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體

社交媒體

社交媒體(Social Media),也稱為社會化媒體、社會性媒體,指允許人們撰寫、分享、評價、討論、相互溝通的網站和技術。所謂社交媒體應該是大批網民自發貢獻,提取,創造新聞諮詢,然後傳播的過程。

定義

社交媒體社交媒體

社交媒體(SocialMedia),也稱為社會化媒體、社會性媒體,指允許人們撰寫、分享、評價、討論、相互溝通的網站和技術。

社交媒體是人們彼此之間用來分享意見、見解、經驗和觀點的工具和平台,現階段主要包括部落格論壇播客等等。近年來,社交媒體在網際網路的沃土上蓬勃發展,爆發出令人眩目的能量。其傳播的信息已成為人們瀏覽網際網路的重要內容,不僅製造了人們社交生活中爭相討論的一個又一個熱門話題,更進而吸引傳統媒體爭相跟進。

根據維基百科的定義,社會性媒體(socialmedia)跟商業媒體(industrialmedia,或者稱為,traditionalmedia:傳統媒體,massmedia:主流媒體,包括,報紙電視電影等等)不同,利用網際網路技術和工具,在人群間分享信息和討論問題,通過不斷的互動和提煉能夠有效地對某個主題達成共識,而且其影響速度、廣度和深度是任何其他媒體所不能比擬的,而且幾乎不用任何花費。
所謂社交媒體應該是大批網民自發貢獻,提取,創造新聞諮詢,然後傳播的過程。有兩點需要強調,一個人數眾多,一個是自發的傳播。如果缺乏這兩點因素的任何一點就不會構成社交媒體的範疇。社交媒體的產生依賴的是WEB2.0的發展,如果網路不賦予網民更多的主動權,社交媒體就失去了民眾基礎和技術支持,失去了根基。如果沒有技術支撐那么多的互動模式,那么多互動的產品,網民的需求只能被壓制無法釋放。如果沒有意識到網民對於互動的,表達自我的強烈願望也不會催生那么多眼花繚亂的技術。社交媒體正是基於民眾基礎和技術支持才得以發展。

解釋

社交媒體示意圖社交媒體示意圖

社會化的網際網路生活已經在一小批網際網路Geek中成熟發展起來,尤其是每天泡在Twitter上的“推客”們,每天孜孜不倦地推送各種新奇好玩的想法,網站,新聞,音樂視頻的連結,這些“推特”(Tweet)訊息被一級一級過濾轉發(RT,ReTweet),迅速傳遍了全球。一個最好的案例就是2009年3月25日上線的陌生人聊天網站,Omegle.com,在Twitter老用戶Veronica的Tweet下,如坐上了火箭,20天達到15萬的日獨立訪問IP 。
可能很多人並不理解Twitter存在的理由,更不理解Google和Facebook為什麼都要收購Twitter,最不可理解的是Twitter創始人EvanWilliams和BizStone拒絕了Google和Facebook的開價(Facebook開價5億美金)!!!(備註,Twitter兩位創始人5年前曾將Blogger賣給谷歌
只有Twitter上的Heavyuser(重度用戶)才能真正理解Twitter對他們生活,工作帶來的影響,這些人才是Socialmedia最早,最資深的一批實踐者,他們中Follower數超過1000的“推客”基本上都有自己的部落格,這部分人不在少數。真正在使用Twitter的推客(而非測試玩家)都知道,Twitter上傳播的訊息主要是推客自己在網上看到的新奇事物或者自己寫的部落格的標題和連結,當然也包括少量的個人突發奇想短語。但是細心的用戶一定會發現,超過1000個Follower的推客一定是有“料”的,如果一個人僅僅是不停地在Twitter上發發牢騷,罵罵鄰居,或者記記流水帳,那么根本沒有人願意Follower他/她。
很多Twitter的Heavyuser同時也Follow了很多其他推客,少則上百,多則成千(一點都不稀奇)。以我為例,我在Twitter上活躍的比較晚,大概是2009年4月15日左右開始活躍起來,還不如我寫了四年的部落格,已經超過了1000多位訂閱讀者。但是就這短短的一個星期,我通過積極的Tweet一些有趣有價值的信息,以及我的部落格內容和思考,快速積累了250多個Followers,同時我也Follow了將近400多個推客,這些人帶給我的就是平均每秒鐘刷新一條Tweet,理論上我是無法全部看完的,只能在空閒的時候走馬觀花掃描一些關鍵字,個別感興趣的點開信息中的TinyURL自己閱讀一番;也可能直接RT一些特別好玩的信息;還有就是重點關注一下回復給我的信息@betashow,絕大部分信息錯過了就錯過了,但是真正有價值或者好玩的信息,一定會被別的朋友反覆RT,直到我看到,所以錯過的也無所謂。
推客們總能在第一時間看到很多最新的報導,從網際網路新奇網站上線到SusuanBoyle一唱成名,再到市政府著火……但是代價也很大,因為推客成癮,需要投入大把的時間來“經營”,很多推客自己也會禁不住抱怨一把“Twitter占據了我們太多時間”,然後呢,繼續Tweet……我們對Twitter是即愛又恨……
像我們這樣的生活在Socialmedia之中的人,除了Twitter,另外普遍都會用的就是Facebook,Linkedin,Wealink,Blog,Flickr,ipai,深受社會化網站和媒體的影響,對其有著切身的體會。
我提到的這些服務都可以籠統地歸類為“社交網路(SNS)”。社交網路對個人而言,是一項“服務”,一項用以跟老朋友互通有無,保持聯繫,拉近距離的網路服務;一項拓展關係網,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的“服務”,這些服務帶領我們進入了數位化的“泛社交時代”。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社交網路(SNS)”也可以是一種媒體,因為在這個網路平台上,無數的信息被網路中的節點(人)過濾並傳播著,有價值的訊息會被迅速傳遍全球,無價值的信息則會被人們遺忘或者只能得到小範圍的傳播。這就是我們近幾年剛聽到的新名詞:“社會化媒體(SocialMedia)”,下面我們來看看Wikipedia上對於SocialMedia的標準解釋:
Socialmediaisinformationcontentcreatedbypeopleusinghighlyaccessibleandscalablepublishingtechnologies.Atitsmostbasicsense,socialmediaisashiftinhowpeoplediscover,readandsharenews,informationandcontent.It'safusionofsociologyandtechnology,transformingmonologue(onetomany)intodialog(manytomany)andisthedemocratizationofinformation,transformingpeoplefromcontentreadersintopublishers.Socialmediahasbecomeextremelypopularbecauseitallowspeopletoconnectintheonlineworldtoformrelationshipsforpersonalandbusiness.Businessesalsorefertosocialmediaasuser-generatedcontent(UGC)orconsumer-generatedmedia(CGM).
Source:http://en.wikipedia.org/wiki/Social_media
相對於SNS來說,SocialMedia是個更為廣泛的概念,而SocialMedia是基於SNS,Blog,Mini-Blog,BBS,IM,Email等一系列基於網際網路的信息傳播工具(技術),並且由無數個節點(人)根據自己的專業,喜好,價值觀等過濾加工後進行傳播的。所以SNS相對更為狹義,只是SocialMedia中的一個新興崛起的傳播平台(技術?工具?手段?)。所以我這個SNS從業人員也只能淺談一下SocialMedia,更深入的探討需要來自傳統媒體,部落格服務提供商,Email服務提供商,IM服務提供商,迷你部落格服務提供商以及社交網路等多個領域的專家及綜合人才來深入研究,更重要的是本人要有豐富的社會化傳播經驗,比如在Twitter上有上萬個Follower(這絕對是無法逾越的經驗門檻,如何在Twitter上發展到Follower?),這方面我推崇一個推客,@Mashable,他在Twitter上有479,241Followers,這個推客已經是公司化運作(SocialMediaGuide),除了做一些SocialMedia的研究之外,就是幫助一些巨頭做SocialMedia行銷的嘗試,應該算是專業的SocialMedia顧問。通過他們發表在http://mashable.com/的文章,我學習了很多,所以也推薦感興趣的朋友們參考。
可以這么假設,如果Mashable的CEOPeteCashmore(@mashableTwitter帳號的實際管理者)不小心發現了你的產品,試用過感覺良好覺得值得Tweet一下的話,理論上就會有47萬個Socialmedia的Geek看到,其中一部分就會參與體驗並ReTweet,還有不少人會寫一篇常常的文章發表在自己的部落格上,又有人會看到並在Twitter上推一把,到Facebook分享一把,或者自己也用完寫一篇博文……如果一個產品本身設計的足夠有吸引力,那么從此就會引爆流行!如果這個產品設計的差強人意,那么理論上PeteCashmore這樣的人也不會幫你“推一把”。
當然,Pete這樣的超級意見領袖在Twitter有不少,比如把Omegle.com捧紅的@Veronica等等,一個有價值的信息如果能到達一位這樣的推客,那就等著引爆吧。但最關鍵的核心還是我曾經問過的那句:“是誰把Omegle告訴了Veronica”?
這是最核心的問題,因為理論上只要能到達,就一定能引爆。
到底如何到達呢?我在上一篇文章介紹了TrafficExchange這樣一個產品,這只是Omegle案例上的一例,也帶有一絲運氣,所以並不能用來參考設計你公司的產品和社會化傳播策略。
根據我目前的理解,有兩個關鍵點:
足夠有吸引力的產品(或者一次行銷推廣策劃),一定要有特別之處,Veronica這樣的人只會推一種信息,那就是他/她認為“對他/她的Followers有價值的信息”,所以產品或者策劃要讓這些假設能夠到達的引爆者心甘情願主動幫你來推,能過得了他們這一關,後面的關就比較容易了。即便你有了足夠有吸引力的產品或者策劃,但是也需要一個“中間人”幫你把這個信息推到Veronica或者Mashable這樣的超級推客“Tweet信息流”里!(如果你碰巧認識一個這樣的超級SocialMedia節點,那么恭喜你,你根本不需要看這篇文章,直接找他們就OK了,如果他們Sayyes的話)這箇中間人可能是Tracfficexchange的交換流量產品,也可能是一個在Twitter上有1000個Followers的高級用戶,甚至也可能是一個普通的Twitter用戶,但是他的Followers裡面包含了很多更高級的用戶(我也很奇怪,雖然我才260個Followers,但是不乏一些5萬個Followers級別的推客),也有可能是一個稍有一點名氣的部落格。所以,有個好的產品,找個差不多點的推客(部落格)並駕齊驅!
其實,對於一個創業者或者打算藉助SocialMedia傳播的人來講,自己的關係網質量很重要。我們可以做個極端的假設:如果劉德華投資做一個網站,那么這個網站會在一夜之間被所有媒體報導一番,因為劉德華的影響力。但是我們不是劉德華,我們需要自己來積累“影響力”,這就是很多“專業部落格”堅持到今天的根本動力——影響力!不管他們承認不承認,“影響力”是很多專業部落格前進的動力,“金錢”是排在第二位的。而通過撰寫專業部落格擴大自己的“泛社交圈”是很漫長的,需要很長時間的積累,也要無數的腦力(思考)和體力(撰寫,發布,回復)勞動,很多人半途而廢了……
而Twitter這種新事物創造了另一個新的“泛社交圈”擴大,或者說建立“影響力”的平台,很多目前很資深的推客起初都是靠不斷轉發一些自己看到的有價值的信息和連結起步的,很多Followers跟蹤他們的Tweet目的很簡單,“這傢伙經常發的信息都挺好玩或者聽有價值的”,加上Twitter中@,RT等符號和功能的使用,一個“有趣的推客”很快就能被更多的推客看到並Follow。更好玩的是,有個推客發起了一個叫做“FollowFriday”的活動,每個推客每個Friday都Tweet一個你認為值得大家Follow的推客,並用@格式發布,方便大家直接去Follow,我也被RexChung推薦了一次。

好處

台北時間2009年3月9日訊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社交媒體研究和諮詢公司Trendstream創始人、市場研究公司優勢麥肯(UniversalMcCann)前消費趨勢主管湯姆·史密斯(TomSmith)今天撰文對大企業融入社交媒體之後為消費者帶來的8大好處進行了分析。

1、社交媒體推動企業信息透明化
社交媒體比以往任何一次技術革新都更能夠促進企業的協作精神,從而使得所有的公司和組織都能夠處於公眾的監督之下。企業對社交媒體積極性越高,其透明度也就越高。例如,惠普的員工部落格計畫使得外界能夠更好的洞察惠普的內部狀況。沃爾瑪等公司甚至還邀請客戶來撰寫部落格。
在未融入社交媒體之前,大型企業很難與用戶進行互動,也就無法獲取反饋。而現在,用戶可以直達企業高層。除此之外,所有的企業面對環境問題、產品標準以及消費者和員工權益等問題時,也不得不更加慎重。
2、社交媒體提升產品質量
社交媒體使得所有消費者都可以針對產品發表評論並提出批評,因此廠商的產品必須有過硬的質量。產品質量不過關的廠商將會被曝光並最終失敗。這也是為什麼好的產品往往在傳統行銷上投入的資金更少的原因所在。社交媒體的存在使得優秀的產品能夠獲得自己用戶和冬粉的追捧。
3、社交媒體可以提供優秀的客服渠道
看看維珍美國航空公司(VirginAmerica)是怎么利用Twitter的吧。如果你的航班有問題,只需要在Twitter上向維珍的客服人員求助即可。這種服務具有很強的前瞻性。
4、社交媒體能夠創造消費者真正需要的產品

星巴克、戴爾寶潔都採取了這種模式,聽取用戶的意見和反饋,並藉此創造更好的產品。大型企業對此越積極,就越能促進這種模式的發展。
5、消費者可自主控制社交關係
你可以選擇關注英特爾或福特的員工,至於是否需要加入他們的社區則完全由你做主。這與傳統媒體產生了鮮明的對比,在傳統媒體中,你完全無法控制自己與大型公司之間的關係。
6、免費接觸大型企業
企業建立平台、網站和服務通常都是為了賺錢和建立業務,但它們大部分都對用戶免費開放。在很多情況下,這些服務都是依靠廣告費和贊助費等形式來獲取收入的。
7、大型企業可借社交媒體提供有趣的資訊

如果某些品牌希望通過社交平台來發布視頻且做法得當,那么消費者就可以從中獲得資訊。比如可口可樂在其部落格上發布的公司發展史以及耐克在YouTube上發布的足球視頻。
8、用戶主宰內容和互動
社交媒體上的許多交流都與大企業有關,這一點並不奇怪。無論是否出於自願,大型企業已經實實在在的參與到社交媒體之中。

策略主題

社交媒體(部落格、論壇、維基、播客、視頻部落格和其他工具)幾乎在每一個行業出現,下面龍騰網界網路行銷顧問整理出的目前十大策略主題。

1.社交媒體關注的是人。
永遠不要忘記,顧客、潛在顧客和商業夥伴間都是相互關聯、彼此分享和共同成長的。因此要以真誠和開放的態度運用社交媒體,並懂得市場總在監督公司的行為。比起公司,潛在顧客更信賴你的當前顧客,並且如今他們正在用社交媒體工具相互交流。
2.網路社區是目標戰場,而網路對話為其中之要。
社交媒體可以用來與顧客建立聯繫,藉此,公司可以參與到網路社區的活動當中。而這個社區最顯著的成果是其凸顯的數位化和即時、真實的網路對話。公司可以閱讀、參與甚至測量分析這些對話,它們都會是自己的資本。
3.少即是多。
社交媒體的參與者主宰著網路對話,而顧客也通常早於公司使用這些工具。所以,公司參與其中就要甘願放手,因為對對話的控制越嚴密,社交媒體的利用價值就越小。
4.重視測量。
測量人與人間的信息互動相當重要,因為類似“了解”、“參與”、“關注”這些詞正日益受到矚目。公司重視的應該是對話中發生的質化反應,而非頁面瀏覽量或者下載量。公司也應當教導高管們:網路行銷已經從公司網站這一陣地遷移到了全球網路海洋的小小島嶼(各種對話平台)之上。
5.協調公司內部。
就像關注網路社區的內部溝通將會帶來迅速協和的反應一樣,公司的員工也同樣值得重視。一些人很可能比其他人更熱愛某個工作領域,這時,公司應該獎勵和支持他們。
6.未知的風險。

人際對話總是很棒,你永遠都不知道接下來它會轉向什麼話題。因此,對於那些有條有理,按部就班的公司來說,總是存在著些未知的東西。但可以肯定的是,公司在開初參與網路對話的活躍度越高,那么以後的風險就越低。
7.將社交媒體從深度上運用到公司中。

這個工具將會改變高管們與員工和公眾的交流方式;客服部門將會使用社交媒體與顧客互動;中間管理層將會把這些工具整合到公司計畫之中;而普通員工則將是社交媒體工具的第一代使用者,然後以自下而上的方式被傳遞。在2007年的公司財政計畫中,社交媒體已經開始成為有獨立預算的項目。
8.將社交媒體從廣度上運用到公司中。
它的運用將不僅僅限於市場行銷公關,包括網際網路、企業外部網、企業內部網都將受到影響。由此,公司可以削減客服開銷,以近乎即時的速度製造更好的產品,通過培訓普及縮短銷售流程,甚至於在降低招聘費用的同時雇用到英才。從本質上說,網際網路就是全球性的。中國的網際網路用戶人數超過了整個北美,而興許哪天,在部落格上日文將比英文更通用。
9.對社交媒體的運用跨越時間。
經驗豐富的公司正在學習如何在顧客生命周期的各個階段使用這些工具。覺察商機、參與對話、普及知識、廣告宣傳、協調關係、部署戰略、客戶服務、產品研發、顧客反饋、贏得市場和競爭情報(CompetitiveIntelligence),然後循環反覆。只要網際網路繼續存在,這種公開對話就將持續下去,而Google則是它們的記憶庫。
10.社交媒體不是魔法也非巫術。

在使用這些工具來展開對話,接觸顧客,並與他們建立聯繫的過程中,每個員工都能有所貢獻。那么,公司就應該學習如何使用這些工具,並且在公司內部模擬練習。這就叫做網路策略。
公司應該重視對話中發生的質化反應,而非頁面瀏覽量或下載量;也應當教導高管們:網路行銷已經從公司網站這一陣地遷移到了全球網路海洋的小小島嶼(各種對話平台)之上。
應該關注社交媒體的對話、對話中的人、角色定位、活躍度、對話的測量分析、社交工具在公司內部的深廣度建立和模擬練習,並從顧客生命周期的角度拓寬工具的時效。

哪些情況下不要使用社交媒體

當今,所有人都在談論社交媒體,談論該用什麼服務和工具好,還有我們為什麼要使用它們,等等。實際上如果你聽信所有這些忠告,你可能會覺得,無論是個人創建個人品牌,還是大公司想與顧客進行交流,你都需要使用社交媒體。但是問題是社交媒體真的適合每個人嗎?會不會在某些情況之下使用社交媒體並不是一個明智選擇?
在B&B看來(B&B是一份針對市場行銷策略師的雜誌讀物),在某些情況下,社交媒體是絕對不應該登場的。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link),他們將這些情形羅列出來了,見下面:
做的是奢侈品(high-ticket)的買賣:這篇文章建議如果公司做的是那種顧客只有幾個,但是每筆買賣都是上千萬的行當,公司最好不要使用社交媒體。相反,面對面的互動和電話,效果會會更好。

管理層與員工有矛盾:在一些公司,管理層與員工爭吵不休(一個例子就是一些成立工會的公司,管理層和員工之間的爭吵很常見),此類公司絕不應該鼓勵員工直接通過社交媒體與顧客直接交流。

管理層持懷疑態度:如果管理層不相信社交媒體,那么那些常年被灌輸公共溝通需要有選擇的進行的員工在使用新媒體時就會遲疑,因為新媒體需要他們毫不隱諱的暢所欲言。在這種情形之下,管理層需要鼓勵並獎勵那些使用社交媒體的員工。如果他們不這樣做,社交媒體的使用必將失敗。

缺乏策略方針:不要為了社交媒體而使用社交媒體。如果一個公司不知道他們需要達成的目標,那么也就沒有衡量的標準判斷社交媒體的使用是否成功了。跟公司其他實施的活動一樣,公司需要一個目標…但是這個目標不應是發布一場新聞發布會就完事了。

有隱私和規章方面的憂慮:如果你工作的公司是那種你一公開說話就會進局子的公司。要倍加小心使用社交媒體。你甚至可能需要一個律師參與其中。
但是不要害怕嘗試!

正如標題所說,儘管有上面這些情形並不適合使用社交媒體,但是社交媒體依然有巨大的增長空間。比如。市場信息分析專家webtrends最近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只有2%的公司將Twitter用做行銷工具。只有2%——你能相信這個數字嗎?
或許問題是公司不想當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因為他們不清楚這個螃蟹怎么吃。社交媒體社區的成員,像在Twitter上的這些人對那些“做法錯誤”的公司會非常苛刻的。任何雙方之間的敵對都會是毀滅性的,而且對你的品牌的影響也是負面的。換句話而言,那些想利用這個平台的公司在開始之前最好深思熟慮的考量考量。
正如SarahMilstein上周在舊金山的web2.0展會上所給的建議一樣,在她的會議”實實在在的Twitter“上,她建議公司在擁抱Twitter之前思考下列問題:
我們的Twitter帳號在3個月,半年,一年裡會有哪些不同?

我們的客群是誰?

客群感興趣的形式是那類信息?

可能出錯的地方有哪些?客群對我們有什麼樣的期望?
(她的會議上也有其他一些有用的資源——如果你感興趣,你可以在這裡下載PDF的內容摘要link)
在Milstein台上展示期間,觀眾都記下了她所說的每一句話,因為這是觀眾第一次獲得這樣的信息!雖然對經常浸淫在此類信息中的人而言,知曉哪些些是正確使用Twitter的方法以及學會使用工具更好利用Twitter這類話題可能有些老掉牙,但是對於那些許多人而言,這樣信息確實是相當的新。
對於許多公司而言這是一片尚未開墾的處女地,而許多公司只是剛剛開始考慮他們的策略和參與程度。毫不誇張的說,你在展會上已經看到了這樣的趨勢。在一些頂級會議上,只要是關於社交媒體和市場行銷的,通常觀眾多的只有立足的空間。Twitter的,Facebook的,社區建設的等等都是如此,這類會議,人們就是沒參加夠。
這讓我們不禁想到2009年會是社交媒體進入主流的一年嗎?或者這種社交媒體的實驗仍將繼續?我們覺得這兩種趨勢會共存。公司會繼續嘗試社交媒體。會有人成功也會有人失敗。但是最後是那些大品牌的參與會將社交媒體推到舞台的中央。
當然,好萊塢的明星在Twitter註冊數量也是多多益善。

發展趨勢

科技部落格網站ReadWriteWeb(讀寫網)近日發表分析文章稱,社交媒體是2008年網際網路一大趨勢和熱門的話題,社交媒體正在發生變革,2009年也將成為社交媒體重要的一年。為此ReadWriteWeb列出了2009年社交媒體十大個發展趨勢,以下是全文:
社交媒體(Socialmedia)是2008年網際網路一大趨勢。無論是對消費者、企業還是銷售商,社交媒體都是一個熱門的話題。現如今,社交媒體領域不僅存在很多權威,還有很多創業公司、專門的書籍以及社交媒體公司。在去多企業中,聘請社交媒體戰略家和社區管理員,並制定相應的宣傳方案對社交媒體加以利用的做法非常普遍。
不過,現在的社交媒體還處於很混亂的狀態,因為它集成了無數的功能、工具和應用程式,但真正可供瓜分的餡兒餅只有一塊。
作為一個具有開創性的線上社區,Facebook已經成為了第三方應用程式的聚集地。微部落格Twitter的用戶現在也已經用許多應用程式來彌補網站自身的不足。分布在社交媒體中的人們維護著各種各樣的工具,而想要決定將何種信息與何人分享幾乎成為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在用戶、銷售商和企業的面前也存在著眾多的干擾。只要出現一個新的應用程式,就會出現另外一個應用程式幫人們管理它。雖然“眼球經濟”一直令人們垂涎,但廣告發布者和出資人都已經認識到,精準投放比大力推廣獲得的回報更高。

意義(Meaning)和連結(Meaning)是所有社交媒體生存的兩個關鍵因素。隨著人們組織信息以及尋找與自己相關網路難度的增大,這兩個要素被逐漸淡化。事實上,社交媒體正在衝破自己的天花板,因為已經無法滿足用戶的需要了。基於這些因素,我們認為社交媒體正在發生變革。
社交媒體正逐步以新的方式為用戶提供全方位的體驗。如果你是一家初創業公司的CEO,如果你希望在2009年著眼於下一代社交媒體,你就需要考慮以下10個趨勢:
1、著眼於人
我們現在已經從“用戶”、“客戶”和“消費者”的身上脫離開了:社交媒體將人的因素帶回到了所有的數位化的互動中。人們開始越來越謹慎,比如在尋找有用連線和具有相關性的社區,或者在尋求自我表達的方式時。
網路研究公司altimeter的創辦人莎琳?李(CharleneLi)和美國市場調研機構ForresterResearch的副總裁約什·貝爾諾夫(JoshBernoff)進行了一項研究,他們將全新的行為驅動模式引入了社交媒體。儘管這是一次巨大的跨越,但如果想要獲得成功,人們還需要將這一理論進一步推進並更加接近於人的需求。
2.創造意義和價值
社交媒體與功能和套用不再有關,而功能和套用已經沒有價值了。人們希望獲得有於社交媒體相關的有意義的價值。人們希望自己的社交活動能夠更有目,同時有條不紊。
線上社交媒體與線下社交媒體沒有什麼不同,無論使用什麼樣平台,人們都會想辦法維護自己的網路。這些人將會被一些有意義的話題聯繫在一起,並且在自己制定的範圍內開展交流。通過這種方式,人們就能夠在互動中找到相關性。
3.聚合平台
FriendFreed是一個為用戶提供訪問目的地和應用程式藉口的平台。儘管它的界面和互動性與維基百科一樣差,但這個平台仍然在迅速成長。這是因為,當人們面對來自多種渠道的交流時會感到困惑,所以必須要對他們賦以含義。
那些能夠將精美的設計、易用性和可搜尋性整合在一起的公司將比其他社交媒體工具更重要。網路戰略專家戴伯·舒爾茨(DebSchultz)將社交媒體和藝術展進行了比較,他認為,人們都希望按照自己的需求在網路生態系統中尋找自己生命的表現。
4.建立一個真正的跨平台體驗
iPhone(手機上網)的體驗讓所有用戶、企業和開發者眼前一亮。僅在2009財年第一季度,iPhone的銷量就達到了440萬部。與此同時,谷歌的Android和Palm也都在努力提供跨平台的套用以及服務。在這個社交媒體的全新領域中,人們正在尋求將手機、網路和現實生活進行無縫切換的解決方案。
5.建立相關的社交網路
人們將會創建、加入並尋找能夠為他們提供有意義且具有相關體驗的社交網路。人們還會對自己的投資回報(花費的時間和披露的程度)、獲得的答覆、評論以及社交網路的影響力和價值等進行衡量。
社交網站Ning.com的戰略關係副總裁瑞切爾·馬斯特斯(RachelMasters)表示,“網際網路之所以令人困惑是因為人們幾乎可以利用它來複製以前的所有媒體。Ning為人們提供的社交網路允許人們進行選擇性連線,因此解決了這一問題。”Ning.com在2008年全年實現了388%的增長。
6.在廣告中創新
只有當廣告發布者及其相關的生態系統真正理解,究竟是什麼在吸引人們交流、尋找連線並進行表達後,他們才會不虧損下去。社交網路的下一個金礦就是定位特定人群。以色列創業公司Nuconomy能夠提供定位精準的動態顯示廣告。
Nuconomy公司的聯合創始人兼執行長沙哈·納什麥德(ShaharNechmad)認為,利用Nucomony發布的定位廣告的點擊率要比非定位廣告高出6至9倍。那些能夠迅速改變觀念並創造新穎且相關產品的廣告代理商和發布者將會更具優勢。
7.幫助人們組織“舊”的社交媒體生態系統
由於社交媒體的存在,人們需要對原本無窮無盡的信息進行梳理。而為視頻添加標籤、歸檔對話內容、加大對雲計算技術的利用,並使得搜尋結果具有更高的相關性都將成為需求。為這些問題尋找解決方案的企業將獲得重要的機會。
8.取消地域界限
也有一些例外,今天社交媒體用戶都屬於早期用戶。未來的一到兩年當中,社交媒體將跨越鴻溝並吸引更多的用戶,最終將自己變為主流套用。不僅在美國,全世界各地都是如此,尤其是在東南亞國家以及巴西俄羅斯德國這些容易推動的地區。企業需要理解不同國家之間存在的詫差異,以滿足不用的需求。
9.為社交媒體準備新的崗位
2009年是行銷公司尤為嚴峻的一年。各大公司都在將預算轉移到目標更明確的社交媒體上,而且這還僅僅是個開始。
媒體解決方案供應商Spark的創始人大衛·斯巴克(DavidSpark)認為,企業不應該只是在Twitter信息中以及Facebook的頁面上發布廣告。社交媒體創造的新崗位要求人們具有很多技能,比如針對社交網路和聚合平台制定相關的活動,同時將產品、服務和人聚合在一起。
10.賺錢
社交媒體的下一階段就是帶來大量的獲利的機會。隨著據和平台、社交網路新型移動設備以及定位功能的出現,我們將會看到更多的定位和個性化廣告出現。此外,合作夥伴之間將會引入更多的分成模式,而線下生活也將與線上社交媒體更好地融合,例如利用虛擬產品為真實的產品進行補充。
社交媒體已經永久地改變了人與人之間交流的方式,但是在現在的情況下,社交媒體已經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因此必然改弦更張。
新型的社交媒體將創造出一系列的“整體產品”和用戶體驗,這些將貫穿人們整個生活,包括網路、手機和現實生活。每個用戶都可以通過工具、功能和應用程式創建自己的體驗。人們可以對信息進行無縫切換,而這些都不會受到地點和時間的限制。
具有創造力的公司將會傾聽這些需求,並在這些需求的基礎上推出相關的產品。這樣的公司不僅能夠存活下去,也會在未來幾年中發展壯大。

偏見

ICQ前行銷主管、社交媒體專家Ayelet Noff撰文列舉了社交媒體當前存在的5大偏見,並逐一進行解讀。
偏見1:社交媒體只適合某些品牌

經常會有人問我:社交媒體是否只適合網路服務或是那些比較酷的產品?答案是否定的。只要能夠在特定的平台內找到自己的目標客群,並以有效的方式與之進行交流互動,社交媒體就適合所有的品牌。當然,為蘋果制定推廣計畫肯定要比一家小公司更加令人興奮。但是只要能夠找到適合自己的社交媒體和部落格推廣方法,這兩個品牌都將獲得驚人的效果,包括:品牌認知、轟動效應、流量、用戶忠誠度以及收入。
事實上,較為“乏味”的品牌通過社交媒體獲得的推廣通常是最好,利用社交網路進行推廣後,這類產品的受歡迎程度將會發生實質性的變化,而相對炫酷的產品反而很難達到這種效果。剛剛被軟體公司Intuit以1.7億美元收購的個人理財網站Mint就是很好的例子。Mint雖然並非最有趣的創業公司,但卻利用社交網路獲得很好的推廣效果。它利用社交網路來為自己的品牌營造聲勢,並通過部落格為用戶提供許多小貼士和有趣的內容。此舉也吸引了許多用戶和部落格讀者自願推廣Mint的品牌。
偏見2:使用社交媒體可以快速獲得流量
社交媒體行銷是一項長期任務,需要花費大量時間。一旦一個品牌進入到Facebook或MySpace中,就必須要花費時間來建立自己的品牌社區。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Facebook的社區建設也是如此。如果想要獲得有效的方法,而不僅僅是散發垃圾信息,就必須通過會話式的推廣與用戶打成一片。會話式行銷的關鍵在於與社區交流信息,加強對用戶偏好的了解,先聽後說,而且還要根據用戶的反饋做出反應。
有些企業認為,只要建立一個Facebook頁面,就可以在一夜之間吸引數萬用戶訪問其網站。實際上,這種想法是完全錯誤的。使用社交媒體進行自我推廣的品牌會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網站的流量在穩步提升,原因在於,隨著冬粉數量、相關Twitter信息以及部落格文章的增多,該品牌在社交網路中的曝光率也在逐漸增加。
想要增加品牌在網上的曝光率有許多方法。例如,可以在網站上為用戶創建強大的社交激勵措施,以此鼓勵用戶為品牌做推廣,從而加強品牌的公眾認同度。但在吸引數以萬計的用戶訪問自己的網站之前,首先要做好兩件事情:忠誠度頗高的網路社區;和一個強大的刺激系統以增強品牌認同。這兩件事情都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才能完成。以我的經驗來看,至少需要3個月的時間,才能看到使用社交媒體所帶來的效果。
偏見3:使用社交媒體會喪失企業對品牌形象的控制
企業的高管經常會認為,一旦在Facebook上建立頁面,員工就無法對局面加以控制,從而出現許多對品牌形象不利的信息。大企業的高管尤其擔心這種情況。如今,不光會有喜歡某品牌的人發表的正面信息,還會有很多討厭該品牌的人發表負面信息。實際上,建立Facebook頁面本身並不會改變這種現狀。問題在於:你是否願意成為這種交流中的一員?如果參與到社交網路和部落格中,就表明你的品牌在乎用戶的反饋,而且願意傾聽並滿足用戶的需求。
舉一個例子:我的部落格託管方是Network Solutions,有一段時間,我的部落格無法上傳內容,我對此十分惱火,於是在Twitter中寫道:“Network Solutions太濫了。”並且在其中標記了“@Shashib”,此人負責處理Network Solutions社交媒體的推廣。過了一會兒,我收到了Shashib的回信,他表示願意聽取我的意見並幫助我解決問題,並承諾Network Solutions的代表隨後會與我取得聯繫。又過了一會兒,我果然收到了Network Solutions打來的電話,而且問題也得到了解決。如此一來,我便會永遠成為Network Solutions的忠實用戶。
企業可以通過Twitter等社交媒體實現實時客服,這是其他媒體難以企及的。Zappos和戴爾等企業在這方面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企業不應當害怕與用戶線上進行真誠而透明的交流,反而應當害怕忽視了用戶的抱怨,沒有在事情惡化之前將損失降到最低。
偏見4:社交媒體只能流行一時
經常有人說,社交網路只能流行一時。我會對這些人說:由於人類渴望與他人交流,所以社交媒體是一次不可避免的數位化革命。只要我們是人類,就無法摒棄這種交流的欲望。說社交媒體只能流行一時,就好比說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只能流行一時。以下的統計數據或許可以幫助這些人改變觀念:
全球三分之二的網民會訪問社交網路,而社交網路的訪問時間增速是網際網路訪問時間增速的3倍。社交網路的訪問時間在網際網路訪問時間中的占比約為10%。訪問社交網站已經成為目前第四熱門的網上活動,甚至領先於電子郵件。
偏見5;使用社交媒體無需專業人士
許多企業高管認為,不需要聘請專業人士來幫助其處理社交媒體活動。他們通常會聘用每周只有幾小時空餘時間的學生來完成這一工作。一家公司在使用社交網路時需要小心翼翼地制定決策,但真正使用起來卻只為了節約一點資金而聘用那些有可能在幾個小時內損害其品牌形象的學生來運作社交網路活動,這的確令人難以置信。
想要進行充分的互動以達到效果並獲取成功,企業應該使用專業的社交網路服務,至少在最初的幾個月內可以藉此理解每個社區的規則。Facebook、Twitter、Mixx和bebo這些社區都有自己的一套規則,而想要在這些社區中順利推廣自己的品牌就必須遵守這些規則。正如企業通常會首先諮詢公關專業人士之後才會採取公關行動一樣,使用社交媒體之前也應當首先諮詢社交媒體專家。通過幾個月的訓練,我相信品牌可以獨自運作社交媒體,但絕對不能跳過這一階段,否則一定會弊大於利。

發展和分化

在社交媒體蓬勃發展的同時,至今卻還沒有針對其套用和影響的單一來源全球調研報告,對於中國廣大的市場來講更是如此。對它可能帶來的新型媒體消費模式、對市場行銷溝通方式和消費者行為習慣的改變,更是近乎一無所知

商務社交方興未艾

網路商務社交指人與人之間的商務交往是在網際網路上進行的,它是面向職業人士的定向社交媒體。商務社交網的興起為人們進行網路商務社交提供了平台與工具。商務社交網是Web2.0的產物,根據商務社交網為用戶提供的服務內容來看,商務社交網又可分職業社交網和企業社交網兩類。

1.職業社交網站

職業社交網是為職業人士創造的一個線上社交平台。在這個平台上用戶可以通過不斷擴展的人際網路從容地尋找商務聯繫人、僱主、雇員、專家甚至投資者。它與傳統SNS的區別在於是為了結識新朋友,而傳統SNS的功能是和老朋友建立長期聯繫。
職業社交網站在國外以LinkedIn為代表,它成立於2002年12月並於2003年啟動。LinkedIn為在職人士提供高效、安全並且有商務價值的社交服務。它的用戶有尋求人力資源的獵頭和企業、在特定人群做市場推廣的機構、個人求職者、有維護人脈關係需求的用戶。隨著商業模式的擴展,LinkedIn已不僅僅只是一個求職類的社交網站,它的商務性以及一些特殊功能已被一些商業網站用來當作行銷的渠道,LinkedIn真正地把社交關係變成了商業網路。
國內的職業社交網站方處於起步階段,規模較大,註冊會員較多的職業社交網站有美麗人生網等,美麗人生網提供社交招聘和職業交流交往兩大類的服務用戶包括人力資源獵頭和招聘企業,個人求職者,企業在職員工和面向特定人群的市場推廣機構。

2.企業社交網站

企業社交網是把目前成熟的社交網路運用到企業組織中,讓企業內部的員工能夠通過類似社交網路的方式進行工作和自我管理,以實現企業內部員工間高效、透明、便捷的溝通與協作。企業社交網就像是企業內部的Facebook。

迸發的中國部落格激情

調研顯示,2003年中國部落格作者已高達4300萬,數量居世界首位,超過了第二位美國(2640萬)、第三位日本(1400萬)的總和,幾乎每4位中國網際網路用戶中即有一位擁有自己的部落格;而在活躍網際網路用戶中,部落格擁有率已高達70%以上,幾乎是美國的兩倍,日本的三倍。以明星、社會精英為引領,數以千萬計的網際網路用戶紛紛開闢、耕耘自己的部落格空間。在這裡,草根們可以與精英擁有平等的話語權,私人領地般的部落格讓部落格主們可以獲得隨意主宰的滿足感,公眾化的傳播更大大激發了他們的創作激情,調研顯示,針對活躍網際網路用戶群,5位中國受訪者中有4位閱讀部落格,10位中有7位撰寫部落格,77.8%的部落格主至少每周更新一次部落格,這表明部落格已經成為他們日常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優勢麥肯中國數字業務總監翁詩雅指出,中國的部落格主群體在年齡分布上表現出明顯不同於全球其它網際網路市場的特點。調研顯示,中國45-54歲年齡段部落格主擁有率與16-24歲年齡段部落格主擁有率差距僅為12%,而該數據的全球平均數達24%,美國則為28%。這表明,部落格在中國不僅是青少年人群的寵兒,其受青睞程度在其它年齡人群中也毫不遜色。
瀏覽方面,令中國勤奮的部落格主們欣慰的是,在全部活躍網際網路用戶中,近九成曾經瀏覽過部落格,這一比例在三波調研中均保持增長。這就解釋了為什麼中國幾乎所有大型入口網站都在近幾年中迫不及待的推出了部落格平台,它們期待著部落格帶來巨大的點擊率和內容增長。在中國,熱門部落格的點擊率往往可以超過千萬,有些部落格在登載更新內容後一個小時內就跟貼過百、點擊上千。
優勢麥肯中國執行長文柏權則認為,部落格在覆蓋面與使用頻率方面已堪比傳統平面媒體,超高的瀏覽量使部落格擁有了巨大的力量,對傳統媒體產生了較大影響。在當今中國,很多具有影響力的傳統報刊已經開始轉載熱門博文,知名網站在首頁直接顯示部落格或博文的連結,有關爭議性博文的跟蹤報導也充斥著傳統媒體。可以說,部落格已經成為主流媒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