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疲勞症

改革疲勞症

改革疲勞症,是在中國改革開放進程中出現的一種疲勞懈怠現象,“改革疲勞症”主要表現在:一是對改革的質疑在增加;二是改革的動力在減弱;三是對改革的畏難情緒在增加。“改革疲勞症”對今後的改革和發展極為不利,必須引起高度警惕。

表現

對改革的質疑在增加
改革疲勞症改革疲勞症

在中國這樣一個具有幾千年悠久歷史文明、正在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大國進行改革是一項挑戰性和探索性極強的事業,難免會產生一些問題。當前有那么一些人抓住這些問題開始質疑“市場化改革”,他們認為資源環境問題、腐敗問題、貧富差距問題、國有資產流失問題、“上學難、看病難、買房難”問題等都是“市場化改革”帶來的,因此必須糾正和停止這種改革。質疑者有質疑的視角和理由,我們不能一味指責他們,而要正視這種質疑。對改革質疑的增加警示我們要認真總結改革的經驗和教訓,進一步完善改革的方式,提高改革的科學性和公正性。

改革的動力在減弱

在改革開放初期,由於貧窮和選擇自由的嚴重缺乏,改革的積極性很高,改革的共識較多,改革的動力很足。但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綜合國力的增強,一些人似乎感覺經濟社會發展已進入到一個“自動前行”的階段,改不改革無所謂,改革已遠不如以前那么迫切了。殊不知,當前的發展成效恰恰是過去的改革累積帶來的。但我們必須正視這種在高速發展時期人們對改革重要性和迫切性的淡化,重新凝聚改革的動力。

對改革的畏難情緒在增加

過去三十年的改革我們採取了“先易後難”、“先外圍後中心”、“循序漸進”的策略。這種策略產生了兩種結果:一方面結成了改革的“廣泛統一戰線”,減少了改革的阻力;另一方面將容易改的改了,將較難的“硬骨頭”留了下來。改革已進入“深水區”,不能再“舍難就易”了,必須啃“硬骨頭”了。在這種新形勢下,有的人開始出現畏難情緒,開始躲避改革,總想“再等一等”。這是“改革疲勞症”的典型表現。

原因

改革疲勞症改革疲勞症

1、改革的“即時效用”在減少。

所謂“即時效用”也可理解為短期效用。過去的很多改革往往能產生立竿見影的“即時效用”,給改革推進者很快帶來政績,給改革受惠者很快帶來實惠,因而能很快形成改革的共識。而現在這類能產生“即時效用”的改革越來越少了,剩下的大多是難度較大、長期效用較多的改革,如政治體制改革、社會體制改革等。

2、改革的“即時需求”不強烈。

“窮則思變”,改革往往產生於貧窮時,同時改革也往往爆發於基本人權缺乏時。在三十年前,“文化大革命”後的中國百廢待興,國民貧窮,而且人們的選擇自由非常缺乏,因而改革的“即時需求”非常強烈,改革的願望很強烈。而經過三十年改革後的今天,我國的經濟已取得長足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特別是近年來國民經濟保持了兩位數以上的持續高速增長,綜合國力已大為提高,改革的“即時需求”似乎不足了。

3、改革的“即時壓力”降低。

有的人認為,經濟在高速發展,啃“硬骨頭”的高難改革似乎可以再拖一拖、等一等,眼前的重點只要求得平穩發展就可以了。而且,黨中央和國務院主要在強調科學發展與和諧社會建設,一些人誤解了貫徹科學發展觀和建設和諧社會與推進改革的關係,認為推進改革沒有推進科學發展與建設和諧社會那么重要和緊迫了,殊不知推進科學發展與建設和諧社會是要靠改革來推進的。這樣本來較大的改革“即時壓力”被人為降低了。

應對

在“改革疲勞症”出現甚至加重的情況下,我們一方面要保持高度警惕,另一方面要採取積極措施來應對,如利用改革三十年總結和紀念的機會,發起新一輪改革攻堅,應對改革質疑,克服改革畏難情緒,重新凝聚改革人氣,形成改革動力,向改革的縱深挺進。

評論

改革疲勞症改革疲勞症

今天的中國,正處在改革發展的關鍵階段。在這樣的歷史關頭,執政黨能否保持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能否喚起改革攻堅的巨大勇氣,關係到一個民族的未來,關係到13億人的幸福。防止“精神懈怠”,就必須克服“改革疲勞症”,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被任何干擾所惑,奮力攻克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難關險隘。(人民日報2012年10月25日社論:《執政黨必須克服"改革疲勞症"勿躺在過去的功勞簿上》)

十八大以來,“改革”這個耳熟能詳的辭彙,被提到了更高層面、賦予了更多內涵、注入了更大動能。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以一系列重大舉措,再次激發了社會的改革熱情,堅定著人們對國家未來的信心。

回想兩年以前,有多少人對未來充滿種種焦慮。從客觀層面來講,好吃的肉都吃完了,剩下的全是難啃的硬骨頭。從主觀方面來看,精神懈怠病、改革疲勞症在一定範圍蔓延,折射出一些人的畏難情緒。在這個意義上,如何繼續推進改革,不僅是實現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一場關乎中國信心的重大工程,還是一場對執政能力的直接檢驗。

沒有改革,反腐就不會完全徹底;沒有改革,作風就難以根本轉變;沒有改革,發展就沒有持久動力。正因如此,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改革總目標,把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內涵提升到一個新高度。

“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的今天,也就沒有中國的明天”。更加深刻地認識改革開放的歷史必然性,更加自覺地把握改革開放的規律性,更加堅定地肩負起深化改革開放的重大責任,我們就能用責任贏得信任、以勇氣鼓舞士氣、拿實幹奠基未來,讓改革成為億萬人民的幸福之源,成為實現中國夢的不竭動力。(人民日報2014年12月25日社論《改革疲勞症折射出一些人的畏難情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