昝姓

昝姓

昝姓是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165位。源於蜀族,出自春秋時期蜀中有昝部落,屬於以部落名稱為氏。蜀國昝氏部落,傳說是四川土著的古老姓氏,其源待考,主要分布在蜀中地區蜀中昝部落在春秋末期至戰國初期晉、楚、越文化進入蜀中,昝部落逐漸融合於它姓,只有遷離蜀中的昝部落族人以部落名為姓氏,稱昝氏,世代相傳至今,讀音作zǎn(ㄗㄢˇ),但人口非常稀少。

基本信息

基本介紹

昝[朁、昝,讀音作qián(ㄑㄧㄢˊ),亦可讀作zǎn(ㄗㄢˇ),不可讀作cǎn(ㄘㄢˇ)]

姓氏起源

昝姓起源有:
起源一
昝姓昝姓
源於子姓,出自商王朝初期土正朁單,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朁氏,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姓氏,出自商湯時期五卿之一的朁單,時任職掌水土之職的土正。殷商王朝以五行命官。在西周時期改稱冬官正,就是後世所稱的大司空,掌管冬官府司,成為周王朝的六卿之一、先秦時期的三公之一。“朁”字,在上古時期是“出人意表、特別、竟、乃”的意思,亦寫作“曶”,表示為太陽忽然破雲出現,義通“暘”,是誇讚某人做某事時常常出人意料,精彩之極。在秦始皇統一漢字時期,被宰相李斯規範為“朁”字,後在西漢時期有筆誤者,寫作“昝”,完全是“朁”的偽俗字。
在朁單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朁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後筆誤為昝氏,以訛為正,世代相傳至今,正確讀音仍作qián(ㄑㄧㄢˊ),不可讀作zǎn(ㄗㄢˇ)或cǎn(ㄘㄢˇ)。
起源二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大夫舅犯,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春秋時期,晉國有個大夫叫舅犯,是一個有謀略之臣,詭計多端,又直率不奸。
在舅犯後裔子孫中,有遂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者,稱昝氏,世代相傳至今,讀音作zǎn(ㄗㄢˇ)。
起源三
源於地名,出自戰國時期越國於朁,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於朁,古越國地名,東漢朝時期改稱於潛縣,就是今浙江省的杭州市臨安區於潛鎮一帶。在戰國時期的周顯王姬扁十四年(楚宣王熊良夫十二年,越王無餘之二十年,公元前355年),楚宣王滅越國,於朁成為楚國的縣邑。於朁的住民中有以故名為姓氏者,稱於朁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朁氏,形成朁氏一族。越國滅亡後,居于于朁的越國住民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於朁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朁氏、于氏。楚滅越後再傳七世至閩君姒搖,漢高祖劉邦復立越國,設定於朁縣。到了西漢武帝劉徹元封二年(公元109年),因於朁縣在杭州灣地區,人們便將“朁”加上了“氵”偏旁,改為於潛縣。
其時,朁氏族人在不規化的漢字時代,多有筆誤為昝氏,以阿為正,世代相傳至今,正確讀音仍作qián(ㄑㄧㄢˊ),不可讀作zǎn(ㄗㄢˇ)或cǎn(ㄘㄢˇ)。
起源四
源於蜀族,出自春秋時期蜀中有昝部落,屬於以部落名稱為氏。蜀國昝氏部落,傳說是四川土著的古老姓氏,其源待考,主要分布在蜀中地區
蜀中昝部落在春秋末期至戰國初期晉、楚、越文化進入蜀中,昝部落逐漸融合於它姓,只有遷離蜀中的昝部落族人以部落名為姓氏,稱昝氏,世代相傳至今,讀音作zǎn(ㄗㄢˇ),但人口非常稀少。
起源五
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南北朝時期,北魏王朝鮮卑族中有叱盧氏、昝盧氏部落。
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於太和十七~二十年間(公元493~496年)遷都洛陽後,大力推行漢化改革政策時期,叱盧氏、昝盧氏多改漢姓為昝氏,後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讀音作zǎn(ㄗㄢˇ)。
起源六
源於西羌族,出自唐朝時期甘州羌族土司,屬於漢化改姓為氏。羌族昝氏,是在唐朝時期形成的漢姓,其中即有著名的大酋長昝插、昝君謨,在武則天執政時期“率羌、蠻八千自來,即其部置葉州,用昝插為刺史,刻石大度山以紀功。”葉州,即今河南葉縣,昝插後裔多在吐蕃王朝後期逐漸演化為白馬羌,最後被世人稱為藏族。
在清朝時期,今甘肅省的甘南州臨潭縣的藏族土司即為昝氏,實際上是屬於白馬羌的一支,至民國初期,其世家仍為“昝土司”,今為藏族昝氏,其族人在今青海省的樂都縣亦有分布,正確讀音作zǎn(ㄗㄢˇ)。

得姓始祖

朁單(昝單)、舅犯。

遷徙分布

關於昝姓的起源,尚無可靠資料。初見於《姓苑》,為歷史上蜀地(今四川)姓氏。另一說為北魏叱盧氏所改。

姓氏略考-昝姓-姓氏淵源
姓氏略考-昝姓-姓氏淵源
《百家姓》註:“昝,太原郡,系出咎氏,商相咎單之後。咎,古音高,又音實咎之咎,故增一橫為昝氏。”昝氏早期主要在河南山西等地居住,以太原郡(今屬山西)為郡望。此後因中原戰亂,逐步向山東、河北、天津及江南遷徙。明初昝姓作為洪洞縣移民,被分遷到今安徽、江蘇、浙江地等,並在彭城(今江蘇徐州)一帶形成望族。目前昝姓人口沒有進入全國前三百位。

郡望堂號

①、郡望

太原郡 戰國時秦置,治所置陽。相當今山西太原一帶。

太原郡
太原郡

彭城郡 西漢置郡,東漢改為彭城國,治所在今江蘇徐州一帶。

②、堂號

明敏堂、篤義堂 均源自五代時有咎居潤,書記業務很強。後唐明宗時,他在樞密院做小吏。辦事謹慎,待人和惠。入晉到周,累加檢校太傅。宋初加檢校太尉。性明敏,篤節義。

其它堂號:太原堂、彭城堂。

宗族字輩

江蘇徐州昝氏字輩:澄興茂盛,金玉傳家。
湖北十堰昝氏字輩:新廷文光大,啟繼續賢昌。
四川蓬溪昝氏字輩:仕相現登言,東文先少瑞,祥光應萬國,明良信朝天。
山東商河昝氏字輩:京運開龍聖,清雲照吉祥。

山東棗莊昝氏字輩:澄星茂勝,金玉傳家。

歷史名人

咎單,商湯輔佐之臣。官司空。湯滅夏,建立商朝,伊尹作《鹹有一德》,言君臣都有一德不要失,咎單作《明居》,陳述居民之法,天下始定。

昝殷,唐婦產科醫學家。蜀地成都(今四川成都)人,約生於貞元十三年(797),卒於大中十三年(859)。昝氏精醫理,擅長產科,通曉藥物學,唐大中年間(847-852),他將前人有關經、帶、胎、產及產後諸症的經驗效方及自己臨症驗方,撰成《產寶》三卷。原書52篇,371方。經後人補益,現傳本作《經效寶產》,三卷,41篇,374方。書中論述病候不多,主要介紹具體病證治療;所列方藥大多簡便實用。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產科專著。此外昝氏對攝生、食療也頗有研究。他的食治醫方多具取材容易、價廉效驗之特點,著有《道養方》、《食醫心監》各三卷,今亦存。

昝居潤(907-966),五代及宋初官吏。博州高唐(今禹城西南)人。善書計,後唐長興中為樞密院小吏。晉初,出掌滑州廩庾,後依附於帥白文珂。文珂薦之於周太祖,周世宗詔以補府中要職。世宗即位後任其為軍器庫使,累官至左領軍衛上將軍。恭帝時,加檢校太傅。宋太祖登位後,加檢校太尉。建隆二年(961),權知澶州。八月,拜為義武軍節度。在鎮數年,得風痹,詔還京師。卒,贈太師。

昝學易,明孝子。字心源,懷寧人。萬曆舉人。廉介不苟取。性至孝,父年邁,恐獨處不暖,共枕被八年,授金溪知縣,不就卒。

昝茹穎(1672-1740),清書畫家。字仲遂,一字省雪,號白村,安徽懷寧人。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第二名舉人,五十一年(1712)登進士第,參加編纂《子史精華》,脫稿後即授內閣中書舍人。自康熙末至乾隆初,朝廷詔敕,多出其手。他工詩善畫,所繪松竹菊石,皆磅礴有致,人爭珍藏。在家鄉,和兄蔚林的詩、文、字、畫雙雙出名,被譽為“八絕”。

其他昝姓名人有東晉將領昝堅;唐博士昝商;明學者昝如心;清學者昝作棟等。近當代昝姓名人有航空專家昝凌,核電專家昝雲龍,電子學家昝寶澄等

得姓始祖

朁單(昝單)、舅犯。

家譜文獻

四川蓮溪昝氏宗譜,著者待考,清朝末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九卷。現被收藏在四川省博物館、四川大學歷史系圖書館。

字輩排行

四川蓬溪昝氏字輩:“仕相現登言東文先少瑞祥光應萬國明良信朝天”。
四川旺蒼昝氏字輩:“映陽長紹德加學大文章屈有新忠志蓋維萬子昌”。
山東商河昝氏字輩:“京運開龍聖清雲照吉祥”。
江蘇徐州(山東棗莊)昝氏字輩:“澄興茂盛金玉傳家”。
湖北十堰昝氏字輩:“新廷文光大啟繼續賢昌”。
天津靜海昝氏字輩:“同長秉德茂盛堂”。

通用聯

四言
源自蜀地;
望居彭城。
指昝姓源流和郡望。
司空衍派;
太原望族。
上聯:上古商湯咎單,在朝廷官大司空,主天地之官。其後世子孫都改姓昝。下聯:太原為昝氏望族聚居地。
宋廷遺美;
唐室揚名。
上聯:北宋高唐人昝居潤,曾在後唐、後晉、後周做官,從樞密院小吏至檢校太傅,北宋初年,官檢校太尉。行事敏捷,多講節義。下聯:唐代人昝商,官博士,著有《心鑒》五卷。
唐室剌史;
宋廷猛將。
上聯:指唐昝慎交。下聯:指宋昝壽。
六言
剌史留芳唐室;
猛將馳譽宋廷。
同上。
博士心鑒五卷;
孝廉枕同八年。
上聯:昝商。下聯:明昝學易,字心源,懷寧人。萬曆舉人。廉介不苟取。性至孝,父年邁,恐獨處不暖,共枕被八年,授金溪知縣,不就卒。
七言
居潤筆記流光遠;
如心文集享譽高。
上聯:宋代文士昝居潤,高唐人。善書記,性明敏,有節概,篤於行義。下聯:明學者昝如心,字子推,三原人。有《敬齋集》。他性穎悟剛介,讀書能悟人所不到處。年二十九歲卒。
八言
經效產寶,功蓋千古;
食醫心鑒,惠澤萬民。
唐醫學家昝殷,撰《產寶》,後增輯成《經效產寶》,是現存最早的婦產科專著。
八言以上
薦士引賢,雅得知人美譽;
高才博學,精著心鑒名書。
上聯:昝居潤。下聯:昝商。

中國百家姓

安姓
巴姓
白姓
柏姓
班姓
包姓
鮑姓
暴姓
貝姓
賁姓
畢姓
卞姓
邴姓
卜姓
蔡姓
曹姓
岑姓
查姓
昌姓
常姓
車姓
陳姓
成姓
承姓
程姓
仇姓
儲姓
褚姓
揣姓
從姓
崔姓
戴姓
單姓
鄧姓
狄姓
刁姓
丁姓
董姓
雲姓
鈄姓
竇姓
杜姓
段姓
樊姓
范姓
方姓
房姓
費姓
封姓
酆姓
馮姓
鳳姓
伏姓
符姓
傅姓
富姓
乾姓
甘姓
高姓
郜姓
葛姓
弓姓
宮姓
龔姓
辜姓
谷姓
顧姓
管姓
郭姓
韓姓
杭姓
郝姓
何姓
和姓
賀姓
黑姓
洪姓
侯姓
胡姓
花姓
華姓
滑姓
懷姓
黃姓
惠姓
霍姓
姬姓
嵇姓
吉姓
汲姓
計姓
紀姓
季姓
薊姓
家姓
賈姓
兼名
鑑姓
江姓
姜姓
蔣姓
焦姓
解姓
金姓
靳姓
經姓
井姓
景姓
康姓
柯姓
孔姓
藍姓
郎姓
老姓
樂姓
雷姓
黎姓
李姓
厲姓
利姓
勵姓
酈姓
廉姓
練姓
梁姓
林姓
凌姓
劉姓
柳姓
龍姓
婁姓
盧姓
魯姓
陸姓
路姓
呂姓
欒姓
羅姓
駱姓
麻姓
馬姓
毛姓
茅姓
梅姓
孟姓
糜姓
米姓
宓姓
苗姓
閔姓
明姓
繆姓
莫姓
牟姓
木姓
牧姓
穆姓
倪姓
寧姓
牛姓
鈕姓
潘姓
龐姓
裴姓
彭姓
蓬姓
皮姓
平姓
蒲姓
溥姓
譜名
戚姓
祁姓
齊姓
錢姓
強姓
怯姓
秦姓
邱姓
秋姓
裘姓
曲姓
屈姓
全姓
任姓
戎姓
榮姓
阮姓
芮姓
山姓
韶姓
邵姓
沈姓
盛姓
施姓
石姓
時姓
史姓
舒姓
束姓
雙姓
水姓
司姓
松姓
宋姓
蘇姓
宿姓
隋姓
孫姓
邰姓
談姓
湯姓
唐姓
陶姓
滕姓
田姓
童姓
萬姓
汪姓
危姓
韋姓
隗姓
衛姓
魏姓
問姓
翁姓
烏姓
鄔姓
巫姓
吳姓
伍姓
武姓
郗姓
奚姓
習姓
席姓
夏姓
項姓
蕭姓
謝姓
邢姓
幸姓
熊姓
徐姓
許姓
宣姓
薛姓
荀姓
閆姓
嚴姓
顏姓
羊姓
楊姓
仰姓
姚姓
葉姓
伊姓
羿姓
殷姓
尹姓
印姓
應姓
尤姓
有姓
于姓
余姓
俞姓
虞姓
禹姓
郁姓
喻姓
元姓
袁姓
昝姓
臧姓
詹姓
湛姓
章姓
趙姓
甄姓
鄭姓
支姓
鍾姓
周姓
朱姓
諸姓
祝姓
宗姓
鄒姓
祖姓
左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