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槓舞

禾槓舞

禾槓舞是由禾槓歌演變而來的。禾槓歌是以歌為主,禾槓的表演很簡單,將禾槓拿在手上或在肩上,用柴刀進行單一的敲打,僅起到山歌的擊拍作用。後來,人們漸漸不滿足這種簡單的藝術形式,有人對禾槓歌進行了改進,利用柴刀面碰擦禾槓發出的音色、音調來豐富禾槓歌的節奏韻律,使禾槓歌變得更加生動、活潑,同時禾槓的表演也有了很大的改進,表演者一邊敲擊禾槓,一邊唱歌,一邊舞蹈,同時還參加各種形式的對歌,就這樣,經過長時間的發展,禾槓歌最終演變成了禾槓舞。

簡介

禾槓舞禾槓舞

“禾槓舞”流傳於宜黃縣河東一帶,來源於農民砍柴之餘的娛樂,是山區人民世世代代在山上砍椏柴,利用禾槓和柴刀打著節拍進行歌舞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民間舞蹈

起源

據宜黃縣蘭水鄉(現合併為中港鄉)農民吳家福介紹,禾槓舞是由“禾槓歌”演變而來的。禾槓歌是以歌為主,禾槓的表演很簡單,將禾槓拿在手上或在肩上,用柴刀進行單一的敲打,僅起到山歌的擊拍作用。後來,人們漸漸不滿足這種簡單的藝術形式,有人對禾槓歌進行了改進,利用柴刀面碰擦禾槓發出的音色、音調來豐富禾槓歌的節奏韻律,使禾槓歌變得更加生動、活潑。同時禾槓的表演也有了很大的改進,表演者一邊敲擊禾槓,一邊唱歌,一邊舞蹈,同時還參加各種形式的對歌。就這樣,經過長時間的發展,“禾槓歌”最終演變成為“禾槓舞”。
禾槓舞禾槓舞

內容

“禾槓舞”的特點是生活化、勞動化。以柴刀、禾槓為樂器,人數可多可少,動作幅度不大,腳步自然,多走方步。它的行腔比較自如,一字一音,節奏平穩、輕快、靈巧,用柴刀的各個部位敲擊禾槓,打出舞蹈和歌腔的點子和節拍。最常用的有“5/8”、“4/8”節拍,歌詞內容無定規,歌者多觸景生情,借物表意,從而使整個舞蹈充分反映了鄉俗民情,顯示出了一種活潑的鄉土風格。“禾槓舞”影響最大的是一種以山歌“卓望山上”為主調的“禾槓舞”。“卓望山上”屬矮腔山歌,曲調優美。全曲調共分八小節,歌唱起來親切樸實,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
禾槓舞禾槓舞

保護

隨著現在文化生活方式的多樣化,宜黃禾槓舞也瀕臨失傳。近年來,宜黃縣組織有關人員對本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搶救性發掘整理和保護,目前“禾槓舞”已基本收集完圖片文字資料。2007年,宜黃“禾槓舞”已被列入撫州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視頻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