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鄉

新生鄉原名興隆鄉,1953年批准建鄉。位於大竹縣東部,境內礦藏豐富、有煤、鐵、石灰石、陶土等資源;地下有豐富的天然氣;地面有成片的竹林,以白夾竹為主。

基本信息

四川省大竹縣新生鄉

新生鄉原名興隆鄉,1953年批准建鄉。位於大竹縣東部,距縣城38公里。東連重慶市碧山鎮,南接羅城鄉雙溪鄉,西依朝陽鄉,北鄰石橋鎮。全鄉幅員42平方公里。轄8個村(生龍、小橋、岩峰、二一、鐵板、工農、高興村)和1個社區街道居委會,有59個村民小組,4768戶,17345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037人,黨員521人)。國道318線斜穿該境。全鄉有耕地13942畝。有成片山林15192畝。其中:建有電力排灌站4處。有塘1552口,境內水庫2座,蓄水量為5萬立方米,可灌溉面積5500畝。境內礦藏豐富、有石灰石陶土等資源;地下有豐富的天然氣;地面有成片的竹林,以白夾竹為主。
有中心國小1所;有衛生院1所;有敬老院1所。

黑龍江拜泉縣新生鄉

新生鄉隸屬拜泉縣管轄。位於縣境東南部,南與明水縣毗連。鄉政府駐地距縣城24公里。
新生鄉駐地,原名“唐攬頭屯”。清末,1906年(清光緒三十二年)拜泉縣署始駐境內太平山(今新生鄉興盛村)。翌年,縣署移駐三道溝子。1908年(清光緒三十四年),有唐義俊者來此地“開荒占草”,遂稱“唐攬頭”屯。中華民國時期,1920年隸屬拜泉縣第二區管轄,1924年改隸第三區。東北淪陷後,初為第六保,1938年5月改為久敬村。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改為新生屯,隸屬拜泉縣久敬區,1950年改隸第四區。1956年3月,撤區劃鄉,設定新生鄉。1958年9月,改稱新生人民公社。1984年初,政社分開,改為新生鄉。
新生鄉地處丘陵地帶,地勢東高西低,為雙陽河發源地。全鄉總面積226.6平方公里,有耕地22.8萬畝。主要農作物有玉米小麥大豆亞麻大麻等,是一個農業大鄉,也是全縣大麻主要產區之一。畜牧業以養為主。鄉辦工業有工廠、制磚廠、食品廠、醬油廠等。全鄉共轄自新、光復、新生、青山、新華、興安、永勝、新育、自建、致富、正義、永發、興盛、互相、和發、衛東等16個村。1992年末全鄉總人口3萬人,其中滿、蒙古、朝鮮等少數民族人口約占1.5%。鄉政府駐地新生村。

黑龍江愛輝區新生鄉

新生鄉位於深山地廣林密,與嫩江呼瑪接壤是黑河愛輝區的西北大門,距黑河市區90公里,在市區西北方向。它坐落在群山的懷抱里,美麗的刺爾濱河和索爾其乾河河畔。這裡山美、樹美、草美、水美、民俗風情更美。
刺爾濱河、索爾其乾河似兩條銀練飄舞在群山之間,小溪一路歡歌,象上湖如同原始森林裡的璀璨明珠;“石頭人”風景別致。那美麗的風景、清新的空氣、湛藍的天空,都讓人迷醉,讓人心曠神怡。
新生鄉是旅遊區,那淳樸的民俗風情更令人陶醉,讓人留連往返。樺樹皮工藝品景致漂亮,走進鄂倫春人家庭,能使人們更好地體驗他們定居後的生活狀況。鄂家風情菜餚讓人大飽口福,騎馬、射擊、漂流、狩獵等活動,更使人感到新鮮、刺激。在鄉展覽館,可以全面了解新生鄉的發展變化,那些富有民族特色的展品讓人了解鄂倫春族人的過去。在為遊人搭建的撮羅子裡,可以更好地感受他們定居前的那些艱苦的日子。
新生鄉是我國鄂倫春族主要的聚居地,“鄂倫春”是民族的自稱,是“山嶺上的人”之意,也有解釋為“使用馴鹿的人”。有人把鄂倫春人稱為馬背上的民族,他們的確是精騎善射的民族,世世代代在大、小興安嶺的森林裡以狩獵為生。早年,他們居無定所,過著遊獵生活。解放前,私有制雖然確立,但鄂倫春族還保留著原始公社的殘餘。鄂倫春的民族公社叫“穆昆”,是同一父系血統人民的共同體。“穆昆”是鄂倫春語,即“兄弟們”或“同姓人”的意思。“穆昆”有各個“烏力楞”組成,“烏力楞”是鄂倫春語,即“子孫們”的意思,指同一父系所傳的子孫。一個“烏力楞”就是一個父系家族,由幾個或幾十個“斜仁柱”組成。“斜仁柱”,類似美洲印地安人的廬帳住所,是非常適合遊獵生活的居住之所。它用松木或樺木做支架,蓋上樺樹皮,冬季用獸皮圍蓋,底部直徑約七八米,高五六米,地中間生篝火,可做飯,取暖和照明。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關心鄂倫春人的生活,在依山傍河的地方為他們建造新居,把他們從散居的山裡請下來。1953年,鄂倫春人實現了定居,一步跨越千年,結束了原始社會生活。鄂倫春族是我國11個從原始社會末期直接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少數民族之一。

民族風情

木刻:還沒到年關,鄂倫春族的爺們已經按捺不住那股子興奮勁了。當我們到新生鄉的時候,一隊隊拖著野物,背著漁網的鄂倫春漢子們笑呵呵地滿載而歸。看來,年貨齊了。除夕夜,我們就借宿在鄂倫春人的小屋子裡。新打來的野味和鮮魚,除了祭祀祖先之外,還要祭祀北斗星。初一一大早,男人們鳴槍,女人們則叩頭祭拜天神和山神祈福。然後一家老小提著剛獵殺的野味和陳年的烈酒,到家族中最年長者家裡行拜。
而初二太陽再次升起的時候,就是屬於青年人的新年了———或唱歌跳舞,或賽馬射擊,或摔跤比賽。娛樂活動一直延續到初四。而意猶未盡的人們可以在正月十六早上,偷偷給親朋臉上抹黑乎乎的鍋底灰,即使是德高望重的老人也不會生氣,據說這個奇特的習俗可以帶給他們一年的幸福。
喜色:在黑河新生,你可以看到成片的被稱為“奧倫”的小木屋。它們錯落有致地散落在美麗的刺爾濱河畔。在落葉松林中散步時,你常常可以看到距地面兩米左右高的裸露樹幹上,畫著一個個奇特的臉形,並用紅布遮蓋著,它是鄂倫春人崇拜的山神“白那恰”,它讓整個樹林透露出一種原始和神秘。在密林深處,遊客還可以看到鄂倫春人死後的獨特歸宿———風藏點。杈卡吊棺、橫擔擔棺,不同的風葬形式,顯示了鄂倫春人的超脫。
賦彩:行車:從哈爾濱到黑河旅遊列車,夕發朝至;哈爾濱也有班機飛往黑河;自駕車可走哈(哈爾濱)黑(黑河)國道。從黑河去新生鄂倫春鄉,每天有一趟公交通行。
美食:淬瀹肉。將火燒石子不停地拋入刳成空心的木製水容器中,將肉瀹熟。這種方法為鄂倫春人所獨有,別有風味。
特色線路:黑河———鄂倫春民族村一日游(參觀俄羅斯藝術品展覽館,遊覽臥牛湖度假村,乘車赴新生鄂倫春民族村,刺爾濱河漂流、騎馬、射箭。晚餐吃鄂倫春風味食品,參加篝火晚會。)
開眉眼:鄂倫春人近幾十年受到漢族影響非常大,即使是在新生這樣的民族鄉,居民在衣著和家庭擺設上也逐漸同漢族非常接近了。部分鄂倫春族的特色在某些年輕人中逐漸消失。這是對鄂倫春民族旅遊非常大的影響。從目前開發的旅遊項目來看,非常不系統,遊客只是很片斷性的接觸到這個奇特民族的某些特性。新生鄉的民族旅遊開發,必須要在當地老人的進一步幫助下,更全面的復現這個民族全部的特徵,包括衣食住行喪葬禮儀等等,只有這樣才能提高這個地方的吸引力。

黑龍江省綏化市新生鄉

新生鄉隸屬綏化市管轄。位於市境東北部,努敏河西岸。鄉政府駐地距市區45公里。原屬綏化縣張維區,後改第十區管轄。1956年4月,設定新生鄉。1958年8月,併入團結人民公社。1961年從團結公社劃出,設定新生公社。1984年3月,改為新生鄉。
新生鄉是綏化市較為偏僻的鄉,總面積5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3萬畝,主要種植糧食作物。鄉辦工業有制磚廠、農具廠等。全鄉共轄腰十一、東十一、西十一、前六、後六、永勤、十村等7個村。1992年末全鄉總人口1.2萬人。鄉政府駐地腰十一村。

相關詞條

玉米 小麥 大豆 亞麻 大麻

參考文獻

http://www.dazhu.gov.cn/news/zjdz/dzxq/xqfb/2007/930/0793021413985810E7GFH93G39A0JJ1.html
http://www.hljdaily.com.cn/by_shb/system/2003/11/11/000029293.shtml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