影響了清初文學,很得桐城派人士的崇尚。曾國藩這篇書跋,實際上是對歸有光的散文作了精當而客觀的評價。他認為歸有光文中無意義的序贈太多,題材狹窄,空泛不深廣。如果撇開桐城派的“義理”標準不談,這乃是十分中肯的批評。尤其是最後一段對歸有光散文“不事雕琢、能昭物情”的讚揚,正道出了歸有光散文的長處,也是“唐宋派”的積極意義和成就。但文中認為歸有光比不上方苞,則是偏頗之論了。

作者簡介

曾國藩(1811—1872),字滌生,湖南湘鄉人,道光年間(1821—1850)進士。1853年初(鹹豐二年末),以吏部侍郎身份在湖南辦團練,後擴編為湘軍,殘酷鎮壓太平軍,被清廷視為“同治中興”的功臣,並因此以大學士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等。死後諡文正。為文推崇姚鼐,早年在京師曾攀附梅曾亮,並與朱琦、王拯、吳敏樹等桐城派人物相往來。後以桐城派為號召,網羅人材。吳汝綸、張裕釗、薛福成、黎庶昌等都曾充其幕僚,並以曾門弟子相稱。著有《曾文正公詩文集》。編有《經史百家雜鈔》、《十八家詩鈔》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