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魚子·高愛山隱居

摸魚子·高愛山隱居

宋末此人張炎所作,這首詞是描寫作者隱居生活的。張炎應召北上抄寫“藏經”南歸後,在山陰一帶流寓,曾在鏡湖一帶隱居。高愛山是其隱居之所。這首詞表達了他對元政權嚴重不滿和敵對情緒。

詩歌欣賞

摸魚子·高愛山隱居
 
 張炎
 
愛吾廬、傍湖千頃,蒼茫一片清潤。
 
晴嵐暖翠融融處,花影倒窺天鏡。
 
沙浦迥。
 
看野水涵波,隔柳橫孤艇
 
眠鷗未醒。
 
甚占得蓴鄉,都無人見,斜照起春暝。
 
還重省。
 
豈料山中秦晉,桃源今度難認。
 
林間即是長生路,一笑原非捷徑。
 
深更靜。
 
待散發吹簫,跨鶴天風冷。
 
憑高露飲。
 
正碧落塵空,光搖半壁,月在萬松頂。
 

詩歌解析

 張炎詞作鑑賞
 
這首詞是描寫作者隱居生活的。張炎應召北上抄寫“藏經”南歸後,在山陰一帶流寓,曾在鏡湖一帶隱居。高愛山是其隱居之所。這首詞表達了他對元政權嚴重不滿和敵對情緒。
 
起筆短促而突兀:“愛吾廬”令人精神一振。借古代著名隱士陶淵明之意,暗示了其中“與世相違”的深意,為全詞定下了基調。隨之寫湖水“傍湖千頃,蒼茫一片清潤”。清潤,指湖波之清涼朗澈和氣候之爽潤宜人。繼而寫湖中的倒影:“晴嵐暖翠融融處,花影倒窺天鏡。”睛暖的山光、蒼翠的樹色,斑駁的花影,都映照在這面天然的鏡子裡。“沙浦迥”句寫遠處的沙灘。“看野水涵波,隔柳橫孤艇。”寫柳陰下的小艇。“眠鷗未醒。甚占得蓴鄉,都無人見,斜照起春暝。”“眠鷗”,這裡指隱士幽人。“甚”,正也。“蓴鄉”,化用張翰思吳中故鄉蓴羹、鱸魚膾故事,指隱逸之鄉。在隱士之生活天地,萬籟俱寂,人蹤不見,只有斜陽的餘輝在閃耀。
 
“豈料山中秦晉,桃源今度難認。”波瀾驟起。夕陽落下的只餘一抹餘暉斜照,暮色之蒼茫,令人浮想聯翩:在這與世隔絕的山間也難逃世事更換的影響,原來桃源仙境般的地方,海市蜃樓了!何處能有一片屬於自己的樂土呢?慨嘆之餘,他又自我慰解:“林間即是長生路,一笑原非捷徑。”繃緊的琴弦終於鬆弛了下來。
 
“深更靜。待散發吹簫,跨鶴天風冷。憑高露飲。正碧落塵空,光搖半壁,月在萬松頂。”這幾句如同一串串美妙的樂符,連串成一曲高元。明亮的樂章。令人有飄飄欲仙之感。在萬壑松風之夜,詞人徜徉在吹簫跨鶴,凌風飲露的意境中,希冀從此拋撇開那充滿不安和苦難的惡濁的塵世。
 
這首詞上闕以寫實景為主,字字落地有聲;下闕以抒情為主,情情景景皆為幻象。作者欲為通過這種方式重覓光明。用語句平實、遒煉來貫情,意境較為獨特。既然生活於地球之上苦難重關,何不離開俗世,皆時作“仙遊”的夢想,以求得到些許的慰藉呢!但幻景不能無限飆升,它仍然有個限度。詞人雖然在隱居以求避世,實際上是“憤世”之後所作的一種無奈之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