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氏鱘

施氏鱘

施氏鱘是鱘形目,鱘科,鱘屬動物。是一種典型的江河魚類,不作遠距離洄游。為肉食性魚類,屬於中下層魚類,幾乎所有時間都在活動。日常所見的多為單獨個體,很少群集。分布於黑龍江流域,自黑龍江上游至俄羅斯境內的黑龍江河口均有。其壽命比較長,為大型名貴的經濟魚類,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除供鮮食外,可以燻制,其味更佳。其卵巢也是加工食品魚籽的原料。魚鰭可製成魚翅。鰾及脊索都為魚膠的原料。鰾與鰉魚鰾具有相同的藥效。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施氏鱘(Acipenser schrenckii)屬鱘形目,鱘科鱘屬

俗稱:七粒浮子

英文名:Amur sturgeon 。
瀕危等級:易危。

分類學地位:真核生物域Eukarya、動物界Fauna、脊索動物門Chordata、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硬骨魚綱Osteichthyes、腕鰭亞綱Subclasschondrostei、鱘形目Acipenseriformes、鱘科Acipenseridae
IUCN(1996)ENCITES(1997) 附錄Ⅱ。

形態特徵

體長梭形,頭尾部尖細。頭部呈三角形,頂部較平。吻尖,平扁。口小,下位,橫裂,口唇具花瓣狀皺褶。吻腹面口前方有橫列的須2對,等長,須基部前方若干疣狀突,多數為7粒,故稱之為七粒浮子。體被5行縱列骨板狀硬鱗,各硬鱗上均具銳棘,鱗間皮膚粗糙。背鰭後位;胸鰭位近腹面,第一不分枝鰭條長,略硬;臀鰭位於背鰭基部之後;尾鰭歪形。頭部及背側灰褐色或黑褐色,腹面白色。

施氏鱘施氏鱘

施氏鱘是一種典型的江河魚類,不作遠距離洄游。屬於中下層魚類,幾乎所有時間都在活動。日常所見的多為單獨個體,很少群集。平時多棲息於大江之江心、江套以及鏇流里,更喜水色透明、底質為石塊、砂礫的水域。平時行動遲緩,喜貼江底遊動,很少進入淺水區和湖泊;而當江中春季漲水及風浪大時遊動甚為活躍。冬季在大江深處越冬,解凍時游往產卵場所。

性成熟個體一般長,在1米以上,重6公斤,年齡在9齡以上;雌魚稍晚。產卵期長為5月底至7月中,在江河幹流,小石礫底質環境中產卵,水溫為17℃,懷卵量為51-280萬粒。卵具粘性。鱘的食性依魚的不同年齡而異。幼小個體主要以底棲無脊椎動物及水生昆蟲幼蟲為對象,成魚除索食底棲動物外,還食小型魚類,甚至捕食水蛙。性成熟的個體在產卵期索食強度很低,甚至停食。
鱘魚分布於黑龍江流域,自黑龍江上游至俄羅斯境內的黑龍江河口均有。

施氏鱘施氏鱘

經濟價值

施氏鱘施氏鱘

鱘魚個體不及鰉魚大。1979年測量的136尾魚的平均長度為1.54米,平均重量22.5公斤,其中最大個體長2.44米。其壽命比較長,曾測量1尾長2.3米,重102公斤的鱘魚,約45歲。鱘魚為大型名貴的經濟魚類,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除供鮮食外,可以燻制,其味更佳。

其卵巢也是加工食品魚籽的原料。魚鰭可製成魚翅。鰾及脊索都為魚膠的原料。鰾與鰉魚鰾具有相同的藥效。
由於本種是長壽型、性成熟年齡較遲的大型魚類,雌性最小成熟年齡為15年。由於捕撈過度和其它因素的影響,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漁獲量不斷下降。目前將臨近瀕危。
俄羅斯曾對本種的馴養和繁殖進行研究,獲成功後推廣為湖泊和水庫的養殖對象之一。我國自20世紀60年代始,開展了人工繁殖的試驗,並獲得成功,並在飼養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飼育幼鱘的經驗。目前正在開展鱘、鰉的人工雜交試驗,培育出雜交子一代。

食性

施氏鱘施氏鱘

施氏鱘為肉食性魚類,其消化系統中,既有硬骨魚類的幽門盲囊,又有軟骨魚類的瓣腸,因此具有很高的水化吸收功能。幼魚的食物以底棲生物、水蚯蚓和水生昆蟲為主;成魚則以水生昆蟲、底棲生物和小型魚類為食。在飼養情況下,經過馴化,可攝食人工配合飼料

生長習性

施氏鱘生長的環境溫度介於溫水性魚類的冷水性魚類之間,一般認為其生存溫度為1~26度,但近兩年長江水產研究所和廣東少數單位的養殖馴化表明,史氏鱘在30~33度時仍能存活。其生長最適水溫為18~25度。史氏鱘繁殖季節為每年5~6月份,當水溫達17度時,就開始產卵活動。天然史氏鱘的性成熟年齡為11~13齡,人工養殖的史氏鱘較天然史氏鱘的性成熟早,一般為6~7齡,為隔年產卵魚類。

施氏鱘的性腺發育及人工性別控制研究

施氏鱘施氏鱘

施氏鱘是黑龍江特有的經濟魚類,目前已成為重要的養殖品種。鱘魚最有價值的產品是魚子醬,隨著養殖技術的提高和生產規模的擴大,通過人工養殖獲得鱘魚子醬已成必然趨勢。對施氏鱘性腺發育和性別控制的研究,是解決鱘魚養殖過程中人工繁育和全雌化生產的基礎和必要手段。本文採用組織學、生物化學及放射免疫學等方法,對不同發育時期施氏鱘的性腺組織、外源性激素誘導後血液和組織中性類固醇激素、及雌性化比率進行觀察和測定,同時也探討了人工養殖條件下施氏鱘的雌雄比率。人工養殖條件下,施氏鱘血液中睪酮(Testosterone,T)的含量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從1齡到4齡T含量是處於上升狀態,到5齡時表現了下降趨勢。雌二醇(17β-estradiol,E2)與T含量有所不同,在1齡時維持較低水平,到2齡時仍保持較低的水平,2~4齡E2水平緩慢上升,4~5齡E2水平快速上升。雌性親魚可達到904pmol1·L-1,雄性親魚的E2水平維持在較低的水平內。施氏鱘性成熟晚,性腺發育時間較長,雌魚成熟需9~11年,雄魚則為6~7年,而人工養殖的雌魚性成熟提前1~2年。魚苗出膜12天,在其腎管區下方可見有一棒狀突起,由上皮細胞構成,為生殖腺原基。至六月齡時性腺切片可見原始生殖細胞進行有絲分裂,分裂後發育為性原細胞,但在顯微鏡下無法判斷其雌雄。七月齡後顯微鏡下可以看到不同性別性腺結構某些特徵,組織學可以觀察到明顯卵巢結構和精巢結構。性腺二期是性腺中脂肪大量積累的階段,同時也出現了大量的初級性母細胞,此階段發育時間較長,可長至數年。性腺三期性腺增生較快,脂肪消耗的速度加快,性腺重量明顯增加,橫切面上性腺組織面積擴大。精巢外型展開為兩端尖細的長梭形,淡紅色、黃色或上有青色斑,由鰾前1/3處至泄殖腔前。卵巢中脂肪消耗較快,色素和脂肪集中於卵巢中、側部,性腺組織上分散血管,性腺細胞貼附在脂肪上,脂肪裹著性腺組織,後者呈橘瓣狀或指狀交叉重疊。性腺四期雌雄性腺極易分辨,已接近生理成熟。精巢還殘存著一些脂肪,上面分布大量血管使整個精巢呈粉紅色,此時表面可見精子,輸精管變粗,內已有少量的精子。卵巢體積很大且脂肪全部消失,剖開腹壁及可見到有透明薄膜包裹的大量的卵細胞,卵細胞長軸直徑在2.5~4mm之間。性腺五期魚體腹部脹大而鬆軟,此時性腺達到生殖成熟。輕按腹部有泄殖孔流出乳白色的精液或黑褐色的卵。性腺六期為退化期,其內的發育成熟的性腺細胞被排出或自然吸收。卵巢體積因產卵而顯著減小,顏色暗淡,鬆軟萎縮,其內殘留濾泡和第Ⅳ、Ⅴ時相的卵母細胞,它們很快被卵巢吸收退化,形成半透明、桔黃色的不規則結構。生殖後的精巢,體積縮小,外觀萎癟,經恢復後轉為Ⅱ期。通過電鏡觀察的施氏鱘卵巢中卵原細胞核常染色質較多,異染色質呈淺月牙形在核一側,核膜完整。胞質中大量的臘腸狀或蠶豆狀的線粒體,在脂肪之間和血管附近彌散大量的梅花狀的糖原,一些糖原趨近卵原細胞,並能看到糖原向胞核處運輸。

人工繁殖

親魚選擇

施氏鱘施氏鱘

人工繁殖用的親魚一般由黑龍江水域采捕自然成熟的個體。選擇雌性體重為15千克以上,雄性體重20千克以上,年齡為9~13齡。處於生殖期的雌性個體較消瘦,吻尖,體表粘液多,腹壁薄而軟,腹部膨大而富有彈性。雄性個體體色、體形無明顯變化,一般體重在20千克以上的個體大多已成熟,用手輕壓生殖孔有精液流出。

人工催產

當水溫16~24℃時即可進行人工催產。催產劑多選用LRH-A,基本劑量為每千克雌魚用量為60~90微克,分兩次注射,第一次注射劑量的10%。雄魚劑量減半,成熟度較好的雄魚,也可不注射。注射部位一般為胸鰭基部。然後雌、雄親魚分池暫養,並予以流水刺激。雌魚開始排卵時遊動活躍,頻繁撞擊水面,輕壓腹部至生殖孔處有卵粒流出。采卵與授精:用擠壓法採集雄魚的精液,優質精液呈純牛奶狀。用剖腹法或手推法採集卵子,用半乾法人工授精。精液用量為每千克魚卵10毫升,先用無菌水稀釋精液,再將精液迅速倒入魚卵中,均勻攪拌,使精卵充分結合。施氏鱘的卵呈粘性,孵化前要進行脫粘處理。脫粘劑多採用滑石粉或黃泥,製成20%和10%的懸浮液,脫粘時將懸浮液倒在魚卵上,不斷攪動,當魚卵全部呈分散顆粒狀時,可進行流水孵化。魚卵孵化:孵化溫度為16~24℃,最適溫度19~22℃。施氏鱘的卵粒較大,每千克約4萬粒左右。最好在微流水條件下孵化。在平均水溫17℃時,約105小時出膜,平均水溫21.5℃時,約8小時出膜。剛孵出的苗魚體長1.1~1.3厘米,如蝌蚪狀,能垂直運動。

采卵與授精

用擠壓法採集精液。體重20kg的個體一次可排出精液30mL,甚至更多。雄魚可多次使用。優質精液呈純牛奶狀。用剖腹法或手推法採集卵子。一尾體重15kg的個體可產卵2.5—3.5kg,約9萬—12萬粒。用半乾法人工授精。精液用量為每公斤魚卵10mL。使用精液時,先用無菌水稀釋。稀釋比例為精液比水1∶200。授精時,將精液放入魚卵中,均勻攪拌3—4min,使精卵充分結合,靜置片刻,棄去污水,漂洗乾淨。施氏鱘的卵呈粘性,一般受精後5—6min鍾出現粘性,15—18min達到最大粘度,故孵化前魚卵須進行脫粘處理。脫粘劑多選用滑石粉或細黃泥。前者製成20%水溶液,後者製成10%的濃度。脫粘時將水溶液倒在魚卵上,不斷攪動,使之不出現結塊現象。當魚卵全部呈分散顆粒狀,靜置時不再出現結塊現象即已達到脫粘效果。脫粘時間一般需要30—60min。受精卵脫粘後即可進行孵化

孵化

施氏鱘的卵粒較大,也較重,每公斤約4萬粒左右。孵化最好在微流水條件下進行,或對卵定時撥動。特製的專用孵化器規格一般為380cm×65cm×30cm,有進排水系統和定時撥卵裝置,一次可孵化施氏鱘卵40萬粒。孵化時的進水量為50—60L/min,自動撥卵裝置每分鐘一次,孵化率為85%左右。此外,也可用雙層網箱孵化。網箱規格為80cm×60cm×50cm,每次孵化卵1kg。方法是將網箱固定浮置於水質清澈,水流速為0.8—1.5m/s的江灣處,每20min翻動一次卵,孵化率也在85%左右。孵化溫度為16—24℃,最適溫度19—22℃。在此範圍內,水溫高時出膜早,且出苗集中,水溫低時出苗晚,且出苗時間長。在平均水溫17℃時,約105h出膜;平均水溫21.5℃時,約81h出膜。剛孵出的仔魚體長1.1—1.3cm,如蝌蚪狀,做垂直運動。孵化70h21℃時後出現鰾點,可進行平游。

苗種培育技術

1、培育魚池可以用室外普通水泥池,單池面積為300m2左右,水深1.5—2m。最好使用符合漁業水質標準的井水。培育前進行池塘的清塘、消毒。

2、放養規格為體長18—30cm,體重50—90g。同一池內放養的規格要整齊,大小一致,不同規格的魚苗分池飼養。放養密度為每平方米0.5—1.0尾。魚入池前用5%的食鹽水浸泡魚體20min,入池後第二天開始投餵。

3、投餵初期可用水蚯蚓進行餌料馴化,以後逐漸改投人工配合飼料。人工配合飼料的成分含量為:粗蛋白37.82%、粗脂肪5.96%、粗纖維8.48%、灰分14.91%、無氮浸出物20.55%、水分12.28%,粒徑2.0—3.0mm。日投餌3次,日投餌量為魚體重的2%。

4、飼養期間保持水位1.5m以上,水溫26℃以下,溶氧6mg/L。

成魚養殖技

施氏鱘同其他鱘魚一樣,可在小水體中飼養,也可在大水體中放養,還可以在網箱中養殖。在水泥池、土池塘等小水體中飼養,一般採取高密度精養方法,投放大規格魚種,經一年左右時間的飼養,規格可達2千克左右。在湖泊、水庫中放養,多為混放粗養。

養殖技術

養殖條件

施氏鱘施氏鱘

養殖池一般為水泥池,可在原歐饅養殖設施基礎上進行改建。規格一般在25—250平方米之間,池深1米,每口池設增氧機一部。水源為經沙濾的無污染河水,水質清新。

放養措施

放養前徹底清洗水泥池後,用每立方水放30克高錳酸鉀濃度的溶液消毒,消毒後需再清洗一次,2天后放入施氏鱘苗種,放養密度約9尾/平方米。放養的當天要對魚體及水體進行消毒。

養殖技術

1、餌料與投餵:

個體生長到10—12厘米之前以投餵紅蟲為主,之後用配合餌料進行攝食習性的轉化,直到能攝食配合餌料為止。餌料投餵採用定質、定量、定時的原則。紅蟲經過漂洗後用鹽加抗菌藥物進行嚴格消毒,以防病從口入。配合餌料顆粒大小應適口,營養要全面,講究合理配比,並添加一些能促進生長和提高抗病力的營養劑。依魚體重按一定的投餌率投餵:魚體重5—22克,投餌率為4—10%(配合餌料);魚體重200—1000克,投餌率為2.5—4%,以15分鐘內吃完為宜。活餌每天投餵6—8次,配合餌料每天投餵3—4次,要做到定時,不可隨意改變投餵時間。

2、日常管理  

每天換水一次,換水量依魚體大小及季節變化而定,一般為50%—100%,保持水質清新。也可用微流水養殖,日換水量為100%—300%,水中溶氧量要維持在5毫克以上。隔天清洗水泥池一次,每天測量水溫,定期測定水質理化因子,並做好記錄。平時要認真巡池觀察,如果發現異常,及時分析原因,採取有效措施。

3、疾病防治  

施氏鱘體重在達到150克以前要防止爆發性疾病的發生,特別要注意由氣單胞菌引起的出血病,該病有極強的傳染性,發病迅猛,死亡率高,所以要重視預防工作。每隔5—10天用二氧化氨、映喃唑酮等藥物進行消毒,並在飼料中定期添加抗菌藥物以及一些提高抗病力的添加劑,如維生素C、維生素E等。

注意問題

1、水溫是影響施氏鱘生長速度的關鍵。根據養殖實踐觀察,施氏鱘的適宜生長水溫為18—22℃,廣東夏季水溫較高,所以夏季養殖地要架設遮蔭設施,避免陽光直射,必要時用流水養殖。

2、餌料轉化期是提高成活率的關鍵。苗種在餌料轉化時,由乾餌料的形態、口感及營養組成發生了變化,苗種不甚適應,生長速度明顯下降,成活率也較低。

硬骨魚綱

硬骨魚綱(Osteichthyes),脊椎動物亞門的一綱。有肺魚亞綱、總鰭魚亞綱及輻鰭魚亞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