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邑嗩吶

旬邑嗩吶

旬邑嗩吶藝術起源於陝西省旬邑縣的一種地方嗩吶藝術。迄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源遠流長,曲目繁多,原有曲目100餘首,旋律優美,高亢激昂。多以婚喪嫁娶,助興致衰,過壽喬遷,喜慶集會,節日慶典、助興演出為主。然而,由於漫長的封建統治,缺乏科學的記譜方法,僅靠老藝人口傳手授,而老藝人們的相繼謝世,使不少傳統曲目遺忘失傳。旬邑嗩吶已不再是單一的民間民俗事像活動範疇。經過文化工作者們的精心培育,嗩吶吹奏與舞蹈[一種表演藝術]藝術相結合,廣場表演相結合,編排出的百人表演、多人舞吹、雙人演奏嗩吶節目上了電視台、進了廣場、登上了舞台進行表演。旬邑嗩吶對繁榮民間藝術,活躍民眾文化生活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基本信息

基本內容

.旬邑嗩吶

陝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二批省級保護項目名錄

旬邑嗩吶曲目、曲牌現存100多首,曲目、曲牌主要分紅事樂曲、白事樂曲兩大類。每個曲牌曲目的吹奏對每個活動的事由禮儀形式都有嚴格的對應,諸如:紅事婚嫁迎娶上轎吹奏的曲目是《大開門》;迎親吹奏的曲目是《小開門》;中午請客人入席(俗稱請戶)的曲目是《挑水》;新郎新娘拜堂的曲目是《大升官》。白事喪葬吹奏的祭奠曲目是《弔孝》;獻祭的曲目是《抱靈牌》;送葬的曲目是《祭靈》。其它如喬遷、祝壽、小兒滿月、門面開張等慶賀之事雖沒有紅白兩事那么嚴格的禮儀與曲目的對應,卻有著驅邪、祈福、求富貴的寓意。吹奏的曲目基本是《大開門》、《節節高》、《大升官》、《將軍令》、《紡棉花》等歡快、喜悅、熱鬧、紅火的音調。

基本特徵

旬邑嗩吶音樂從明清盛行於當地,距今500多年的歲月中,它的形成和發展具備了如下一些主要特徵:①後明戚繼光用嗩吶為軍樂。旬邑嗩吶中的《將軍令》、《將軍令套番王令》、《大升官》等曲牌的名目與鏗鏘有力的特徵均呈軍樂元素。②旬邑嗩吶紅白兩事曲目嚴格有別,各項活動曲目嚴格對應,充分體顯了宗教祭祀、禮儀有序的宮廷器樂特色。③旬邑嗩吶人數少音量大,單吹獨奏或多人吹奏都有極強的聽覺衝擊力的特徵。④旬邑嗩吶生於民間,長於民間,與人民民眾有著密切的多元化同他性,所以有形成廣泛的民眾性特徵。⑤旬邑嗩吶吹生激越高亢,吹死如哭如泣,與黃土地人的性格吻合,形成具有黃土地人情感宣洩精神棲息的特徵。⑥旬邑嗩吶口技與指法靈活,便於掌握,古老曲牌、新老民歌、現代歌曲都能出色的表現,因此,便於貫徹黨的政策,傳遞黨的信息,所以構成了具有宣傳鼓動的特徵。

歷史淵源

.旬邑嗩吶

嗩吶是一種外來樂器,據考證在金元時期,由龜茲國(今新疆哈什一帶)帶入我國,最先作為宮廷器樂演奏。到明代,戚繼光用於軍中作為軍樂,以後逐漸傳入民間。在上世紀四十年代,旬邑人仍有貶稱嗩吶藝人為龜茲之說。旬邑歷史悠久,西周置邑。旬邑嗩吶源遠流長,相傳,迄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徒承師藝,代代相傳,當時無樂譜、無文字,全憑耳傳口授流傳下來,上世紀八十年代,縣文化館經過挖掘、整理、錄音、記存嗩吶曲目、曲牌100多首,文字10多萬字,編印成卷。

旬邑嗩吶依地理自然環境形成了周派,呂派和北塬派三大體系。總計嗩吶藝人達千人之多。中塬周派嗩吶婉轉明快,激情灑脫,剛柔交融,富有節奏感;呂派隊伍龐大,以其“嗩子硬”著稱,演奏風格粗獷豪放,剛勁有力,呈萬馬奔騰之氣勢;北派嗩吶至今以萬忠院老藝人為代表渾厚圓潤,豐滿華麗,細膩綿長,富於韻味。
旬邑嗩吶是自娛自樂的民間樂班,其功能主要為婚喪嫁娶、祝壽、小兒滿月、新居喬遷等吹奏,可謂:喜也嗩吶,悲也嗩吶!生也嗩吶,死也嗩吶!是下層民眾生活、生命之中,平民百姓情感渲泄的最好載體,旬邑嗩吶是黃土地的靈魂,一曲曲嗩吶是人生感悟的一種凝聚,是一個個鮮活生命熱愛自然的激情表達。
旬邑嗩吶雖然與人民民眾生活有著直接的聯繫,但在舊時的封建社會卻被視為一種最低賤的行業。有不能與普通人家通婚,死不能進祖墳之惡俗。新中國的成立,對嗩吶藝人的歧視有了很大的改觀。特別是改革開放的三十年,學吹嗩吶的藝人已不再是周呂兩大宗族,有更廣泛更多文化的人掌握了這一傳統的與廣大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民間器樂。它根植民間闖天下,聲震陝西譽貫大江南北。早在1957年,嗩吶藝人周車就榮獲陝西省第二屆民族民間音樂大賽演奏一等獎。1990年萬忠院藝人與日本印度尺八訪華藝術團在鹹陽同台演出。旬邑嗩吶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民眾對文化生活的需求越來越高,同時在縣委縣政府的重視下,經過文化工作者的組織輔導,先後承擔了多起大型的文化活動,1991年8月,百人嗩吶參加陝西省九運會開幕式表演,1993年參加了陝西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1994年應邀赴廣東湛江參加了國際歡樂節、中山市萬人慈善行表演。1997年應邀參加了江蘇無錫太湖藝術節表演。2000年參加了中國、西安“千面鑼鼓迎千禧神州世紀游”。2001年參加了中國、西安、香港藝術節。2003年參加了第53屆世界小姐總決賽西安行大型文藝晚會演出。2005年參加了鹹陽藝術展暨海峽兩岸研討會開幕式表演等三十餘次國家、省市大型演出活動,均獲成功,並受到海內外觀眾和國家領導人許嘉璐的高度讚揚。因此,旬邑縣被省文化廳命名為“嗩吶之鄉”。所以,加強和保護好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是我們文化工作的重要職責。
旬邑嗩吶藝術起源於陝西省旬邑縣,迄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源遠流長,曲目繁多,原有曲目100餘首,旋律優美,高亢激昂。多以婚喪嫁娶,助興致衰,過壽喬遷,喜慶集會,節日慶典、助興演出為主。然而,由於漫長的封建統治,缺乏科學的記譜方法,僅靠老藝人口傳手授,而老藝人們的相繼謝世,使不少傳統曲目遺忘失傳。

主要價值

.旬邑嗩吶

旬邑嗩吶歷史悠久,成果輝煌,是吹打樂中的傳統器樂,也是傳播黃土地優秀民間音樂的重要工具,挖掘、搶救、保護髮展旬邑嗩吶音樂,其主要價值是:
一、學術價值。旬邑嗩吶從500多年的輝煌一路走來,在中國音樂史上留下了極不尋常的足跡,它的豐富內容,基本特徵及其傳承歷史在嗩吶整個吹打樂中實屬罕見。因此,進一步挖掘,搶救、保護和發展旬邑嗩吶音樂,使它走向世界,對豐富和完善中國和世界音樂史都將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

二、實用價值。挖掘、搶救、保護和發展旬邑嗩吶音樂對推動旬邑仍至陝西鹹陽地區的精神文明建設、豐富人民民眾的文化生活、擴大對外文化交流的視窗、促進當地的經濟建設、增強西部大開發中的文化建設品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將起到巨大的積極作用。

製品及作品

旬邑嗩吶是民間製作的樂器,一般製作者同時又是嗩吶吹奏手。北塬流派用的嗩吶是竹製桿子。用銅皮錘制喇叭形碗子、喉子;用葦桿、銅絲製作哨子。三位連線安裝一起,一把新嗩吶樂器製作成功。他們在吹奏中與打擊樂和弦管樂伴奏,追求技巧,吹演結合,音調婉轉悠揚,激情灑脫,剛柔交融,極富節奏感。中塬流派用的嗩吶是木(柏木)制桿子,碗子、喉子、哨子相同。他們在吹奏中以大鑼大鼓伴奏、粗吹粗打,追求熱烈激昂,風格粗獷豪放,剛勁有力,氣勢磅礴,有金聲玉露之旋律,千軍萬馬之氣勢。同一樂曲,吹奏者可隨意發揮,要長即長,要短則短,變化無窮。旬邑嗩吶樂班組成是:單吹(俗稱單桿子)雙吹(俗稱雙桿子)配以錚錚(又稱噹噹)。改革開放三十年里,則又發展為多桿嗩吶,配有電子琴手等。

瀕危狀況

.旬邑嗩吶

改革開放以來,旬邑嗩吶雖然獲得了第二次生命,當地黨委和政府部門在挖掘、搶救、繼承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還存在一些比較難以解決的問題。

一、隨著社會的發展,在現代文明多元化的衝擊下,傳統民俗文化有所淡化、架子鼓、小洋號、電子琴等西洋樂器,現代電子樂器逐步縮小了嗩吶的生存活動空間。
二、一些資深年老的嗩吶藝人因年事已高相繼去世,很多個人絕技難以得到傳承,不少年青嗩吶手急功近利,不注重藝術的厚積薄發,故享有眾望者居少。
三、活動經費短缺,無力對全縣內嗩吶藝人進行思想和業務多方面的指導、集體培訓。
四、嗩吶技藝很難使嗩吶藝人成為一項生存養家之路。另“低賤的行”意識仍然在一些人的頭腦中存在。故,從少年開始學藝者很少。

傳承譜系

旬邑嗩吶旬邑嗩吶
一、呂派樂班譜系
1、班首呂原,男,生於1892年,陝西省旬邑縣太村鎮杜家村人。其祖父就是龜茲(旬邑當地對嗩吶藝人貶稱。出門顧事只能躲在席筒中吹奏,不能被人看見)。其父姓名不詳,子承父業,也學成了一把吹嗩吶的好手藝。他名揚方圓,惹得一名家閨秀私定終身,30歲得了呂原。呂原也子承父業,技藝更是青出於藍勝於藍。
2、班首呂西海,男,生於1921年,陝西省旬邑縣太村鎮杜家村人。據傳,年少七八歲時就能用柳笛吹出各種音符,十一、二歲就隨父敲錚錚四處顧事。十五、六歲嗩吶技藝更加嫻熟,受到同行敬佩。
3、班首呂丙乾,男,生於1937年,陝西省旬邑縣太村鎮杜家村人。自幼讀書,上完國小因喜愛嗩吶吹奏而輟學。從此與嗩吶一生結下不解之緣。其“哨子硬”而著稱四鄉八村。
4、班首呂天運,男,生於1958年,陝西省太村鎮杜家村人。讀完國小與其父呂丙乾無異,又是輟學喜愛上了嗩吶吹奏行業。他子承父業,廣收弟子,教成方圓嗩吶名家好手10餘人。他們自1991年至今10餘年間,曾先後參加省市各類嗩吶文藝表演10多次,取得好評。他本人也是旬邑縣政府命名的十大嗩吶藝術家之一。

二、周派樂班譜系
1、班首周信,男,生於1911年,陝西省旬邑縣鄭家鄉魏洛村人。其父陝西省藍田人(村名不詳),自幼討飯流落到此。以吹嗩吶討生活。周信子承父業,技藝超前,成為樂班班首。
2、班首周車,男,生於1943年,旬邑縣鄭家鄉魏洛村人,承父業學藝不輟,成為關中北五縣嗩吶名家。1957年參加陝西省第二屆民族民間音樂舞蹈大賽演奏榮獲一等獎。其演奏照片在陝西日報頭版頭條刊發,其演奏樂曲在陝西省廣播電台灌成唱片播放。據傳,事後不久,準備赴前蘇聯為史達林吹奏,因生病未果。
3、周拴娃,男,生於1963年,國小文化,陝西省旬邑縣鄭家鄉魏洛村人。其父周車因病未能去蘇聯為史達林演奏嗩吶,含恨成疾,不久去世。臨終前囑託兒子周拴娃一定要把嗩吶吹出陝西,周拴娃子承父業,更加精心學藝,發揚廣大,他自1991年至今在縣文化部門的組織下曾先後參加省市各類嗩吶演奏10餘次,兩度在陝西省電視台、鹹陽市電視台舉辦的春晚會上閃亮登場。他本人也是旬邑縣政府命名的十大嗩吶藝術家之一。
三、北塬流派樂班譜系
1、班首董一吹(真名不詳)男,生於1922年,甘肅省慶陽董子塬人。子承父業,吹響陝甘兩省,深受民眾歡迎。他吹奏的嗩吶巧妙地把甘肅《花兒》與旬邑嗩吶有機地結合了起來,其風格細膩綿長,圓潤動聽。
2、班首萬忠院,男,生於1952年,國小文化,底廟鎮於家村人。他承傳師藝,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其嗩吶的吹奏風格更具淳厚圓潤、,豐滿華麗、細膩綿長之特色。他1990年與日本印度尺八訪華藝術團在鹹陽同台演出,深受日本友人讚嘆!他是旬邑縣政府命名的十大嗩吶藝術家之一。
3、班首周勝利,男,生於1960年,國中文化,底廟鎮前村人。他全面掌握了師傅萬忠院的吹奏技巧,深受當地民眾喜愛。他自1991年至今曾先後參加了省市各類嗩吶大型文藝演出10多次。並受到縣文化部門的表彰。

所在區域

旬邑古稱“豳”,位於陝西省中部偏西,鹹陽市轄境北部,地處關中北界,陝北南限。東依銅川市耀州區,南傍淳化縣,西臨彬縣,北接甘肅省正寧縣,地勢由東北向西南傾斜,位於北緯34°57′—35°33′,東經108°08′—108°52′。縣界形似以東北至西南向延伸的長形,長65公里,平均寬25公里,總面積1811平方公里,全縣行政區域劃分為10鎮4鄉,187個行政村,總人口27萬人。旬邑縣境內東北部由於子午嶺的橋山綿延橫亘,境內河流較多,水量細小,諸溪分別匯入三條主流,由東向西南順流出境,東部子午嶺最高峰石門山,河拔1885米。本縣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溫度9℃,年最高溫度7月份平均21.7℃,最低溫度1月份平均-4.9℃,極端最高溫度為36.3℃,極端最低溫度為-24.3℃,年日照2497小時,年降雨量603.3毫米。土壤以黃墡土、黑壚土、褐土為主,淤上次之。礦產資源豐富,主要以煤炭、石油、天然氣為主,坩子土資源為陶瓷工業提供了足夠的物質資源。
旬邑自古民風厚道,習俗勤儉,淳樸無華,富不喜外,窮不嫌鄉。歷史源遠流長,文化底蘊豐厚,民眾有重禮義、愛文化的風俗。周人先祖后稷四世公劉曾在此地開疆立國,開創了古代農耕文化。出上的200—300多萬年的劍齒象和板齒犀牛化石,為世界之最。距今兩千多年前的秦第二大國防工程一秦直道穿境而過,道路兵站遺址至今猶存。有國保級單位宋代泰塔、安仁宋代瓷窯遺址。具有北方庭院與南方園林特點堪稱陝西一絕的精典清代古建築民居—唐家大院。旬邑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於1926年建立了中共黨的組織,1928年爆發了聲震渭北的“二·八”起義。革命戰爭年代是陝甘寧邊區南大門,關中分區和陝北公學所在地。鄧小平、彭德懷、習仲勛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此生活和戰鬥過。由於地理環境相對封閉,文化積澱的厚重,便形成了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生長和傳承的特殊環境,對弘揚和發展民族民間傳統旬邑嗩吶提供了一個難得的發展空間。

保護計畫

資金投入情況:
從2005年起,縣財政每年拔專款1萬元,由文化館負責用於全縣嗩吶藝人的培訓和對外演出。
已採取的保護措施:
1、對嗩吶藝人進行摸底調查、造冊登記、建立檔案;
2、舉辦嗩吶藝人培訓班4次;
3、整理、編輯嗩吶曲目及集成工作;

保護目標

搶救、挖掘、整理、扶植、包裝、保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