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祭

新年祭

新年祭是高山族支系中的雅美人和阿美人的傳統祭祀節日。他們祭祀有不同的日期,雅美人在陽曆12月前後擇日舉行,阿美人則以收割完莊稼的下個月的13、14日為祭日,節期為5天。

基本信息

民族簡介

新年祭雅美人
高山族是居住在台灣省的少數民族。主要居住在台灣省台灣本島的山地和東部沿海縱谷平原以及蘭嶼上。台灣當局稱之“山地同胞”,簡稱“山胞”。因地區、語言的差異,內部有阿美人、泰雅人、排灣人、布農人、魯凱人、卑南人、曹人、賽夏人和雅美人等之別。此外,尚有10多萬已被漢化的平埔人。平埔人歷史上包括10個族群。他們散居在台灣西部、北部、西南部平原與沿海,長期與漢族雜處、通婚,較早接受漢族文化,至19世紀以後已基本與漢族融為一體。據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統計,還有4461人散居祖國大陸東南沿海。高山族有自己的語言,屬南島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無文字。不同地域的高山族使用不同的語言。主要從事農業和漁獵業。

泛指早期即已居住在台灣的原住民族。就慣例講,原住民族系針對遷徙而來的民族而言。屬於南島語系或者馬來-玻里尼西亞語系。該民族確實早於漢人、荷蘭人、西班牙人在17世紀以前就已居住於台灣,他們的確有資格被稱為台灣的原住民族。

高山族地區處於台灣中部山區、東部縱谷平原和蘭嶼島上,海拔500至2000米,屬熱帶和亞熱帶氣候,森林覆蓋面積大,素有“森林寶庫”的美譽。高山語屬南島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各地區高山語差別較大。目前起碼有15種語言,大致可分為"泰雅"、“曹”、“排灣”三大語群。沒有通用的民族文字。散居於大陸的高山族通用漢語文。

節日簡介

雅美人是高山族的族群之一。人口2783人,居住在6個村落。分布於台東縣蘭嶼島濱海地帶,是高山族中唯一的漁

新年祭新年祭
獵民族。語言幾乎與菲律賓北部的巴丹居民一致。農業以種植水芋為主,工藝以制陶、造船、制銀較為著名。社會生活以核心家庭為主。該族群愛好和平,沒有獵頭等習慣。雅美人舉行新年祭是為了祈求來年豐收。他們過節的過程就是一個祭祀的過程。祭祀前夜,各家各戶就開始搗粟煮飯。天亮後,宰豬煮肉,分送親友。接下來打扮一新的一家人在家長的帶領下,帶著粟飯豬肉及各種芋制祭品來到海岸。各家家長頭戴銀質大禮帽,守禮服,佩金質大胸飾,手帶銀鐲,非常莊重地把祭品放在海灘上,祭天神,祈求賜福。返家後另備祭品供奉祖先,祈求來年豐收。

阿美人(阿美是“北方”的意思,是阿美南部的人對北部人的稱呼)是高山族的族群之一。在高山族中人口最多,約有12萬人。原分布於台灣東部縱谷平原南北兩端的秀姑巒溪口和恆春附近,後來移居東部縱谷及海岸線一帶的花蓮縣東部和台東縣的東北部,包括台東縣11個鄉鎮和花蓮縣12個鄉鎮。依據語言、習俗和地域差異,大體分為北、中、南部阿美和海岸阿美四部分。阿美人的新年祭,說它是一個祭祀活動不如說是全村的大聚會、大聚餐,其過程非常開心。在舉行祭祀的頭一天,未婚男青年在公共會所外,中老年人分別在會所與舞屋,舉行諸神的嘗新祭,用新粟配製的酒潑地作祭。之後便是這些男人們的天下了,他們整日喝酒跳舞,歡快異常。到了午夜前,青年人便到海邊建小屋,而會所中的長老們則派人向每戶徵收魚乾,帶到公所來吃。第二天一大早,老人們出發去海濱,由最高輩分的老人發令,競走赴海撈魚,按輩分編組。捕魚歸來,評出優勝者。當天夜裡就在海邊宿營。第三、四天,最年輕的一輩人身著盛裝,圍繞著營舍走三圈,然後分食煮熟的。由長老在公共會所講評撈魚的成績,以酒獎賞得獎的人。最後,年長者在公共會所歡宴,其他人散去,年輕人則去舞屋參加舞蹈聚會,此時,女子也可以來一起共舞。第五天,雞叫頭遍,婦女們就起床煮粟,到天亮時,就揭成了大型糍粑。近中午,就能聽到有人喊:“攜糍前來”於是婦女們像聽到集合號一樣,將自家的糍粑送到公共會所,分發給眾人,眾人也可帶回家食用。自此,各家才開始舉行家宴加以慶賀。而在舞場上認識的男女青年,如果相互中意就開始了交往,女方開始盛裝訪問男家,幫助男方打水、掃地,這也就意味著求婚。男方如果也樂意,就留她吃晚餐,餐後男方送女方回家,以進一步表達愛慕之情。這也是節日的一大收穫。

娘宮觀新年祭

流程

新年祭由娘宮觀主辦,揭陽慈善會、文化界、藝術界、慈善團體負責人參加。儀式隆重,場面莊嚴肅穆;氣氛熱

新年祭娘宮觀新年祭
烈虔誠。祭禮皆遵古法有序進行,鳴炮、鼓樂齊鳴,整衣冠,擊鼓,鳴金,淨手;向五帝行一跪三叩禮;敬酒、敬茶、敬饌、敬飯、敬甜圓、敬五穀種、敬發粿、敬三牲等。

接著,宣讀祝文、讀禱詞,焚祝文。最後,向日月敬大吉,獻元寶等。每一項內容都申奏鼓樂,弦歌和鳴。參與者虔誠行禮,崇敬備至。典儀過程,貫穿著傳統禮俗,既給人以端莊清新之感,又給人以至誠尊先聖之教化。

傳說

新年祭,源已久遠,相傳與炎帝有關。女媧之後,不知過了多少年代,又出現了太陽神炎帝。他和火神祝融共同治理南方,是黃帝同母異父的兄弟。

當時,大地上的人類已生育繁多,自然界的食物不夠吃了。仁愛的炎帝就教人類播種五穀,用勞動換取生活資料。人們同勞動,相幫助,果實均分,情如兄弟姐妹。炎帝又叫太陽發足光和熱,使五穀孕育生長,人們不愁衣食。大家感其恩德,尊稱他為“神農”。

傳說,身兼太陽神和農業之神的炎帝,出生地周圍有九眼井,井裡的水彼此相通,汲其中一眼,其它八眼的水都會流動。當他教人播種五穀時,空中便降落許多谷種,他就把谷種收起來,播在開墾過的土地上,以後就有了食用的五穀。還有更美麗的說法,說那時有一隻遍身通紅的鳥,嘴裡銜株九穗的禾苗,飛過天空,穗上的穀粒落在地上,炎帝把它拾起來,種在田裡,以後便長成又高又大的嘉穀。這嘉穀,不但可以充飢,還會長生不死。

炎帝不但是農業之神,同時也是醫藥之神。傳說,他曾用一根神鞭,叫“赭鞭”,鞭打各種各樣的草藥,藥草經過鞭打,有毒無毒,或寒或熱,便自然顯現出來。他便根據不同的藥草,給人治病。後來,為提高療效,對症下藥,他親自嘗味各種各樣的藥草,曾一天中過七十次毒。最後嘗到一種有劇毒的斷腸草,終於腸子爛斷,犧牲了生命。據說,山西太原的釜岡,還存有神農嘗藥草的鼎;成陽山里還有神農的藥鞭處,那山,又叫神農原藥草山。

古代新年祭

新年祭之俗,早在漢代就已興起。中國人幾千年來以農立國。勸農是歷代地方官的重要職責。漢代塑土為牛,以策勵春耕。立春,是每年的第一個節氣。官府在立春這天,都要舉行“迎春”、“鞭春”大典,儀式莊嚴隆重。

據《揭陽縣誌》載,明代,揭陽在榕城北門外建社稷壇,春秋二季致祭。清代於東門外建先農壇,每年立春日,由地方官行祭。祭儀中,由一耆老牽牛,一農夫扶犁,一官捧箱,一官播種,各行九推禮……文武各官一體致祭……後來。就由娘宮觀承辦新年祭典儀。祭禮皆遵古法:鳴炮,鼓樂齊鳴,整衣冠,擊鼓三通,嗚金,淨手,向五帝行一跪三叩禮:敬酒、敬茶、敬饌、敬飯、敬甜丸、敬五穀種、敬發粿、敬二牲等。接著,宣讀祝文,讀禱祠,焚祝文。最後,向門月敬大吉,獻元寶等。每一項內容都申奏鼓樂,弦歌和鳴。參祭者虔誠行禮,崇敬備至。

當今,太平盛世,五穀豐登,百姓安樂。但正如娘宮觀的祝文所述:“中華始祖,肇興稼穡,福佑黎庶,啟後承前,立春吉日,謹捧儀章,聿修祀典,潔治豆籩。惟願:世界和平,人類幸福,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相關宗教

神道教的重要祭典有(1)新年祭(2)神嘗祭(3)新嘗祭(4)月次祭。神道教大致有三種流派:神社神道,教派神道和民

新年祭神道教
俗神道,教派神道分有13個教派,每派有自己的創始人;民俗神道無嚴密組織,是農民自己祭祀農事和路神。明治維新後,政府扶持神社神道,宣布政教合一,將神社神道定為國教,即國家神道,由政府出資資助。古來神道教的祭祀神職人員、神主(神道教的祭司)以及下級神職人員一般都是世襲。明治政府不採傳統的制度,廢止世襲職。設定內務省中一部局來管轄全國神社,而神職皆成內務省的職員。又將古社中多數小者,由政府統籌到大社中。1945年日本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投降後,在盟軍要求下,日本政府宣布政教分離,裕仁天皇發布詔書,宣布自己是人不是神,廢除國家神道,政府不得資助神社,但神社神道已經成為日本神道教信仰的主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