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羊舞

商羊舞

商羊舞,是發源於鄄城縣境內北部地區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舞蹈,流傳於李進士堂鎮、舊城鎮一帶,以李進士堂鎮杏花崗村最為著名。據考證此舞源於商周時期,成熟於春秋戰國時期,宋明時期是鼎盛期。此舞為集體舞,一般12至16人為宜(男女各半)。在樂隊的伴奏下,舞蹈隊員手持響板跳舞,模仿商羊鳥的動作,雙手執響板有節奏的撞擊,發出脆響,進行表演。

基本信息

起源

東漢王充《論衡•變動》云:“商羊者,知雨之物也,天且雨,曲其一足起舞矣”;蒲松齡的《聊齋志異》跳神篇則對“商羊舞”有了舞蹈的記載:“婦束短幅裙,屈一足,作商羊舞”。 可見商羊鳥的出現是一種水祥吉兆, 人們見商羊鳥出現,就知道雨要降臨。每當天旱久不雨時,人們就盼望商羊鳥的出現。人們就自扮商羊鳥,戴面具,拿響板 ,結彩鈴,模仿商羊鳥的動作,舞蹈蹦跳。這種模仿商羊鳥求雨的動作與傳統的祭祀儀式逐漸結合在了一起,經過鄄城先民們的不斷升華、完善,逐漸成為一種民間舞蹈——商羊舞,並且這種活動除了在天旱求雨時進行外,還形成了固定的舉行日期——每年三月三,自商周起,世代相傳至今。

菏澤市藝術館副研究員王發現是菏澤民間舞研究方面的專家。據王發現考證:商羊鼓舞是流傳在鄄城縣李進士堂鎮花崗村的古代民間舞,是人們在求雨或祭祀祖先時跳的一種民間舞蹈形式,也是中國有文字記載最早的古代舞蹈之一。
有據可查的是《家語·辨證》記載:齊有一足之鳥,飛集於公朝,下止於殿前,舒翅而跳。齊侯大怪之,使使聘魯,問孔子,孔子曰:此鳥名曰商羊,水祥也。昔兒童有屈其一腳,振訊兩眉而跳,且謠曰:天將大雨,商羊鼓舞,今齊有之其應至矣也。急告民趨治溝渠,修堤防,將有大雨為災。頃之,大霖雨,水溢泛諸國,傷害民人。唯齊有備不敗。景公曰:聖人之言,信而有徵矣。
此事件發生在公元前490年至547年,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歷史。那個時代商羊這種鳥還是存在的,而舞的形式是兒童屈其一腳跳著玩耍的遊戲,根據此遊戲,孔子才判斷出一足之鳥名曰“商羊”。
據此分析,商羊舞的形成年代更早。也有研究者認為,從商羊舞的名字上考證。商羊鼓舞也有可能是商代模仿一足之鳥商羊形成的一種有鼓樂伴奏的舞蹈,據此分析商羊舞在商代就已存在。

表演形式

商羊舞所需人數一般為12人或18人,男女各伴,另需鑼鼓手四人,拉弓者二人。手持響板(一長一短),邊舞邊唱,所有動作做完需要半個小時。
其動作要領為,屈其一足,身體重心靠後,男左手持長板,右手套在繩圈內持短板,女右手握長板,左手套在短板繩圈內,兩手持響板(陰陽板)左右上下擺動,腳行走路線圖有:陰陽八卦圖、大園場、繞八字、二龍吐須、剪子股,卷箔、里羅城、外羅城等,蘊涵著陰陽協調對稱交叉的關係。
商羊舞的這種路線圖暗含著古人的哲學觀,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不離陽,陽不離陰,孤陰不生,獨陽不長,陰陽協調萬物叢生。我們的祖先就是通過這種古老的舞蹈形式,感悟並揭示著這個世界對立而統一的永恆運動法則。
商羊舞的形成與菏澤、鄄城的地理環境分不開。商羊舞中有個動作“躊躇步”,就是前腳掌向前點地收回,猶如人在泥濘的沼澤地中行走,一不小心就會陷進泥潭裡,因而不停地作出試探。而歷史上菏澤、鄄城是古濟水(現在的黃河)流經的地方,此處有三大沼澤:雷漁澤、菏澤和大野(巨野)澤。可以想像,生活在沼澤邊的人們,行走時為避免陷進泥潭,只有選擇不斷試探的方式往前走。再如“咯噔步”是商羊舞最有代表性的步子之一。菏澤童謠唱道:商羊,商羊,咯噔秧秧。這裡所說的咯噔秧秧(羊羊),實際是模仿商羊一足蹦跳行進的動作。
在菏澤民間兒童嬉戲中咯噔羊羊的動作有好多種:搭涼台、驅瓦、斗拐等都是屈一足,而另一足咯噔跳躍如古時傳說的商羊。

興衰與傳承

從菏澤行35公里至鄄城,再從鄄城往東北方向行12公里至杏花崗,往東一公里便是李進士堂鎮。站在新修好的沿黃公路上眺望杏花崗,只見這個擁有一千餘人的小村緊緊匍匐在黃河大堤腳下,上百戶農房依稀掩映在含煙惹霧的冬日的叢林中,整個村子透出一種悠靜和原始的古韻。
陳澤川是一個性格開朗、身材瘦削的老人,今年73歲,近些年除了心臟不大好外,身板還比較硬朗。陳澤川隨身還帶來了舞蹈道具──響板和牛板骨。響板由一長一短約30厘米長的兩塊木板組成,兩塊牛板骨上均飾有紅櫻和鈴鐺。陳澤川說,這套道具老人已保存了二三十年。
在村委主任陳澤華家裡,站滿了不少來看熱鬧的村民。儘管缺少鑼鼓伴奏和男女搭配,但經不住大夥一再懇求和鼓勵,73歲的陳澤川獨自一人在黃土地上兩手持響板(陰陽板)左右上下搖擺著,又一次跳起了那神秘而古老的商羊舞:躊躇步、咯噔步、八卦圖……
腳步對稱交叉,陰陽協調,幾個簡單而純樸的動作,幾下和諧而古老的節奏,歷史仿佛又回到了2500年前,我們的祖先正是用這種舞蹈形式求雨、慶豐收或祭祀,以寄託對風調雨順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希冀。
據地方志記載,杏花崗原有一片占地上千畝的很大的杏林。“杏崗春色紅十里”曾是鄄城八大景之一。據今年48歲的村主任陳澤華回憶,他小時候一出門就是杏林,風一刮,地上便落滿了很厚一層杏,吃也吃不完,後來杏樹愈來愈少,現在幾乎看不到了。
1986年,杏花崗改名陳劉莊,但村民為保古韻仍願意把自己的村子稱為杏花崗。更令他們自豪的是,商羊舞是杏花崗的特產,天下之大只有杏花崗人會跳。即使周圍村上有會跳的,也是從杏花崗嫁出去的姑娘。
杏花崗西南角有陳王台,傳說是漢代曹植讀書的地方。村西有三皇廟,與陳王台呼應。傳說該廟始建於唐,重修於清,後黃河泛濫,屢次被淤於地下,又屢次重修。
據老人們回憶,從前每年陰曆三月三,三皇廟前百姓雲集,或設供或祭祀或俚戲或商羊而舞,盛景不可以筆記。
據陳澤川回憶,他從二十歲起開始跟村里老藝人學跳商羊舞,至今已跳了半個世紀,可謂是商羊舞興興衰衰的重要見證人。
1955年,杏花崗6男6女加上打鑼敲鼓的4人,拉二胡弓子的2人,共18人,由鄄城縣文化館長趙子林帶隊,曾參加山東省匯演,並獲好評。此後前衛歌舞團曾派人到杏花崗整理髮掘商羊舞。
文革中,三皇廟被造反派扒掉,商羊舞被禁跳。文革過後國家又開始重視對商羊舞的發掘工作。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民間舞蹈研究所研究員周冰專程到杏花崗採訪、考證商羊舞。山東藝術學院舞蹈系教師劉志軍三次到鄄城了解商羊舞的起源和發展歷史。村里也曾多次組團到周圍村莊巡迴演出,受到農民極大歡迎。1994年夏,北京電視台派攝製組到杏花崗拍攝了商羊舞的表演場面,陳澤川是劇中的主要人物。
1996年,由陳澤川帶領村里一幫大姑娘和小伙子,排練了一個多月,進城參加了鄄城縣電視台拍攝的春節晚會節目,在全縣多次播放。在此過程中,經過專家研究、指導、改編和村民不斷演練,杏花崗商羊舞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舞蹈逐漸由沉重的內容(求雨、祭祀)向快樂的藝術形式升華。
活化石面臨失傳
杏花崗曾流傳著三種古老的舞蹈,其中龍鳳舞已經失傳,三皇舞和商羊舞仍有人會跳。
“三皇”指的是,從字面上分析,三皇舞是比商羊舞更古老的一種舞蹈,其起源可追溯到人類原始社會時期。據陳澤川講,三皇舞表演的是人類從爬行到行走的過程,出場時演員是爬著出場的,大致內容是人類穿著樹葉、獸皮到山頂玩耍,遇見一頭牛,將其殺死,吃掉肉後拿著牛板骨跳起了舞。說著,老人情不自禁地兩手持牛板骨做了幾個示範動作。
談到商羊舞和三皇舞的傳承問題,陳澤川稱雖然自己是個熱心人,但關鍵是年輕人不大願學。所以商羊舞面臨失傳的危險。因為學商羊舞學不出錢來,找不到學舞的人,杏花崗人都有這種擔心。
不過,最近還有一件令杏花崗人高興的事:李進士堂鎮正計畫搞一個旅遊開發項目,其中就包括杏花崗的商羊舞。

價值

商羊舞是富有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的民間舞蹈,她和我國舞蹈的形成與發展有著很深的淵源,是鄄城人民傳統文化的突出表現形式,寓含期盼精神信仰、價值取向,涉及鄄城節日習俗等方方面面,具有人類學民俗學研究素材的特殊價值,已受到國內外學術界關注。商羊舞植根於鄄城人民群體的文化傳統或文化歷史之中,也是被廣泛認同的中華民族具有美好象徵意義的舞蹈形象之一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