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羊舞

1949年來,在成立的怒江州歌舞團各種縣文藝宣傳隊、群藝館中,怒族演員和藝術家占有相當大的比例。使得怒族民間舞蹈得以發掘、整理並發揚廣大。

重新整理創作

1956年,青年音樂家何澍輝首次對“斗羊舞”、“烏鴉喝水舞”等進行了整理和再創作,並在雲南省首次少數民族文藝匯演中獲“優秀節目獎”。著名畫家葉淺予在觀看匯演中,即興提筆,畫了“怒族斗羊舞”舞姿速寫,並在《雲南日報》發表,作了專題介紹。從而使怒族民間舞蹈得以首次登台亮相走出怒江峽谷。

近年來,經過本民族文藝工作者的努力,“斗羊舞”、“雙人琵琶舞”、“反彈琵琶舞”、“欠吾欠舞”、“蝴蝶舞”等多次搬上舞台,先後進入北京、昆明等大中城市演出。特別是在1992年第三屆中國藝術節開幕式上,怒族“達比亞舞隊”的精彩表演,更給國內外觀眾留下了難忘的印象。此外,怒族音樂家李衛才用本民族生活素材創作的歌曲“歌聲飛出心窩窩”、“怒江在歌唱”,曾在全國蜚聲歌壇,廣為傳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