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

唐代詩人。字子漪。生卒年不詳。鹹通二年 (861)進士,曾為泗州判官。

於

正文

唐代詩人。字子漪。生卒年不詳。鹹通二年 (861)進士,曾為泗州判官。
於不滿於當時拘守聲律和輕浮靡麗詩風,曾作古風30篇以矯時俗,自號“逸詩”。他和邵謁劉駕曹鄴等繼承漢魏古詩和樂府民歌傳統,以剛健質樸的語言,短小精悍的篇幅,積極反映民生疾苦,在唐末形成一個流派。他的詩僅存40餘首,但內容豐富。如《塞下曲》:“燕然山上雲,半是離鄉魂。衛霍徒富貴,豈能清乾坤!”《苦辛吟》:“壟上扶犁兒,手種腹長飢;窗下拋梭女,手織身無衣。”《古宴曲》:“燕娥奉卮酒,低鬟若無力;十戶手胼胝,鳳凰釵一隻。”這些詩廣泛而深刻地揭露唐末社會的黑暗現實和統治階級對勞動人民的殘酷掠奪,鋒芒逼人,抨擊有力。清初賀裳《載酒園詩話》曾列舉其《擬古意》、《塞下曲》、《長城曲》、《戍客南歸》和《古宴曲》等,謂“如此數篇,真當備矇瞍之誦”,給予很高評價。
《於詩集》1卷,都是五言古體。事跡見《唐詩紀事》《唐才子傳》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