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尚鎮

博尚鎮

博尚鎮位於臨滄城以南22公里,是全市的航空視窗鎮、菸葉生產基地和食用油料基地。轄19個村委會、102個村民小組,10932戶,37332人。

基本信息

(圖)博尚鎮博尚鎮

基本情況

(圖)科學協會科學協會

博尚鎮位於臨滄城以南22公里,是全市的航空視窗鎮、菸葉生產基地和食用油料基地。2005年11月撤鄉並鎮後,按區域、氣候、海拔等特點劃分為三大片區,即:勐托片區、博尚片區、那招片區。全鎮國土面積378平方公里,轄19個村委會、102個村民小組,10932戶37332人,其中農業戶8628戶35397人。鎮轄27個黨支部,其中農村黨支部19個,有黨員1357名。歷屆黨委、政府按照“科教興鎮、產業富民、項目拉動、和諧發展”的工作思路,不斷鞏固壯大“油、茶、畜、煙、蔗、核”六大產業,目前已建成油菜25000畝、茶葉22000畝、烤菸20000畝、甘蔗10000畝、泡核桃基地36000畝、畜牧產值達 1959 萬元。2008年上半年,全鎮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6498萬元,同比增長1336萬元,增幅為25.9%,完成全年預計的46%;經濟純收入4074萬元,同比增長799萬元,增幅為24%;農業總收入4280萬元,同比增長1252.06萬元,增幅為41.35%;農民人均純收入1151元,同比增長230元,增幅為25%。
按照5年打基礎、10年初見成效、至2020年實現全鎮主要經濟作物達14.3萬畝、農民人均擁有3.7畝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萬元以上的目標,鎮黨委、政府將採取一切靈活有效的措施,通過紮實有效的工作,力爭在“十一五”末,建成油菜25000畝、茶葉25000畝、烤菸25000畝、甘蔗10000畝、核桃40000畝、花椒3100畝,為全面建設富裕、民主、文明、開放、和諧博尚奠定堅實的基礎。

全鎮面積336.93平方千米,人口3.92萬人。轄19個村委會:博尚戶有完賢完海、勐托、碗窯、幕布、勐準、彎子、永和、永泉、夾山、那戈、小那么、大那么、那招、邦別、邦公、壩蜜河。鎮政府駐博尚。

1931年設太恆鎮,1950年設鄉,1955年改博尚鄉,1958年設上游公社,1959年更名博尚公社,1961年改區,1966年設公社,1983年設區,1987年設鎮。原那招鄉1931年設臨滄鄉,1950年設那戈鄉、邦公鄉,1952年增設那招鄉,1957年並設那戈鄉,1958年分設那招、那戈、邦公3個管理區,1961年設那招公社,1966年更名紅衛公社,1969年併入博尚公社,1973年設那招公社,1983年設區,1987年設鄉。2005年,撤銷那招鄉,併入博尚鎮。

組織機構

(圖)入黨誓詞入黨誓詞

博尚鎮內設6個機構,即:黨政綜合辦公室、紀檢審計辦公室、組織人事宣傳辦公室、農村發展辦公室、社會事業辦公室、武裝部。其中“5辦1部”下設財政所、勞動和社會保障工作站、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辦公室、農業綜合服務中心、林業站、水利水土保持站、文體服務中心、黨校、村鎮規劃建設管理所、計畫生育服務所共10個站所。

新農村建設

博尚鎮勐托村自2006年被列為全市第二批“三村”建設點以來,村“兩委”班子嚴格以“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為目標和建設內容,按照“一村一業”、“一村一品”的要求,堅持以“生態村”為發展基礎,“文明村”為發展動力,“小康村”為發展目標,結合“雲嶺先鋒”工程,按照“五好五帶頭”的總體目標,精心組織,加強領導,合力攻堅,狠抓落實,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引導和帶領廣大民眾增收致富,加快發展,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實現了重點工作成效明顯,面上工作整體推進的良好局面,開創了“黨建領村、產業富村、科技興村、民主管村、文化活村、制度建村”的良好格局。勐托村產業建設成效明顯,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社會各項事業全面發展,新農村建設成績喜人。目前,共建成烤菸2565.7畝、油菜2710畝、茶葉780畝、泡核桃2124 畝。2007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211.84萬元,同比增23.4%;農民人均經濟純收入2639元,同比增39.6%;人均占有糧食達216公斤。

農村經濟

(圖)油菜種植油菜種植

一、基本情況(一)鎮情概況
博尚鎮位於臨滄城以南22公里,國道214線穿鎮而過,東與馬台鄉接壤,南與圈內鄉毗鄰,西與雙江縣勐庫鎮交界,北與章馱鄉和鳳翔街道相連。臨滄機場位於鎮境內,距集鎮中心3公里,是全市的航空視窗鎮、菸葉生產基地和食用油料基地。全鎮國土面積378平方公里,轄19個村委會、102個村民小組,10459戶37332人,其中:少數民族有5450人,占全鎮總人口的14.60%。有耕地面積53436畝。歷屆黨委、政府按照“科教興鎮、產業富民、項目拉動、和諧發展”工作思路,鞏固壯大“油、茶、畜、煙、蔗”五大產業,加大泡核桃基地建設,目前已建成油菜25081畝、烤菸14916畝、茶葉21809畝、甘蔗7993畝、泡核桃基地23130畝,畜牧業產值達

(圖)土陶文化旅遊土陶文化旅遊

1958.51萬元。2007年底,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12567.74萬元,農民人均經濟純收入2388元,糧食總產量9833噸,人均占有糧食256公斤。實現“十一五”良好開局。
(二)瀾滄江沿線涉及村委會的基本情況
博尚鎮涉及“瀾滄江一線”的共6個村民委員會,32個村民小組,涉及18.6公里。生活在江邊的村小組有16個,分別是:大那么村的舊村組、公別組、小那么村的下寨組、中寨組、小那么組、那弋村的夾山組、邦公村的大邦公組、邦別村的彭家組、下興村、馬覓組、那招村的大寨組、坡腳組、學堂組、張家組、啊拉村組、大路邊組。少數民族自然村組有4個,人數是773人。分別是:大那么村的公別組、那招村的啊拉村組、那招村的坡腳組、邦公村的大邦公組。各村委

(圖)烤房建設烤房建設

會基本情況如下:
1.那戈村委會:位於博尚鎮東南30公里處,轄3個自然村、3個村民小組,共有208戶905人。有耕地面積1997畝,其中:水田548畝,旱地1449畝,人均占有2.2畝。2007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77萬元,人均經濟純收入1648元;糧食總產量354噸,人均占有糧391.2公斤。
2.小那么村委會:位於博尚鎮東南34公里處,轄3個自然村、7個村民小組,共有254戶968人,其中:少數民族35人,全村總人數的4%。有耕地面積2713畝,其中:水田674畝,旱地2039畝,人均占有2.8畝。2007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59.4萬元,人均經濟純收入1896元;糧食總產量267噸,人均占有糧277公斤。

(圖)土陶銷售土陶銷售

3.大那么村委會:位於博尚鎮東南30公里處,轄5個自然村、5個村民小組,共有216戶865人,其中:少數民族有164人,占全村總人口的18.96%。(其中:公別村民小組有拉祜族49戶,181人)。有耕地面積2361畝,其中:水田646畝,旱地1715畝,人均占有2.8畝。2007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16.6萬元,人均經濟純收入1618元;糧食總產量365噸,人均占有糧424.4公斤。
4.那招村委會:位於博尚鎮東北36公里處,轄7個自然村、7個村民小組,共有275戶1145人,少數民族有143人,占全村人口的12.49%。(其中:啊拉村有拉祜族11戶,48人。坡腳村有拉祜族25戶98人)。有耕地面積2789畝,其中:水田209畝,旱地2580畝,人均占有2.3畝。2007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78.4萬元,人均經濟純收入1704元;糧食總產量245噸,人均占有糧216.4公斤。
5.邦別村委會:位於博尚鎮東北42公里處,轄7個自然村、7個村民小組,共有278戶1080人,少數民族有173人,占全村人口的16%。有耕地面積2404畝,其中:水田813畝,旱地1591畝,人均占有2.23畝。2007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44.5萬元,人均經濟純收入1611元;糧食總產量588噸,人均占有糧544.4公斤。
6.邦公村委會:位於博尚鎮東北31公里處,轄3個自然村、3個村民小組,共有264戶1021人,其中:彝族有941有,占總人數83%。有耕地面積2644畝,其中:水田896畝,旱地1748畝,人均占有2.58畝。2007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21.5萬元,人均經濟純收入1587元;糧食總產量795噸,人均占有糧778.6公斤。
(三)怒江之系涉及村委會的基本情況
博尚鎮怒江之系共涉及十一個村民委員會,59個村民小組。其中:少數民族村組有10個,分別是:完賢村的戶門一、二社、勐托村的大寨組、完海村的那昔尼組、南令組、碗窯村的臘托組、幕布村的那襪組、勐準村的勐準組、騰龍組、彎子村的上糯氣組、永和村的聯合村組。
1.戶有村委會:位於博尚鎮以北14公里處,轄8個自然村、8個村民小組,共有557戶2304人,其中:少數民族有54人,占全村總人口2%。有耕地面積3799畝,其中:水田1812畝,旱地1987畝,人均占有1.6畝。2007年,農村經濟總收入561.5萬元,人均經濟純收入1880元;糧食總產量831噸,人均占有糧361公斤。
2.完賢村委會:位於博尚鎮西北14公里處,轄2個自然村、2個村民小組,共有480戶1967人,其中:少數民族有430人,占全村總人口22%(戶門一、二組62戶227人,全部是傣族)。有耕地面積2457畝,其中:水田1936畝,旱地521畝,人均占有1.2畝。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498.2萬元,人均經濟純收入1788元;糧食總產量234噸,人均占有糧121公斤。
3.勐托村委會:位於博尚鎮以北11公里處,轄6個自然村、8個村民小組,共有729戶2998人,其中:少數民族有610人,占全村總人口20%(大寨組有217戶870有,傣族有500人)。有耕地面積3381畝,其中:水田2886畝,旱地495畝,人均占有1.1畝。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961.8萬元,人均經濟純收入1890元;糧食總產量760噸,人均占有糧261公斤。
4.完海村委會:位於博尚鎮以北10公里處,轄10個自然村、11個村民小組,共有1062戶4204人,其中:少數民族有517有,占全村總人口12%(那昔尼組有21戶97人,全部是拉祜族;南令組有12戶46人全部是拉祜族)。有耕地面積5650畝,其中:水田4182畝,旱地1468畝,人均占有1.3畝。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268.3萬元,人均經濟純收入2000元;糧食總產量576噸,人均占有糧137公斤。
5.碗窯村委會:位於博尚鎮以北7公里處,轄2個自然村、2個村民小組,共有454戶1840人,其中:少數民族 436人,占全村總人口24%(臘托組有115戶441人,傣族有386人)。有耕地面積1914畝,其中:水田1539為,旱地375畝,人均占有1畝。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451.6萬元,人均經濟純收入1886元;糧食總產量583噸,人均占有糧317公斤。
6.幕布村委會:位於博尚鎮以北4公里處,轄1個自然村、2個村民小組,共有299戶1191人,少數民族249人,占全村總人口21%,(那襪組有49戶191人,全部是拉祜族)有耕地面積1024畝,其中:水田808畝,旱地216畝,人均占有0.86畝。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405萬元,人均經濟純收入2245元;糧食總產量650噸,人均占有糧55公斤。
7.彎子村委會:位於博尚鎮以東6公里處,轄6個自然村、6個村民小組,共有286戶1218人,少數民族407人,占全村總人口33%(上糯氣組有31戶128人,拉祜族有125人)。有耕地面積1853畝,其中:水田900畝,旱地953畝,人均占有1.5畝。彎子村委會的上糯氣村有31戶128人,其中:拉祜族有125人占98%;
8.永和村委會:位於博尚鎮東南9公里處,轄3個自然村、4個村民小組,共有473戶2063人,少數民族135人,占全村總人口7%(聯合村組有52戶207人,拉祜族有130人)。有耕地面積2045畝,其中:水田1450畝,旱地595畝,人均占有0.99畝。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619.8萬元,人均經濟純收入1921元;糧食總產量299噸,人均占有糧145公斤。
9.勐準村委會:位於博尚鎮西北2公里處,轄4個自然村、7個村民小組,共有395戶1673人,其中:少數民族有1073人,占全村總人數65.8%(勐準組有 戶810人,全部是傣族;騰龍組有 戶228人,全部是拉祜族)。有耕地面積1855畝,其中:水田1321畝,旱地534畝,人均占有1.1畝。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445.6萬元,人均經濟純收入1825元;糧食總產量500噸,人均占有糧307公斤。
10.博尚村委會:位於博尚鎮駐地,轄3個自然村、3個村民小組,共有642戶2557人,其中:少數民族有65人,占全村總人數3%。有耕地面積2508畝,其中:水田1829畝,旱地679畝,人均占有0.98畝。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888.4萬元,人均經濟純收入2194元;糧食總產量813噸,人均占有糧323公斤。
11.永泉村委會:位於博尚鎮以南5公里處,轄7個自然村、7個村民小組,共有1207戶5251人,其中:少數民族有70人,占全村總人數1%。有耕地面積5125畝,其中:水田3819畝,旱地1306畝,人均占有0.98畝。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723萬元,人均經濟純收入2220元;糧食總產量1639噸,人均占有糧316公斤。
(四)少數民族分布情況
博尚鎮集山區、半山區為一體,轄19個村委會,102個村民小組。全鎮少數民族自然村組有11個,有兩個民族村,分別是:
兩個民族村是:
1.邦公村委會:是一個以彝族居多的村民委員會,邦公村委會位於博尚鎮東北31公里處,轄3個自然村、3個村民小組(大邦公、小邦公、外寨),有278戶1077人,少數民族人口941人,占全村總人口的83%。森林覆蓋率達40%。全村有耕地面積2644畝,其中:水田896畝,旱地1748畝,人均占有耕地面積2.45畝.邦公村有村完小一所,有6個班級,教師6人,學生82人。有一師一校點一所,有學生5人。2006年末適齡兒童輟學8人。
2.勐準村委會:是一個以傣族居多的村民委員會,勐準村委會位於博尚鎮西北2公里處,轄4個自然村7個村民小組,394戶1630人,少數民族占全村人口的65.8%。國土面積50平方公里,南北長5公里,東西寬10公里。森林覆蓋率達70%以上。全村耕地面積1855畝,其中:水田1321畝,旱地534畝,人均占有耕地面積1.14畝。
少數民族自然村組分別是:
1.完賢村委會的戶門村的一、二組有62戶227人,全部是傣族,占一、二組總人數100%;通路2公里,耕地面積250畝,人均純收入1000元。
2.勐托村委會的大寨組有217戶870人,傣族有500人占全組總人口57%;通路4公里,耕地面積959畝,人均純收入1200元。
3.完海村委會的那昔尼組有21戶97人,全部是拉祜族,占全組總人數100%。通路3公里全部是土路,睛通雨不通,耕地面積82.5畝,人均純收入800元。
4.完海村委會的南令組有12戶46人,全部是拉祜族。通路3公里全部是土路,睛通雨不通,耕地面積60畝,人均純收入800元。
5.碗窯村委會的臘托組有115戶441人,傣族、拉祜族等有386人占全組總人口88%。通路7公里,耕地面積60畝,人均純收入1670元。
6.幕布村委會的那襪組有49戶191人,全部是拉祜族。通路1公里,耕地面積132畝,人均純收入1350元。
7.彎子村委會的上糯氣組有31戶128人,拉祜族有125人占全組總人口98%。通路4.2公里,耕地面積290畝,人均純收入1400元。
8.永和村委會的聯合村組有52戶207人,拉祜族有130人,占全組總人口63%。通路1.4公里,耕地面積240畝,人均純收入1500元。
9.大那么村委會的公別村組有49戶181人,全部是拉祜族。通路1.2公里全部是土路,睛通雨不通,耕地面積397畝,人均純收入993元,通電29戶不通的還有20戶。
10.那招村委會的啊拉村組有11戶48人,全部是拉祜族。通路0.4公里全部是土路,睛通雨不通,耕地面積115畝,人均純收入1069元,通電9戶不通的還有2戶。
11.那招村委會的坡腳組有25戶98人,全部是拉祜族。通路2公里全部是土路,睛通雨不通,耕地面積350畝,人均純收入1069元,通電20戶不通的還有5戶。
(五)社會經濟發展情況
全鎮農民經濟收入主要以種植油菜、茶葉、烤菸、甘蔗、稻穀和畜牧業養殖為主。少數民族聚居自然村的總戶數910戶總人口4036人,耕地面積4622畝,人均純收入1100元,通路37.1公里,通電882戶,人均耕地面積1.1畝。
以彝族為主的邦公村,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77.9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15.52萬元,占總收入的65%;畜牧業收入40.45萬元,占總收入23%。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1069元,人均生產糧食525公斤,均為全鎮農民人均水平的最低位次。交通又不通,嚴重阻礙了該村的經濟社會發展。
以傣族為主的勐準村,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445.63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229.05萬元,占總收入的51%;畜牧業收入60萬元,占總收入13%。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1650元,人均生產糧食288公斤。2003年被省委列為民族團結示範村工程建設。2006年又被列為市“三村”工程建設。在上級主管部門大力支持幫助下,現全村有村寨道路7條,全長11公里,其中:水泥路3.9公里,彈石中6公里,泥結碎石路1.82公里;有機耕道路5條,全長15公里;有三面光溝5條,全長2.5公里。全村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
二、存在的困難和主要問題
(一)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嚴重影響了該村的經濟社會發展。少數民族村寨道路,多數晴通雨阻,嚴重影響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
由於信息閉塞,交通不便生活困難,村寨居住較散,在瀾滄江沿線中,其中:邦公村村民有50多人還未成家,適齡兒童輟學8人;大那么村村民有30多人還未成家,適齡兒童輟學15人;邦別村村民中,適齡兒童輟學5人。
(二)結構型原因。少數民族村寨多數在山區,屬中高海拔區域,長期一直以傳統農業為主,耕作技術落後,且產量低,質量差,嚴重製約經濟發展。
(三)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大,資金不足,村容村貌的改善困難大。
由於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大,在瀾滄江沿線中,建設一口沼氣池要耗費資金2000多元,上級補足500元,農戶自己要出1500多元,所導致到2006年,邦公村只建4口沼氣;那戈只建9口沼氣;那招建19口;小那么建32口;邦別建3口。
(四)素質型原因。農民民眾的科技文化水平整體素質較低,先進實用的農業科技推廣套用極少,且耕作方式仍停留在傳統的粗放型上,對商品經濟的思想轉變較慢,科技意識淡薄,科技帶頭人較少。
(五)由於自然條件惡劣,加之不注意教育,導致少數民族地區教育滯後,多數民眾為文盲中文盲,對發展個體經濟意識不強。等、靠、要思想比較突出。
(六)農民生產生活困難,生存條件較差,基本醫療衛生難以提到保障。
三、對策和建議
(一)加大基礎設施投入,改善交通條件,加快商品流通,促進人民增收。
(二)加大科技培訓力度,推廣良種良法,有效提高農作物的單位產出率,增加農民收入。
(三)加大種植業、養殖業的培養力度。
(四)加大沼氣建設,切實改善少數民族民眾的居住環境。
(五)加大產業結構合理化布局、推廣科技,節約出部分富餘勞動力,進行勞務輸出,提高民眾素質,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六)加大科教興鎮的宣傳力度,使家長和學生能正確認識知識的重要,提高中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加強村醫生的業務培訓,解決範圍民眾看病難的問題。

農村飲水

為進一步解決我鎮農村飲水困難問題,博尚鎮政府於近日組織鎮水利水土保持站及相關村委會主任,召開2008年第一批省預算內農村人口飲水安全項目實施會議,共謀解決飲水難題,對戶有村、勐托村大寨組、勐托完賣組、茶園自然村4件人口飲水安全工程實施辦法及工程實施的職責分工、責任追究進行討論。
鎮黨委、政府強調,要緊抓國家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機遇,重點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與各村緊密合作,認真做好預算,最佳化方案;抓好管材質量和工程質量管理,確保工程建設質量;注重工程建設細節,規範工程所需契約的簽訂,做好民眾自願籌資相關痕跡材料、票據的備案工作;抓好工程施工管理,確保工程施工安全;抓好項目資金管理,確保專款專用。

民主法治

博尚鎮以鞏固“平安博尚”為契機,不斷推進基層民主法制建設,通過兩年多的普法宣傳教育,全鎮公民的法制意識明顯增強,基層民主自治不斷擴大,各項社會公共事務管理逐步走上法制化軌道。在創建工作中,以幕布村、夾山村為試點,按照以點帶面、分步實施、整體推進的原則,不斷總結經驗教訓,認真開展“民主法制村”創建工作。截至目前,全鎮共建成“民主法制示範村”2個(即:幕布村、夾山村);“民主法制村”10個(即:勐托村、完海村、碗窯村、勐準村、博尚村、彎子村、那戈村、大那么村、那招村、壩蜜河村);“標準化人民調解室”3個(即:永泉村、博尚村、幕布村);“人民調解示範村”1個(即:勐托村)。

科學技術

民國至共和國初,農灌,耕作,施肥,病蟲防治等手段落後,加之,人為的政治運動頻繁,科技進入農業領域的速度很慢,以至經濟效益低微。
民眾雲:收多收少在於肥。民國至共和國初,田地之肥,以畜肥和廄肥為之。一九六0年以後,鈣鎂鈴、尿素、農藥等開用於種植。當時,對境內土壤情況不明,增產效果不明顯。隨著氣候的變異,民眾習慣的種、管已不能適應現實。共產黨政權組織農業科學技術隊伍,研究、試驗、實踐了境內農業經濟發展的科學技術。進行測土配方施肥,植物保護,科學耕作等具體措施。從一九七0年起,永泉、完海、幕布等地,進駐地、縣農業科學技術員,設立試驗示範基點。組織起“科學技術委員會”“科學技術協會”,發展農科員數百人。從品種改良,施肥試驗,規格種植,病蟲害防治等進行了攻堅。至二00四年止的幾十年間,稱為土肥專家的姚天全、鄭進賢、宗家鵬;稱為水稻專家的徐躍文、字有貴、王培德;小麥專家陳興儒(官至雲南省副省長)、曹能高;油萊專家吳建華、田兆金等等,屢次進境,撥點傳經。
測土的興起
一九七九年,境內11個大隊(二00四年的11個村民委員會)分兩批進行土壤普查。認定境內土鑲普遍偏酸(酸鹼度4.5—5.5),缺磷、缺硼、鋅;氮不足;鉀中等,從而因地施肥。地縣土普資科載:“一九八O年在博尚公社勐托片普查時,經速測化驗,士鑲缺磷較突出,每畝含速效磷2.34斤至5.4斤。一般才3斤左右…。提倡普遍增施磷肥,氮肥配合。油菜增施硼肥效果很好”。又載:“一九八O年一月,在勐托土普時,完海11隊小麥不施磷肥,苗期每畝雖用40斤尿素追肥,苗棵不見效,改用每畝50斤普鈣作追肥,苗棵很快由黃轉綠。又如戶有大隊,戶有一隊,有份‘病夫田’,歷年種小麥生長不好,追氮肥不起效果。後經測化發現,此田偏酸,嚴重缺磷,且氮不足,逐畝施尿素30斤加普鈣100斤,產量則比施前增10.3倍”。總結雲:“博尚公社士普後,連續兩年增產,每年遞增一百萬斤以上”。
幾十年的科學效應,至二00四年止,鈣鎂磷、普鈣、複合肥、尿素、銷銨、炭氨、鉀、硼、鋅等化學肥料廣用於戶,年總用量陸千餘噸。
境內田地在海拔1700-1900米之間。空氣濕度太,光照雖足,但氣候涼,病蟲害頻繁。蟲害多有螟蟲、蚜蟲、飛虱、葉蟬、地虎等。病害多為包穀大小斑病、鏽病、枯葉等等。防礙莊稼生長的雜草達10多種。從一九五五年起,對莊稼保護採用兩治。其一,治病。始用農藥六六粉、甲六粉,後來發展為殺菌劑,用噴霧器進行人工噴治。其二,藥物除草。一九八四年大力推廣化學除草,種類較多。分水田除草和旱地除草。水田中曾用除草醚、撲草淨、敵稗、敵草隆、二鉀四氯、五氯酚納。旱地尤以“草乾寧”為最。
化學除草,節省薅鋤之工。二00四年計,境內各類年用農藥2800餘公斤。
一九九0年在農作播種期,又引入了保苗、保水、保肥的地膜覆蓋技術。稱為“一場白色的革命”。二00四年計,全境年使用薄膜47000餘公斤。耕農通過算帳,覺得薄膜省工,且增產,十分經濟,樂用之。

地形地貌

(圖)博尚青山綠水尚青山綠水

博尚鎮地處南汀河源頭,怒山山脈向南延伸部分、屬橫斷山脈縱谷區的南部。因陸地抬升運動的強烈和流水侵蝕的切割作用,形成全鎮南高北低,西高東低,全境地形狹長、為中等切割中山寬谷,由博尚壩——勐托槽子構成。海拔高度1600米——2100米。全鎮四面高山環繞,東北部曉光山南北走向,海拔2.483米;東面大亮山,海拔2.664米;西面是勐博後山,海拔2.792米。境內大部分是坡形地、屬半山半壩。其中最高峰是戶有村南高箐石排坡,海拔2835米,最低點是博尚河與勐托河,匯合進入鳳翔細嘎村處,海拔1650米。
全鎮地表層多為深厚的花崗岩紅色風化殼。博尚壩原為坡積裙,在博尚村大玉地處、可見順坡向傾斜分選不完全的層理,在流水的侵蝕作用下,形成相對高差70——150米,山丘頂部平緩,絕對高度大致相等的中山寬谷或丘陵地形;永泉村的漫乃山、壟崗山、博尚村、勐準村的大玉地、白塔粱子、中嶺崗、碗窯村的臘托大坪掌大致等高,俗稱“山壩子”。

新街百年

法國人亨利奧爾良著《從東京灣到印度》一書的“雲南遊記”中寫到:“一八九五年五月二日,上午陽光明媚,風和日麗…我們走完一段路,來到一個漢族大村寨,博尚村,各地開闊,簡直就象平原一般…。”奧爾良所指之地,就是當時已建立二十多年的博尚新街。今考證,新街建於一八七0至一八七七年之間。史料有七:
其一,一九三八年新街文人王允昌(一八九四至一九五四年)為新街始居村民劉母傅氏老孺人提碑文云:“安人…劉公之德配也,生於清鹹豐癸丑年(一八五三)四月十四日子時。值回亂,緬境然,甫(傅氏)七齡,孤城(緬寧縣城)失守,隨父避難,遍歷他鄉。…亂平後至丁亥年(一八八七)始由改心(雙江勐庫)卜居泰恆(新街子)”。
其二,新街子張母鄭氏老孺人(鎮志辦張宗能為其重孫,現年62歲)1948年,墓文云:“鄭氏一八八九年歿於街子,時由縣城遷新街八秋矣”。
其三,新街首居村民,朱德光姐弟三人,自鳳慶象莊逃難而來,朱德光來時十二歲,落居於此地結婚。於一八七八年生子朱習山,以朱德光大約二十歲間生朱習山推算,朱德光約於一八五八年出世,十二歲入居新街。那么入居時間大約是一八七0年。且朱德光和朱習山父子,皆任過博尚新街街長。可惜所傳四面護街“令旗”,於解放前,遭兵亂焚毀。說明了新街確建於一八七0年左右。
其四,蘇氏族譜記錄,蘇宗元始祖,第十五世後裔蘇大枝,於清同治年(一八六三至一八七四年共十三年)間貿易落藉博尚新街子,配余氏。其孫蘇以才為街中文客。可見,蘇大枝約於一八七0年左右入居新街子。
其五,興華村九十歲老人李枝貴二00四年提供,他父李萬祥(一八五七年生)告訴李枝貴說:“我二十歲那年,村上有個叫王啟賢的人,被叫到大荒塘刷老母狗刺,說要開新街子。”李枝貴(生於一九一四年)說,他七歲那年去趕街,適逢街子添修,那天有個叫周石寶的瘋人,在街上殺死了兩個人,街人驚慌四躲。所以他終身難忘。他七歲,剛好是一九二一年。原居新街一老人孔金榮又供,“我記得我有十三歲時,博尚新街添修”。孔金榮生於一九0八年,他十三歲時,正好是一九二一年。兩位老人各居一方,然所說新街添修時間完全吻合。也就是說,在街修成十幾年後又添修是情理之中。亦證明新街確是一八七0年就有了。
其六,已故的舊緬寧縣參議長,邱譽超(振聲)傳略稱:“一八九九年,邱出生於博尚新街富商之家”。邱的父輩要成為博尚富商,不經十幾年苦心經營,是不可能的。邱譽超父邱允良居新街。娶上漫竜李氏,生邱譽超,此時,邱允良已是博尚新街富商,說明了博尚新街早已存在。
其七,據文載,新街人歐陽祖扶,1896年在家中辦私塾,有學生:李順寧、蒙永興(1889—1951)等21人,可見新街已是多姓人居住的村子。由於新街沒有歷史文字記錄其發展過程,因此,本志以七個資料推出:博尚新街約建立於一八七0至一八七七年之間。從建立,至一九五九年拆除,先後經歷了近七十多年。七十多年中,此街孕育了不少的文人武才,且又有多次振動全縣的兵事、要事。這些人和事影響到如今博尚的方方面面。固錄為史鑑。
為什麼在一八七0年前後要棄老街而辟新街?村民口傳說:一為老街短而窄,擺攤後,騾馬(時主要運輸工具)、鞍馱無法存放;二為集人常酗酒爭吵,常攤村人賠訟費。有次,一外人在街中作崇被打死,命案牽涉村中。固眾人希望另選新址建街。幸老街南側有一大荒爛壩塘,面積大,且又是公地,適宜開街。當地鄉紳並組織七村人開闢。地點開闢後,分段劃於各村,設街面。稱博尚新街。各村又招人居住。久之,則由街攤演變為村子。
新街之地坐西向東,似一把靠椅。從西,緩坡下百米即為平地,地積約百餘畝。出平地向東,又是一緩坡,直連千畝沃田。由大猛準、荒田、騰龍、訊房、永泉、永和6小河匯集成的南汀河源流,從田壩中彎曲流過。
緬寧文人彭桂,一九三五年描述此地:“南區不論人才資財,自來都稱邑中(全縣)魁首,尤以博尚為最…地居城南六十里,周山高偉,萬木青蔥。使此高原平野,形成撐雨荷葉。近旁多村拱列,六溪交匯,成南河主源。…因此地,當勐庫茶山大道,商情異常繁熱,住民近二百戶之多,鎮後墳塋叢壘。四周田疇交錯,有區立兩小及區倉,新建於左右兩側,宏大堂皇。漫乃、龍崗兩山,障立前方,更成天然玉案。這真是山重水複,柳暗花明的一片樂土”。而當地人口傳說:選地建街時,地師看過風水,預言下,“是一塊牛皮好地,發也快,爛也快。”事後幾十年,這裡發生了多次事件,似乎與預言有些巧合,所以“牛皮地”之稱流傳至今。一旦遭禍,寨人常以此預言,寬慰自己。認為,不是命不好,是地太硬。
建新街十幾年後,因匪患不斷,鄉紳則於一九二五年組織街民在村子四周築砌土圍牆,開設東、西、南、北、四門。每門為兩層,底安大門,樓上可住。設瞭望口及槍孔。時人稱為“槍碉”。一九二五年鄉紳王佑箴被推為鎮長。同年王與街中文人歐陽助扶、王海廷(即王老太爺)、蒙會三等人共商,以新街子為鎮公所駐地。在新蓋北門門口橫額,寫以“泰恆”二字,配以“泰往來吉”,“恆利真享”對聯。由此,原老街前身“太恆”之稱,便移至了新街。只是太陽的太字引深為泰山之泰字了。一九三0年,緬寧縣國民政府定名新街為泰恆街,老街子定為泰昌村。老街國小定為泰昌國小。定新街泰恆中心國小為公立中心國小、泰恆中學也便應運而生。直到一九五四年,泰恆又復稱博尚。
一九三九年,街面全新翻新,街軸心及街左右兩側以石條鑲砌,中夾彈石,街中段配以十字街,懸掛天燈。增設一條玉溪背街。全街彎曲近八百餘米,加背街百餘米,共長千餘米,約二萬平方米街面。
現健在的老街76歲王申德云:時年王申德十一歲,王佑箴家豎柱建房又修街,逢街,外地商販雲集,馬幫數十個,騾馬數百匹。本地茶葉山貨,皮革煙土外輸。外地布疋、棉紡品、植物油、米、麵粉、糖類輸入,交易興隆,時有“小昆明”之雅稱。緬志編撰人,邱悟莊老先生言:“泰恆距城60里,為南入勐庫茶山通忂。街面石鑲,居民櫛比,邑中之第二大鎮。聚市達數千人,以茶布為主”。
緬寧縣誌又云:“就商情的熱鬧言,縣城為第一,泰恆街為第二。其於可歸納為甲乙丙三等,甲等為遮奈、幫東、圈內、寧安、勐托等五街”。
新街當時的街狀為,從老街往南走半里地,過一涼亭,入賣豬塘(現烈士墓以東人戶居住地),向東下坡40米左右,進入街子北門。入北門向東下50米緩坡,坡左側為泰恆中心國小、(1926年建)大門及財神廟。財神廟前是茶葉交易市場。由此,又向南走百米到龍水溝。街面兩側有馬店、多家商號。沿龍水溝,又向東走一百五十米餘,兩側全為各住戶商販。又折向南七十餘米,設十字街,懸掛天燈,逢夜即點。時曰“天燈桿”。以十字為中心,東下百米通東門,西上五十米左右成⊥形。⊥形南進玉溪街(背街),西進民宅區。十字街向南二百米左右為盡頭,成T形。T左角為“關帝廟”也是鎮公所。所的周圍是肉米市場,T形頂端往南50米左右出南門。T右角西上三百米左右,經泰恆糧倉,轉出西門。
一九五九年修建博尚水庫,新街拆出,人戶搬遷四方。遷時有住戶308戶,1203人。據一九五二年政府資料提供,一九四九年前新街富者占20%,中富占22%,貧民占58%,
新街拆除後的一九六一年,在眾人要求下,公社於現鎮政府大門前。設長150多米,寬20米餘的臨時街子。經幾次整修,直廷三十多年,擁擠雜亂。一九九九年勐托人楊偉杉租用部隊營區演練場,投資百萬餘元,建農貿市場,總面積14000多個平方,200多個固定攤位。寬敞度,為全縣之最。二00三年起,由鎮黨委政府領導:張勇、楊永壽楊華康等人倡導和組織,擴建集鎮小區,現建成一號路12000多平方。設計中的二號、三號路正在擴建中,預計開辟居住區及街道。
已拆除的新街子,從建成拆除,經歷了七十多年。它的特點是先建街,後招商,大批賢達人士紛紛而入。據考,拆除前,此地有41個姓氏,其中以邱、王彭、蒙、張、陸、蘇、李、劉、虞姓為多。他們帶來了資本和生易經,帶入了先進的生產工藝。開商業,置田產,帶動了這一地區的發展。新街鄉紳王佑箴(字家銘號三元)其父王丙堂、四川石川縣馬鄉人,在景谷縣就為鹽號師爺。(秘書類)來此娶李氏定居,承商置田,生三子。老三即王三元(王佑箴)曾在一九二0年開那招渡口辦鹽號。一九四四年,在昆明園通街積善巷開會館。一九四五年,在博尚新街第一戶鋪水泥地面。一九四三年辦泰恆中學等等。
陸,蘇二姓加工菸絲,彭姓搞飲食照像。李銘章一九三六年入新街,辦茶行,開馬店,名噪一時,成為鄉紳。邱、蒙、虞三姓則至於文化辦學。其於諸姓,亦有佼佼者,或商或軍。在縣誌中入名掛姓。如:周繼福,曾為雲南省縣長考試第三名,歷任綠豐、楚雄、江川、鶴慶、永勝、馬關六縣縣長,但兩袖清風,廉官一位。
邱譽超又名邱振聲,1899年生,畢業於雲南陸軍講武堂、任國民革命軍60師八旅上校參謀長,是一九四九年緬寧自行解放的組織者之一。
虞繼唐一九0八年生於博尚新街。一九三七年創立泰恆鄉村師範,曾任泰恆中學校長,泰恆鎮鎮長。
另有蘇以才、陸萬達、蒙有文、歐陽祖扶、王允昌等,皆是街中之貢生文人。他們的撰文默跡,多嵌刻於諸姓墓誌中,山山可見。
建立人民共和國後,泰恆中學發展成為現在的臨滄縣第二中學。原街街民遷居於勐托、那招等二十七村。遺下的數千畝糧田地面,已建成博尚水庫,能畜水2240萬方,水面2400萬平方米,成為臨滄縣的重要景點。
一九五四年,原新街西坡百米以上的田地墳瑩,被征作軍事營區。共徵用116戶的400餘畝田及百餘座墳瑩建蓋營區。在附近山林砍伐松樹324188棵(摘0060部隊二支隊森林砍伐報告)營區建立後,由中國人民解放軍一一九團、二支隊、民族支隊、96團駐守。世界級,舞蹈家楊麗萍,一九五六年出生於博尚營區,其父母是洱沅縣白族,父為二支隊軍官,當時駐防博尚營區。楊麗萍奮鬥幾十年,成為傣族舞蹈家,聞名全國。
一九五九年遷居各處的原新街村民後代。也有擔任處、縣級公職者,如:李文正、李樹才、張宗能、朱新友、蘇履擁、王富強、陸克義、王學湯和孔雲龍、王崇生、鄒耀明等幾十人。
也有僑居泰國、緬甸的新街人,張光全李金堂等數十人。
新街子在清末至民國,因是政治軍事之中心,屢發大事,以致民眾多受於難。
一九三0年臘月,雲縣慣匪黃髮清偷襲新街,縱火焚燒民居,60多戶居民被搶掠,九人被打傷,3人被打死,綁去邱譽超、蘇以良等十餘人作人質。
一九三三年雲縣悍匪查土良進攻新街,勒索房捐千餘元大洋。
一九四八年清明節,一民婦在家中熬糖不慎起火,60餘戶民宅被燒,損失慘重。
一九四九年三月,瀾滄縣李守忠武裝,與新街武裝王佑箴部、邊縱十一支隊武裝,在新街交戰,兵火燒毀民房、公房二百餘間,損失慘重。
一九五0年九月,雙江楊成之指揮的五百多雙江武裝,攻占新街,我方死傷30餘人,楊部死傷四百餘人,民眾財物損失巨大。
一九五八年,決定修建水庫。新街拆除,當時,區人民政府向上級報告說:“該村地處壩區,又是交通要道,屬我縣較大城鎮之一。居民居住條件和物質基礎較好。解放前,地霸土匪武裝橫行,封建勢力較為濃厚,地霸除土匪武裝外,還在該村組織有一貫道、萬全堂、西華堂、哥老會等反動迷信組織。賭博偷盜,吃喝玩樂也很囂張。解放後經過歷次鎮反及社會改革運動,對地霸土匪武裝及反動會道門及刑事犯罪分子活動給予一定的打擊(先後殺7人,關押29人,管6人,教養3人,刑滿釋放7人,共52人),該村居民解放前,除地主富農依靠剝削為生外,大部分以生易為主。靠農業為生的只占20%左右。市場貿易物資又大都是緬甸運入的外貨,大煙之類,市場比較熱鬧,稱之為小昆明,直到1958年大躍進開始,仍有走私販毒等投機活動。因此部分民眾資本主義思想也就表現得突出。雖然大部分民眾在土改中分得土地,農業合作化運動中已安定生產情緒,但對生產仍是不夠熟悉。而有部分小商是1957年私改和1958年大躍進才轉為農業,怕在農村苦不得吃…”。“根據民眾要求和生產需要…將基本民眾分居在勐托地區(按分居16村221戶863人。)地主富農為便於監督生產,根據那招原地富少;而將有反動能力的分子35戶、161人分去那招各村。同時,將較好的幹部和有文化的人…分到興華,糯去等52戶179人。”
新街子世居居民遷到各村寨後,人生地不熟,加之當時政治上“五風”(生產風、平調風、浮誇風、強行命令鳳、瞎指揮風)盛行,又逢國家經濟處於連續三年困難。遷居人對生產生活環境不熟悉、不習慣、思想牴觸,出現了幾次聚集上訪,其中以一九六0年、一九六一年到區上訪,和一九六七年文革期間到中央上訪為突出。為此,在上級部門的督促下,縣政府於一九八一年對新街移民作了一定的經濟補償,解決了這一長年危安的隱患。現在移民已和遷居地的村民融洽相處,帶動、促進了全鎮的經濟社會發展。 百年所經事實,似驗證了“牛皮地”的預言,以至新街街民還在世代相傳。

老街

舊名老街子原稱“勐準撥”,“撥上”。二00四年止為老街村,與鎮政府及農貿市場、集鎮小區緊連。從街子演變為村至今,有住戶262戶,1034人。含33個姓氏,其中:李姓60戶,240人,袁姓28戶,117人,王姓27戶,82人,曾姓29戶,76人,其餘為:康、楊、周、張、吳、劉、何、郭、段、蘇、唐、龔、柯、羅、熊、蔣、高、陳、趙、余、杞、施、蒙、俸、徐、金、鍾、字、彭姓。
據考,老街村王姓中有一族譜(一九三四年所寫)說:其祖王長盛於明正德十二年即(1517年)來楚雄做官,落藉鎮南河洞村。後裔王國賢及戴氏,康熙年間(康熙1662—1722共有61年)由河洞村來緬寧南鄉撥上街生一子,第八世王土貴(生於1715年,1794年立墓)。家譜說明,王姓是老街先居人之一。又,1790年所立康寧墓中提及,康寧生於1708年(康熙四十七年)。“康寧祖父,康雲從南華來緬,娶張氏居緬寧城,生康寧之父康其貴,後遷老街。康其貴娶王氏(王國賢之女)生康寧等四個兒子,成為康氏四支。康寧留居博尚,其三個兄弟,遷往南柯、永和、勐托等”。說明老街子在1670年前後即康熙中期就有人居住。
村中李姓一族李應舉墓文提供:李氏1726年(雍正四年)從南華鄭景地遷來。袁仕林墓文供,1760年就生於村中。彭錦松墓文稱,其1749年生於老街村等等,所有資料說明,老街村在1670年前後(康熙中期),已是多姓人居住的寨子。圪今300餘年。
人多了,柴米油鹽、生產、生活用具要通過固定的場地,定時交換,街市便應運而生。老街街子建立的時間,本志以兩例作為推斷。其一,一楊氏老孺人墓文稱,她生於1808年,“幼年與令尊留居太恆貿易。”楊氏的幼年可定為8—10歲之間,那就是說,至少1815—1820年之間,此地就已經有街了。而這個街子就是老街。
其二,街北盡頭為街子入口,建有一“過街樓”。確切建年,無文可考。但可以肯定,樓,是在街子建成以後,根據需要再添建的樓閣,這是一種常規。樓建多年後,曾有小猛準木匠王永正(生於1874年)來翻修過一次。後人傳為“移梁換柱”。推理,王若30歲左右,成為木匠,那他翻修樓閣大致於1904年。按博尚地區的松木用齡,一般要在百餘年後才會枯朽,若是百年後才“移梁換柱”,那過街樓是在1804年前後興建的。1804年是嘉慶九年,這與村中所傳,“過街樓建於嘉慶年間”的說法是相吻合的,兩個例子說明老街子約建於1800—1804年之間。
從緬寧縣城,徒步入村,必經過“過街樓”,從過街樓入街子,走百餘米,便是十字街。再往南五十米左右為盡頭。街面寬不到十米。因幾十年後,人多,街窄,眾人才另選地,重開新街。新街子開闢後,人們就將這一首開的小街稱之為老街子。新老對應,順口好叫,便有了“老街”、“新街”之說。
據考,老街村,在建街子以前就有寨名,從眾碑文反映出它的原寨名叫“勐準撥”。建街後稱街子為“太恆”街,也就是“泰恆”的前身。博尚新街建立以後(考為1870—1877年建)改稱老街,一九三0年,緬寧國民政府將老街定名為泰昌村,但傳不開。當地人仍按習,稱老街子。傳至二00四年。
村西側,在建過街樓同期,又建了一寺,習稱觀音殿。一九四四年博尚新街鄉紳王佑箴,又組織村人再行擴建。為一正兩廂、兩耳,金壁輝映,內有四川塑匠所塑像數十尊,以觀音老母為主線,四大金剛,十八羅漢,栩栩如生。可惜一九五七年以後相繼拆毀。一九八0年以後,寨人若明若暗,蓋起小房,以供香火,並有道姑

風土人情

博尚鎮“油菜花杯”龍舟賽 為全面貫徹實施黨中央提出的西部大開發戰略及臨滄縣委、政府關於建設“生態優勢縣,邊邊緣文化特色縣”的總體思路,以發展為主題,市場為導向,效益為中心,宣傳博尚,發展博尚,推進小城鎮建設,促進全鎮經濟的持續發展,博尚鎮黨委、政府於2002年至2004年先後組織了三屆“油菜花杯”龍舟賽,還承辦了“臨滄佤文化藝術節”博尚分會場龍舟賽一次。每一屆龍舟賽,鎮黨委、政府都經過精心策劃、周密地部署和安排,認真地組織。鎮機關從領導到一般工作人員全盤總動員,個個都是服務員,大家齊心合力,忠於職守,用辛勤和汗水換來了龍舟賽事的圓滿成功。每一屆來觀光、經商的都達3~4萬人次,大小車子上百輛,沒有發生過一起大小事故。開創了由一個鄉鎮組織大型活動並取得圓滿成功的先例。
賽事方面,龍舟賽的項目有400米、800米、2000米,第一屆還安排籃球賽。各村委會及鎮屬機關,縣直單位(縣二中)都分別出一個參賽隊,優勝者發給獎狀和獎金。
商貿活動,安排有招商引資洽談會,物資交流會和“美食一條街”。
旅遊觀光,印製繪有旅遊線路和景點介紹宣傳材料,安排嚮導,組織車輛、遊艇,為旅客乘船遊覽水庫風光,觀看萬畝油菜花、觀音殿、過街樓、傣家佛塔、飛機場及勐虎營、小道河林場等景區提供方便。
文化方面,安排專場文藝演出(曾邀請雲南瀾滄啤酒集團文工團,臨滄茶文化風情園藝術團及縣內知名歌手到會獻藝),組織篝火晚會打歌,舉辦書畫展及攝影展。
在“油菜花杯”龍舟賽期間,通過經濟、體育、文藝、旅遊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大力宣傳了博尚,展現了改革開放以來博尚鎮的巨大變化及各族人民的精神風貌,展示了當地豐富的文化特色,每屆龍舟賽拉動商貿旅遊資金近百萬,收到了預期的效果。

傣族、拉祜族節日

鎮內拉祜人除與漢人過傳統節日外,還有二月的馬日祭竜節,還注重“二月八節”和“六月二十四火把節”。
祭竜在竜林和竜樹下由竜頭主持舉行。全寨人要參加。第一個馬日起,備辦要用的酒肉之類。第二個馬日,正式舉行祭竜。竜分公母。在寨中劃界祭公母。公竜祭豬,母竜則祭雞。公竜祭公豬,母竜則祭母雞。公竜祭母豬,母竜則祭公雞。祭後,全寨人共分享用。
鎮內傣人過傣年,在漢族清明後十天舉行。歷史上稱“插花”或“採花”。漢人常說:“老擺夷插花”過節。“潑水節”之稱,鎮內史無記載。此稱是一九八0年以後,從外縣傣族聚居地搬來。
古歷七月十五至十月十五是關門節,佛爺和尚不能到外食宿。傣民輪流煮飯送與他們。50歲以上老人到緬寺聽經文。
八月十五稱點燈節,緬寺設小燈一千盞以上。由每戶輪流點燈,過宵。次早,點火把歸家。
九月三十舉行燒包節,每戶到田邊地頭叫魂,把谷穗帶回插在飯頭上再到緬寺滴水。
冬月初七至十五樹幡桿,用四丈余樹或竹兩棵,掛白布兩丈,吊燈籠,老年婦女晚上到緬寺點燈。意在紀念釋迦牟尼母親去世。
月半節

博尚人俗稱“接老祖公”,即農曆七月上中旬“接送”。何日興此節,無考。襲傳說,此間,陰間放假,死人之靈魂可回家串門。此節分兩種做法,一、家中老人病故不滿一年者俗稱“新亡人”。一般在七月初一就將茶酒端於盤中,在門外瞌頭獻飯,吟咒接祖回家中。在家中正堂側方,擺一桌,將花果擺於桌上,點燃火燭。將茶飯於人吃前逐於桌上祭獻片刻,而後食膳。直到十四或十五才送之。一般人是七月十四之早接回,晚飯後或者次日晚送之。送時,要在院內擺一桌菜飯,獻畢,人可吃飯。飯後將紙錢香火燒於門外,取菜少許,水果數個砸爛送丟於門外,意為讓眾鬼魂帶走。此節代傳至後。

土壤植被

一、土壤
博尚鎮土壤成土母質來源於花崗岩源深厚的紅色風化殼。在勐托片勐博後山腳、從碗窯、完海、勐托、完賢至戶東一線,有頁岩、泥岩露頭。
主要土壤類型有:
紅壤:為全鎮主要土壤,分布於永和、永泉、博尚、勐準、幕布、完賢、戶有等村。由花崗岩發育的紅壤,含石英砂粘多,不粘重,田滲透性強,保水保肥力差,含鉀量中等或較豐富、偏酸缺磷:甘蘭型油菜缺硼;包穀缺鋅:土壤組合多為山砂田、沙膠泥,、末香土,瘦紅土,雞糞土。
沖積母質:主要分布在小勐準壩,勐托河流域的戶有小壩子、蠻邁壩、那蘆壩、完海壩、忙臘壩及谷底地帶上。為礫石、粗沙、細沙、沾土組成、層次明顯、土層厚薄不等;距河道愈近含沙愈多,沙粒愈粗;距河道愈遠,沙粒愈細,河流上游較下游含沙多而粗;分布於河灘兩側,此類母質上發育形成油沙田、浮泥田、河沙田、沙泥田、膠泥田。一般灌溉條件好,但部分易受澇,土壤養分含量高或可給性好,肥力多屬中、上等。
坡積母質:主要分布於永和、永泉、博尚、勐準、幕布、完海、完賢、戶東等地的村前平緩地帶和寨後的山麓上。其中較大片的有永泉村麻栗坪、壟崗山、永和村的曼乃後山大坪掌、博尚、勐準村的大玉地坪掌、幕布村前的緩坡田、碗窯、白家寨的臘托大坪掌。這類母質發育形成的黃棕壤、屬香面土、瘦紅土、土壤養分含量低、肥力多屬中、下等。
油紅土:主要分布在彎子村、博對門村、碗窯村、忙蚌村、大楊家寨村一帶,民眾稱大紅土。成土母質系花崗石千枚岩,老沖積紅壤發育而來的坡積——殘積物。離村寨較近。耕作層深厚、肥力足、一般為中上等肥力地。
水稻土:全鎮主要有山沙田、砂泥田、砂膠泥田、未香土田、冷浸田。完等、完招、完竜、勐托大寨、完賢、戶東等地稻田成土母質是頁岩、泥岩。這一帶田屬膠泥田。
茶園土壤:博尚鎮土壤呈酸性反應、PH值5——5.5;有機質含量豐富,多數在3%以上,土壤較疏鬆,質地多為輕壤;排水良好、是茶樹生長最適宜地區。成土母質系花崗岩發育而來的坡積——殘積母質。土層深厚,土壤偏酸、嚴重缺磷、缺硼、氮不足。多為香面土、澀紅土、紅土等。博尚鎮是臨翔區主要產茶地之一。
二、植被
博尚鎮在海拔1610——2891米範圍內,氣候溫和、夏秋多雨,秋冬多霧。鎮境內的曉光山、勐博後山、大亮山三大山脈、綠蔭如屏、中下部植被以針葉林與針闊葉混交林分布。山頂部為常綠闊葉林和箭竹林或竹木混交林。
雲南松是全鎮的主要優勢樹種和用材樹種、分布廣,多在海拔1600——2400米之間。多為純松林。在陰坡,半陰坡,箐底還有以榿木為優勢的針闊混交林。原來植被破壞以後,往往形成疏林、灌叢、有的被紫莖澤蘭占據。主要樹種有雲南松、木荷(紅毛樹)榿木(水冬瓜)、山蒼子(山胡椒)、錐栗、水青崗、麻櫟、栓皮櫟、白櫟、黃櫟、青崗櫟、豬櫟、包頭櫟、楊梅等。林下灌木主要有珍珠花、烏飯、鐵仔、金絲梅、火把果等。
海拔2000——2700米之間,氣候寒冷,為高寒深箐。植被主要屬水源林,均有生長較好的常綠闊葉林,林下有茂密的箭竹(實心竹)、方竹(刺竹),野生竹類。竹林或樹竹混合林多在深箐溝兩側的陰坡和半陰坡,陰暗潮濕、樹根或竹桿上披滿綠色苔蘚、雜草密集得人畜難以通過。土層深厚、土壤腐殖質含量高、枯枝落葉層厚、有較強的蓄水能力。森林植被主要由山毛櫸科、豆科、山茶科、樺木科、杜鵑花科組成。主要樹種有水青崗、長穗高山櫟、滇青崗、包櫟樹、臨滄石櫟、榿木、多種樺木、白木蓮花(山桂花)黃心籃、三丫栗、白麻栗、白花油茶、白杜鵑、映山紅、丁香花等多種亞喬木和灌木。地被層有山茅草、旱茅草、蒿枝、飛機草、蕨類等多種本 科草類。
建國前森林覆蓋率達65%,因歷史原因,到1980年,森林覆蓋率退到32%,通過80年代至90年代的封山育林、植樹造林,到2004底恢復到47%。

礦藏資源

礦藏以煤、硅藻土、高嶺土、鍺、鈾等金屬非金屬礦為主。
貴金屬
已探明的金礦點僅在勐托東一小河床中斷續可見,含量為0.001克/30千克,並與錫石礦相間量少,開採價值不大。
稀有金屬
主要有鈾、鍺、砷等,均與煤合為共生礦。主要分布在戶有村羊半山區,品位高,是國內為數不多的礦點之一。中央核工業部曾在此地建立以採集鈾礦為主的七六五礦。鍺在煤中的含量居全國之最,含量為60—3500克/噸。砷以硫砷鐵礦形式雜混於煤中,含量一般為2—49毫克/千克。區煤炭公司近幾年來在戶東建廠提煉鍺。
非金屬
非金屬礦以矽澡土、高嶺土、陶土最負盛名。矽澡土,探 明有勐托壩巨型矽澡土礦床一處,分布於勐托街至蠻招自然村一帶。長約10公里,寬0.5~0.8公里,厚度為104—210米。據有關專家勘探評價,矽澡土地質儲量17.88億噸,粘土質矽磷土3.35億噸。礦區以園篩戰時澡和直鏈澡為優勢屬科,直鏈澡屬在雲南省首次發現,是催化劑載體的好原料。勐托矽澡土資源豐富,質量較佳,開發利用前景十分廣闊,是全國5個億噸級特大矽澡土礦之一。

高嶺土
經探明,礦床有四處:一是戶有村大田河馬家寨南850米處;二是馬家寨西南1.5公里處,屬風化殊余型高嶺土礦;三是勐準村細臘寨北面1公里處;四是永泉村南面1.5公里處;為砂質高嶺土礦。據省有關部門多次鑽探勘查,僅大田河的高嶺土礦物儲量達100萬噸以上。專家估算,博尚鎮高嶺土資源品質優良,總儲量達1.8億立方米,品位和貯量勘稱亞洲“第一土”。鎮內建有博大高嶺土廠,開發製作產品銷往國內外。
陶 土
在碗窯村西部1.5公里處,早在清朝乾隆年間,就被遠道而來的湖南人開採,製作各類土陶器血,暢銷市場,傳統手工藝流傳至今,碗窯村以此得名。

已探明勐托、白家寨、戶東、大田河等地煤礦為褐煤,儲量為81萬噸。
有色金屬
磷釔礦、探明有博尚村小勐準自然村西南500米小箐中有礦床。

山脈水系

(圖)祭龍壇山水 祭龍壇山水

博尚鎮境內主桿橫斷山脈屬怒山山脈向南延伸余脈。北部由章馱鄉丙野後山馬鹿坑入境,山頂是章馱鄉、風翔鎮分界處,自北向南橫臥在勐托河東岸。當地人稱“前山”,蜿蜒於戶有村、勐托村、完海村、碗窯村東面,落腳於風翔鎮石房村細嘎自然村與碗窯村的分界處,約30千米。
另支主桿山脈起源於西北方南美鄉北石岩箐分界處,山頂均與南美鄉,雙江縣勐庫鎮分界,北南走向於戶有村、完賢村、勐托村、完海村、碗窯村、幕布村、勐準村、永泉村。至壩胡與永泉的交接點分水嶺止。當地人稱“後山”。東部是那招後山大亮山,嶺峻林密,至永和後起文巽山,轉下接坡頭訊。三大山脈上峰多箐深,參差連綿。

地質

博尚鎮地質屬瀾滄江古陸台凸起帶內,由南北延伸的巨大花崗岩基構成。由於強烈的剝蝕作用和抬升作用,作為深成岩的花崗岩已裸露地面並形成全鎮的東西南北橫斷山脈。地表層深厚的紅色風化殼、分布於全鎮大部分地區。凸起邊緣地區,有前奧陶系的變質岩,主要為絹雲母千枚岩及變質砂岩。完招、完等、拱卯、忙竜、勐托大寨、忙賢地區均有頁岩、泥岩露頭。境內儲量豐富的高齡土,矽澡土為長期演化的多期浸入的複式岩、分屬於印支,燕山及喜山期火山岩漿演化產物。

地形地貌

博尚鎮地處南汀河源頭,怒山山脈向南延伸部分、屬橫斷山脈縱谷區的南部。因陸地抬升運動的強烈和流水侵蝕的切割作用,形成全鎮南高北低,西高東低,全境地形狹長、為中等切割中山寬谷,由博尚壩——勐托槽子構成。海拔高度1600米——2100米。全鎮四面高山環繞,東北部曉光山南北走向,海拔2.483米;東面大亮山,海拔2.664米;西面是勐博後山,海拔2.792米。境內大部分是坡形地、屬半山半壩。其中最高峰是戶有村南高箐石排坡,海拔2835米,最低點是博尚河與勐托河,匯合進入鳳翔細嘎村處,海拔1650米。
全鎮地表層多為深厚的花崗岩紅色風化殼。博尚壩原為坡積裙,在博尚村大玉地處、可見順坡向傾斜分選不完全的層理,在流水的侵蝕作用下,形成相對高差70——150米,山丘頂部平緩,絕對高度大致相等的中山寬谷或丘陵地形;永泉村的漫乃山、壟崗山、博尚村、勐準村的大玉地、白塔粱子、中嶺崗、碗窯村的臘托大坪掌大致等高,俗稱“山壩子”。

精彩圖片

(圖)博尚城鎮新茂博尚城鎮新茂
(圖)博尚鎮博尚鎮
(圖)博尚鎮博尚鎮
(圖)博尚鎮博尚鎮
(圖)博尚鎮博尚鎮
(圖)泡核桃泡核桃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