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記

散記,散文形式的一種,屬零散片斷的記錄(多用做文章標題或書名)。

詞語概念

詞目:散記

拼音:sǎn jì

英文:travels

基本解釋:

[travels;random notes;sidelight notes] 散文形式的一種,屬零散片斷的記錄(多用做文章標題或書名)

《旅美散記》。

引證解釋

指零散、片斷的記錄。

胡采 《序》:“這些零碎散記,雖系片言隻語,卻記下了我最初的一些真實的感受。”

新聞中的“散文”,用散文的結構方法和筆法,同樣要求“開散神不散”。選材、寫法都較自由,通常更注意選擇知識性、趣味性的新聞事實,而後講究意境的表現。。

散記寫作

寫好散記不是容易的事情,它需要作者具備多方面的素質。其中主要有:一是要實。凡事要沉到一線,深入採訪,細心觀察,獲取足夠的第一手資料。要知道,散記的特性決定其許多內容是作者耳聞目睹的事實,是作者的感性認識,是細節材料。二是文字底氣要足。散文屬於文學作品,採用的是形象生動、自由活潑的文學語言,因此,不練就一套文字功夫,就難寫出上乘的散記。三是要有創新意識。寫訊息或許難擺脫模式,可是散文作者都有自己的風格。散記是散文式的新聞,我們就應該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創出特色。

寫好散記,還需要注意兩方面。一是要將散文和新聞有機地融為一體。在這裡散記已是一種獨立的文體,它在用散文對事實如實的描摹中,已形成了自己獨有的語言體系。它提醒作者,對散記要作系統的認識,不應在其中出現散文與新聞的割裂或兩者牽強附會的現象。二是要全方位對“散文”進行借用。單純理解為借用散文語言是錯誤的。因為散文本身不僅僅用了文學語言。這就要求,采寫散記時,報導領域應隨之放寬,不該囿於對新近發生事實的報導,可擴展為對新近發現的人們感興趣的非動態事物的報導。散記要像散文那樣講究立意,努力創造出深邃的意境,其結構要像散文那樣富有變化等。

散記主要有兩種:記事性散記和紀行性散記。上面已說過,散記的重要特徵在於其內容應是作者耳聞目睹的事實,是作者的感性認識,是細節材料。這就需要作者深入到事實的現場。但是這裡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事物本身相對是“活”的,作者只是被動地對此事物觀察採訪,寫出稿件;另一種是事物本身相對是“死”的,是通過作者的活動將觀察採訪到的事實寫成稿件。顯然,前者就“發生性”事實采寫的稿件往往是記事性的散記,而後者就“發現性”事實采寫的稿件多為紀行性散記。

一是記事性散記

采寫這種散記,作者應去一線獲取事實,但其行蹤可以不出現在新聞中。他要求作者以一種特別的眼光來觀察發生著的事物,選題作文,將那些本來只能用其它文體表述,也許枯燥無味,流於一般的新聞寫成散記,或以更大的信息量或以生動的敘述博得更多的客群。不過,需要說明的是,不是什麼樣的事實都可以寫成散記,這要求我們事先很好地作出鑑別。比如,一些不適宜形象表述的經驗新聞,一些缺乏耳聞目睹條件的述評新聞,一些需要有序排布的公告式新聞等等就應採用別的方法報導,盲目趕時髦,生搬硬套就會適得其反。記事性散記有事態式散記、事件式散記兩種。

①事態性散記是就事件的動態采寫成的報導。對事件的動態,人們一般注往寫成普通的訊息。寫者“按圖索驥”,毋須使勁,也用不上激情,篇數寫得很多,似乎感覺不到有什麼長進;受者則感到乾巴沉悶,索然無味,不少人光看題目不看文。把事態寫成散記則可以使人在享受中了解新聞事實。新華社女記者郭玲春以采寫這樣的報導而馳名。她1982年7月采寫的《金山同志追悼會在京舉行》,便是突出的一例。限於篇幅,這裡選摘幾段:

鮮花、翠柏叢中,安放著中國共產黨員金山同志的遺像。千餘名民眾今天默默走進首都劇場,悼念這位人民的藝術家。

“雷電、鋼鐵、風暴、夜歌,傳出九竅丹心,晚春蠶老絲難盡;黨業、民功、講壇、藝苑染成三千白髮,孺子牛之汗未消。”懸掛在追悼大會會場的這副輓聯,概括了金山尋求光明與真理,為人民鞠躬盡瘁的一生,人們看著劇場大廳里陳列的幾幅照片,仿佛又重睹了他的音容笑貌,他成功地塑造的愛國詩人屈原的形象,在電影《松花江上》拍攝現場,他為演《風暴》與“二七”老工人談心,他在世界名劇中飾演的角色,他在聆聽周總理的教導……。他1911年生於湖南。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自此獻身革命,始終不渝。

……

夏衍在悼詞中稱金山的不幸辭世,是我國文學藝術界的重大損失,高度評價他幾十年來的革命、藝術活動,號召活著的人們學習他對黨的事業的忠誠,學習他在藝術創造上認真刻苦、精益求精的精神。

他半個世紀前便結下革命情誼的摯友陽翰笙在追悼會的講話中說,是黨造就了金山,是黨把他培養成革命的傑出的人民藝術家。

……

②事件式散記是就事件中人們感興趣的有關事實采寫成的報導。這類散記與記事性通訊的不同點在於:散記在主題的要求上比通訊來得鬆散一些;散記著重於人們感興趣事實的描述,它常常擷取事物側面、背面及花絮等非主體的材料;散記以純粹的事實價值打動人,通訊則還承擔其宣傳性的職能;通訊常用的表現手法是敘述,而散記常用的手法是“白描”等等。1992年1月18日《人民日報》上刊登的《走向天極之路——大型電視報告文學“無極之路”拍攝散記》可謂一例,其主體有兩部分組成:不願上電視的縣委書記,縣太爺有個小偷朋友。這裡選摘開頭和第一段,供參考。

報告文學《無極之路》問世後,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反響。6月初,北京電視台文藝部接受任務,將這部26萬字的《無極之路》,拍成大型電視報告文學片,讓劉日這個帶領民眾致富的共產黨人形象儘快走上螢屏。6月中旬便組成攝製組來到河北無極縣。

攝製組急火火奔赴無極,來了幾天,都見不著劉日。縣委辦公室的幹部總是微笑地回答:哎呀,劉書記又到村里去了,晚上回來再說吧。幾個晚上過去了,仍然見不到他。攝製組只好拜託一起下去的作者宏甲同志去聯繫。一天晚上,劉日來到攝製組住地。攝像趕緊抓住這個機會拍下幾個鏡頭。不料劉日卻連連擺手,客氣而又堅決地拒絕道:“別拍了吧,我不是演員,不會演戲!”就這樣,攝製組三下無極,幾十天裡,只在試驗田現場會,和劉日下鄉看望老鄉時搶拍到幾組鏡頭,兩位主持人抓住機會和他攀談,劉日說,“我這個人有什麼好說的呢。現在市場上有些賣豬的,往豬里灌水。我這個人不過是賣豬不灌水,只是說實話辦實事,沒什麼好講的。”攝製組為劉日的務實精神感動,但電視沒形象不可。這多虧無極的張承文同志,幾年裡他拍攝下了許多劉日的照片,這次他全提供給了攝製組。

近幾年,人民日報十分注重這類散記的報導,僅拍攝散記之類的題材就有不少。如《西子百花紅京華——浙江越劇小百花進京演出散記》(1992.10.17),《劉少奇的44天拍攝散記》(1992.10.24),《雙擁城的新奉獻“大進軍——南線大追殲”拍攝散記》等。

事件性的散記一般都在題目的副題上加上“散記”兩字,其用意是區別於容易混淆的相同題材的其它文體的新聞。

二是紀行性散記

這種散記是隨作者的行蹤來報導變動著的事實,因此,作者可以出現在新聞中,但並不絕對。紀行性的散記被新聞界或文學界的同仁稱作為真正意義上的散記。因為,采寫這種散記作者是“主動者”,可以自由地選取材料,可更好地體現一個“散”字,不像記事性散記,在很大程度上受事實的約束。紀行性的散記可以放在新聞版上採用,但有一些也可以當作文學作品放到副刊版上。新聞與文學結合後的報告文學是兩棲作品,新聞與散文結合後的散記同樣是兩棲作品。紀行性的散記有巡禮式散記、隨訪式散記、觀覽式散記三種。

①巡禮式散記是呈系列采寫或刊出的報導品種。它具體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報刊社根據客群的需要有計畫組織或開設某種限定題材的欄目供作者有的放矢投稿,呈系列刊發。如人民日報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打出域外散記的欄目,刊出了不少膾炙人口的文章。如,古堡公園散記(1992.4.22)、德國的老年人(1993.4.29)、土耳其不土(1996.2.11)等。第二種為作者的自發行為,是作者本身在採訪過程中得到啟發而對某一主題的事實寫出系列性的散記。

采寫系列性的散記應該成為作者新聞開發的基本功。有這樣的一種思路可以有效地拓寬報導領域,使人通過對某一事實的報導而產生報導其它一系列題目的靈感,同時有利於增強對該報導事物的宣傳效果,帶來更大的社會效益。1991年4月,新華社駐貴州分社記者劉子富在貴州林區採訪就發出了一系列這樣的稿件。如《貴州林區——珍稀植物博物館》《珍禽異獸的理想樂園》《壯美迷人的山水畫廊》。

很多巡禮式散記是經過精心組織和安排的。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作者有目的采寫行為,是作者根據要求和一整套的思路所從事的采寫活動。它是作者研究客群需要在先,而對事實的採訪在後。當然,這種計畫性僅是題材上的要求,而在具體的采寫過程中並不影響“隨意性”,影響作者選棄材料所掌握的主動權。

②隨訪式散記。它是作者隨他人出訪以隨訪者身份就所見所聞的事實寫成的報導。其中呈現兩種情況。第一種是以被訪者為主線進行報導。這種情況在於活動本身過程沒有多大的報導價值,而就活動中了解到的有價值事實進行報導。如1994年11月27日人民日報上有一篇《為了那一雙雙渴望的眼睛——“青年記者希望行”河南採訪散記》,這篇文章的開頭是這樣寫的“10月中旬,我隨‘青年記者希望行’採訪團來到河南。在短短的7天中,記者穿行在中原大地,實地採訪了新蔡、嵩縣等貧困縣的‘希望工程’實施情況,看到了孩子們那一雙渴望讀書的眼睛;聽到了老師和家長們的肺腑之言。”接下來,記者就對採訪到的事實作了三段的描寫:孩子的渴望、家長的寄託、教師的心愿。第二種是以訪者為主線進行報導。這在於訪者所組織的活動本身就有新聞性,或只有通過訪者才能使有價值事實得到報導。如1992年8月18日人民日報刊發的《研修在日本——中國農業研修團訪日散記》。它就著重地介紹研修團在訪日過程中發生的一些有趣事實。這裡也不妨摘其開頭一段:據說“研修”這個詞是日本創造的漢字詞,意思大抵相當於中文的“培訓”。近年來,隨著中日兩國交流的發展,這個詞在中國出現。但是這個詞在中日兩國都摻入了一些不是本義的含義。然而,今年7月由日中文化交流財團邀請的“中國農業職業技術培訓與管理研修團”為“研修”正了名。

③觀賞式散記。這是作者就外出遊覽或採訪對所見所聞到的有價值的事實寫成的報導。它常常是作者的意外所得,也並非是主產品。一個作者經常有外出遊覽的機會,這是采寫觀覽式散記的好時機。其實,即使外出採訪,在寫好新聞主產品的同時,不妨寫些此類散記。觀覽式散記所涉及的事實是最有趣、人們最需要了解的。這樣的事實對一個外地到來的人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有興趣去了解。作者來到這樣的地方采寫這種散記自然不是為難的事。當然作為作者不能像一般的遊客那樣看事物,而要儘可能多地發現一般人難於發現的有趣事實告訴客群,這樣的散記才有生命力。《新加坡一日游》(人民日報·1992.12.26)一開頭就吸住人:中國遊客在新加坡逗留24小時,無須簽證,這給了我一次一日游的機會。接下來的每一段反映的事實都是我國人有興趣了解的:

抵機場後,見到了第一條標語是:“謝您不抽菸”。它提醒剛踏進這塊土地的遊客,這是一個嚴禁在公共場所抽菸的國家,給人深刻的印象。

我在金禧大酒店住了一宿,感覺頗多。一般飯店都在客房門內的把手上掛一塊紙牌,一面寫著“請即打掃”,另一面寫著“請勿打擾”,旅客酌情將牌掛在門外的把手上。在金禧大酒店,我見到的是兩個開關,一個管“請即打掃”,一個管“請勿打擾”,按一下開關,門外相應的紅燈便會發亮。

天剛亮,一起身就見到從門外塞進來一疊報紙,原來是《南洋·星洲聯合早報》,68版,什麼時候國內也辦上幾份早報,使人一睜眼便得到一大堆信息。

書籍推薦

《我想跟你走》——劉若英

《一直在戀愛,一直在旅行》——婁楊

《有一種疼,微微》——菊開那夜

《舊時月色》——董橋

《十七樓的幻想》——黃磊

《巴黎,你在左岸還是右岸》——張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