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

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

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是中國人民大學於2000年9月被批准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以新聞媒體學、輿論學、媒體經濟為主要研究對象的研究中心。

簡介

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其前身為1986年10月成立的中國人民大學輿論研究所及此後相繼成立的現代廣告研究中心、媒介經營管理研究所、港澳台新聞研究所和視聽傳播研究中心,1999年11月,以現名重新組建,2000年9月被批准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研究中心主任原為童兵教授,現為鄭保衛教授。研究中心下設新聞傳播研究所、輿論研究所、媒介經濟研究所,另與新聞學院共建新聞資料中心,共同主辦了新聞傳播學的綜合性學術期刊《國際新聞界》,共同復辦《新聞學論集》。
現有專職研究人員16人,其中教授15人,兼職研究人員6人,其中教授5人。主要學術帶頭人有:方漢奇教授、鄭保衛教授、塗光晉教授、郭慶光教授、喻國明教授、陳力丹教授、高鋼教授、蔡雯教授等。
中心自被批准為國家重點研究基地以來,經過7年來的建設與發展,在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學術交流、諮詢服務和科研製度建設等方面都取得較大進展,研究力量逐步加強,研究特色更加鮮明,物質條件不斷改善,社會影響越來越大,逐步顯現出獨特優勢,日益發展成為具有明顯實力的,在全國居於領先地位的新聞傳播學科研究機構。
中心的主要優勢和特點在於,有以作為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一級重點學科點的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和作為國家社會科學“985”創新基地的“中國新聞傳播研究國家社會科學創新基地”的人才和資源作依託,有吸納和整合了全國新聞傳播學科一流學者的專兼職科研隊伍,有堅持理論與實踐結合併面向新聞實務界提供調研與諮詢服務的傳統和經驗,有通過強強合作的綜合力量組織科研的有利條件,因此,能夠保證研究工作始終站在學科前沿,保持其前沿性、實用性和學術性。
在科學研究方面,中心自建立以來,始終注意瞄準新聞學學科前沿,堅持理論創新和為新聞傳播領域的重大決策提供諮詢服務,取得了明顯進展和良好績效。中心承攬了一批具有理論性、前沿性和實用性的國家及省部級的重大研究項目,並且結合國家、社會和新聞實務界的需要,組織了一些重大課題的研究攻關,取得了一批重大研究成果,一些科研成果產生了積極的社會影響,有些還具有填補學科空白的意義,使得整體的科研水平在全國能夠居於領先地位,具有較高的學術聲譽,成為本學科領域名副其實的重點研究基地。七年來,本中心科研人員先後承擔各類科研項目70餘項,出版專著和教材80餘部,發表論文千餘篇(其中核心期刊350餘篇),提交政府部門的諮詢報告30餘份。科研成果獲國家級獎3次、獲省部級獎項9次,在數量和質量上都居於學科前列。
中心通過有組織並逐步深入的學術研究,培養和造就了數位在國內學術界有較大影響的一流學術帶頭人和一批中青年學術骨幹。中心研究人員多人次當選為本學科領域全國性學術團體的主要領導人和成員。一些中青年學者的教學和科研在新聞界已嶄露頭角。中心注意吸收研究生參加課題組,同時努力促進研究成果向教學層面轉化,不斷更新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水平。七年多來中心與學院共畢業博士90餘人、畢業碩士612餘人,現有90餘名博士生和280餘名碩士生在讀。培養的學生素質好,能力強,受到用人單位好評,許多人成為所在單位的業務、學術和教學骨幹。其中蔡雯、楊保軍、彭蘭等3位畢業博士生的論文榮獲自開評以來新聞與傳播學學科唯有的3篇“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獎”。通過上述工作,中心已成為全國著名的新聞人才基地,充分發揮了人才庫的作用。

研究方向

新聞傳播學

本研究方向的特色在於,1結合我國新聞改革的具體實踐,建立有中國特色的新聞傳播理論體系,並為新聞傳播管理部門提供政策依據和決策諮詢。

2對我國不同新聞媒介在新聞傳播內容、手段、方法和藝術等方面的最新經驗和做法進行系統的實踐總結與理論梳理,為我國新聞媒介的業務實踐提供諮詢、策劃與建議。

3適應信息化、全球化的發展需要,研究我國對外新聞傳播和國際新聞傳播的理論與實踐問題,為在國際新聞競爭中占據優勢地位提供理論支持和方法指導。

4隨著計算機技術的普及和網路傳播的迅猛發展,探討網路傳播對傳統媒介的衝擊與影響,構建網路傳播理論,指導網路傳播實踐。
本研究方向所依託的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學科是該學科全國惟一的重點學科點,並分別於1979年和1984年獲得該學科碩士與博士學位授予權;於2007年獲得傳播學重點學科點和新聞學與傳播學一級重點學科點。目前是連續三次的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新聞學與傳播學專業委員會會長所在單位,教育部高等學校自學考試委員會新聞專業委員會主任所在單位。

在我國新聞傳播教學與研究領域一直處於公認的領先地位,主要表現為:

1教學科研力量雄厚。學術梯隊陣容強大,擁有享譽國內外的名教授,也有一批年富力強、獨擋一面的中青年研究人員和一支數十人的具有全國最高水平的兼職教授隊伍。

2教學科研成果突出。出版了國內最早的有關中國近代報刊史、中國當代新聞事業史、外國新聞事業史的教材和專著,主持並主編了迄今為止篇幅最長、時間跨度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中國新聞事業通史等。出版了國內第一本新聞理論教材和第一本教育部傳播學重點教材。出版了有關新聞採訪、寫作、編輯、評論、攝影、廣播電視等方面的一批有影響的教材和專著,其中一些被全國新聞專業作為指定教材廣泛採用。最早開設網路傳播方面的課程,完成對國內外媒體網站的一系列調查,在全國新聞院系中第一個建立了網路傳播方面的實驗室。在全國新聞院系中,承擔國家、教育部、北京市及各單位委託的科研項目最多,研究成果被廣泛採納。

3人才培養成效卓著,在8000多名畢業生中,很多人已成為從中央到地方各類新聞媒介、宣傳部門的中堅力量和新聞院系和機構的教學科研骨幹,有200多人擔任中央及省市新聞單位的主要領導。同全國新聞院系相比,該學科點的畢業生在中國新聞界的最高獎項——范長江新聞獎韜奮新聞獎評選中獲獎人數最多。

4教學科研與新聞實踐結合緊密。直接參與新聞媒介改革方案的制定、節目的策劃以及傳播效果的分析等,出版了中國新聞媒介系列研究叢書和新聞名欄目系列研究叢書,及時總結新聞改革的新鮮經驗,並為新聞主管部門和各媒介提供決策依據和創新建議。
本方向將發揮綜合研究的優勢,集中對中國新聞改革中提出的重大理論問題與實踐問題,以及國際學術前沿課題進行創新性的研究,多出人才,多出成果。

輿論學

輿論研究以人們對現實生活和社會問題的看法、態度和意見為對象,以輿論與社會、輿論與新聞傳播的關係為紐帶,以解釋社會輿論現象,預測輿論的變化發展,探討輿論調控的基本原理,促進社會健康發展為目的。輿論研究分為基礎研究和套用研究。基礎研究屬於理論輿論學範疇,它以思辨、定性的研究方法為專長,闡述社會輿論的本質和規律,對紛繁複雜的社會輿論作出理論說明;套用研究則以民意測驗和輿論調查為基本特色,通過徵詢、測量、溝通、傳導公共意見和社會輿情,真實、客觀、有效地反映社情民意以及社會熱點和發展趨勢,可以在相當程度上為社會決策與新聞輿論機關提供基礎數據和有價值的參考。在我國,具有現代意義的輿論學理論研究和套用研究開展時間雖然不長,但業已顯示出它的強大生命力,它在表達民意、科學決策和新聞傳播實踐中的作用越來越被中央高層領導重視。
本研究方向所依託的中國人民大學輿論研究所是我國大陸第一家專門從事輿論調查和研究的學術機構。自1986年成立至今進行了近百項具有廣泛社會影響和較高學術價值的輿論調研項目。其中,有重要影響的國內項目有“新聞媒介學潮報導效果全國調查”、“政治體制改革與新聞宣傳公民抽樣調查”、“首都知名人士龍年展望調查”、“中國社會人際關係現狀抽樣調查”、“全國中外企業知名度調查”、“香港問題公民抽樣調查”、“世界著名大台主要頻道、重點欄目節目形態研究”、“北京報業發行市場調查”、“青島市建設國際化城市專家調查”、“全國新聞界新聞改革態度調查”、“中國計算機類專業報刊形象調查”、“中國經濟類報紙形象調查”等;國際合作項目主要有“青少年與大眾媒介國際比較研究”、“中國城市居民社會心態和價值取向調查”、“中國城市居民國際意識調查”、“市場經濟條件下公眾藝術觀問題調查”、“社會科技進步與價值觀變遷調查”、“語言意識與外語觀全國抽樣調查”等。這些項目直接為黨政部門了解民意、檢驗施政效果、科學決策提供基礎數據和依據,為新聞傳播改革與實踐提供專業分析和指導,為企事業等單位及科學工作者提供必要的信息和服務。這些民意調查和輿論研究受到黨中央、全國人大、國家新聞出版主管部門等高度重視。在大量實證研究的基礎上,輿論研究所的主要專兼職人員撰寫了《基礎輿論學》、《中國民意研究》等我國第一批輿論學研究專著和一批具有較高水平的論文,並在本科和研究生中開設了“輿論調查原理與方法”、“輿論學”、“大眾傳播效果”等國內首開課程。在15年的輿論研究活動中,輿論研究所積累了豐富的理論和實踐經驗,確立了在全國輿論研究方面的重要研究基地地位。
當前我國正處在經濟體制改革、政治民主建設和社會文化轉型的重要時期,社會利益結構變動加劇,各種矛盾表面化。而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的影響,更加激活了社會意識,社會輿論尤為活躍。在此背景下,加強輿論研究,拓展其研究領域顯得十分重要。本專業點在繼續對社會輿論的調查與監測的同時,將進一步面向政府、新聞輿論機關和市場,加強對社會輿論警戒指標、網路輿論、輿論調查自律等方面的研究,推動輿論研究向輿論學的轉化。

媒體經濟

媒介經濟研究方向主要從事信息傳播活動的資源補償方式、各類傳播媒介的經濟運作規律和管理方法,以及媒介經濟活動對國民經濟的影響的研究。這一學科的特色在於,它突破了新聞學和傳播學主要使用本學科以及社會學和政治學的分析工具的傳統,將經濟學的分析工具運用到新聞學和傳播學的研究之中。由於經濟學科分析工具的穩定性、科學性程度在社會科學諸學科中居於前列,這將有助於提高新聞傳播學科的科學化、規範化水平。而且,使用經濟學的分析工具研究媒介的功能、其媒介產品的特性、傳播資源和傳播權力的配置等問題,能夠極大地拓展和深化傳統新聞傳播學科對一系列基本概念和理論的認識。
隨著信息社會的來臨,人類對於信息傳播的需求日益迫切,用於信息傳播的資源也不斷增加,媒介經濟的規模越來越大。同時由於信息(特別是新聞信息)的傳播,對於一個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等諸方面都具有重大影響,所以,傳播資源的合理分配和傳播權利的平衡也變得越來越重要。媒介經濟學的研究就是在這一社會背景下,在1970年代之後,在全世界範圍內普遍開展起來。目前,這一學科作為新聞學、傳播學經濟學社會學的交叉學科,正在迅速發展,美國和歐洲多數開設大眾傳播學科教育的大學均將此科目列入碩士和博士課程的必修課程。

本研究方向所依託的中國人民大學傳播媒介管理研究所是我國第一個從事媒介經濟和管理研究的科研機構。自1995年9月成立以來,它組織黨和政府有關部門、各類媒體和大學、科研機構的多方面、多學科的專家和學者,在媒介經濟和管理領域進行了廣泛的、帶有開創和奠基意義的研究。其中許多成果,如關於現階段媒介資產性質和媒介經濟政策、報業的行業自律、黨和政府文化產業政策的效果等論文和研究報告,得到黨和政府主管部門和行業組織的重視和採納。該研究所因而被中國報業協會確定為其報業經濟研究中心,並受委託承辦該協會會刊《中國報業》。與此同時,該所還接受哈爾濱日報報業集團等多家新聞出版單位和公司的委託,就“中國報業集團的法人治理結構”、“中國傳媒行業現狀”以及特定媒體的經營策略和發展規劃等進行了專題研究。此外,本方向學術帶頭人從1987年起為本科生開設新聞媒介經營管理課程,從1997年起開始招收媒介經營與管理方向的碩士學位研究生。在配合教學深化研究的基礎上,該方向專兼職研究人員出版了新中國第一批以報業管理為內容的學術著作。
當前,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傳媒行業在經濟運作方式上也在進行著產業化的過程。在巨觀上,過去在計畫經濟體制下行之有效的一整套新聞政策和傳播資源配置方式,已經明顯落後於實踐發展的需要。在微觀層面,各類媒體對於如何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對於如何按照媒介經濟規律和媒介管理特點搞好經營管理活動,表現出強烈的理論需求。在這種情況下,開展媒介經濟學研究的意義和作用也將日益重大,日益迫切。
同時,開展媒介經濟學的研究不僅在推動新聞傳播學科的規範化、科學化方面有其理論意義,而且還將在實踐中產生許多直接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歷史沿革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其前身為1986年10月成立的中國人民大學輿論研究所及此後相繼成立的現代廣告研究中心、媒介經營管理研究所、港澳台新聞研究所和視聽傳播研究中心,1999年11月,以現名重新組建,2000年9月被批准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