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芒病毒性腸炎

星芒病毒性腸炎,主要經糞-口途徑或污染食物傳播。在動物及人群中廣泛存在。

星芒病毒性腸炎〔病原流行病學〕 由星芒病毒致病,主要經糞-口途徑或污染食物傳播。在動物及人群中廣泛存在。〔臨床表現〕 成人中臨床表現較兒童為輕。潛伏期2~3天。少數可延長至1周。可有嘔吐、低熱、頭痛及全身不適。

星芒病毒性腸炎病毒含單鏈35SRNA。在人群及貓、鴨、羊、豬等動物中廣泛存在。有8種血清型。各年齡組均有發病,但主要在嬰幼兒、老年人及免疫缺陷病人中發病。臨床表現潛伏期3~4日,出現水樣便持續2—3日,少數長達l周,可有嘔吐及腹痛發病l一3日內糞便電鏡檢查可見大量星狀病毒。

星芒病毒直徑28nm,呈圓形,表面有5或6個三角形突出,呈星狀。本病毒首先於1975年從2歲以下急性胃腸炎患兒糞便中經電鏡檢查發現,在動物及人群中廣泛存在,並引起腹瀉。成人中臨床表現較兒童為輕。

潛伏期3~4天。感染後主要出現水樣便,持續2~3天,少數延長至1周。30%患兒有嘔吐,部份有低熱、頭痛及全身不適。糞便電鏡檢查見獨特星狀形態的病毒,易與輪狀病毒或杯狀病毒鑑別。發病後血清特異性抗體升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