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姓

撒姓

撒姓,為中國少數姓氏之一,來源多樣,多以回族、蒙古族人居多,但是也見於朝鮮、達斡爾、錫伯、滿、苗、侗、傣等民族中。撒姓人聚居地幾乎廣布於中國各地。也有從蒙古族漢化成漢族的,多居于山東寧津、慶雲、無棣。其中蒙古族撒姓與托是一家,是為始祖托脫後裔,像撒景元、撒興濤。

基本信息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源於突厥族,出自古西域古突厥族分支回紇族支系,屬於以國名漢化改姓為氏。
據《撒氏回族家譜》記載:“撒氏始祖居西域,為回紇人,後為唐皇平叛,因其功被封斌王,以居關中。”
回紇,是古代突厥語“團結”、“聯合”的意思,是古代唐王朝時期回紇民族的自稱,唐德宗時改稱回鶻。
唐王朝初期,古突厥族的一個分支為漠北九姓鐵勒,回紇即其中之一。公元745年,回紇民族建立了回紇汗國,汗國的疆域包括貝加爾湖以南,陰山以北,興安嶺以西和阿爾泰山以東的蒙古草原地區。在回紇汗國存在的近百年中,草原上各遊牧部落以回紇部為核心,逐漸融合團聚成為統一的回紇族。從那以後,回紇一稱已經成為一個包括草原各遊牧部落的古代民族的名稱了。
回紇汗國建立伊始,即向大唐王朝稱臣,此後的歷代可汗都接受唐王朝的冊封,成為唐王朝在西域的一個屬國。公元84O年,回紇汗國在天災和吐蕃族政權的夾擊下崩潰。部眾分數支向西、向南遷徙,其中一支沿弱水南下到達了河西走廊的甘州(今甘肅張掖)一帶,被稱為甘州回紇,也就是日後裕固族人的祖先。這支回紇人在公元895年占領甘州城,建立了獨立政權。
公元1208年,甘州回紇政權在西夏政權的進攻下崩潰,各部四散。其中一支退處敦煌以南,柴達木盆地以北,西到羅布泊、若羌一帶,自稱為“撒里畏兀爾”。在突厥語裡,“撒里”是“黃色”的意思,因此以後的漢文史籍又稱其為“黃頭回紇”。到公元1226年,撒里畏兀爾人被蒙古軍隊征服。
自唐玄宗李隆基天寶十四年開始(公元755年),唐王朝爆發了“安史之亂”,前後達七年之久。唐天寶十四年農曆11月甲子日(公元755年12月16日星期二),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的安祿山發動節度之士兵及同羅族、奚族、契丹族、室韋族、突厥族等民族組成共十五萬大軍,號稱二十萬,在范陽起兵。於唐天寶十五年占領長安、洛陽,進入安史之亂的最高峰。
面對將傾之朝,唐肅宗李亨即位,起用郭子儀、李光弼為大將軍,聯絡回紇軍擊敗安祿山之子安慶緒主力。之後唐朝宗李豫即位,李光弼再借回紇軍力量,消滅史思明之子史朝義,在唐朝宗李豫寶應元年(公元762年)平定了安史之亂。
在唐王朝平定“安史之亂”的戰爭中,在唐肅宗李亨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回紇葛勒可汗(公元747~759年)應徵遣其子葉護率領精兵四千餘人出發,龜茲回鶻智海汗也派長子阿連撒羅率軍應調參加。回紇軍隊來到陝西鳳翔、扶風一帶部署隊伍,準備出擊,唐軍大將郭子儀先留宴三天,以慰辛勞。葉護當即說道:“國家有急,遠來相助,何暇食為?”
這種以國為先,滅此朝食的精神,非常令人欽佩和崇敬。
阿連撒羅驍勇善戰,足智多謀,加之白馬白刀白纏頭,被號稱“銀風將軍”,他率軍應調平叛,在消滅安慶緒主力的戰役中立有大功,被唐朝宗賜封為斌王,以示“文武雙全”,留任唐王朝,不過,龜茲回鶻自此後便無可汗了。
阿連撒羅的後裔子孫先以漢字複姓“撒羅氏”自稱,後省文簡化為單字漢姓撒氏,讀音作sà(ㄙㄚˋ)。

第二個淵源

源於契丹族,出自遼國時期北院乙室王耶律·撒哈,屬於以先祖名字漢化改姓為氏。
乙室王撒哈,為北漢政權被宋太祖趙匡胤滅亡後,宋、遼兩國開始交戰時期的遼國王室宗親,在遼景宗耶律·賢時期隸屬北院大王耶律·休哥統轄,主要負責駐兵護衛遼國之南京幽州(今河北北部及遼寧,治所在薊縣,今北京廣安門一帶)。
公元978年5月宋、遼兩國第一次大規模戰爭中,耶律·撒哈在耶律·休哥的指揮下,內外夾擊,使宋太宗趙匡義親率的數十萬宋軍大敗,北宋王朝首次攻遼以試圖“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戰爭以失敗告終。
遼天慶四年(公元1114年)農曆9月,女真族首領完顏旻(完顏·阿骨打)決意起兵反遼,以區區軍士二千五百人在淶流河(今黑龍江與吉林間拉林河)誓師,經過十年半的艱苦戰爭,逐次消滅七十萬遼軍,終在遼保大五年(公元1125年)農曆2月,在應州新城(今山西應縣)東三十公里處將遼天祚帝耶律·延禧追獲,遼國滅亡。
遼國滅亡後,耶律·撒哈的後裔子孫中,為避金人迫害,遂改以先祖名字為姓氏,稱撒哈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字漢姓撒氏,讀音作shà(ㄕㄚˋ)。

第三個淵源

源於回族,出自元朝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賽典赤·贍思丁·烏馬爾及其子孫,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撒氏,源於古阿拉伯族,如今為“回族十三姓”之一,也是回族中的大姓。回族在姓氏稱謂上,有“十個回回九個馬,剩下還有撒拉哈”之說,甚為傳神。
成吉思汗孛兒只斤·鐵木真蒙古汗國十六年(宋嘉定十四年,金興定五年,大遼保大元年,西夏光定十一年,公元1221年),成吉思汗率軍西征,蒙古大軍占領了布哈拉(今烏茲別克斯坦布哈拉州),回回人苦魯馬丁和他的兒子賽典赤·贍思丁·烏馬爾率騎兵千人歸順。因賽典赤·贍思丁·烏馬爾聰明英武,頗受成吉思汗的信賴和重用,任為帳前侍衛,南征北戰。
窩闊台汗和蒙哥汗時期,賽典赤·贍思丁·烏馬爾出任陝西五路西蜀四川行中書省平章政事,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調任雲南省平章政事(宰相,元朝時期,行省的平章政事為地區最高行政長官)。
賽典赤執政期間,興屯田、修水利、置驛道、辦教育,改革行政制度,繁榮經濟,改善人民生活,功績顯赫,威望甚高,百姓自覺地為他樹碑。賽典赤·贍思丁·烏馬爾逝世後,元世祖忽必烈親自宣布“賽典赤雖逝,德政尚存,敢有更易者誅之”。
相傳,賽典赤·贍思丁·烏馬爾是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第三十一世孫。“賽典赤”阿拉伯文原意為“榮耀的聖裔”,即偉大的貴族。“贍思丁”的含義是“宗教的太陽”。“烏馬爾”的意思是“長壽”。賽典赤·贍思丁·烏馬爾的後裔,多取賽典赤稱號之首音“賽”立姓。
賽典赤·贍思丁·烏馬爾有五個兒子。長子納速拉丁,官至雲南省平章政事、陝西省平章政事;次子哈散,官至廣東道宣慰使都元帥;三子忽辛,官至雲南行省右丞、江西行省平章政事;四子苫速丁兀默里,官至雲南省平章政事。
回族撒氏,主要出自賽典赤·贍思丁·烏馬爾的次子哈散,取其名字的諧音漢字為姓氏,稱撒氏,讀音作sǎ(ㄙㄚˇ);亦有稱薩氏、散氏者。現在主要分布在雲南省。

第四個淵源

源於蒙古族,出自大蒙古汗國大臣哈散納,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蒙古將領哈散納,怯烈亦氏。
元太祖成吉思汗時期,怯烈亦·哈散納從征王罕有功,成吉思汗大喜,命與同飲班朱尼河之水,且曰:“與我共飲此水者,世為我用!”
其後,怯烈亦·哈散納管領阿兒渾軍,跟從成吉思汗征西域,下薛迷則乾、不花剌等城。至元太宗孛兒只斤·貴由時期,仍命其領阿兒渾軍,並徵集回回工匠三千戶駐於蕁麻林(今河北張家口)。後授予平陽、太原兩路達魯花赤,兼管諸色人匠,後病逝。
怯烈亦·哈散納之子捏古伯襲其職,從元憲孛兒只斤·宗蒙哥攻釣魚山(今江蘇溧陽太公山),有功,後亦病逝。由怯烈亦·捏古伯之子撒的迷失襲其職。
怯烈亦·撒的迷失的後裔子孫升遷西域親軍副都指揮使,其後代有以祖上名字的漢字諧音為姓氏者,單字漢姓為撒氏,讀音作sā(ㄙㄚ)。

第五個淵源

源於契丹族,出自大蒙古汗國大臣昔兒吉思,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昔兒吉思(撒吉思),是西遼末期任高昌畏兀兒國相的契氏後代克直普爾的孫子,幼從元太祖征回回、河西諸國,俱有戰功。
元太宗孛兒只斤·貴由時期,從元睿宗孛兒只斤·拖雷西征,師次京兆府,適逢亦來哈?率諸部兵作亂,昔兒吉思挺身斫賊陣,下馬搏戰,賊眾莫不披靡。他衝殺太快,以至於連所乘之馬都丟了,步行回至元睿宗軍中。賊退,元睿宗嘉其勤勞,妻以侍女唆火台。
元世祖孛兒只斤·忽必烈時期,尤愛之,軍旅田獵,未嘗不在左右。
當時,昔兒吉思之妻為皇子的乳母,於是皇太后待以家人之禮,得同飲白馬湩。當時元朝廷舊典,白馬湩非宗戚貴胄不得飲也。
昔兒吉思之子為塔出,是寶兒赤、迭只斡耳朵的千戶。塔出之子有二:一為千家奴,一為撒里蠻。
撒里蠻年十六歲時,跟從元世祖征討阿里不哥,戰於失門禿,有功,賜號拔都兒,賞賚尤厚,授光祿少卿,仍襲為迭只斡耳朵千戶,改同僉宣徽院,進僉院事。後以管軍千戶從征乃顏有功,賞金盞二、金五十兩,復入為同知宣徽院事。
到元成宗時,撒里蠻晉拜宣徽使,加大司徒。撒里蠻逝世後,其子帖木迭兒襲為迭只斡耳朵千戶,累遷宣徽院使,遙授左丞相。
撒里蠻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的漢字諧音為姓氏者,單字漢姓為撒氏,讀音作sā(ㄙㄚ)。

第六個淵源

源於蒙古族,出自元朝時期元睿宗大臣忙哥撒兒,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忙哥撒兒,察哈札剌兒氏。曾祖赤老溫愷赤,祖搠阿,父那海,並事烈祖。
察哈札剌兒·忙哥撒兒在元太祖成吉思汗嗣位,年尚幼,所部多叛亡,其祖父察哈札剌兒·搠阿堅持留下跟從成吉思汗,就是連成吉思汗的弟弟槊只哈撒兒陰都離開,亦謝不從。
察哈札剌兒·搠阿精騎射,成吉思汗甚愛之,號為默爾傑,即稱讚他時善射之尤者。
當年成吉思汗周圍強敵甚多,“嘗與賊遇”,將戰,有二飛鶩至,成吉思汗命察哈札剌兒·搠阿射之。
察哈札剌兒·搠阿居然還有時間躬身請曰:“射其雄乎?抑雌者乎?”
成吉思汗笑曰:“雄者。”
察哈札剌兒·搠阿一箭射落其雄鶩。賊望見,驚曰:“是善射若此,飛鳥且不能逃,況人乎!”不戰而去。
後察哈札剌兒·搠阿從征乃蠻,敵率銳兵鼓而進,察哈札剌兒·搠阿按兵屹不動,敵止。俄復鼓而進,察哈札剌兒·搠阿亦不動,敵卒疑畏而不敢向前。
成吉思汗征蔑里吉,結果兵敗,察哈札剌兒·搠阿與其弟左右力戰以護衛成吉思汗,直到兀良罕哲里率援軍來援,敵乃引退。
察哈札剌兒·搠阿之子那海跟從成吉思汗備歷艱險,未嘗形於言,成吉思汗嘉其忠,且念其世勛,詔封察哈札剌兒·那海為懷、洛陽百七十五戶。
察哈札剌兒·忙哥撒兒事從元睿宗孛兒只斤·拖雷,恭謹過其父。跟從元睿宗攻鳳翔,首立奇功。在元定宗孛兒只斤·貴由時期升為斷事官,剛明能舉職。
元憲宗孛兒只斤·蒙哥在籓邸時就深知其人。後跟從元憲宗征斡羅思、阿速、欽察諸部,常身先諸將,及以所俘寶玉頒諸將,則退然一無所取。元憲宗由是益重之,使治籓邸之分民。元定宗逝世後,宗王八都罕大會宗親,議立元憲宗。畏兀八剌曰:“失烈門,皇孫也,宜立。且先帝嘗言其可以君天下。”諸大臣皆莫敢言。唯有察哈札剌兒·忙哥撒兒獨曰:“汝言誠是,然先皇后立定宗時,汝何不言耶?八都罕固亦遵先帝遺言也。有異議者,吾請斬之。”眾乃不敢異,八都罕乃奉元憲宗立之。
元憲宗既立,察哈台之子及按赤台等謀作亂,刳車轅,藏兵其中以入,轅折兵見,克薛傑見之,上變。察哈札剌兒·忙哥撒兒即發兵迎之。按赤台不虞事遽覺,倉卒不能戰,遂悉就擒。元憲宗親簡其有罪者,付之鞫治,被察哈札剌兒·忙哥撒兒悉誅之。
元憲宗以察哈札剌兒·忙哥撒兒奉法不阿,委任益專。有當刑者,輒以法刑之,乃入奏,元憲宗無不報可。如果遇到元憲宗或臥未起,察哈札剌兒·忙哥撒兒入奏事,他至帳前,直扣箭房,元憲宗醒來問何言,即可其奏,以所御大帳行扇賜之。其見親寵如此!
察哈札剌兒·忙哥撒兒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的漢字諧音為姓氏者,單字漢姓為撒氏,讀音作sā(ㄙㄚ)。

第七個淵源

源於蒙古族,出自元朝時期元順帝大臣,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蒙古族撒、托二氏起源於元順帝時期,臣下為兄弟二人,一名托脫,一名撒敦,分姓受氏各居一方。
撒敦,為蒙古欽察氏,燕鐵木兒之弟。元致和元年(公元1328年),元泰定帝孛兒只斤·也孫鐵木兒逝世,燕鐵木兒謀取立元武宗之子,發動了兩都之戰,命欽察·撒敦守居庸關,從征上都(原內蒙古開平,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正藍旗),有戰功。元統元年(公元1333年),元順帝孛兒只斤·妥歡帖睦爾即位,欽察·撒敦晉拜中書左丞相,封榮王。
欽察·撒敦的後裔子孫中,有取其名字的漢字諧音為姓氏者,稱撒氏,讀音作sā(ㄙㄚ)。

欽察·托脫的後裔子孫中,有取其名字的漢字諧音為姓氏者,稱托氏。

第八個淵源

源於女真族,出自金國時期撒鏟部落,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金國時期女真族撒鏟氏,亦稱沙岔氏,為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成為滿族薩察氏,滿語為Saca Hala,漢義為“頭盔、戰盔”,以姓為氏。
撒鏟氏世居瓦爾喀(今黑龍江圖們江流域)、渾春(今吉林渾春)、長白山等地,屬於建州女真。後大多冠以漢姓謝氏、隗氏、白氏、魁氏等,亦有維護老滿洲之姓者,稱撒氏,讀音作sà(ㄙㄚˋ)。

第九個淵源

源於蒙古族,出自元朝時期撒勒只兀惕部落,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蒙古族撒勒只兀惕氏,是古狄族山只昆氏的後裔。明末清初時期,改為薩爾圖氏,世居敖漢部(漠南蒙古,今內蒙古敖漢旗古魯板蒿鄉)、扎魯特(今內蒙古扎魯特旗)、葉赫(今吉林四平)等地。
後在後金政權時期,滿族、錫伯族、達斡爾族中亦有引為姓氏者,滿語為Sartu Hala,後多冠以漢姓撒氏、薩氏,但受錫伯族早期文化的影響,讀音作sà(ㄙㄚˋ)。
註:
文萃網站有署名文章說:“撒”無論讀sà還是sā,都不是姓氏讀音,姓氏讀音應是sǎ。更值得注意的是,“撒”根本就沒有sà這個音。
本書在這裡特別指出,上述觀點是十分錯誤的,撰文者僅從漢族姓氏用字的角度出發,來評判姓氏用字的讀音,忽略了各民族姓氏在漢化演進過程中重視保留本民族文化特徵的問題。而且,今眾多版本的漢語字典、詞典、辭海中失缺斟誤多矣!
實際上,即便是漢字讀音,“撒”字作為姓氏,亦有兩個不同的讀音,即sā(ㄙㄚ)和sǎ(ㄙㄚˇ),這是出於歷史文化源流所帶來的古讀音,而古老的原始讀音就是桑葛切,即sà(ㄙㄚˋ),是從漢朝時期就一直具有如此讀音的。怎么能說“根本就沒有sà這個音”呢?
契丹族撒氏的正確讀音是山戛切,即shà(ㄕㄚˋ),是金國時期至元朝時期的漢語讀音,契丹族人後大多融入漢族,保留了這個讀音。
而蒙古族撒氏的正確讀音就是sā(ㄙㄚ),典型的陽平音,至今在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正藍旗一帶,和內蒙古赤峰市一帶的蒙古族族人也多讀這個音。
回族撒氏的正確讀音的確是sǎ(ㄙㄚˇ),但滿族撒氏的正確讀音受古契丹族的遼國文化影響,讀音作sà(ㄙㄚˋ)。
要注意的是,許多少數民族的漢姓之前,都保留冠有本民族姓氏的文化習俗,其漢姓讀音必須能夠在其本民族姓氏讀音之後還能開口讀出,這就是許多姓氏用字讀音多元化的原因之一。
另外,許多文論都說撒氏為回族獨有,這個觀點也是錯誤的,應當予以更正!在今漢族、蒙古族、朝鮮族、達斡爾族、錫伯族、滿族、回族、苗族、侗族、傣族等民族中,都有撒氏。

得姓始祖

阿連撒羅、耶律·撒哈、哈散·贍思丁、怯烈亦·哈散納、撒吉思(昔兒吉思)、察哈札剌兒·忙哥撒兒、玉里伯牙吾·撒敦。

分布

回族撒氏主要分布在雲南省河北省河南省青海省甘肅省以及寧夏回族自治區等地區。
蒙古族撒氏主要分布在山東省慶雲縣的尚堂鎮東西撒家村、西白村、嚴務鄉的姜家屯、慶雲鎮的撒家莊、寧津縣相衙鎮的三撒家莊、無棣縣城關鎮張家莊,以及河北省鹽山縣王可忠鄉的東托家莊等地。
其他撒姓分布地:北京市,天津中心城區.寧河、武清,河北石家莊、景縣、青縣.辛集、寧津、滄州、鹽山,吉林集安,上海中心城區、浦東新區、青浦、松江,江蘇南京,常州、無錫、揚州、興化、高郵、寶應、淮安、漣水、阜寧,浙江嘉興,安徽合肥、肥東、淮南、長豐、和縣、馬鞍山、銅陵市、巢湖,福建建寧,江西貴溪,山東濟南、濰坊、無棣、煙臺、霑化、慶雲、青島,河南封丘、清豐,湖北武漢,湖南長沙市,廣東廣州.湛江,四川米易、冕寧、西昌、自貢,貴州安順、普安,雲南昆明、瀾滄、嵩明、晉寧、劍川、蘭坪、彝良、瀘水、安寧、昌寧、大關、宣威、永仁、富民、昭通、祥雲,陝西西安、鹹陽、寶雞、勉縣、千陽,甘肅蘭州、徽縣、隴縣、莊浪、靈武、靜寧、會寧、渭源、中間層,寧夏銀川、吳忠、海原、西吉、固原、彭陽、涇源、隆德,新疆呼圖壁、布爾津、昌吉、霍城,台灣台北、新北、苗栗、新竹等地。

家譜文獻

回族撒氏宗譜,(明)撒仲謙等纂修,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安徽省和縣城西門響水溝清真寺。
蒙古族撒氏、托氏宗譜,著者待考,清朝末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山東省德州市慶雲縣尚堂鎮東撒村、西撒村撒氏宗祠。

歷史名人

撒仲謙

(生卒年待考),回族,陝西人。著名明朝官吏。
明朝洪武年間中舉人,為安徽和縣回族撒氏始遷祖。
撒偉

(公元1953~今),蒙古族;河北滄州人。著名機械工業專家。
高級工程師。中國標準化協會會員。
1970年在試驗機廠工作;1975~1978年畢業於河北工業大學;1978~1980年,在機械研究所工作。
1981~1983年,任滄州法律顧問處律師;1983~1990年,在滄州技術監督局工作。
1990年至今,在滄州市紡織纖維檢驗所任所長。
1989年在中國標準化協會學術研討會上發表了“試論農業標連化發展重要趨勢將是農業綜合標準化”,被評為優秀論文;在國家級刊物上發表了“建立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秩序問題的探討”、“商品經濟與標準化”。
1989~1990年,參加研製了國家科委下達1989年國家級計畫項目:“多維高蛋白活性飼料酵母”,此產品在95全國星火計畫成果博覽會上榮獲金獎。
撒貝寧

撒貝寧撒貝寧
(公元1976~今),回族;祖籍廣東湛江,出生武漢。著名中央電視台節目主持人。
畢業於北京大學法學院;1994被保送進入北京大學法學院,1998年被保送攻讀碩士研究生。
愛好聽歌、打籃球,愛吃牛肉。
現任職於中央電視台《今日說法》欄目主持人。2000年榮獲中國電視法制欄目主持人大賽一等獎,2001年初獲“榮事達”電視主持人大賽,獲複賽第一名。
撒貝寧的父母都在部隊從事文藝工作。
四歲時,撒貝寧一人站在舞台上表演兒歌毫不怯場;十一歲時和妹妹撒貝娜策劃、導演、演出一台家庭“晚會”,這一年他還獲得了武漢市五年級口頭作文競賽第一名;進入國中後,他對演講、唱歌產生了興趣,常一個人在家對著鏡子一遍遍地練,有時讓爸爸作示範;上初二時,他代表學校參加全市中學生演講比賽,拿了第一。此後兩年多的時間裡,撒貝寧穿梭於各類演講比賽,選手一聽有撒貝寧參加,就“只能爭亞軍了”。撒貝寧說:“我喜歡演講,因為我愛上了那種站在舞台上,當著所有人的面兒直抒胸臆的感覺。演講給我自信,演講鍛鍊了我的心理素質和應變能力。”
著名的北京大學每年都邀請各省重點中學裡學習好、有文藝特長的同學參加冬令營。高三那年,撒貝寧有幸去了。試演時唱了一首《把根留住》,評審老師問:“你會唱民歌嗎?”撒貝寧搜腸刮肚地想起了一首《小白楊》。老師說,明天匯報演出,你就唱《小白楊》吧!撒貝寧當即傻了眼,連夜找到父親的戰友,趕製伴奏帶,還請了一位聲樂老師,兩個小時速成,調整發聲發音,第二天順利通過了匯報演出。
離聯考還有三個月,小撒接到了北京大學的錄取通知書,激動得差點暈過去,回宿舍收拾書包時眼圈紅紅的,同學不解地問,“你被開除了?”
北京大學是自由、寬融的。熱愛藝術的撒貝寧在北京大學如魚得水。他的專業是經濟法。在他看來,律師既能改變別人的命運、又有淵博的學識和表演的空間,還能滿足表達和說服的欲望,很符合他對職業的想像。
1997年夏末,中央電視台《今日說法》欄目開始籌備,到北京大學法學院招主持人,老師推薦了小撒。當時他正在香山排演話劇《保爾·柯察金》,呼機在山裡收不到信號,只能面試其他的同學,走時欄目組留下了聯繫電話。一個星期後,撒貝寧回來了,但面試已經結束。一連幾天撒貝寧都在琢磨到底要不要打這個電話。沒想到,這個在學校公用電話亭里用飯票給欄目打的電話改變了他的命運。
當時接電話的是北京大學校友錢蔚,她讓撒貝寧馬上去試鏡。撒貝寧穿上僅有的一套肥大的藍西裝,打了條紅領帶,急急忙忙地去了,像個傻女婿。那時撒貝寧總在外面踢球,曬得又黑又瘦,像個猴子似的。在演播室里,撒貝寧結結巴巴背了一段有關“企業破產”的畢業論文。編導急了:“停!停!這是招主持人,不是讓你背論文來了。”然後,遞給他一張報紙,“隨便找一段,談談自己的想法。”於是,撒貝寧就“美國一男孩因黑客被抓”一事,聯想到北京大學的一個“郵件事件”說了一通。兩天后,接到了“儘早加入節目運作”的電話。
但事情並沒有想像的順利。不少人認為,把一個日播欄目交給一個沒有任何電視從業經驗、沒有接受過正規播音主持訓練的二十二歲大學生,風險太大。當時欄目內部在撒貝寧的去留問題上有兩種不同意見;一是先作為記者留下來,慢慢培養;二是覺得鏡頭感不錯,有可塑的潛力。當時正值撒貝寧研究生第一學年,學業壓力很大,每一天對他來說都是煎熬:是堅持還是放棄?甚至常常失眠。每天一早從學校趕到中央台,在演播室里從早上8:00錄到晚上9:00,錄完節目,回到學校,人就成了一攤爛泥。即便發著高燒他也咬牙扛著,覺得自己代表著北京大學法學院,不能辜負大家的期望。正是年輕人不服輸的那股勁支撐著他熬過了那段艱難的日子。
1998年1月,一臉書生氣的撒貝寧和開創了中國法制節目新形態的《今日說法》一同走入了觀眾的視野,同樣的清新、同樣的親切、同樣的獨特。人們開始關注天天說法的小撒,那個鄰家男孩般、理性、機敏,有些與眾不同的主持人。

撒賽淵源

基於這一條淵源,撒氏為賽氏的一個支系;鄭和(原名馬和,雲南昆明人,其姓為開花馬)也是賽典赤的子孫,並且是他的第六代子孫。
按照雲貴兩省回族的習俗,同祖同宗之間的男女是不能結婚,家門之間應該同榮共辱,不能一個取笑、侮辱另一個,要相互尊重。回族十三姓之間在解放之前都沒有相互通婚,但是,解放後十三姓之間除了撒賽兩姓之間沒有相互通婚外,其餘姓之間已經相互通婚。
不過,民間還有賽氏出自撒氏的說法。《撒姓紀念碑》源自《撒氏家譜》。《撒姓紀念碑》記載“撒氏祖先,原是西域人,由國師(公元651年8月25日,伊斯蘭曆二十九年)奉命統領伊斯蘭教進入中國,在廣州創辦廣州光塔寺(中國最早的清真寺),後到泉州、杭州、揚州、長安等地,定居陝西西安府固原洲撒家台。……”這說明撒氏並非起源於賽氏,而是伊斯蘭教正式以官方形式進入中國時就存在。
某撒姓族人推斷,撒氏祖先是一個伊斯蘭教傳教士,而且是穆罕默德的兒子或者孫子,他來到中國對中國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後,就取“撒種於東土”中的“撒”為漢語姓氏,“撒”帶有傳教的意味在裡面。他統領伊斯蘭教教徒在中國傳教,在廣州創辦廣州光塔寺,後到泉州、杭州、揚州、長安等地,定居陝西西安府固原洲撒家台。一個地方要以姓氏來命名,要么這個家族聲名顯赫;要么這個家族在那個地方非常繁榮,人口有一定的規模。撒氏祖先作為駐中國的“外交官”,聲名應該是顯赫的,所以他定居的地方就以他的姓氏來命名為撒家台。唐王朝中後期是一個動亂的時期(如安史之亂),撒氏祖先沒有一個穩定環境進行傳教活動,於是他的族人返回了西域並受封土地於布哈拉。宋神宗熙寧三年(公元1070年),因被鄰國侵略,布哈拉國適宋,為宋的一個諸侯國。宋末元初,布哈拉國歸順鐵木真並隨之南征北戰,進入中國,從此才有賽典赤的歷史,也才有了回族十三姓。阿拉伯人以祖先的名字來起名是對祖先的尊敬,賽典赤之所以以撒姓給子孫們起名字,是因為他想要子孫們記住祖先中曾有一個以撒為漢姓的傳教士曾來到中國建功立業。
這一推斷說的是撒姓自唐代來華到清代的撒國梁,中間有近一千年的空缺史,這一段空缺史只能有賽氏的歷史來填補。賽姓源自撒姓的證據有是:第一,撒姓祖先自唐代就曾在西安一帶定居過,這說明撒姓的歷史要比賽姓長遠;第二,撒氏祖先在西安一帶曾留下過墳墓,1993年立紀念碑之前,撒姓族人曾到過西安尋找根源,他們到撒家台只看到一片廢墟和兩座墳墓,歷史上賽典赤曾到西安祭掃過祖陵,傳說鄭和也曾到西安祭掃過祖陵,這說明賽典赤的祖先曾來過中國並且死後埋在了西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