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部

政治部

政治機關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人民解放軍中管理黨的工作和政治工作的領導機關。團和相當於團的單位設政治處,師以上部隊和相當於師以上的單位設政治部。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是在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中央軍事委員會領導下,負責管理全軍黨的工作和組織全軍進行政治工作的最高統率機關。它始建於土地革命戰爭,1931年2月17日,即成立了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總政治部。其後,為適應人民軍隊的發展壯大和戰爭形勢的需要,在各個歷史時期採用不同的組織形式和機構名稱。至解放戰爭時期,先後擔任過總政治部主任的有毛澤東、周以栗、王稼祥、秦邦憲等人。

概述

中國共產黨在中國人民解放軍中管理黨的工作和政治工作的領導機關。團和相當於團的單位設政治處,師以上部隊和相當於師以上的單位設政治部。中國共產黨在中國人民解放軍中管理黨的工作和政治工作的領導機關。團和相當於團的單位設政治處,師以上部隊和相當於師以上的單位設政治部。

政治機關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人民解放軍中管理黨的工作和政治工作的領導機關。
團和相當於團的單位設政治處,師以上部隊和相當於師以上的單位設政治部。

全軍最高政治機關是總政治部。政治機關通常設組織、幹部、宣傳、保衛、文化、民眾工作、聯絡工作等業務部門或相應的工作人員。
中國解放軍四大部門是總參謀部、總政治部、總後勤部和總裝備部。
政治部主任,政治部主任協助政委工作。政治部主任是隸屬同級政委的政治機關的首長,是政委的辦事機構的領導,對政委負責,最低的是團政治處主任,最高的是大軍區政治部主任,在中央軍委直屬的叫總政治部,統一領導全軍政治工作。
政治部主任相當於所在單位軍事、政治主官副職,也就是說團政治處主任是副團職、旅政治部主任是正團職、師政治部主任是副師職、軍政治部主任是副均質、大軍區政治部主任是副大軍區職。

總政治部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是在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中央軍事委員會領導下,負責管理全軍黨的工作和組織全軍進行政治工作的最高統率機關。它始建於土地革命戰爭,1931年2月17日,即成立了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總政治部。其後,為適應人民軍隊的發展壯大和戰爭形勢的需要,在各個歷史時期採用不同的組織形式和機構名稱。至解放戰爭時期,先後任過總政治部主任的有:毛澤東周以栗王稼祥博古秦邦憲)、任弼時劉少奇(兼)。

總政歷史

成立初期

新中國成立後,總政治部的正規化機制才逐步地完善。毛澤東在建國之初指示:政治工作是我軍的生命線。總政治部基本任務是:按照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的決議和指示,確定全軍政治工作的方針和任務,指導全軍各級政治機關、黨團組織和政治工作人員實施黨的工作和政治工作,保證黨中央和中央軍委的路線、方針、政策、指示在軍隊的貫徹執行,保證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保證全軍在思想上、政治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不斷提高部隊的戰鬥力,保證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賦予軍隊的各項任務的圓滿完成。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至1950年4月,總政治部主任由中央軍委副主席劉少奇兼任,傅鍾任副主任。1950年4月,新組建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總政治部,羅榮桓任總政治部主任,傅鍾、蕭華任總政治部副主任。總政治部下設:組織部、宣傳部、保衛部、文化部、青年部和秘書長系統,以後增設聯絡部。1951年12月29日,中央軍委決定將各級政治機關組織部門管理的幹部工作分出來,成立獨立的政治幹部部門,總政治部即增設政治幹部管理部,負責政工幹部的管理,後轉歸總幹部部。1953年4月,甘泗淇任副主任。1954年9月28日,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成立後,將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總政治部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1954年10月,羅榮桓被任命為總政治部主任,傅鍾、譚政、蕭華、甘泗淇任副主任。1956年12月譚政任總政治部主任,蕭華、傅鍾、甘泗淇為副主任。1957年10月劉志堅為副主任。根據中央軍委1956年底做出的裁減軍隊數量,提高質量的決定精神,1957至1958年,中央軍委先後撤銷了總幹部部(即總幹部管理部)、武裝力量監察部等部門,將幹部工作和政治監察工作劃歸總政治部,青年部和組織部合併,文化部和宣傳部合併,經過整編調整後,總政治部的下轄機構為9個部門:組織部、幹部部、宣傳部、保衛部、聯絡部、民眾工作部和軍事檢察院、軍事法院以及秘書長系統。

1960年,林彪主持召開的軍委擴大會議,錯誤地批判總政治部主任譚政,1961年1月,譚政被撤銷總政治部主任職務,羅榮桓復任總政治部主任,蕭華、譚政、劉志堅、徐立清、梁必業、甘泗淇、傅鍾為副主任。1962年,總政治部整編,將青年部從組織部分出。將文化部從宣傳部分出,並增設國防科學工作部和直工部、管理局。1963年12月,總政治部主任羅榮桓逝世。1964年9月,蕭華任總政治部主任。1966年6月15日,任命袁子欽為副主任。1966年6月23日,林彪以莫須有的罪名撤了總政治部副主任梁必業的職。

“文化大革命”時期遭受的破壞

“文化大革命”中,總政治部受到嚴重破壞。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出於篡軍、反黨奪權的陰謀需要,以種種罪名打倒了總政主任蕭華和副主任劉志堅、徐立清、傅鍾、袁子欽等,1967年6月,劉西元任副主任。同年7月25日,林彪和江青一夥提出“徹底砸爛總政閻王殿”後,總政治部主任、副主任等領導幹部都被關押、批鬥和審查,總政治部機關陷於癱瘓。11月,軍委辦事組政工組,取代了總政治部領導。1968年10月,對總政治部實行軍事管制。1969年10月,開始重新組建總政治部。10月10日,黃志勇、田維新任總政治部副主任。12月,總政治部恢復辦公,李德生任總政治部主任。總政治部機構設組織部、幹部部、宣傳部、保衛部、群工部和辦公室,幹部人數不到200人,任務是負責公文的承辦批轉工作,從而大大降低了總政治部的領導地位,削弱了其領導職能,使全軍的政治工作受到嚴重損害。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團後,1972年7月,與林彪事件有牽連的總政治部副主任黃志勇被隔離審查。1973年12月22日,中央軍委發布8大軍區司令員對調的命令,總政治部主任兼北京軍區司令員李德生被調任瀋陽軍區司令員。1974年1月14日,魏伯亭任總政治部副主任。12月20日,梁必業任副主任。1975年1月5日,張春橋任總政治部主任,副主任為梁必業、田維新、魏伯亭。同年6~7月,葉劍英、鄧小平主持召開軍委擴大會議,確定以“軍隊整頓”、“要準備打仗”作為一個時期的中心工作。根據會議的精神,對總政治部領導班子進行了調整。8月30日,任命徐立清、黃玉昆為總政治部副主任,同時魏伯亭調任成都軍區副政委。總政治部的機構作了調整,將宣傳部分編為宣傳部和文化部,將民眾工作部分編為民眾工作部和聯絡部,機關編制人數也有了增加。但由於江青反革命集團的干擾破壞,總政治部的職能和作用仍沒有得到恢復。

1976年10月6日,張春橋系江青反革命集團主要成員,中共中央政治局對張春橋實行隔離審查。1977年8月29日,韋國清任總政治部主任,梁必業、徐立清、傅鍾、黃玉昆任副主任。9月21日,增補顏金生為副主任。同年,總政治部增設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法院和軍事檢察院。1978年10月5日,增補朱雲謙為副主任。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總政治部得到了恢復和發展。總政治部根據中央軍委的決定調整了機構:設組織部、幹部部、宣傳部、文化部、保衛部、聯絡部、群工部、軍事檢察院、軍事法院和辦公廳、直政部、管理局。1980年1月11日,中央軍委任命韋國清為總政治部主任,梁必業、甘渭漢、傅鍾、黃玉昆、顏金生、朱雲謙、史進前、華楠為總政治部副主任。同時徐立清調任成都軍區政委。1982年,總政治部的機構又作了精簡,總政領導班子再次進行調整,總政辦公廳改為總政辦公室。1982年9月,余秋里任總政治部主任,免去韋國清總政治部主任職務。同年12月任命甘渭漢、黃玉昆、顏金生、朱雲謙、華楠為總政治部副主任,免去梁必業、史進前副主任職務。1985年,將總政管理局和直政部合併為直工部,總政辦公室改為總政辦公廳。3月9日,總政治部領導班子又一次進行調整,余秋里任主任,周克玉、朱雲謙,周文元為副主任,免去甘渭漢、顏金生、華楠副主任職務。顏金生後任軍委紀律檢查委員會副書記。同年10月8日,郭林祥任總政副主任。1987年11月,中央軍委任命楊白冰為總政治部主任,免去余秋里總政治部主任、朱雲謙副主任的職務。1989年11月,任命于永波為副主任。1990年4月,周克玉調任總後勤部政委,任命李繼耐為總政副主任,免去郭林祥總政副主任職務。1992年10月,中央軍委任命于永波為總政治部主任,免去楊白冰總政治主任,周文元、李繼耐副主任職務;王瑞林任副主任。1993年12月,周子玉任副主任。1995年7月,唐天標任副主任。1996年11月,袁守芳任副主任。1998年12月,張樹田任副主任。1999年9月,徐才厚任副主任。2002年11月,徐才厚任總政治部主任,免去于永波主任職務,免去王瑞林副主任職務。2004年9月,李繼耐任總政治部主任,免去徐才厚總政治部主任職務。

改革開放以後新氣象

80年代以來,總政治部機關進行了多次調整改革,撤併了相近部門和重疊機構,減少了人員,使機構更加精幹,工作效率進一步提高。總政治部機關設有辦公廳、組織部、幹部部、宣傳部、保衛部、文化部、民眾工作部、聯絡部、老幹部局、軍事法院、軍事檢察院和直工部等12個部門。軍事法院和軍事檢察院是國家設在軍隊的審判機關和法律監督機關,除在總政治部的領導下進行工作外,還分別接受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的領導。總政治部的直屬單位有解放軍報社、解放軍藝術學院、軍事博物館、八一電影製片廠、解放軍出版社、解放軍畫報社、解放軍文藝社、解放軍歌舞團、歌劇團、話劇團、解放軍八一體工大隊、軍樂團,以及新華社解放軍分社、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軍事部中央電視台軍事部等。新華社解放軍分社、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軍事部和中央電視台軍事部是總政治部的派出機關,屬軍事宣傳機構,分別接受新華社、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央電視台和總政治部的雙重領導。

總政治部自建立以來,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發展壯大,為奪取革命戰爭的勝利,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在部隊中的貫徹落實,保證全軍與黨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保持高度一致,保證軍隊政治合格和戰鬥力的提高等,做出了重大貢獻。

政治部成立後歷任主任

魯易魯易

1、魯易(1930年8月,中央軍委總政治部主任)
魯易原名其昌,字惠孫,號繩武。江西黎川人。幼時隨父旅居湖南常德,畢業於常德高中,後赴日本留學。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後回國,參加反帝反封建鬥爭。1920年赴法國勤工儉學。1921年回國,在海南瓊山第6師範任教,兼任《瓊州旬報》編輯。192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參加組建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瓊岩地方組織。1924年到中共廣東區委工作。1925年初調黃埔軍校任政治部秘書。9月,兼任黃埔軍校籌備校史委員會編纂員。10月,政治部改組,任少將副主任,主持部務。1926年1月,調任國民革命軍第1軍第3師少將黨代表兼政治部主任;5月,任中共廣東區委秘書兼高級政治訓練班秘書,協助周恩來領導軍事工作,同年下半年,赴蘇聯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1928年回國,任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秘書。1930年8月,任中央軍委總政治部主任。1931年任湘鄂西革命軍事委員會政治部主任,同年底兼任中國工農紅軍軍事政治學校第2分校政治部主任。1932年初,兼任紅3軍政治部主任紅3軍前委委員會負責人等職。1932年6月,國民黨對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發動第四次“圍剿”,率紅7師及進方武裝留根據地堅持戰鬥。因敵眾我寡,部隊遭到嚴重損失,在戰鬥中,被敵逮捕,10月4日,在仙桃鎮慘遭殺害。

毛澤東毛澤東

2、毛澤東(1931年2月,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兼總政治部主任)
毛澤東,湖南湘潭人。1893年12月26日生於一個農民家庭。辛亥革命爆發後在起義的新軍中當了半年兵。1914~1918年,在湖南第一師範學校求學時與蔡和森等組織革命團體新民學會。五四運動前後接觸和接受馬克思主義,1920年,在湖南創建共產主義組織。1921年7月,出席中國共產黨建黨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後任中共湘區委員會書記,領導長沙、安源等地工人運動。1924年國共合作後,在國民黨第一、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都當選為候補中央執行委員,曾在廣州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代理部長,主編《政治周報》。在1927年8月中共中央緊急會議上,被選為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會後,到湖南、江西邊界領導秋收起義。接著率起義部隊上井岡山,發動土地革命,創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1928年,同朱德領導的起義部隊會師,成立工農革命軍(不久改稱紅軍)第四軍,他任黨代表、前敵委員會書記,朱德任軍長。從1930年底起,同朱德領導紅一方面軍戰勝了國民黨軍隊的多次“圍剿”。以王明為代表的“左”傾路線領導集團進入中央革命根據地以後,將毛澤東排斥於黨和紅軍的領導之外,他們執行不同的戰略和政策,導致第五次反“圍剿”戰爭失敗。1934年10月,參加紅一方面軍長征。長征途中,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貴州召開擴大會議(即遵義會議),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新的中央領導。抗日戰爭開始後,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共中央堅持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原則,努力發動民眾,開展敵後游擊戰爭,建立了許多大塊的抗日根據地。1943年3月,被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主席。1945年,主持召開中共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作《論聯合政府》的報告。毛澤東思想在這次大會上被確定為中共的指導思想。他從七屆一中全會起至1976年逝世為止,一直擔任中共中央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當選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954年,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任主席,任職到1959年。

周以栗周以栗

3、周以栗(1931年,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總政治部代主任)
周以栗,1897年10月生,湖南長沙人。長沙師範學校畢業,曾在周南女校等當教師。期間,周以栗認識了徐特立、何叔衡等,並通過他們認識了毛澤東,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1924年,周以栗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5年春,周以栗任國共合作的國民黨湖南省黨部第一屆執行委員、省黨部中共黨團書記。1926年,周以栗任國民黨湖南省黨部組織部秘書、青年部部長,參與組織領導了轟轟烈烈的湖南農民運動。1927年初,根據黨組織的指示,到武漢籌辦國民黨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後任農講所教務主任。大革命失敗後,周以栗任中共河南省委書記。1928年4月15日,周以栗在開封被捕。1930年1月,經黨組織營救,周以栗獲釋出獄。出獄後,周以栗任中共中央長江局軍事部長,1930年9月到中央革命根據地,先後任紅一方面軍總前委委員、總政治部主任,參加了中央革命根據地第一、二次反“圍剿”鬥爭。1931年6月,周以栗被增補為蘇區中央局委員,擔任中共閩贛邊界工委書記。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第一次全國工農兵代表大會在江西瑞金召開,周以栗被選為中央執行委員,並擔任臨時中央政府內務人民委員。同時,他還兼任紅軍總前委組織部長,紅軍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政治部主任,臨時中央政府機關報《紅色中華》主筆等職。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長征,周以栗因病不能隨大部隊行動,黨組織決定安排他去上海治病。11月,在轉移途中被國民黨軍包圍,突圍時壯烈犧牲,年37歲。

王稼祥王稼祥

4、王稼祥(1931年11月,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總政治部主任)
王稼祥,1906年生,安徽涇縣人。1925年加入共青團。1928年轉入中國共產黨。1931年春進入中央革命根據地,先後擔任中共蘇區中央局委員,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外交人民委員,紅軍總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十八集團軍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城市工作部部長,宣傳部代理部長。1934年後被增補為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委員。建國後,歷任中國首任駐蘇聯大使,外交部副部長。1951年起任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部長。1956年在中共第八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文革”中遭到迫害。是中共第六屆政治局委員,第七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八、十屆中央委員,第四屆全國政協常委。 1974年1月25日在北京逝世。

賀昌賀昌

5、賀昌(1932年6月,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代主任)
賀昌,原名賀穎,又名其穎,表字伯聰。1906年1月19日出生於山西省柳林縣柳林鎮(原屬離石縣)一個士紳家庭。1913年至1918年,賀昌在柳林鎮國小讀書。1918年,賀昌考入離石縣立高級國小(今賀昌中學的前身)讀書。1920年春,賀昌隨父來到太原,考入山西省立第一中學讀書。1921年5月1日,以“喚醒勞工,改造社會”為宗旨的太原社會主義青年團宣告成立,王振翼、賀昌先後成為團組織的負責人。1921年底,團組織負責人王振翼離開山西赴北京工作,賀昌成為太原團組織的負責人。1922年9月,太原團組織由成立初期的8人發展到41人,建立了7個團支部,根據團章規定,選舉成立了社會主義青年團太原地方執行委員會,年僅17歲的賀昌被推選為太原團地委書記。1923年7月,賀昌由團轉黨。在太原團組織的發動和領導下,山西工人運動逐步興起,賀昌成為領導山西工人運動的先驅。1922年5月和9月,在賀昌的領導下,太原大國民印刷廠和製革廠工人先後舉行了罷工鬥爭,成為山西工人運動的開端。1923年秋,團中央調賀昌到上海團中央工作,先後擔任團中央委員、常委、團中央工農部長、共青團湖北省委書記、團中央勞動部長、南方局宣傳部長、北方局書記、順直省委書記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政治委員、紅三軍團政治部主任、紅軍總政治部副主任(王稼祥生病期間代理總政治部主任)。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經軍長征後,賀昌奉命留在中央革命根據地,與項英、陳毅等人組成中共中央分局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辦事處,擔任中央分局委員、軍區政治部主任等職,繼續在南方革命根據地領導紅軍和游擊隊堅持鬥爭。1935年3月10日,賀昌在率領部隊突圍時,於江西會昌河畔遭敵人伏擊,壯烈犧牲。
6、王稼祥(1934年2月,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兼總政治部主任)
(已介紹,略)

顧作霖顧作霖

7、顧作霖(1934年2月,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總政治部代主任)
顧作霖,原名冬榮,1908年1月出生於江蘇嘉定(現為上海市嘉定縣徐行鎮顧家涇角)。1922年夏,考取南京東南大學附中。1925年8月,他回到上海考入暨南大學,後轉入中國共產黨開辦的上海大學,選讀社會學系。這年冬,他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6年初,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後任楊樹浦部委書記、共青團上海滬東區委書記、浦東區委書記、江蘇省委組織部部長等職。同年11月,任中共江浙區職工運動委員會委員。1927年4月,蔣介石發動了反革命政變,顧作霖根據黨的指示,轉入地下,堅持鬥爭。不久,擔任共青團江蘇省委書記。同年8月,中共中央派他赴山東,任中共山東省委委員、共青團山東省委書記。1928年5月,顧作霖被選為中共山東省委常委。後被選為共青團中央委員。1929年4月,顧作霖調任中共江蘇省委委員、共青團江蘇省委書記。後任共青團湖北省委書記、團中央組織部長。1930年7月,中共中央長江局成立,顧作霖是長江局領導成員之一,曾在中共中央軍委特科工作。不久,他奉命參加中共六屆四中全會。1931年3月,進入中央革命根據地後,任中共蘇區中央局委員,共青團中央書記兼共青團蘇區中央局書記、列寧團校校長。1933年4月,顧作霖任中共閩贛省委書記。1934年當選為中共中央委員、政治局委員。1934年1月,在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上當選為第二屆蘇維埃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會後,任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代理主任(因主任王稼祥負傷未愈),兼紅軍第一方面軍野戰政治部主任。在廣昌決戰最激烈的時刻,他協助博古、朱德等親臨第一線指揮,突然心臟劇痛,吐血不止,不省人事。朱德總司令立即派人將他送到紅軍醫院,搶救無效,於1934年5月28日在江西瑞金去世。時年26歲。

李富春李富春

8、李富春(1934年5月,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總政治部代主任)
李富春,1900年 5月生於湖南省長沙。1917年畢業於長沙長郡中學。1919年10月赴法國勤工儉學。1922年加入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後改稱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旅歐支部),1923年轉入中國共產黨。曾是中共旅歐組織領導人之一。1925年 1月轉赴蘇聯莫斯科,入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學習。1925年 8月回國,在廣州任中共廣東區委軍委委員、國民革命軍第2軍副黨代表兼政治部主任。同年冬,在廣州政治講習班任理事兼班主任,主持訓練政治工作幹部。1926年參加北伐戰爭,曾任中共南昌地委兼江西區委書記。後到武漢擔任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政治教官。大革命失敗後,歷任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部長、代理書記,中共上海法南區委書記,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部長、代理書記。1931年3月赴上海,曾在中共中央軍委工作。同年底進入中央革命根據地,任中共江西省委書記兼江西軍區政治委員,參加了第四、第五次反“圍剿”鬥爭。1934年,當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在中共六屆五中全會上被增選為候補中央委員,曾任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副主任、代主任,參加了長征。1935年1月出席在遵義會議後任紅軍總政治部副主任,第3軍團政治委員,陝甘支隊第2縱隊政治委員等職。到達陝北後,任地方工作委員會副主任。鏇又參加西征戰役,任中共陝甘寧省委書記。1937年春,任中共中央秘書長。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共中央組織部副部長、財政經濟部部長、辦公廳主任等職。1945年6月被選為中共第七屆中央委員。抗日戰爭勝利後被派往東北,任中共中央西滿分局書記、西滿軍區政治委員。後任中共中央東北局常務委員、副書記,東北軍區副政治委員,東北人民政府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重工業部部長,國家計畫委員會副主任、主任。1954年9月起任國務院副總理。中共第八屆中央委員、政治局委員,1958年被增選為書記處書記,1966年被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在中共第九、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中央委員。1975年1月9日在北京病逝。

秦邦憲秦邦憲

9、秦邦憲(1935年6月,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總政治部代主任)
秦邦憲(博古)1907年生,乳名長林,字則民。江蘇無錫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國民黨上海市黨部宣傳幹事。1926年赴蘇聯,入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30年5月回國,先後在全國總工會宣傳部、上海工聯宣傳部工作,編輯《勞動報》、《工人小報》。1931年1月任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中央宣傳部長,4月改任青年團中央書記。9月,中共臨時中央在上海組成,他是主要負責人。1933年初進入中央革命根據地,5月增補為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1934年1月在中國共產黨六屆五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1935年1月遵義會議後,被取消中共中央總負責人職務,任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代理主任。10月隨中央紅軍到達陝北,任蘇維埃中央政府西北辦事處主席。1936年12月西安事變發生後,作為中共中央代表到西安,協助周恩來與蔣介石進行談判,對於和平解決西安事變和促進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作出了積極的貢獻。1937年1月新華通訊社建立,被任命為第一任社長。不久任中共中央組織部長。抗日戰爭爆發後,曾任中共駐南京代表,前往南京、武漢、重慶等地參加國共談判。1938年任中共中央長江局委員兼組織部長。後長江局撤銷,成立南方局,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委員兼組織部長。1940年底返回延安,繼續任新華通訊社社長。1941年創辦《解放日報》,任社長,為黨的新聞事業和解放區新聞機構的建設作了大量的工作。在延安整風期間和中共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對自己過去的錯誤誠懇地作了自我檢查。1945年6月,當選為七大中央委員。1946年2月作為中共代表去重慶參加政治協商會議憲章審議小組的工作。同年4月8日,從重慶返回延安的途中,因飛機失事遇難於山西興縣黑茶山。

陳昌浩陳昌浩

10、陳昌浩(1935年7月,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主任)
陳昌浩,1906年生,湖北武漢人。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翌年赴蘇聯入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30年11月回國後,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委員兼共青團中央鄂豫皖分局書記、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政治委員、第四方面軍政治委員。1932年10月,參與指揮方面軍主力由鄂豫皖蘇區向西轉移。後任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第四方面軍(兼西北軍區)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參與創建川陝蘇區,同徐向前等指揮反“三路圍攻”、反“六路圍攻”。1934年1月在中共六屆五中全會上增選為候補中央委員,同年被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1935年5月參加長征。第一方面軍與第四方面軍會師後,兼任紅軍前敵總指揮部政治委員、工農紅軍總政治部主任。曾獲金質紅星獎章。1936年11月任西路軍軍政委員會主席。同年12月為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1937年3月西路軍失敗後,轉赴延安。1939年8月去蘇聯。1952年回國後,任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史達林著作編譯局副局長等職。1967年7月30日卒於北京。
11、王稼祥(1935年12月,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總政治部主任)
(已介紹,略)

任弼時任弼時

12、任弼時(1937年8月,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總政治部主任)
任弼時,原名任培國,湖南湘陰(今屬汨羅市)人,1904年4月30日生。1920年8月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2年初加入中國共產黨。1925年7月任團中央總書記。1927年5月在中共五大上當選為中央委員。國共合作破裂後,1927年8月7日出席在漢口召開的中共中央緊急會議,積極主張土地革命,當選為中共臨時中央政治局委員。1928年在中共六大上繼續當選為中央委員。1931年在中共六屆四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1935年11月與賀龍率紅二、紅六軍團長征,長征中堅定地擁護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共中央,同張國燾的分裂行為作鬥爭,力促紅軍三大主力勝利會師。抗日戰爭爆發後,任中共中央軍委華北分會委員、八路軍政治部主任,和朱德、彭德懷等率八路軍開赴山西前線抗戰。1938年3月,代表中共中央赴莫斯科向共產國際系統地匯報中國抗戰形勢與中國共產黨的工作和任務,闡明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取得了共產國際的理解和支持。1940年3月回國後參加中共中央書記處工作。1941年9月任中共中央秘書長,協助毛澤東領導整風和大生產運動,並受中央委託主持《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的起草工作。1943年3月與毛澤東、劉少奇組成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共中央書記處。1945年在中共七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1946年後,和毛澤東、周恩來一起轉戰南北,協助毛澤東指揮全國解放戰爭,制定中國共產黨的土地政策和開展土地改革工作。1949年初,指導建立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被推選為團中央名譽主席。1950年10月27日在北京逝世,終年46歲。
13、任弼時(1937年8月,中國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總部總政治部主任)
(已介紹,略)
14、王稼祥(1938年8月,軍委總政治部主任兼八路軍政治部主任。王稼祥赴蘇後,毛澤東兼代主任,主持工作。王稼祥回國後,繼續任政治部主任)
已介紹,略)

劉少奇劉少奇

15、劉少奇(1945年8月,中央軍委副主席兼總政治部主任)
劉少奇,1898年生,湖南寧鄉人。1920年參加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1年赴蘇聯莫斯科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學習,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2年回國,被派往江西安源煤礦開展工人運動,同年9月參與組織領導了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後任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代主任、主任。1925年5月,在第二次全國勞動大會上當選為中華全國總工會副委員長,在廣州和上海參與領導了五卅運動省港大罷工。1926年10月,任湖北省總工會組織部長兼秘書長。1927年5月,在中共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中央委員。大革命失敗後,1928年6月任中共中央駐順直省委特派員,並參加省委領導工作。1929年6月,任中共滿洲省委書記。1930年夏赴莫斯科出席赤色職工國際第五次代表大會,被選為執行局委員。1931年1月在中共六屆四中全會上被選為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同年秋回國,任臨時中央職工部部長、全國總工會黨團書記。1932年冬進入中央革命根據地,領導革命根據地的工人運動。1934年春,任中共福建省委書記。同年10月參加長征,先後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八、第五軍團政治委員和第三軍團政治部主任。1936年春任中央代表,前往天津指導中共中央北方局工作,後任中共中央北方局書記。1938年11月,任中共中央中原局書記。1941年1月皖南事變後,任新四軍政治委員和中共中央華中局書記。1942年底回到延安。1943年3月任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軍委副主席。1945年8月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兼總政治部主任。在中共七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和書記處書記。抗日戰爭勝利後,在毛澤東赴重慶與蔣介石談判期間,代理中共中央主席職務。1947年3月任中共中央工作委員會書記。1949年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1954年9月在第一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當選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在中共八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共中央副主席。1959年4月,在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國防委員會主席。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受到錯誤的批判,遭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政治誣陷和人身摧殘,並被開除黨籍。此後,被長期非法關押,於1969年11月12日病逝於河南開封。1980年2月,中共第十一屆五中全會作出決議,為他恢復了名譽。

羅榮桓羅榮桓

16、羅榮桓(1950年4月,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總政治部主任)
羅榮桓,1902年生,湖南省衡山(今衡東)縣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同年轉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9月參加了湘贛邊界秋收起義。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歷任工農革命軍第一軍一師一團特務連黨代表,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十一師三十一團營黨代表,第二縱隊黨代表,紅四軍政治委員,紅一軍團政治部主任,江西軍區政治部主任,紅軍總政治部巡視員、動員部部長,紅八軍團政治部主任,紅一軍團政治部副主任,紅軍大學一科政治委員,中國工農紅軍後方政治部主任。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歷任八路軍一一五師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員,山東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共中央山東分局書記。解放戰爭時期,歷任東北民主聯軍副政治委員,東北軍區副政治委員,東北野戰軍政治委員,第四野戰軍第一政治委員,中共中央華中局第二書記,華中軍區、中南軍區第一政治委員。建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檢察署檢察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兼總幹部管理部部長,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 第一、二屆國防委員會副主席,第一、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共第七屆中央委員、第八屆中央政治局委員。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1963年12月16日逝世,終年61歲。
17、羅榮桓(1954年10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
(已介紹,略)

譚政譚政

18、譚政(1956年12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
譚政,1907年生,原名譚世銘。湖南省湘鄉縣人。一九二七年在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特務營任文書、書記。參加了湘贛邊界秋收起義。一九二七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三十一團秘書,紅四軍軍委秘書長、軍政治部訓練部部長,紅十二軍政治部主任,紅一軍團第一師政治部主任、師政治委員,紅一軍團政治部組織部部長。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後方政治部主任,總政治部副主任,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民主聯軍政治部主任,第四野戰軍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南軍區第三政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國防部副部長,中共中央軍委常委、顧問。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大將軍銜。是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一、二、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第五屆全國人大法制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共產黨第七屆候補中央委員,第八屆中央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1988年逝世。
19、羅榮桓(1961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
(已介紹,略)

蕭華蕭華

20、蕭華(1964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
蕭華,1916年生,江西省興國人。1928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後任共青團興國縣委書記。1930年3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四軍軍委青年委員,連和特務營政治委員,第10師30團政治委員,紅1軍團政治部青年部部長,紅軍總政治部青年部部長,少共國際師政治委員,紅1軍團政治部組織部部長,陝甘支隊第一大隊政治委員,紅一軍團第二師政治委員。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期間,任八路軍115師政治部副主任,343旅政治委員,八路軍東進抗日挺進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魯西軍區政治委員,115師政治部主任兼山東軍區政治部主任。解放戰爭時期,任遼東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共遼東省委書記,南滿軍區副司令員兼副政治委員,東北野戰軍第一兵團政治委員,第四野戰軍特種兵司令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政治委員,總政治部副主任,軍委總幹部部副部長、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軍委副秘書長,軍事科學院第二政治委員,蘭州軍區第一政治委員。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和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是第3屆國防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6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共產黨第8、11、12屆中央委員。1985年8月12日在北京病逝。

李德生李德生

21、李德生(1969年12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
李德生,1916年生,河南光山縣柴山保李家坳(今屬新縣)人,出身貧農。1930年2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一軍(不久改為紅一軍)。1931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2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1933年後,任紅四軍第十二師連指導員1935年參加了紅四方面軍長征,在紅四軍十師任交通隊通信員和黨支部書記、排長。抗日戰爭爆發後,在八路軍第一二九師三八五旅七六九團任徘長。1938年任連長、副營長,曾參加響堂鋪等戰鬥和百團大戰。1943年任營長,同年調至太行軍區第二軍分區,任三十團團長,1945年任第七六九團團長。抗日戰爭勝利後,任晉冀魯豫軍區第三縱隊七旅十九團團長。1946年任晉冀魯豫野戰軍第六縱隊十七旅旅長。參加上黨、邯鄲、魯西南等戰役,繼又隨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1949年2月任第二野戰軍十二軍三十五師師長,參加渡江及西南諸戰役。1951年參加抗美援朝,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師長、副軍長,參加了第五次戰役、上甘嶺戰役和金城反擊戰。曾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國旗勳章和一級自由獨立勳章。1954年回國。1955年任軍長,同年被授予少將軍銜。1958年入高等軍事學院學習,1960年畢業返回部隊。在組織軍事訓練中,總結出“郭興福教學法”,被推廣至解放軍各部隊。1968年任安徽省革命委員會主任、南京軍區副司令員。1969年任中共中央軍委委員,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1971年1月兼任北京軍區司令員,同年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一書記。1973年12月任瀋陽軍區司令員,1977年8月任中共中央軍委委員。1985年11月,任國防大學政委。是中共九屆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十屆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常委和副主席,十一、十二屆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委員。1985年被增選為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委,1987年被選為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委。1988年9月被授予上將軍銜。

張春橋張春橋

22、張春橋(1975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
張春橋,1917年生,山東巨野人。1931年入濟正誼中學(今濟十七中),1933年參加“華蒂社”並開始發表小說、散文等文藝作品,1935年到上海,先後以“狄克”、“何聞”、“子漁”、“李懷之”、“蒲西”、“安得”、“路賓”、“何澤”、“龍山”、“子執”、“吳松”、“齊索”等筆名發表文章,抗戰後回濟南,1938年去延安,參加中國共產黨,曾在《晉察冀日報》、《新石門日報》任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曾任《解放日報》社社長,上海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和市委候補書記等職。1958年發表《破除資產階級法權思想》。1976年發表《中國人要反對洋奴哲學》。文化大革命期間,歷任中央文革小組副組長,中共上海市委第一書記、市革委會主任,南京軍區第一政委,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國務院副總理等職。是中共第九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第十屆中央政治局常委。 1977年7月,中國共產黨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永遠開除其黨籍,撤銷其黨內外一切職務。1980年11月20日至1981年1月5日期間,受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特別法庭的公開審判。1981年1月25日被判處死刑,緩期二年執行,剝奪政治權利終身。1983年1月25日減為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1997年12月減為有期徒刑18年,剝奪政治權利10年。1998年1月保外就醫。2005年4月21日病亡。

韋國清韋國清

23、韋國清(1977年8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
韋國清,1913年生,原名邦寬,壯族,廣西東蘭縣太平鄉弄英村人。1927年參加東蘭農民協會。1928年參加農民自衛軍。1929年12月參加百色起義,隨農軍編入紅七軍,加入共青團。歷任紅七軍第三縱隊宣傳員、第十九師排長、連長。1931年2月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同年7月隨紅七軍進入中央蘇區。1932年選入中國工農紅軍學校學習,後任連長、軍事教員。1934年初,入紅軍大學高級指揮科學習,畢業後,任紅大黨總支書記。1934年10月參加長征,歷任軍委幹部團特科營營長、紅軍大學特科團代理團長、教導師特科團團長。抗日戰爭初期,歷任八路軍總部隨營學校校長,抗大第一分校訓練部長、副校長兼教育長。1940年起,任八路軍山東縱隊隴海南進支隊政委、新四軍旅政委,旅長兼軍分區司令員和地委書記,第四師副師長。抗戰勝利後,歷任新四軍兼山東野戰軍第二縱隊副司令,軍調部徐州小組中共代表、山東野戰軍二縱司令兼政委、華東野戰軍二縱司令兼政委、蘇北兵團司令員兼前委書記、第三野戰軍十兵團政委兼兵團黨委書記等職。新中國成立前夕,歷任蘇州市軍管會主任,中共蘇州市委書記兼市長,福州市軍管會主任,中共福州市委書記兼市長,福建省委組織部長等職。1950年應越南民主共和國邀請,率軍事顧問團赴越,幫助越南人民軍進行抗法戰爭,曾參加指揮奠邊府等重大戰役。1955年被任命為廣西省省長、中共廣西省委副書記。同年被授予上將軍銜。1958年起任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主席、中共廣西區委書記處書記、第二書記、第一書記,中南局第二書記。1962年被選為廣西政協主席。1964年兼任廣西軍區第一政委。1973年任廣州軍區第一政委。1976年任中共廣東省委第一書記,廣東省革命委員會主任。1977年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軍委常委,副秘書長。為中共第八屆候補中央委員、中央委員,第九至十二屆中央委員,第十至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第四至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第四、五屆全國政協副主席;第一至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1988年7月被授予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1989年6月14日在北京病逝。

余秋里余秋里

24、余秋里(1982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
余秋里,1914年生,江西省吉安縣人,出身貧苦農民家庭。1929年10月,參加農民暴動,隨即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儒林赤衛大隊。同年12月,參加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1年5月,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土地革命時期,歷任赤衛大隊戰士、分隊長、中隊長,湘贛省蘇維埃政府工農檢查委員會委員,紅軍學校第四分校連指導員,紅軍第二軍團團政治委員。1935年9月參加紅二、六軍團長征,在一次激烈的戰鬥中失去一隻胳膊,後被譽為“獨臂將軍”。1936年11月,入中國抗日紅軍大學學習。抗日戰爭時期,歷任軍委總政治部直屬政治處副主任、組織科科長兼巡視團主任,八路軍第一二O師幹部大隊政治委員、獨立第三支隊政治委員,第三五八旅團政治委員、旅政治部主任。1940年11月,任第三五八旅八團政治委員。解放戰爭時期,歷任第三五八旅政治委員,第一軍第一師政治委員,第一軍副政治委員。青海解放後,兼任青海省軍政委員會副主席、青海軍區副政治委員。1949年12月,任川西區黨委委員、常委。1950年10月,任西南軍政大學副政治委員。不久,任第二高級步兵學校校長兼政治委員。1952年2月起,先後任西南軍區後勤部部長兼政治委員,軍委總財務部第一副部長、部長,總後勤部政治委員。1958年2月,任石油工業部部長、黨組書記。1959年9月兼任大慶石油會戰指揮部工委書記。1964年12月,任國家計畫委員會第一副主任兼秘書長。1975年1月,任國務院副總理兼國家計委主任。1980年3月,任國家能源委員會主任。1982年9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後任中央軍委委員、軍委副秘書長。是中共第九、十、十一、十二屆中央委員,第十一、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委。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1988年7月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1999年2月3日在北京逝世。

楊白冰楊白冰

25、楊白冰(1987年1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
楊白冰,1920年生,曾用名楊尚正,重慶潼南人。 1938年1月參加八路軍,同年3月入黨。曾在陝北公學和抗日軍政大學學習。1939年起歷任八路軍第129師政治部組織部青年幹事,民運部社會調查幹事、民運工作隊隊長,組織部幹部幹事。1943年秋入中共中央黨校學習,次年任第129師延安留守處政治協理員。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冀魯豫軍區政治部組織科科長,中共經扶縣(後改為新縣)縣委組織部部長、經東縣工委書記兼縣游擊大隊政治委員。1948年9月起,任中原軍區暨中原野戰軍政治部組織部組織科科長,第二野戰軍後勤部政治部組織部副部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西南軍區後勤部政治部組織部部長,第2政治幹部學校政治部組織部部長兼幹部部部長、政治部副主任,西南軍區政治部青年部副部長,成都軍區政治部組織部部長。1958年入解放軍政治學院學習。1960年10月任成都軍區政治部副主任。1979年4月起任北京軍區政治部副主任、副政治委員、政治委員。1987年11月任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1988年4月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1989年11月~1992年10月任中共中央軍委秘書長兼總政治部主任。中共第十三屆中央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十三屆五中全會增補),第十四屆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委員。畢業於解放軍政治學院,大學學歷。曾獲三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88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于永波于永波

26、于永波(1992年10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
于永波,1931年生,遼寧復縣(今遼寧瓦房店市)人。生於遼寧復縣(今屬瓦房店)碾信溝村樓溝屯,滿族。1948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7年9月參加東北民主聯軍(1948年1月後改稱東北人民解放軍)南滿獨立師。曾任第四野戰軍團宣傳隊副隊長。1950年參加抗美援朝,在中國人民志願軍任團宣傳幹事,參加了第一至第四次戰役、1951年夏秋防禦戰役1952年春夏鞏固陣地作戰。1952年11月回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某師政治宣傳科科長、團政委、師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廣州軍區司令部辦公室主任、軍政委。1985年起任南京軍區政治部主任。1989年12月任總政治部副主任。1992年10月在中共第十四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1992年10月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1993年3月在全國人大第八屆一次會議上被任命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1993年5月任國務院軍隊轉業幹部安置工作小組副組長。1993年6月任全國打擊走私領導小組副組長。1997年9月在中共第十五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1997年11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選舉委員會副主任。1998年3月在全國人大第九屆一次會議上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是中共第十三至十五屆中央委員;第八、九屆全國人大代表(解放軍)。1988年被授予中將軍銜。1993年6月7日被授予上將軍銜。

徐才厚徐才厚

27、徐才厚(2002年1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
徐才厚,男,漢族,1943年6月生,遼寧瓦房店人,1971年4月入黨,1963年8月入伍,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電子工程系畢業,大學學歷,上將軍銜。1963—1968年,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電子工程系學員。1968—1970年,陸軍第三十九軍農場勞動鍛鍊。1970—1971年,吉林省軍區獨立師三團二營六連當兵鍛鍊。1971—1972年,瀋陽軍區守備第三師炮兵團一營二連副指導員。1972—1982年,吉林省軍區政治部幹部處幹事、副處長(其間:1980—1982年解放軍政治學院培訓班學習)。1982—1983年,吉林省軍區政治部幹部處處長兼離退休辦公室主任。1983—1984年,吉林省軍區政治部副主任。1984—1985年,瀋陽軍區政治部民眾工作部部長。1985—1990年,陸軍第十六集團軍政治部主任。1990—1992年,陸軍第十六集團軍政委。1992—1993年,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助理、主任助理兼解放軍報社社長。1993—1994年,解放軍總政治部副主任兼解放軍報社社長。1994—1996年,解放軍總政治部副主任。1996—1999年,濟南軍區政委、軍區黨委書記。1999—2000年,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解放軍總政治部常務副主任、總政治部黨委副書記。2000—2002年,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解放軍總政治部常務副主任兼中央軍委紀委書記、總政治部黨委副書記。2002—2004年,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總政治部黨委書記。2004—2005年,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現為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

李繼耐李繼耐

28、李繼耐(2004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
李繼耐,1942年生,漢族,山東滕州人,1965年5月入黨,1966年9月參加工作,1967年12月入伍,哈爾濱工業大學工程力學系畢業,大學學歷,上將軍銜。 1961年9月—1966年9月,哈爾濱工業大學工程力學系學生。 1966年9月—1967年12月,留校待分配。 1967年12月—1969年4月,工程兵建築第二五三團二營八連當兵鍛鍊。1969年4月—1970年3月,第二炮兵第八〇七團副排長、組織股幹事。 1970年3月—1970年11月,第二炮兵五十二基地政治部宣傳處幹事。1970年11月—1977年10月,第二炮兵第八一一團宣傳股副股長、副政委。1977年10月—1983年6月,第二炮兵政治部組織部青年科科長、副部長兼青年科科長、副部長兼組織科科長。1983年6月—1985年2月,第二炮兵五十四基地副政委(其間:1983年12月—1985年2月在全軍整黨辦公室工作)。1985年2月—1990年4月,解放軍總政治部幹部部部長。1990年4月—1992年11月,解放軍總政治部副主任(按副大軍區職待遇)。1992年11月—1995年7月,國防科工委副政委。1995年7月—1998年4月,國防科工委政委。1998年4月—2002年11月,解放軍總裝備部政委、黨委副書記。2002年11月—2003年3月,中共中央軍委委員,解放軍總裝備部部長。2003年3月—2004年9月,中共中央軍委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解放軍總裝備部部長。2004年09至今,中共中央軍委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第十四屆中央候補委員,十五屆、十六屆中央委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