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堂鎮

尚堂鎮

尚堂鎮位於慶雲縣南部,東鄰無棣、西接樂陵、南靠陽信,境內兩條交通大動脈,246省道縱穿南北、德濱高速橫貫東西,並在該鎮設慶雲縣唯一出入口,100米寬景觀連線線直通城區,區位優勢獨特,交通便利。全鎮總面積106平方公里,轄22個社區、2個獨立村,總人口6.2萬人,是慶雲縣人口、面積第一大鎮,2000年被評為省級中心鎮,2011年被評為省級小城鎮建設示範鎮,“萬名貨郎闖關東”的傳奇故事發祥於此,傳統美食“尚堂扒雞”遠近聞名。2014年入選“全國重點鎮”。2015年山東省第四批特色產業鎮名單公示,尚堂鎮榜上有名,成為我縣首個省級特色產業鎮。“特色產業鎮”是指某一產業領域相關聯的企業及其支撐體系在鎮區域內形成特色鮮明、比較優勢突出、具有持續競爭力的經濟群。尚堂鎮作為全縣特色產業鄉鎮之一,尚堂鎮獲批省級特色產業鎮,必將進一步推動我縣特色產業做大做強,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步伐。

基本信息

慶雲縣尚堂鎮

位置、沿革、區劃地理位置

全縣總面積501平方公里。東距渤海灣50餘公里,縣城距北京340公里,距濟南154公里,距德州123公里。濱大高速已經開通,濱德高速正在修建,國道205線、省道315、246線相互貫通,加上縣鄉村公路,已經形成了一個便利的交通網。

隸屬沿革

縣境夏屬兗州,商屬蒲姑(亳姑、薄姑)國,西周武王時即有姜齊無棣邑(今於家店村北),春秋時為齊國北部漁鹽之區。秦屬齊郡。漢至南北朝,縣境為陽信縣地。漢屬渤海郡,三國時屬樂安郡,晉屬樂陵國,南北朝屬樂陵郡。隋開皇六年(公元586年)置縣,因古有無棣水和無棣邑,故稱無棣縣。縣治在今慶雲縣於家店村北無棣古邑,於家店古城歷經隋唐、五代、宋代前期和金泰和三年以後,除中間遷治時間外,先後為無棣縣治530餘年,為建縣之始。北宋治乾元年(1064年),縣治遷至境內保順軍城(今無棣縣信陽鄉城角、花園一帶)。元至元二年(1265年),無棣縣併入樂陵縣,1269年恢復無棣縣。隨即又割為東西兩縣,縣境為西無棣,縣治仍在原址。明洪武四年(1371年),無棣縣廢。洪武六年(1373年),縣恢復,改名慶雲,隸屬滄州。縣治遷於無棣古城西北四公里處(今河北慶雲鎮址),縣名相沿至今。自置慶雲縣,300餘年隸屬滄州,近200年屬天津府。中華民國時期又屬滄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初屬山東德州,1953—1958年又屬河北滄州。1958年鹽山、慶雲、孟村三縣合併,稱孟村回族自治縣,不久改稱鹽山縣,隸屬天津市。1961年恢復慶雲縣。1964年本縣由河北省劃歸山東省,縣城遷至今址。

境域區劃

西周時,今寧津、慶雲、無棣屬無棣邑。春秋時,今寧津、樂陵、慶雲、無棣、惠民、鹽山、海興、黃驊皆屬無棣邑。隋代,無棣縣轄今慶雲、無棣二縣及鹽山、海興、霑化毗鄰地帶。後周時,無棣縣轄今慶雲全境,無棣中、北部及霑化、鹽山、海興部分地帶。金泰和時,無棣縣轄今慶雲全境及無棣、鹽山、海興各一部分。元時,無棣縣東西分治,西部隸屬滄州,稱西無棣縣。明洪武六年(1373年)易名慶雲縣,境域即西無棣。全縣分四鄉,編戶12里。清代全境東西廣45里,南北袤55里。全縣分四鄉,轄385個村莊。民國初期,疆域面積約為560平方公里。全縣設六個行政區,轄377個村莊。抗日戰爭時期,疆域區劃錯綜複雜。1943年,疆域面積約為610平方公里,共512個村莊。1945年慶雲解放後至建國前,經與周圍縣協商,調整了縣與縣間的行政區劃及插花村與寄莊戶,疆域面積約為588平方公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縣隸屬屢易,行政區劃分合調整繁多。至1964年底,冀、魯兩省調整行政區域,以漳衛新河(原四女寺減河)為省界,河右岸歸山東慶雲縣。到1970年,疆域面積501平方公里。全縣16個公社,381個生產大隊,358個自然村。1984年撤銷人民公社,改鄉鎮建制。1993年8月,16個鄉鎮並為11個鄉鎮,2000年10月並為8個鄉鎮,2005年隨縣城面積的擴大,增設渤海街道辦。至今疆域未變。

河流

河流縣境地近渤海,古為九河入海之區,古傳禹疏九河,本境就有鬲津河、胡蘇河、鉤盤河、馬頰河四條。胡蘇河、溝盤河今已淤塞殆盡。

無棣溝

距舊慶雲城北7.5公里,現在河北鹽山境內,古稱無棣水(河),乃清河支流。春秋前即有此河,為齊國北界。秦時,方士徐福率乾童(500童男、500童女)乘船由此河出海,為始皇尋求長生不老之藥,後東渡日本。隋末,河道淤塞,唐貞觀時浚之,辟水路碼頭,以通漁鹽之利,為唐以後通商之河道。今為早時蓄水,雨季排澇的溝道。

馬頰河

古傳禹疏九河之一,水直人海。該河上廣下狹,狀如馬頰,因以得名。周定王時,馬頰沿河各國修築長堤,以防水患。至秦,始皇聯斷補缺,民間有秦始皇走馬修堤之傳說。後黃河奪馬頰河道,堤防浸毀,古河已湮。現馬頰河,實為唐時疏浚,幾經治理,以供轉運海漕。舊志稱簡河或陷河,樂陵舊志則稱篤馬河。舊時,運漕淤塞,任水自流,沿河水災慘重。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領導人民疏舊開新。1966年,對馬頰河進行改道治理,現屬海河水系,成為本縣旱能灌、澇能排,對農業生產至關重要的一條河道。

漳衛新河古稱鬲津河

禹疏九河之一。水入渤海乃古之航道。元初,在河畔嚴家務附近有一冶劍營,冶鐵打造,以應海運之需。新中國成立後,對河道多次進行治理並修建橋樑和涵閘,便歷經幾千年風雨滄桑的古河煥發青春,現屬海河水系。1956年曾改名四女寺減河,1973年易名漳衛新河。

歷史遺蹟

無棣古邑

在今縣城東北四公里,大胡鄉於家店村北,是華夏古老的城邑之一。西周初(武王時)本地名無棣,城邑始建於何年,無籍可考,迄今已逾3000年。從隋開皇六年(公元586年)立為無棣縣治,至明初縣廢,歷經隋、唐、宋、元幾代,曾於元初毀城於戰火,至元年間重築,元末明初又毀於兵燹。該城周回八里,北有城於河,城有四門,今仍能稍顯跡象。在一塊長約100米、寬約20米、高約11米的墟址周圍,地面仍殘存碎磚瓦礫。據當地人說,該墟址曾多次出現“顯城”(即海市蜃樓)現象。

慶雲舊城

明洪武六年(1373),置慶雲縣。知縣楊思義移縣治於鬲津河(今漳衛新河)北岸慶雲鄉址,草創城垣。正統二年(1437年),知縣王恭,大加修葺,初具規模。“城凡四門,東西孔道皆有關鏇,以南北二門地僻閉之。”成化二年(1466),知縣張彪重築,城牆周回四里,高一丈五尺,又浚池於下,寬三丈,深一丈。表立四門,東曰“瞻岱”、南曰“觀瀾”、西曰“拱宸”、北曰“望海”,南北二門仍閉。以後各代,或改四門,或建樓櫓將台,多有修葺,不一一贅述。至1964年調整行政區劃,建新縣城,鬲津河北岸慶雲城,為縣治凡590餘年。置慶雲縣時,因境內有慶雲鄉,以此名縣並移縣治於此。慶雲鄉址原稱李太僕家。東二里許,有一條土阜,蟠踞鬲津河中流,蜿蜒數里,形如臥龍,名臥龍岡。臥龍岡四面環水,岡上樹繁草盛,其上空常被五彩祥雲籠罩。史記天官書曰:“若煙非煙,若雲非雲,鬱郁紛紛,蕭索輪困,是謂卿雲。”卿雲,古以為祥瑞之氣。取其意,且卿通慶,故取名慶雲。鹹奉四年《慶雲縣誌》有“如直棣慶雲,地濱海瀅,星次危分,噓氣成雲,邑由斯而得慶”之說,崔旭曰:“無棣舊有慶雲鄉,明初因以名縣永樂避諱之說,後人附會今以明史正之。”也就是說,慶雲之名至少是與無棣的建制同時產生的。

李太僕家成為慶雲一條街,後移至四合村。1964年,慶雲縣劃歸山東省,縣城移至解家集,仍沿用慶雲縣名。原慶雲縣城改為鹽山縣慶雲鎮,俗稱老慶雲。

鬲津河中流臥龍岡在1956年、1962年三次疏浚河道工程中,已開挖殆盡。

古建築

泰山行宮

位於今縣治北10公里。現鹽山縣慶雲鎮西關西頭,原鬲津河北岸。建於明洪武六年(1373),占地面積約4000多平方米。相傳姜太公保大周統一天下,各大小官員及眷屬均封神位,泰山頂封讓於碧霞元君,碧霞娘娘遂隆旨,為西地長安到泰山每500里建一行宮,為其歇間,故名曰泰山行宮。為舊誌慶雲八景之一,曰“西山暮笛”民眾有“慶雲閣、海豐塔、東光縣的鐵菩薩”之說,泰山行宮主體——正殿,進深五間,面闊三間,單檐四柱。建築在1.2米高的台基之上,四周沿築矮花牆。青磚筒瓦,花卉滴水,龍紋瓦當。大脊兩側各有一隻吞脊大獸,蟠屈上彎,北負寶劍。殿內6根朱柱布局合理。東西山牆的南北兩側各有一組鏤空磚雕,均為神話人物,一組是“王母東巡”,一組是“天女散花”,造型玲瓏獨特。山牆屬硬山小式造風格。殿內正位供奉泰山奶奶、東側眼光奶奶、西側送子奶奶,殿後面觀世音菩薩。

鈴鐺閣

是泰山行宮的主要附屬建築,為樓閣式建築,高17米,分上下兩層,上層為殿宇式單檐歇山造,四檐角飛起,有檐柱18根。因四邊椽頭有108隻鈴鐺,且四檐角又有4隻大鈴鐺,微風鈴鳴,縈紆耳畔,故稱“鈴鐺閣”。閣內供奉玉皇大帝神位。下層是磚砌拱券式通道,為出入泰山行宮之門。通道兩側各有拱門,內建有迂迴曲折的踏道可通達上層。鈴鐺閣是舊慶雲縣城的三景之一,即小鬼山、鈴鐺閣、一步三孔橋。

大成殿

(文廟):位於原慶雲城內東南角,古稱學宮。明洪武六年鼎建,占地900平方米,大成殿脊以翠復頂,兩頭磚雕龍頭,頂掛鎏金瓦,四角飛檐。殿內有十二根明柱,粗達一圍。基地高出地面1.6米,修有台基坡磴。殿內供孔子像。東西兩側廂房,高台基,前出廈,磚牆瓦頂,內供歷代社會名流賢達塑像。院內有清康熙五年重修廟學碑一筒,七十年代又重修。

縣衙二堂

在今鹽山縣慶雲鎮政府內。明洪武六年建,系原慶雲衙的主體建築之一,面闊五間,長16.5米,進深四間,寬9.5米。硬山頂,小式造。

臥龍岡

縣境古屬黃河沖積平原一部分。臥龍岡及老烏山是由黃河及其支脈遷徙動盪所形成。臥龍岡位於原後張鄉東周村北鬲津河中,土阜隆起,蜿蜒數里,形若臥龍。臥龍岡上樹木蔥鬱,五彩祥雲繚繞,是舊慶雲縣的八景之一,龍岡晴嵐。明洪武六年置慶雲縣,縣治選址左近,至1965年建新縣城,為慶雲縣治590餘年。自1956年治理開挖鬲津河,臥龍岡被挖,部分灘地尚存遺蹟。今馬頰、德惠兩河三堤處,中堤大有臥龍岡之勢。古防洪堤(金堤、長城嶺) 位於縣城南部,尚堂鎮、中丁鄉範圍內。西南從陽信縣王坤兮入境,由西郎塢村北迤邐東行,經大勾村南、西倉村北、鵬鸛王南、李赤誠村南、堤南劉村北、仁和劉村南、後丁村北、文侯齊村南、楊和寺村中至梁家村前入無棣境,境內全長15公里,堤基寬約50餘米,高度原築約5米,現多已平毀,僅有個別地方還能看出舊址。據清鹹豐舊志記載:一曰:神禹古堤;二曰:齊長城;三日:漢之金堤;四日:宋陳堯佐所築。舊有北修長城擋匈奴,南修長城防洪水之說。

教堂

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天主教與耶穌教傳人本縣,並陸續建有教堂。天主教堂有七處:舊慶雲城、常家、任家、黃花馬、何家、大勾、紀王橋,均系法國人建;耶穌教堂有三處:姚千、寺後周、紀王橋,系英國人建。因民教紛爭時有發生,清朝官吏媚外護教,導致本縣義和團運動廣泛興起。1900年,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簽訂後,庚子賠款殃及本縣,法、英、美國索取本縣23萬吊銅幣。為此,全縣每畝加捐600文。抗日戰爭爆發後,境內教堂停止活動。我黨利用常家教堂建立抗日國小,為革命培養了不少人才。以後,教堂多坍塌或拆毀。現僅存常家教堂。

寺廟

普照寺塔

建於唐貞觀十三年(639年),此塔十三層,八角形,磚石結構。第一層南北各設一拱頂券門,其餘各層南面均設一拱頂券門。塔心內築券形踏步迴廊,逐層相通。後改為大覺寺寶塔。此塔原在范庵村前修建,已經建好了地基,後挪到了海豐,現無棣。元代,無棣分縣後,該塔劃為東無棣縣。明初,易名海豐塔。1957年因有倒塌之險,遂拆平。1991年7月又重建。

海島金山寺

位於汾水王村西,隋代即有。該寺院建築宏偉,大殿禪堂10餘排,占地千餘畝,僧侶眾多,有騎著毛驢關山門之說。寺門之東即為汾水鎮,居兩水交匯處,乃水旱碼頭,游者香客絡繹不絕,商賈雲集,日進斗金。《金史·地理志》尚有記載。有關唐僧出生送往金山寺及去天竺取經的傳說流傳至今。明代,該寺僧侶胡作非為,寺院被毀,墟址瓦礫山積,今廣約百畝仍高出平地半米左右,土中雜有古時陶片。

石佛寺

位於縣城南偏西5公里,始建於元朝。相傳有元龍、仁鳳夫妻二人 流落於此處馬頰河畔,搭茅棚居住。某年夏秋之交,天降大雨,洪水泛濫,兩尊石佛和一口巨鍾漂來,停於岸邊。元龍夫婦遂各處募捐錢物,修一小廟供奉石佛。後來香火日盛,佛教弟子募化和社會各界捐助,建一座規模宏大的寺院,稱石佛寺。寺院占地12畝,正殿3間,偏殿24間,供奉釋迦牟尼神佛及石佛爺爺、石佛奶奶。有僧侶四、五名。前來祈福進香者絡繹不絕。民國58年,該寺改名為石佛寺高小。1993年,慶雲縣人民政府為弘揚民族文化,開發旅遊資源,決定修復石佛寺。現有仁光、仁蓮二位法師自廬山諾那塔來此主持修建。

天宮寺

在舊慶雲縣治西南。建於唐太和中,相傳有大比丘飛錫而來,徘徊顧瞻,縛廬棲止,於茲厥後漸成巨剎,樓閣崢嶗,鍾漁互答于山光水色間,一時龍象固雲盛矣。唐太和皇帝曾為該寺賜額。金末毀於戰亂。元至大四年、明成化四年、清乾隆四十五年先後重修。寺僧洪秀戒律精嚴,兼工吟詠,有“蒲團靜坐千山月,竹戶閒棲一片雲”句。弟子壽平,谷稱小眼法師,博覽釋典。明代名臣鄒元標,字爾瞻,江西吉水人,官司左都御史加太子太保,因犯顏敢諫被謫寓此,曾於殿壁題三教(佛、道、儒)歸一說,筆勢飛舞,人皆慕而臨之。左都御史鄒元標與小眼法師壽平為方外交。(方外交即出使異域的使者)。

青龍寺

位於縣城東南3.5公里,大宗村西一里半處。據傳該寺唐代所建,廟宇占地約3畝,寺內尼姑很多。明代,該寺之尼姑因受地痞欺辱,都搬至范家庵。廟宇因失修而倒塌。

楊和尚寺

位於縣城東南18公里。相傳該寺唐代所建。在明初時,有個主持僧姓楊,得寺名楊和尚寺。

全林寺

(洪恩寺):位於縣城東9公里,呂家村東北角。相傳唐代所建,為天齊廟,寺院龐大,占地10餘畝。周圍樹木參天,院內奇花異草,風景甚佳。在明正德年間,該寺主持僧空孟,武藝高強,手下弟子眾多,不務正業,為非作歹,並偷盜了江南劉月鶴的“千里駒”。又與朝內奸臣劉瑾暗地勾結,劉瑾命主持空孟招兵積糧,藏兵三百餘,日夜習武操練,修有地道機關,以備謀反。被正德皇帝率兵剿滅。被毀的還有和全林寺相勾結謀反的楊各尚寺、青龍寺、鐵梁寺、肖家寺等寺院。

興隆寺

位於縣城東6公里,板打營街北頭。相傳唐代所建,在明正德元年重修。占地10餘畝,大雄寶殿3間,高1丈余,面積約3000平方米。殿內供奉伽蘭祖師,文殊、普賢、觀音、四大天王、十八羅漢。有僧侶主持,直至1937年還有從福、寬倫二僧。1939年,日寇在此安設據點,1945年日寇被殲、寺被毀。

肖家寺

位於縣城東北12公里,肖家寺村東半里處。相傳唐代所建,該寺原名無稽可考,而從明代肖姓遷來此處定居,得此寺名。據說寺院寵大,僧侶眾多 。在明代,寺內僧侶與全林寺,鐵梁寺的僧人互相勾結,挖暗道、不務正業,為非作歹,引起民憤。民眾將該寺的僧人埋在大道中心,用犁耕耙耙處死。寺院被毀。

鐵梁寺

位於縣城東北23公里,嚴務村東北3里的廢墟處。據傳該寺之處有一鐵梁埋在地內,而得寺名。在百年前鐵梁還露出地面。相傳唐代所建,寺院龐大,占地面積約10餘畝,僧人有10名。在明代,該寺的僧人胡作非為,引起民憤滅之,寺院毀壞。

玉皇廟

位於縣城北4公里,齊家村北一里許的季札長之墓之上。在明代,因此處常有馬驢車受驚、人失迷之事出現。為此,修一玉皇廟,立為每年農曆正月初九日有廟會。1929年,此廟被國民黨扒掉,現今此處是新建占地300餘畝海島金山寺的所在地。

王母廟

位於縣城東北 23公里,后庄科村東南角。該廟明代所建,廟宇秀麗壯觀,占地約600平方米。供奉西王母,僧人數 名。清初時,白蓮教的馬開山師傅在此處傳道,進行反清復明,為便利活動,立每年農曆三月三日為廟會,八極拳創始人神槍吳鍾設擂台,會聚天下武林豪傑。非常繁華。同時,白蓮教的王師傅在南臨沂也利用三月三廟會,進行反清復明活動,故稱“南臨會”,相對此廟會被叫成“北臨會”。1934年,4月18日(農曆三月初五)中共津南特委在北臨會上發動了震動津南魯北的馬頰河大罷工。

泰山廟

位於縣城西7公里,東辛店街北頭。明代所建,廟宇整齊壯觀,大殿周圍方圓80餘米。殿內供奉碧霞元君、眼光奶奶、送子奶奶等神像。每年農曆三月二十八日有廟會,此廟1935年重修,1941年,日寇在東辛店安設據點,廟被毀。

觀音廟

位於縣城東北13公里,五黃邱村之間。據傳:唐代所建,廟宇整齊壯觀,大殿周圍方圓60餘米。供奉觀音菩薩等神像。在清代,立每年農曆二月十九日為廟會。1929年,此廟被國民黨改為學堂。

藥王廟

位於縣城東13公里,前王村北。相傳明代所建,廟宇宏大壯觀,周圍方圓80餘米。供奉藥王神像,四大使臣、鎮殿大將軍及十大名醫。兩跨院為僧人禪堂,殿前有鐘鼓二樓,東南角有奎星閣。每年農曆四月二十八日有廟會。1940年,日寇在此安設據點,1944年日寇撤走,廟被毀。

白衣廟

位於縣城東北4公里,後喬村前。建於明代,廟宇整齊秀麗,供奉白衣大士神像。於1914年,由大道王村舉人王鳴周倡議,立每年農曆三月三日為廟會。因與本縣的后庄科“北臨會”同時趕,相對稱此會為“南臨會”。

鐵菩薩廟

原廟在慶雲鎮原後張鄉東周村內,鐵菩薩廟是東周村原村名,在鹹豐四年《慶雲縣誌》中有記載,此寺距臥龍岡一里許的正南方向,此村內種植梨杏二樹有幾百畝,春季梨杏花開放時,如雪似玉、奼紫嫣紅,秋季果實纍纍,是舊慶雲八大景觀之一,龍岡晴嵐,該寺廟就座落於此地,據老人回憶,該廟內供奉觀世音等七尊菩薩,以鐵鑄之,所以稱鐵菩薩廟,與東光縣的鐵菩薩齊名。因村中周姓較多,所以又稱鐵菩薩周家,後改名為東周村,鐵菩薩廟香火旺盛,解放後大煉鋼鐵時毀了四尊菩薩,後三尊菩薩也因極左思潮遭毀。梨杏樹在八十年代刨光。

三元廟

(亦稱三官廟):位於縣城東南15公里,大店村東頭。據傳:西晉所建,清康熙二十八年重修。廟宇宏大壯觀,大殿周圍方圓約60餘米。供奉三元神像,即“天官”張角正月十五日生,為“上元”。“地官”張魯七月十五日生,為“中元”。“水官”張修“十月十五日生,為“下元”。1929年廟被扒。

雹泉廟

位於縣城北8公里。因該地一帶常有雹災。在明代,修一座雹泉廟,廟宇整齊壯觀,周圍方圓約30餘米。供奉雹泉爺,兩側有風、閃、雷、雨等神像。並立每年農曆三月十五日為廟會。1929年,此廟被扒。

古墳墓

延陵台

位於縣城北4公里。齊家村北,原土阜高隆起處,為吳季札長子墓。上有玉皇廟,現在是海島金山寺,延陵及玉皇廟碑現存於海島金山寺內,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季札是春秋吳國國王之弟,被封為“延陵”。季札應燕國招聘,在赴燕時行至於此,長子病故。為不攜棺之義,故葬於此處,古曰“延陵台”,當地稱高墓台。

彥章墳

位於縣城北偏西10公里。慶雲鎮賈戴村西南半里許土阜高隆處,據傳是王彥章之墳。王彥章,字賢明,後唐時壽張人。少年從軍,隨朱溫轉戰各地累立戰功,以驍勇聞名,軍中稱為王鐵槍,是後梁爭天下的主將。曾任澶州刺史,鄭州防禦使等職,後封開國侯,授北面副招討使。曾遭誣陷,後與後唐軍作戰,身負重傷被俘,勸其降唐不應被殺。傳說本部將士每人一把土遂成高阜,稱“彥章墳”。並立為每年農曆三月二十八日此處有歷會,直至1937年會至。至今仍有人說:“有李存孝不顯彥章”,王彥章過不去十八寨,即前任寨、東任寨、西任寨、大孫寨、小孫寨、苟家寨、羅家寨、尹家樓( 以上八個寨仍屬樂陵市轄)、石(十)家寨,1966年墳毀。

古樹

千年棗樹

位於漳衛新河南岸,周、尹村之間。樹幹周長四米,高六米,主幹朽裂、大部空洞,一主枝尚活,其長勢仍很茂盛,每年可結棗百餘斤。此樹相傳為南北朝所植。據傳隋末羅成曾在此樹拴過馬燕北掃北之時,百姓避於樹下,正值大霧彌天,幸免於難。抗日戰爭時期,日寇砍伐這一帶樹林,民眾集此樹下抗爭,此樹遂得以保護。

巴沽村古棗樹

樹幹周長三點五米,距今已有五百餘年。

鄧黃邱、杜樹劉、萬糧張、蔡王的古槐,都已幾百年了。

古碑

三元廟碑:清康熙二十八年立,現在大店。

延陵台碑:清康熙六十年夏立,現在海島金山寺內,另一筒,在西胡嶺。

歲甘橋碑:清乾隆三十一年立,在老慶雲。

鄭敦碑:清宣統元年立,在縣圖書館。

蔣耀奎碑:民國二十三年立,在刁黃邱。

北林廟碑:在后庄科埋存。

古烽火台

烽火台:古代邊疆戍兵用烽燧(即烽火)報警而建築的高土台,稱烽火台。因燒煙常用狼糞,又名狼煙臺(即現在的邊防哨所)。縣境內的三大陳村北一里許,歪柳樹村北一里處,楊和尚 寺村南門外,嚴家務村西北處都有烽火台的遺址。

古井

劉古風:劉姓由明初遷來就有此井,該井水甘甜而旺,遇到很多大旱之年,此井水未乾枯過。不慎落井多人,均被救起,今該井仍有。

楊和尚寺:寺前之井,明代前就有,今仍存。

菜張:村東北有明代前蔡二造的井,至今仍有。

李孝忠:村東頭有一眼吃水古井。燕王掃北此井被填平,1983年,該井被挖出。

大黃丘:村西北原觀音廟前之井,在明代前就有該井,至今仍存。

乾隆飲馬井:位於崔口鎮政府東南800米處,古水井口徑五尺,深數大,井台周圍及井壁部分用青石徹成,井壁內苔蘚遍布。相傳,清代乾隆皇帝微服私訪行至崔口,坐騎饑渴勞乏,行路艱難,所尋之水馬不飲用。打聽邑人“何處有甜水?”答曰:“崔東南。”遂尋而去,找到此井。只見井水清徹透底,汲水飲馬,馬立刻精神抖擻,昂天長嘶。乾隆呷口品嘗,果然甘洌清爽,禁 不住讚不絕口:“甜,真甜水也。”此後世代修繕至今。

旅遊推介語:五福齊臨地,吉祥慶雲城。

CCTV《朝聞天下》旅遊廣告語:渤海明珠,吉祥慶雲。

慶雲縣尚堂鎮村莊的由來

李保坤、張連福編訂

尚 堂:位於縣城南偏東9公里。原名棘棵寨。明永樂二年由洪洞縣遷來劉姓在此立村,因該處有座和尚廟堂,地基甚高,故稱“尚高堂”,後逐漸叫“尚家堂”,現名尚堂。舊時為慶雲四大鎮之一,每逢農曆二、七為集日。國民黨時期是五區駐地,1939年,日寇在此安設據點,1944年撤走。於1945年為三區人了政府駐地,1958年又為人民公社(鄉)駐地,1995年後又改為鎮。

李赤城:位於縣城東南12.5公里。原村名張家過道。明初從武邑縣遷來李氏兄弟仨,分別落於該村和前、後李村。後李姓人丁興旺,村名改為三李家,又因李姓建土樓兩座,故又稱雙樓李。清初,村裡有個名叫李長春字赤城者,成為當時首富,名氣很大,故村名逐漸叫成“李赤城”。

和睦程:位於縣城東南13里。明永樂二年由洪洞縣遷來程、王二姓在此定居。因兩性和睦相處,故得村名“和睦程”。

慈 王:位於縣城東南11公里。明永樂二年由洪洞縣遷來王姓定居,村名王家。因慶雲至惠民的官道與畢家村爭執,打官司上了公堂,該村之人在公堂下跪著比別人高出若干,縣官喝問:你為何不跪呢,此人站了起來,縣官一看,此人的腿真長,便說:你和鶿鴣一樣,從此王家就叫“鶿鴣王”。

三 倉:位於縣城南偏東11公里。明永樂二年由洪洞縣遷來結義兄弟仨(李鳳、孫剛、馬健)。在定居時,建房挖出一個倉來,而得村名“東、中、西三倉”。

東郎塢:位於縣城南11公里。早年有崔氏兄弟倆在此居住。此處有條河,有兩個船塢。其兄居西碼頭,為居東碼頭,又因兄弟倆都是官人,故村名稱“東、西崔郎塢”。明永樂二年由棲霞縣遷來張姓定居。後崔氏斷絕無人,簡稱“東、西郎塢”。1961年東郎塢為人民公社(鄉)駐地,1983年立為每逢農曆三、八為集日。1993年鄉政府併入尚堂鎮。

張拔貢:位於縣城南12公里。隸屬尚堂鎮,明永樂二年由洪洞縣遷來張姓定居,因該處蘆草很多,村名小蘆家。因南有馬家村,有人說,馬吃蘆草,對村名不利。遂改村名“張把棍家”,寓“以棍驅馬”之意,後諧音叫成“張拔貢”。

灶戶李:位於縣城南偏東8公里。隸屬尚堂鎮,明永樂二年由洪洞縣遷來李姓定居,因此處之地被皇家的嬪妃占為私有(私房地),成為灶地,故村名稱“灶戶李”。

菜 張:位於縣城南7公里。隸屬尚堂鎮,燕王掃北剩有蔡、王二姓,明永年二年由諸城縣遷來張姓定居,村名蔡張家,後蔡姓絕,因該村種菜的很多,故村名“菜張家”。1994年,立每逢農曆五,十為集日。

棗 王:位於縣城南偏東5公里。明永樂二年由洪洞縣遷來王姓定居,因該處棗樹成片,故村名“棗林王”。

徐家堰:位於縣城南偏東4公里。燕王掃北剩有勾、劉二姓,明永樂二年由棗強縣遷來徐姓定居,因村後有一防馬頰河水患的南北大堰,故村名徐家堰。後從南王家、棗林王、紀王橋相繼遷來王姓在徐家堰村東頭立村,因不同宗,故村名稱三王家(即東徐堰)。清道光年間,徐家堰的徐圭章當了知縣,因此三王家村逐漸也稱“徐家堰”,現為東徐堰、西徐堰。

大 靳:位於縣城東南9公里。明永樂二年由棗強縣遷來靳氏兄弟6戶在此定居,取村名“大靳家”。每逢農曆四、九為集日。1961年為人民公社(鄉)駐地至今。1999年撤鄉隸屬尚堂鎮。

張 牌:位於縣城東南9公里。明永東二年由壽光縣遷來張氏兄弟倆。在臨遷之時,兄弟估恐後世遠年湮失迷宗族,便 制牌為記,故村名稱“張牌家”。後兄弟倆分居,稱“大、小張牌”。

興隆店:位於縣城東偏南10公里。早年該村叫興隆鎮。燕王掃北該村剩有倪、袁二姓。清初,呂家、齊家多有來此鎮定居。因靠馬頰河的月陽橋,由此經過的客商甚多,又有季節性的小棗市場。所以店家多,故叫“興隆店”。

慶雲尚堂鎮歷史名人

李丙炎(1898—1970),字惠南,別署津南布衣、文古山房主人等,慶雲縣尚堂鎮李店村人。先生幼喜丹青,苦無業師,矢志自學,由《芥子園畫譜》入手,遍臨歷代名家作品。山水、花卉無所不工,尤以山水見長。中年以後謀生津、塘間,受傭畫店,以書畫裝裱餬口,期間得以飽覽名家作品,眼界大開,畫藝日進。中年以後歸耕閭里,與邑內王世城(民國時期指畫名家)、海豐張秩山(民國時期無棣第一書畫大家)相友善,互相砥勵,切磋唱酬。其山水主要取法清四王,氣勢雄渾,氣韻高雅,筆墨純熟。作品樹木濃郁,溝壑深邃,皴法爽朗空靈,匠心渲染,有沉雄古逸之韻。然大多摹古,缺乏獨創,是其不足處。先生亦擅詩,畫作題詩多為自作,格律謹嚴,曲麗精雅,與畫作相映成趣,相得益彰。下附山水圖為78歲時所作,題詩“荒崖結屋好棲遲,益友相逢便論詩。閒里光陰山里韻,和風麗日晚春時”即是先生自作,沖淡平和,清新雋永。

尚堂鎮政府位於德州東北部,慶雲縣的最南端,地處陽信、樂陵市、無棣三縣交界。鎮總面積105.36公里,全鎮轄66個行政自然村,總人口507萬人,其中農業人口5.4萬人,全鎮地勢平緩,自西南向東北稍有頃斜。全鎮主要是工業為主的大鎮,具有五個加,一個工業園,主要是塑膠加工為主,附帶橡膠五金、木器、工藝八大系列七十多個品種。現都形成規模私營戶129戶,個體3041戶。

經營範圍:本鎮擁有抽紗加工戶150戶,從業人員2000人,塑膠加工戶102戶。從業人員工172人,橡膠加工戶30多戶,從業人員130多人,編織(地毯、羊毛衫)加工戶達28戶,從業人員560人。本鎮有優惠的政策,寬鬆的環境,優質的服務為興業者提供良好的投資環境。

獲獎情況:2003年德州奶源建設先進單位;2002年是中慶雲尚博會先進單位;衛生、民兵預備役社會治安、婦女兒童先進單位。

下轄村莊

南尚堂村 北尚堂村 小姚村 東劉村 灶戶李村 北王村 小周村 朱家村 東吳村 西吳村 菜張村 紀王村

棗王村 馮家村 南侯村 北侯村 東徐堰村 西徐堰村 李梓村 姚千村大勾村 小勾村 南王村 東郎塢村

西郎塢村 李含賁村 張拔貢村 劉家村 馬家村 鶿鸕王村 西南鄭家村和睦程村 東倉村 中倉村西倉村

畢家村 王高村 李赤城村 馬徐村 前李村 後李村 東翟村 大靳村 小靳村 大張牌村 小張牌村 賈家村

梁家村 王談村 肖家村 小王村 東宗村 西宗村 頰河馮村 頰河徐村 大王村 大郝村 興隆店村 東撒村

西撒村 東白村 西白村 前翟村 後翟村 大胡樓村李家店村

歷史名人

李丙炎(1898—1970),字惠南,別署津南布衣、文古山房主人等,慶雲縣尚堂鎮李店村人。先生幼喜丹青,苦無業師,矢志自學,由《芥子園畫譜》入手,遍臨歷代名家作品。山水、花卉無所不工,尤以山水見長。中年以後謀生津、塘間,受傭畫店,以書畫裝裱餬口,期間得以飽覽名家作品,眼界大開,畫藝日進。老年以後歸耕閭里,與邑內王世城(民國時期指畫名家)、海豐張秩山(民國時期無棣第一書畫大家)相友善,互相砥勵,切磋唱酬。其山水主要取法清四王,氣勢雄渾,氣韻高雅,筆墨純熟。作品樹木濃郁,溝壑深邃,皴法爽朗空靈,匠心渲染,有沉雄古逸之韻。然大多摹古,缺乏獨創,是其不足處。先生亦擅詩,畫作題詩多為自作,格律謹嚴,曲麗精雅,與畫作相映成趣,相得益彰。下附山水圖為78歲時所作,題詩“荒崖結屋好棲遲,益友相逢便論詩。閒里光陰山里韻,和風麗日晚春時”即是先生自作,沖淡平和,清新雋永。

尚堂鎮位於慶雲縣南部,東接無棣、南靠陽信、西鄰樂陵、北依城區。境內兩條交通大動脈——246省道縱穿南北,德濱高速橫貫東西。全鎮總面積106平方公里,人口6.5萬人,是全縣人口、面積第一大鎮,現轄22個社區、2個獨立村。先後被評定為“省級中心鎮”、“全省小城鎮建設示範鎮”、“全市城建示範行動示範鎮”等榮譽稱號。

近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鎮經濟社會各項事業都取得長足發展,特別是生態旅遊業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良好勢頭。建成蔬菜大棚基地6個,總面積5000餘畝;食用菌基地2個,總面積500畝;魚藕混養基地4個,總面積300畝。魚藕混養的養殖模式,不但將荒窪閒散地變廢為寶,而且美化了環境,構建起“百畝蓮藕塘,千米荷飄香”的人間美景,達到了經濟、生態效益雙贏。

該鎮做好社區建設、土地流轉、基地建設與集體增收的結合文章,將發展鄉村旅遊作為集體增收、民眾致富的重要途徑,採取“政府指導、村委會帶頭、大戶參與”的模式,藉助現有前王千畝苗木花卉基地、撒店白萬畝苗木基地、沃森生物科技示範園、南侯水庫、濱河魚藕混養基地、大郝冬棗採摘園等基地,年內完成試點線路的規劃設計、設施建設、宣傳發動工作,逐步擴大規模,將鄉村旅遊產業做大做強。

。尚堂鎮位於慶雲縣南部,東鄰無棣、西接樂陵、南靠陽信,境內兩條交通大動脈,246省道縱穿南北、德濱高速橫貫東西,並在該鎮設慶雲縣唯一出入口,100米寬景觀連線線直通城區,區位優勢獨特,交通便利。全鎮總面積106平方公里,轄22個社區、2個獨立村,總人口6.2萬人,是慶雲縣人口、面積第一大鎮,2000年被評為省級中心鎮,2011年被評為省級小城鎮建設示範鎮,“萬名貨郎闖關東”的傳奇故事發祥於此,傳統美食“尚堂扒雞”遠近聞名。

十二五期間,新一屆黨委、政府將在縣委、縣政府“一個突破,四項提升”發展戰略的指引下,負重加壓,銳意開拓,務實求進,充分抓住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黃三角開發建設、省級中心鎮“強鎮擴權”改革的政策機遇,發揮德濱高速、連線線景觀大道竣工通車、246省道拓寬改造、城南新區開發、兩河三堤風景區建設等諸多優勢,瞄準“建設省級明星鎮、打造慶雲次中心”這一定位目標,規劃啟動“一帶一區一園一組團”總體構想,大力實施“工業立鎮、產業興鎮、民營強鎮、商貿活鎮、財稅富鎮”發展戰略,全面鋪開“三個提升、六個強化”工作布局,搶抓新機遇,再造新優勢,努力打造“工業強鎮、農牧大鎮、商貿重鎮、旅遊名鎮”四張名片,建設更具實力、獨具魅力、極具活力、大而強、富而美的幸福尚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