撐竿跳高

撐竿跳高

撐竿跳高,田徑運動項目之一。是一項技術複雜的田徑運動項目。運動員藉助竿子支撐和彈力,以懸垂、擺體和舉腿、引體等竿上動作使身體越過一定高度。男、女撐竿跳高分別於1896年和2000年被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

基本信息

歷史

撐竿跳高撐竿跳高
撐竿跳高的歷史長久,早於古代,人類就利用長矛、木棍等長形物以撐過河流等障礙物。根據記錄,在1554年的愛爾蘭也出現撐越過河的遊戲。18世紀,在德國曾流行一時,由於撐竿跳高能鍛練身體,後來漸漸廣泛,普及到全世界。

現代的撐竿跳高運動是由原始的撐竿跳躍演變而來的。在古代,人們為了適應生活和生產的需要,在交通設備極不完善的條件下,就曾用木棍撐過河溝和不高的障礙,後來在軍隊中用撐竿跳過戰壕、矮牆等辦法作為訓練士兵戰鬥技能的手段。在十八世紀中葉,德國學校體育教材中出現了撐竿跳高的內容,到了十九世紀,歐洲有些國家開始了撐竿跳高的比賽。直到一八一七年才有了第一個撐竿跳高紀錄(2.92米)。當時是用前端裝有尖頭的木竿做撐竿進行練習和比賽的,運動員助跑後把竿頭插在地上起跳,沿著撐竿向上爬,當撐竿將要傾倒時,迅速越過橫桿,落在鋪有沙子的地面上。在一八八九年規則規定:不許運動員在起跳離地後雙手交換上爬。一九零六年時,有人在助跑起跳離地後,採用擺體的技術,跳過了3.78米的高度、創造了用木竿跳的最高紀錄。

發展

由於木竿質硬、量重、彈性差,影響成績的提高,一九零九年開始採用了竹竿。在一九二四年第八屆奧林匹克運動會上採用了木製的插斗和沙坑。一九四二年有人跳過了4.77的高度,創造了用竹竿跳的最高紀錄。

竹竿雖然重量較輕,有一定的彈性,但是握竿點到了4米以上時容易折斷,因此一九三零年開始有人試用了金屬撐竿。一九五二年以後,鋁合金撐竿被各國運動員廣泛採用。一九六一年時,有人用金屬撐竿跳過了4.83米的高度。

金屬撐竿雖然堅固,不易折斷,但是性能硬,彈性差,不易提高握竿點,從而影響成績的繼續提高。早在一九四八年就有少數運動員開始試用化學纖維製成的尼龍撐竿,到一九六二年國際田聯承認用尼龍撐竿創造的成績以後這種器材就被世界各國撐竿跳高運動員廣泛採用。隨著撐竿跳高技術的發展和成績的不斷提高,也促進了其他器材設備的改革。一九六零年用海綿坑代替了沙坑,改進了插斗壁的角度和撐竿跳高架子,世界紀錄一破再破,到一九七六年,有人用尼龍撐竿創造了5.70米的世界紀錄。一九八零年法國人把紀錄提高到5.78米。現在男子撐桿跳高的世界紀錄(6.14米)是由前蘇聯運動員布勃卡保持的。

與女子三級跳遠一樣,女子撐桿跳高也是近幾年才開展的運動,我國女運動在這個項目上有著較強的競爭能力,並曾經創造過世界紀錄。目前的全國紀錄和世界紀錄分別為4.33米和4.55米。比賽時,運動員必須將撐竿插在插斗內起跳;起跳離地後,握竿的手不得向上移動;可以在規定的任一起跳高度上試跳,但每一高度只有3次試跳機會。男、女撐竿跳高分別於1896年和2000年被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

規則

撐竿跳高撐竿跳高
1904年的奧運會上,日本選手佐間佐富士試跳時,將手中的撐桿插入黃沙內,用爬上竿頭的方式輕鬆飛過橫桿,這一舉動讓全場觀眾和裁判瞠目相覷,不知所措。後來,撐桿跳高的規則規定:運動員在比賽時必須將撐桿插在插斗內起跳,在起跳離地後,握在下方的手不得移至上方的手以上,而上方的手也不得再向上移動,更不允許交替使用雙手抓握撐桿。

撐桿跳高有下列之一情況即判犯規:
①試跳後,由於運動員的試跳動作致使橫桿未能停留在橫桿托上;
②在越過橫桿之前,運動員的身體或所用撐桿的任何部位觸及插斗前壁上沿垂直面以外的地面或落地區;③起跳離地後,將原來握在下方的手移握至上方的手以上或原來握在上方的手向上移握;
④試跳時,運動員用手穩定橫桿或將橫桿放回;
⑤無故延誤時限;
⑥當裁判員通知運動員試跳開始後,運動員才決定免跳,當時限已過時,應判為該次試跳失敗;
⑦當裁判員根據運動員登記的架距調整好架距後,計時員已開始計時,運動員再提出調整架距,則再次調整架距的時間應計入運動員的試跳時間內,如因此而超出試跳時限,則應判定試跳失敗;
⑧無故錯過該次試跳順序;
⑨試跳中,當撐桿不是朝遠離橫桿或撐桿跳高架方向傾倒時,如有人接觸撐桿,而有關裁判長認為,如果撐桿不被接觸,將會碰落橫桿,則應判為此次試跳失敗。比賽中,通常有一名主裁判手中持有紅、白旗幟各一面,用來示意運動員試跳是否成功。舉紅旗表示試跳失敗,成績無效;舉白旗表示成功,成績有效。

器材

撐竿跳高在剛成為田徑項目時,所使用的撐竿是以木材製造。當時所跳出2.29米的成績。後來於20世紀,人們發現竹竿不僅比較輕,而且彈性也比較高。

自此之後,人們以竿參賽,成績不繼提升。其後,合金撐竿的出現取代了之前的竹竿。現代的撐竿跳高運動是由原始的撐竿跳躍演變而來的。在古代,人們為了適應生活和生產的需要,在交通設備極不完善的條件下,就曾用木棍撐過河溝和不高的障礙,後來在軍隊中用撐竿跳過戰壕、矮牆等辦法作為訓練士兵戰鬥技能的手段。在十八世紀中葉,德國學校體育教材中出現了撐竿跳高的內容,到了十九世紀,歐洲有些國家開始了撐竿跳高的比賽。直到一八一七年才有了第一個撐竿跳高紀錄(2.92米)。
當時是用前端裝有尖頭的木竿做撐竿進行練習和比賽的,運動員助跑後把竿頭插在地上起跳,沿著撐竿向上爬,當撐竿將要傾倒時,迅速越過橫桿,落在鋪有沙子的地面上。在一八八九年規則規定:不許運動員在起跳離地後雙手交換上爬。一九零六年時,有人在助跑起跳離地後,採用擺體的技術,跳過了3.78米的高度、創造了用木竿跳的最高紀錄。
由於木竿質硬、量重、彈性差,影響成績的提高,一九零九年開始採用了竹竿。在1924年巴黎奧運會上採用了木製的插斗和沙坑。一九四二年有人跳過了4.77的高度,創造了用竹竿跳的最高紀錄。
竹竿雖然重量較輕,有一定的彈性,但是握竿點到了4米以上時容易折斷,因此一九三零年開始有人試用了金屬撐竿。一九五二年以後,鋁合金撐竿被各國運動員廣泛採用。一九六一年時,有人用金屬撐竿跳過了4.83米的高度。
金屬撐竿雖然堅固,不易折斷,但是性能硬,彈性差,不易提高握竿點,從而影響成績的繼續提高。早在一九四八年就有少數運動員開始試用化學纖維製成的尼龍撐竿,到一九六二年國際田聯承認用尼龍撐竿創造的成績以後這種器材就被世界各國撐竿跳高運動員廣泛採用。隨著撐竿跳高技術的發展和成績的不斷提高,也促進了其他器材設備的改革。一九六零年用海綿坑代替了沙坑,改進了插斗壁的角度和撐竿跳高架子,世界紀錄一破再破,到一九七六年,有人用尼龍撐竿創造了5.70米的世界紀錄。

場地

撐桿跳高的落地區至少為5米×5米,重大比賽為6米×6米。落地區和插斗兩邊鋪1米-1.5米厚的海綿包。助跑道寬1.22米,長最少40米。撐桿跳高插斗用木料、金屬或其它堅實材料製成。插斗埋入地下,上口應與地面齊平。撐桿跳高架兩立柱或延伸臂之間距離應不少於4.30米,不超過4.37米。
橫桿可用玻璃纖維、金屬或其他適宜材料製成,長4.48~4.52米,最大重量2.25公斤。從早年的樹幹、竹竿,到後來的鋁合金、玻璃纖維、複合塑膠,撐桿的材質隨著科技的進步不斷改變,比賽中撐桿的長度和直徑不限,但表面必須光滑。運動員一般都自帶撐桿參加比賽。

設施

撐竿

撐竿跳高在剛成為田徑項目時,所使用的撐竿是以木材製造,最高成績為3.30米;1905年開始使用重量較輕、有一定彈性的竹竿,最高成績達到4.77米;1930年出現較為堅固的金屬竿,運動員無撐竿折斷之慮,可以提高握竿點,加快助跑速度,最好成績達到4.80米;1948年美國設計製造出重量更輕、彈性更強的玻璃纖維竿,目前使用該竿已突破了6米的高度。撐竿的長度和直徑不限,但表面必須光滑。運動員一般都自帶撐竿參加比賽。

跳高架

撐竿跳高的立柱與跳高的立柱並非相同,前者運動的距離稱之為架距,架子可以向落地區的最大運動距離為80厘米,而後者的最大運動距離是不多於40厘米,運動員可以自行選擇距離。

橫竿

撐竿跳高的橫桿可用玻璃纖維、金屬或其他適宜材料製成,長4.48~4.52米,最大重量2.25公斤,有三角形以及圓形兩種種類,撐竿跳高所有的橫竿多是三角形,每邊的寬度為2.8厘米至3厘米,而圓形橫竿每邊直徑為2.5厘米至3厘米。

技術要領

撐竿跳技術大致分為持竿助跑、插竿與起跳、壓竿與懸垂、引體、轉體與過竿、著地動作等部分。
握竿:左手在前、右手在後(以慣用右手者為例),兩手間隔比肩膀稍寬。
握竿高度:從右手握竿位置到竿子前端的距離稱握竿高度,通常以運動員身高、竿子材質、助跑速度、跳躍能力來決定。一流撐竿跳選手越過橫竿的高度可比握竿位置高1m左右。
持竿:持竿方式有兩種,一種是體側持竿,一種是體前持竿,但現今大多選手採用體側持竿。
持竿助跑:
1)助跑距離:助跑距離通常與選手的速度有關,一般而言大約為32~45公尺,可跑18~24步。成績5m以上的選手,助跑距離大約在45公尺左右。
2)助跑標誌:為了正確起跳,通常會設定2~3個助跑標誌。第一個標誌是起動記號,第二、三個標誌做為檢查步點準確性之用,通常設於距離起跳點6~8步和再向後約6步的位置。
3)助跑的技術:撐竿跳的助跑可分為(1)起動和加速階段(2)中途跑階段(3)保持速度準備插竿起跳階段。
a)起動和加速階段:儘快發揮速度,力求保持步長、撐竿的穩定,此時撐竿可以舉高一些,比較省力,主要由右手承擔竿子重量,左手掌握撐竿的穩定性。第一階段大約跑4~6步後進入中途跑階段。
b)中途跑階段:撐竿逐漸降低,左手握竿加大負擔,把握撐竿和身體平衡尤為重要,技術特點是高抬大腿、積極下壓著地。第二階段約跑8~10步後進入保持速度準備插竿起跳階段。
c)保持速度準備插竿起跳階段:主要是保持助跑速度,控制身體動作,準備插竿起跳。技術中最關鍵的環節是平穩地降低撐竿,保持身體直立和高重心。
插竿與起跳時機:插竿與起跳的動作幾乎是同時進行的,但從運動員的感覺來說,正確的動作應該是起跳後插竿而非插竿後起跳,並且竿頭必須在起跳動作結束前插入穴中。
起跳點:最適宜的起跳點應該是在握竿手(上位手)垂直投影線後方10~35cm處。以運動員主觀的感覺來說,應認為握竿上位手的垂直下方。
插竿與起跳動作:左手左臂向前推送撐竿,右臂和右肩後撤,右臂迅速反腕向上舉竿,左手向前推竿,兩手配合將撐竿向上、向前舉起。當起跳腳踏上起跳點時,右臂已充分向上舉直,左臂彎曲地頂住撐竿,兩手把撐竿牢牢地固定在穴位中,同時肩、胸、髖主動向前上逼近撐竿,起跳腳積極蹬伸,擺動腿屈膝上擺,整個身體懸垂於撐竿下完成動作。

著名運動員

伊辛巴耶娃伊辛巴耶娃
美國是撐竿跳高最已開發國家之一。到第19屆奧運會為止,美國保持了歷屆奧運會撐竿跳高的冠軍。自第20屆奧運會以後,美國持續70多年撐竿跳高稱雄的局面發生了變化,其優勢逐漸轉向歐洲的前民主德國、波蘭、法國、蘇聯等。
自1984年起,撐竿跳高進入了“布勃卡時代”。原蘇聯運動員布勃卡在1985年越過6米高度,1988年在漢城奧運會獲金牌。
女沙皇伊辛巴耶娃:世界上最優秀的女子撐桿跳選手,自2003年破世界紀錄以來,伊辛巴耶娃保持著對女子撐桿跳的壟斷性統治,迄今已經有5年。多次打破世界紀錄,現該項目世界記錄保持者,雅典奧運會冠軍,兩次室外田徑錦標賽冠軍,三次室內田徑錦標賽冠軍,雅典奧運會冠軍,世界盃冠軍,四次國際田聯大獎賽總決賽冠軍。
“沙皇”布勃卡:布勃卡職業生涯中6次奪得世錦賽冠軍(1983,87,91,93,95,97),35次創造世界紀錄,在世界撐桿跳領域稱霸15年,其保持的室外6米14和室內6米15的世界紀錄至今無人打破,被稱為撐桿跳項目上的“沙皇”。

訓練方法

背越訓練
背越式跳高的訓練有身體訓練、技術訓練、心理訓練及恢復訓練四方面。
身體訓練
是訓練的重要內容之一。身體訓練水平的發展是掌握和提高運動技術的基
撐桿跳高礎,是大負荷訓練的物質保證,是不斷提高運動成績的先決條件。身體訓練有以下內容:速度訓練有一般速度和專項速度。一般速度30—6m反覆跑、100—150m,反覆跑、30—60m追逐跑;專項速度有弧線跑30m計時,全程助跑計時,後四步助跑計時,下坡跑接弧線跑20m,下坡跑度弧線跑20m,,快速擺臂擺腿的模仿練習,快速起跳練習。
彈跳訓練
有自然彈跳力和專項彈跳力兩種。前者的方法有各種行進間跳躍!跨步跳、單足跳20—30m,計時、四步助跑五級跳";後者有帶助跑4—5步的跳躍,計時30—60m,跳躍及各種跳深、跳欄架、跳台階、綜合跳等。
力量訓練
有一般力量素質訓練和專項力量素質訓練兩種。前者的訓練方法有助木舉腿、高抬腿走、實心球練習等;後者的訓練方法有負重弓箭走、負重蹬台階4cm,負重半蹲起、及利用其他器械練後群肌、小肌群力量。
協調性訓練
有各種體操技巧練習,各種繞欄、跨欄跑,各種球類運動等均能提高運動員的靈敏和協調能力。技術訓練跳高技術是影響運動成績的最重要因素。只有掌握合理的技術,才能充分發揮運動員身體素質的潛力,取得好成績。
技術訓練
在教學和訓練中反覆進行,技術訓練中應包括學習掌握跳高的基本技術和一些主要環節的動作,但應側重於進一步改進技術細節,不斷完善整個技術的節秦,提高技術水平。在訓練中應採用簡化的練習和專門輔助手段,各個技術環節分別練習,逐一改進,並進行大量的完整技術練習,進一步增強肌肉感覺和體會技術動作。只有不斷地在突破某些技術環節的基礎上,再進行完整的技術訓練才能提高運動成績。在技術訓練時,更強調根據運動員個人特點在技術細節上有所創新,如:對彈跳力好的運動員要求多練跳躍,發揮自己的長處;對有一定基礎的運動員強調大強度,時間短而有效的訓練方法。
心理訓練
在激烈的比賽中,運動員的心理狀態直接影響比賽成績。只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才能保持最佳競技狀態。心理訓練有感知覺訓練、表象訓練、集中注意力訓練、意志訓練、自信心培養五種。
恢復訓練
在訓練中不僅要與身體訓練、技術訓練有機結合起來,還必須因人而異地運用不同的方法,循序漸進地提高心理訓練水平,逐漸培養和形成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
恢復訓練隨著運動員水平的不斷提高,優秀運動員的負荷越來越大,故恢復過程也顯得十分重要。主要的恢復訓練方法有:教育學手段與方法,醫學生物學恢復手段,心理恢復的手段和方法,同時應對恢復訓練的水平進行必要的測定。
腹滾式訓練
腹滾式跳高主要包括助跑、起跳、空中姿勢和落地動作四個步驟:
助跑
助跑是速度的發揮與控制。助跑速度太快,則不能有充分的起跳準備,更缺乏非常巨大的腿力將水平動量大部分改為垂直動量;速度太慢,則不能產生應有的水平動量,因此速度分配為跳高助跑特有的本質。腹滾式助跑用在向前較小,改變成向上速度較多,故步伐要注意輕鬆且富彈性,身體重心走弧線,腳跟要著地,經腳跟傳到腳掌、腳尖,多套用踝關節屈伸的動作。助跑有兩大目的:產生水平速度,把水平動量改為垂直動量和把身體置於在起跳時,對垂直蹬地最有幫助的位置。跑速非常慢時,可作到45度的起跳角度;而速度愈快時,要保持45度愈不可能。角度愈大,起跳的距離要加長,影響垂直速度。

起跳
起跳是決定高度的關鍵,是將水平動量改變為垂直動量,僅留部分水平動量越過橫竿。從力學的原理來看,起跳是向前的力量與起跳腿前撐時得到的反作用力所造成的向上合力。因此跳躍角較大。起跳是從助跑的最後一步擺動腿支撐成垂直部位開始,到起跳腿躍離地面瞬間的動作。
1.起跳腿踩地:從助跑最後一步擺動腿支撐成垂直時開始,到起跳腳以全腳掌支撐時為止。助跑最後二步時,擺動腿向前跨出以腳跟著地,很快滾動到腳尖,同時骨盆迅速前移,至支撐垂直部位時,身體重心降低到最低,膝關節彎屈最大,使膝關節之屈肌和伸肌收縮加大,彈性質儲存能量,以利重心垂直上移的有利條件,當骨盆前移通過支撐垂直部位後,擺動腿開始迅速有力地蹬地,使骨盆向前向上移動而超過肩部,起跳腿同時屈膝向前,以髖關節帶動大腿,然後伸小腿,腳跟沿著地面向前跨出,在身體重心已經具有向上移動時,很快地以腳跟著地跨出起跳點,並迅速過渡到全腳掌支撐,減小起跳腿的制動作用,加快了身體重心向前向上移動的速度。擺動腿和兩臂要與起跳腿協調配合,擺動腿在它迅速有力地後蹬結束後,起跳腿向前伸出,在要落地而未下落時開始起擺,這時骨盆迅速向前移,擺動腿則儘量留在後面,充分拉長髖關節之屈肌群,以利快速而大幅度的前擺。隨著起跳腿放在起跳點,骨盆在向前向上移動的同時,完成繞橫軸轉的動作,它加快擺動腿在骨盆的帶動下加速向前擺動。進入最後一步,擺動腿作為起跳腿時,維持上體正直或稍前傾的姿勢,隨著擺動腿完成滾轉和起跳腿邁向起跳點,兩臂同時拉向身後,以利往前上方擺動。
2.起跳腿撐頂:起跳腿全腳支撐到膝關節彎屈至最小角度時為止。由於助跑的快速,以及擺動腿邊伸前擺的轉動慣量,使起跳腿膝關節被迫彎屈緩衝巨大的動量,並使整個身體好像壓緊的彈簧,存儲巨大的能量,形成了》形,此時髖關節要保持挺直,身體重心逐漸向上移動,擺動腿繼續以髖關節帶動大腿加速向前擺動。當膝蓋擺過起跳腿後,腳尖蹺起快速蹬伸小腿,成垂直向前上方擺起,邊擺上邊伸小腿兼重角速度和轉動慣量,使角動量加大,利用此角動量來加大向上的瞬發力。
3.蹬伸起跳:為了身體能在空中行鏇轉而過竿,起跳腿在蹬伸時全身應稍向橫竿傾斜,使身體重心偏離蹬地反作用力的作用線。擺動腿直腿向前向上擺動,同時帶出髖部(同側);身體稍微轉向橫竿。兩臂擺動時,擺動腿同側的肩膀要稍高於起跳腿一側的肩膀,產生了身體圍繞矢狀軸和縱軸的鏇轉瞬發力,使身體在起跳後能從垂直姿勢變為水平姿勢,以較低的重心俯臥在橫竿上,並繞縱軸而過竿。
空中姿勢
起跳後身體向上升高,雖然對重心的提高沒有作用力,但對改變身體重心的飛行路線,卻有很大關係。雖然身體重心的高度都一樣,但因為空中姿勢的不同,而使過竿的成績有很大的差異。
起跳身體一旦進入空中後,身體便失去支持,沒有著力點的動作是無法改變身體重心之飛行軌跡,身體仍然要沿著起跳時決定的投射線進行運動。在空中,跳者擁有在動量軸周圍鏇轉的全部角動量,對於鏇轉和平衡控制有利,對於落地的準備尤為有用。在空中的身體,如果身體的一部分往一邊的鏇轉軸運動,必然產生對邊鏇轉軸上之方向相反,大小相等的運動。
1.倒體:最好的過竿姿勢,重心仍然在竿上,倒體動作是藉重心不變,將竿上身體部位向下作用,導致竿下部位反作用來過竿。跳者在竿上的重量愈大,身體姿勢愈高,則倒體動作愈差。相反地,跳者在最高點時,竿下的重量較大,愈靠近地面,則產生之倒體動作越好,因為身體各部位顯然已過橫竿。腹滾式的倒體是利用縱軸為重心軸,產生繞縱軸鏇轉,在空中最高點時,跳者雙臀和腹部因頭、上軀幹、雙臂及擺腿位置較低的結果,對著重心相對的提高,經濟而省力。
2.空中產生的動作:起跳腿之離心蹬地產生起跳鏇轉,鏇轉再轉至擺腿及手臂之角動量;空中水平軸附近之鏇轉很明顯,而且垂直軸周圍也發生鏇轉,這兩種鏇轉同在橫竿的方向上,橫水平軸周圍鏇轉是一種較少相似的鏇轉形式。在某些腹滾式中,擺腿擺動產生的角動量大於跳者在起跳腿周圍之向前鏇轉的補償性動量,因而跳者離開地面伴有繞橫軸之向後鏇轉,或一點也不發生鏇轉。腹滾式之動量方向和橫竿約成30~40度角,並稍微傾向砂坑,因此在整個跳躍中,跳者動量軸和縱軸成一明顯的角度,也就是說,跳者縱軸沿動量軸鏇轉的錐體很大腹滾式起跳後,起跳腿短暫懸掛著,臀部保持很高,幫助擺腿很快轉過橫竿,然後產生反作用力來移動軀幹,使軀幹和動量軸更接近,成為一條直線。擺腿擺向後成為與橫竿較平行的姿勢,鏇轉和倒體因而得到速度。頭和胸部僅剛能過竿之高度過竿,並立即落在主軸下,雙臀和雙腿則相對提高,超過動量軸之高度後產生鏇轉腹滾式的姿勢是根據人體結構而產生的跳高方式。正常人的姿勢是腹部、臀部彎屈,在骨盆、髖關節的活動範圍內,作向前改變姿勢容易,角度改變比較大,動作自然,故身體過竿比較容易。
落地動作
落地動作是考慮落地的部位,以較大的身體部位著地,或以能產生屈伸的肢體來著地,增長著地時間,吸收力量,使身體安全著地。以往腹滾式著地,以右手、右肩、背後、右腳四點順序著地,套用關節的分節運動來逐漸緩衝著地力量,但現在採用翻轉的方式過竿著地。

奧運會田徑比賽項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