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仁宗因何暴卒

永樂二十二年(1424)七月,明成祖朱棣去世,其長子朱高熾登位,即明仁宗。次年五月,仁宗暴卒,在位不足十月,享年四十八歲。
仁宗去世前三天還“日理萬機”,他從不豫到“崩於欽安殿”,前後僅兩天時間。明人黃景昉稱仁宗“實無疾驟崩”(《國史唯疑》卷二)。壯年天子,登基未足一年,“無疾驟崩”,其中必有緣由。但《明仁宗實錄》、《明史·仁宗紀》等,皆隻字不載其死因。
有人指出,仁宗是死於嗜欲過度。仁宗之貪慾好色人所共知,當時有大臣李時勉在仁宗即位不久上一奏疏,其中有勸仁宗謹嗜欲之語,並說:“側聞內宮遠自建寧選取侍女,使百姓為之驚疑,眾人為之惶惑。若曰;天子之宮,古有常制,則大孝尚未終;左右侍御,不可無人,則正宮尚未冊。恐乖風化之原,有阻維新之望。”仁宗覽奏後,怒不可遏,當即令武士對李時勉動刑,李時勉險些喪命。仁宗直至垂危之際,仍難忘此恨,說:“時勉廷辱我。”由此可見,仁宗確實縱慾無度,李時勉奏疏觸及其痛處,否則不會如此耿耿於懷。繼仁宗即位的宣宗皇帝,曾御審李時勉:“爾小巨敢觸先帝!疏何語,趣言之。”李時勉叩首答曰:“臣言諒閣中不宜近妃嬪,皇太子不宜遠左右。”宣宗嘆息稱李時勉“忠”,復其官(《明史·李時勉傳》)。可見,宣宗對仁宗嗜欲一節也一清二楚,不以李時勉所奏為非。仁宗因縱慾過度而得不治之症,這在明人陸(金弋)《病逸漫記》中有記述:“但宗皇帝駕崩甚速,疑為雷震,又疑宮人慾毒張後,誤中上。予嘗遇雷太監,質之,雲皆不然,蓋陰症也。”“陰症”之說出自仁宗時一太監之日,當有一定可信度。當時治療此等“陰症”恐無特效良藥,這使一些奸佞之徒有機可乘。《明史·羅汝敬傳》中記:“宣宗初,(羅汝敬)上書大學士楊士奇曰:‘……先皇帝(仁宗)嗣統未及期月,奄棄群臣,揆厥所由,皆。險壬小夫獻金石之方以致疾也。’”可見,導致仁宗死亡的直接原因,是服用治“陰症”的金石之方,而中毒不治。
有學者經精細考察各種蛛絲馬跡,指出仁宗是被其長子朱瞻基,即繼仁宗登位的宣宗害死的。仁宗生性溫厚懦弱,理政能力差,且嗜欲享樂,成祖生前對他大為不滿,只因“禮教”和“祖訓”的關係,才立朱高熾為太子,但成祖一直有廢朱高熾儲位之心。仁宗長子朱瞻基與其父相反,善騎射,諳武事,熱衷權利,工於計謀,成祖在世時,深得成祖賞識,他還竭力為其父保全儲位出力。成祖死後,仁宗即位,雖立朱瞻基為太子,但已察覺他非安分之輩,故屢有勸戒之語。然朱瞻基迫不及待地為自己早日登位籌謀,為此可不顧骨肉親情。洪熙元年(1425)三月,仁宗命朱瞻基南行祭陵(鳳陽的皇陵與南京的孝陵)。朱瞻基於四月十四日離京,隨侍仁宗的宦官海濤,是朱瞻基親信,他按預先密謀,加害仁宗,五月十三日仁宗卒。朱瞻基離京後,不按應循日程行進,而直奔南京。離南京前,南京城中已“傳言仁宗上賓”,須知當時北京還未發喪,亦無如今的傳播手段,可見仁宗上賓是在一些人預料之中的。當時,朱瞻基還說:“……予始至遽還,非眾所測。”顯示他有人們難以想像的重大安排。他匆匆北返,於途中等待齎詔而來的海濤,於六月三日抵北京。一到北京,就有大臣勸誡:人心洶洶,不可掉以輕心。朱瞻基答曰:“天下神器非智力所能得,況祖宗有成命,孰敢萌邪心!”(《宣宗實錄》卷一)顯示一切皆在其掌握之中,流露出對弒父謀位活動的自信和自得。
仁宗究竟因何暴卒,仍有待進一步考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