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研究所

清史研究所

清史研究所是中國人民大學的一所研究機構,是教育部歷史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之一,承擔了“211工程‘九五’、‘十五’規劃清史子項目”。

(圖)清史研究所清史研究所

清史研究所隸屬於中國人民大學。是教育部歷史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之一,承擔了“211工程‘九五’、‘十五’規劃清史子項目”。擁有六個博士點(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專門史、歷史文獻學、歷史地理學、史學理論與史學史)和六個碩士點(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專門史、歷史文獻學、歷史地理學、史學理論及史學史)。1989年,中國古代史專業被國家教委定為全國高等學校重點學科點。1999年設立博士後流動站。現為國家歷史學一級學科點所在單位。2007年,中國近現代史專業經過嚴格評選,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

機構概況

(圖)中國第一位歷史學女博士黃愛平教授中國第一位歷史學女博士黃愛平教授

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央領導董必武同志提議,周恩來總理親自主持,開始籌備清史編纂工作,在成立清史編纂委員會同時,決定在中國人民大學成立清史研究所。

1972年,為落實周恩來總理等中央領導同志的指示,經北京市委批准,成立清史研究小組。

1978年,經教育部批准,在其基礎上正式成立清史研究所。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成立以後,始終以清史研究、培養清史專門人才和纂修《清史》為工作中心,為新中國歷史學科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是教育部歷史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之一,承擔了“211工程‘九五’、‘十五’規劃清史子項目”。目前擁有六個博士點(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專門史、歷史文獻學、歷史地理學、史學理論與史學史)和六個碩士點(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專門史、歷史文獻學、歷史地理學、史學理論及史學史)。

1989年,中國古代史專業被國家教委定為全國高等學校重點學科點。

1999年設立博士後流動站。現為國家歷史學一級學科點所在單位。

2007年,中國近現代史專業經過嚴格評選,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在重點研究基地的建設中,進一步深化科研體制改革。在人員管理上推行擇優上崗的競爭機制,由基地負責人與研究人員簽定聘任契約,定期評估,逐步建立起機構開放、人員流動、內外聯合、競爭創新的運行機制。

學科建設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是教育部歷史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之一,承擔了“211工程”“九五”、“十五”規劃清史子項目。擁有六個博士點(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專門史、歷史文獻學、歷史地理學、史學理論與史學史)和六個碩士點(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專門史、歷史文獻學、歷史地理學、史學理論及史學史)。1989年,中國古代史專業被國家教委定為全國高等學校重點學科。1999年設立博士後流動站。現為國家歷史學一級學科點所在單位。

學術交流

(圖)戴逸教授指導德國留學生達素彬女士戴逸教授指導德國留學生達素彬女士

清史研究所與國內從事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研究的教學、科研機構建立了密切的學術聯繫,定期舉辦學術會議,互派教師進修,聘請專家為兼職教授

清史研究所與日本美國德國韓國俄羅斯等國家的研究機構和大學建立了穩定的學術交流關係。清史研究所教師曾應邀赴日本、美國、法國、德國、澳大利亞義大利、俄羅斯、蒙古、韓國、荷蘭等國家訪問、講學、研究及參加學術會議。

1982年以來,20餘個國家的近百名專家學者、高級進修生到本所訪問、講學、研修。清史研究所聘請美國學都魏克曼黃宗智濮德培;日本學者野口鐵郎;德國學者約翰·施洛巴赫擔任客座教授。

清史研究所先後主辦了清史、中英通使200周年、18世紀中國與世界等國際學術會議。

人才培養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是教育部歷史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之一,承擔了“211工程‘九五’、‘十五’規劃清史子項目”。目前擁有六個博士點(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專門史、歷史文獻學、歷史地理學、史學理論與史學史)和六個碩士點(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專門史、歷史文獻學、史學理論及史學史、歷史地理學)。1989年,中國古代史被國家教委定為全國高等學校重點學科。2007年,經過嚴格評選,中國近現代史專業也被確認為國家重點學科。為歷史學一級學科點。1999年設立博士後流動站。清史研究所自成立以來已招收碩士、博士研究生總計200餘人,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專業人才。

(圖)課堂討論 課堂討論
(圖)課外活動 課外活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