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2.0

政府2.0

政府2.0是創新2.0時代的政府形態,通過以移動技術為代表的雲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工具和SNS、社交媒體為代表的社會工具套用,實現以用戶創新、大眾創新、開放創新、協同創新為特徵的作為平台的政府,完成政府形態從生產範式向服務範式的轉變。政府2.0是作為平台的政府、服務導向的政府、開放的政府,致力於以用戶為中心,通過政府、市場、社會的協同與互動塑造公共價值。

創新2.0時代的政府

政府2.0(Government 2.0)是創新2.0時代的政府形態,通過以移動技術為代表的雲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工具和SNS社交媒體為代表的社會工具套用,實現以用戶創新大眾創新開放創新協同創新為特徵的作為平台的政府,完成政府形態從生產範式向服務範式的轉變。政府2.0是作為平台的政府、服務導向的政府、開放的政府,致力於以用戶為中心,通過政府、市場、社會的協同與互動塑造公共價值。

信息通信技術(ICT)的融合與發展改變了知識的獲取、傳承、積累和創造方式,以及以此為基礎的創新活動的形態,並推動了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組織方式與社會形態的深刻變革。在創新民主化進程的推動下,創新正由生產範式向服務範式轉變,以用戶為中心、社會為舞台的面向知識社會、以人為本的下一代創新,即創新2.0正逐步浮現並進一步推動社會形態的深刻變革。創新2.0,伴隨著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浪潮,對傳統的國家主權、政治體制、政府職能、政治過程、政治文化以及包括政治參與、政治決策、行政管理、公共服務在內的所有國家政治行為和社會公共服務帶來了嚴峻挑戰和嶄新機遇。創新2.0時代的政府管理將會呈現怎樣的趨勢,創新2.0時代的政府將向何方演進?

政府2.0概念的提出

創新形態的演進也同樣影響了網際網路形態的演化。蒂姆·奧萊利(TimO′Reilly)充分認識到了信息技術演進引領的創新2.0趨勢,並將這種新的強調開放互動、以用戶為中心的網際網路形態命名為Web2.0,並進而提出政府2.0(Government2.0)這一概念,稱其將成為電子政府下一步的發展趨勢。威廉D.埃格斯在2004年在《政府2.0:通過信息技術來改善教育、削減開支、緩解交通擁堵、增強民主》一書中,提出了“我的政府”的概念,即以市民為中心的政府,政府可以根據公眾不同的需求提供個性化的服務,並將需求者和服務提供者匹配起來。宋剛孟慶國在《政府2.0:創新2.0視野下的政府創新》一文中認為,政府2.0並非傳統意義上的電子政府或者網上政府,而是創新2.0時代的以用戶為中心、服務導向的政府,作為一個整體、開放的平台,與民眾進行直接的互動和溝通,象徵著政府在執行上的一個根本性轉變,從條塊分割、封閉的架構邁向一個開放、協同、合作的架構,將政府為主體的政府行政過程轉變為以社會公眾為主體,政府市場社會三方協同互動的公共價值塑造過程,在這一進程中,技術和社會工具將扮演關鍵性作用。

政府2.0的特徵

創新的實質是價值實現,而創新2.0作為信息技術融合發展的資訊時代、知識社會環境下、以用戶為中心、社會為舞台的大眾創新、開放創新、協同創新,通過多主體、多要素互動、雙螺鏇驅動不斷推動創新湧現,將面向用戶的價值實現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10]。伴隨信息技術的融合發展,資訊時代的政府形態將與工業時代的政府形態有何不同呢?創新2.0視野下的政府2.0以用戶創新、大眾創新、開放創新、共同創新為特徵,將實現作為平台的政府架構,並以此為基礎實現政府、市場、社會多方協同的公共價值塑造,實現從生產範式向服務範式的轉變。政府2.0的特徵內涵可歸納為以下四點。

用戶創新

用戶創新。即指公眾參與政府創新過程。一方面是指用戶參與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產品的全過程,包括公共服務產品的設計、生產、提供及決策的全過程;另一方面,是指用戶體驗,IPv6與物聯網、雲計算等新一代技術的發展所帶來的移動泛在環境,將用戶體驗的層級拉到了三維,實現了虛擬與現實融合的泛在用戶體驗、用戶創新,為以用戶為中心、用戶參與到公共產品的互動體驗設計、公共決策中,不斷的最佳化公共產品與服務提供了嶄新的機遇。

大眾創新

大眾創新。網際網路等新技術的出現,使得我們更方便的獲取、交流、更新知識,BBS部落格微博維基等平台進一步推動知識收集、產生、共享的新模式,也改變了創新的形態,眾包成為當今知識工作領域的一個突出現象。政府2.0的大眾創新通過維基、微博等社會工具為公眾提供創建、分享信息與知識的協作平台,激發大眾的智慧,促進創新的湧現,匯聚群體智慧,為不斷最佳化公共決策提供了新的機遇。

開放創新

開放創新。其一指政府公共服務數據內容、數據標準及相關工具的開放,可以提供公眾查詢、下載、使用政府數據服務,包括數據標準的開放,方便社會對政府數據的使用和共享套用,以及市場、社會資源對數據的進一步深入開發利用,產生社會價值;其二通過新技術的套用,可以用更低的成本、更方便的方式使公眾參與政策制定的過程;其三是政府部門充分利用外部資源,將行業專業服務資源以外包等形式納入到自身的創新服務體系之中。

協同創新

政府的定位是掌舵而非划槳。利用微博、SNS等為代表的web2.0技術,通過電子公務等面向創新2.0的平台搭建不但可推動管理人員間的交流與合作,還可通過平台實現政府、企業及公眾之間的互動、交流、協同,實現電子政務向電子公務的轉變,從政府為主體的政府行政過程轉變為政府、市場、社會三方協同的公共價值塑造過程,實現協同創新。

政府2.0的實質

要實現政府2.0的用戶創新、大眾創新、開放創新及共同創新,必須建立包括制度、文化、設施與環境等構成的創新基礎設施,才能為政府持續創新能力的提升提供堅實的基礎。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平台的架構

平台的架構。按照TimO’Reily所說,平台化是“政府2.0”成功的真正秘訣所在。政府建立用戶創新、大眾創新、開放創新、協同創新的平台,通過以移動技術為代表的雲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工具和SNS、社交媒體為代表的社會工具,提供多主體參與協同以及雲到端、人性化、定製、貼心的服務。創新2.0時代是“雲”“端”結合的時代。用戶端的服務創新作為以人為本的重要體現,將更加移動隨身、個性人性化、定製多樣化,而作為平台的政府所提供的雲服務將無所不在,是所有這些服務提供的基礎。在這個過程中,“雲”是基礎、“端”是靈魂。

生產範式向服務範式的轉變

生產範式向服務範式的轉變。傳統電子政務更多地站在生產者的角度,從部門分工出發,站在專業分治的角度,實現專業化管理。而信息技術發展帶來的服務範式轉變則站在社會公眾的角度,更注重作為用戶的公眾參與以及對公眾的服務,更加注重用戶參與、用戶導向的服務平台設計,從政府為主體的政府管治轉向以協同共治、公共服務為導向的公共價值塑造。創新2.0所預示的從生產範式向服務範式的轉變,正是政府2.0之區別於政府1.0的本質特徵。

政府2.0與電子公務

正如創新2.0所具有的特徵,政府2.0一樣強調用戶的參與、互動協作和開放的平台架構,強調政府、企業、社會多方互動協同。電子公務理論及其概念模型的發展正是政府2.0形態的一個具體體現。下圖即“電子公務”的概念模型,即eGBCP電子公務模式,即用信息化技術來實現以P公共產品與服務(PublicProductsandServices)為內點,G政府(Government)、B企業(Business)、C公眾和社區(Citizenandcommunity)充分互動協同,涵蓋公共管理與服務各方面的完整動態循環系統。該模式利用信息化手段,實現政府、企業、公民(或社區)在生產公共產品過程中的互動和協同。

圍繞公共事務管理,政府、企業、公眾這三個社會組成要素相互制約、影響,這種作用集中體現於該範圍內的公共物品或公共環境,由此四者及其相互間制約形成了一個開放的生態系統,這個系統具有自我完善機制,同時也與外部系統保持良好的溝通,力爭實現全系統的資源配置的最最佳化和效益的最大化,這就是GBCP模式。電子政務的建設出發點是以“政府”本身為主導,eGBCP從另外的角度思考這三者之間的必然聯繫與內在因果,在研究中發現,這三者之間存在著由公共產品驅動的關係,正因為這個公共產品的存在,使得三者之間的信息化相交合,產生共振,從而重組成面向公共服務的電子公務eGBCP。eGBCP電子公務模式通過通訊技術與信息技術的融合以及以移動技術為代表的普適計算技術,充分納入G、B、C、P四個公共事務管理要素的電子公務體系,實現全要素的信息流暢運行的電子公務體系,達到和諧三角的關係。

政府通過以移動技術為代表的普適計算、泛在網路以及web2.0、社交媒體等技術的套用可不斷推動政府服務創新,政府已經從傳統的工業時代集中控制的政府模式轉變成數字時代的公眾可以參與公共事務的新的服務模式,加速了面向公眾的服務創新,實現了由原始的單向知識和信息的傳播到平台互動式交流,從政府職能出發的部門分割的電子政務設計到從服務內容和流程出發的面向服務以用戶為中心的電子公務設計,通過新技術的套用,以更低的成本、更方便的方式使得公眾參與政策制定的過程,公眾可作為公共服務產品的共同生產者,逐步實現知識的積累。

可見,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政府管理中的套用推動了管理與服務形態的轉變,推動了由政府管治為主向以公共服務為主的轉變。創新2.0視野下的政府2.0是以人為本、以服務為導向的政府管理創新模式,其基本特徵是開放(開放的平台,開放的數據)、參與、協作。政府2.0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電子政府或者網上政府,而是一個整體、開放的平台,一個政府、市場、社會共同參與、溝通、互動、協同的平台。

政府2.0與新公共服務理論

新公共服務理論的代表人物羅伯特·登哈特(RobertB.Denhardt)和珍妮特·登哈特(JanetV.Denhardt)認為,新公共服務即“關於治理體系中公共行政官員角色的一系列思想,而且這種治理將公眾置於中心”,也即新公共服務的原則——掌舵而非划槳[13]。從該理論來看,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政府應當為公眾提供服務,公眾參與公共服務的提供可以分擔政府的責任。政府通過搭建平台,讓各利益相關方、公眾廣泛參與到公眾行政過程中去,對行政決策施加影響,對行政過程進行監督,與公共部門開展合作,提高了公共服務部門的行政績效,滿足公民對公共產品的需求。創新2.0時代潮流與新公共服務的浪潮匯聚,推動了政府管理的創新,也即政府2.0的演變。政府2.0,作為平台的政府、服務導向的政府、開放的政府,致力於以用戶為中心,通過政府、市場、社會的協同與互動完成公共價值的塑造過程。

創新2.0與政府2.0和企業2.0

創新2.0不僅是以複雜性科學視角對ICT融合背景下科技創新的重新審視,是一種適應知識社會的,以用戶為中心、以社會實踐為舞台、以大眾創新、共同創新、開放創新為特點的用戶參與的創新形態;從更巨觀的視角看待,它更是知識社會條件下的創新民主化展現。[5]知識社會環境下的科學2.0、技術2.0、管理2.0共同塑造了面向知識社會的創新2.0,重新定義了創新中用戶的角色、套用的價值、協同的內涵和大眾的力量。

Web2.0正是創新2.0形態在網際網路領域的生動體現。信息通信技術的融合與發展,推動了信息共享與知識擴散,帶來了傳統創新模式的改變,創新2.0不同於傳統的創新模式,在具有複雜多變、流體特性的知識社會的社會形態下,每個人都可以是創新的主體,生活、工作在社會中的用戶將真正擁有創新的最終發言權和參與權,傳統意義的實驗室的邊界以及創新活動的邊界也隨之“融化”了。以生產者為中心的創新模式正在向以用戶為中心的創新模式轉變,創新正在經歷從生產範式向服務範式轉變的過程,正在經歷一個民主化的進程。用戶體驗,因為融合了人文和技術的基因,承載了由生產範式向服務範式的轉變,而成為創新2.0的靈魂。

創新2.0強調公眾的參與,倡導利用各種技術手段,讓知識和創新共享和擴散。如果說創新1.0是以生產為導向、以技術為出發點,創新2.0則是以人為本、以服務為導向、以套用和價值實現為核心的創新。在這種視角下,Web2.0實際是創新2.0模式在網際網路領域的典型案例。創新2.0的典型案例還包括開放原始碼、自由軟體以及麻省理工學院提出的微觀裝配實驗室(FabLab)等。開放、參與、協作特徵的政府2.0模式,也正是創新2.0在政府管理領域的創新實踐。創新1.0是以企業、政府為核心為用戶生產市場產品以及公共產品,創新2.0視野下的企業2.0政府2.0則強調以用戶為中心,用戶參與共同創造獨特價值、塑造公共價值。[2]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