掛箋

掛箋

掛箋也叫“門箋”、“掛錢”,古代或稱“門彩”、“齋牒”。是一種漢族傳統剪紙藝術。最早掛箋是祭掛箋祖場所的裝飾品,一般都是掛單數。春節時掛在門楣上的剪紙。過去人們迷信它具有“壓勝”的作用。清光緒間《杭州府志》:“琳宮梵宇,剪五色紙形如旗腳,貼於門額,上書‘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等語,在在有之,曰‘門彩’,亦名‘齋牒’,彩箋五張為一堂,中鑿連錢文,貼梁間以壓勝,曰‘掛錢’。”

基本信息

種類

掛箋掛箋
掛箋又稱門箋、掛千、掛簽、掛錢、吊錢、喜錢、紅錢、吊箋、喜箋、紅箋、門吊、門花、門錢、門旗、花紙、彩飄、年彩、門市彩、報春條、吊千兒等。

掛箋一般於除夕張貼,一門5張,顏色各異,貼於門榍,由左至右次第為頭紅,二綠,三黃,四水(小紅)、五蘭(或紫),形狀為長方形,由膛子、框線、穗子三部分組成。門箋的膛子分兩大類,其一由花卉、鳥、鳳、獸、虎等紋樣組合,其二由文字組合,如"新年慶有餘","萬象更新"等。

後漢書禮儀志四》云:“立春之日,夜漏未盡五刻,京師百官皆衣青衣,郡國縣道官下至斗食令史皆服青幘,立青幡,施土牛耕人於門外,以示兆民。”同書《祭祀志九》又云:“立春之日,皆青幡幘,迎春於東郭外。”漢代迎春禮儀,每逢立春日,都要迎春於郊外,祭祀青帝句芒,百官著青衣青幘,立青色幡旗在城門口,以青色象徵萬物生長、年豐民阜之意。

燕京發時記》載:清朝時,掛簽“用吉祥語繡於紅紙上,長有咫尺,粘之門前,與桃符(春聯)相輝映”。滿族最初掛箋是用於祭祀,專門貼在祖宗牌上方或兩側。如果滿族人家故去的人不足三年,就貼白色掛箋。

特徵

它特點是形如錦旗,外輪廓較寬,有單色、有多色。其圖案多是規整的幾何紋和帶有吉祥內容的花紋,更多的是將吉語文字組合進去,一張一個吉語,或一張一字,成套懸貼。傳聞自家宗族是從長白山幾道溝來的就掛幾張。無論它的起源還是它的發展始終演繹著崇尚神靈、避瘟驅邪、納福求祥的內容。過春節時,各家用五色彩紙,剪成長約40厘米、寬約25厘米不等紙塊,中間鏤刻雲紋字畫,如豐、壽、福字,下端剪成犬牙穗頭,懸掛於門窗橫額、室內大梁等處,其質地薄軟,遇風晃動;紅彤彤的,顯得喜氣洋洋。

發展

掛箋掛箋
至魏晉南北朝,漢族民間形成剪彩燕、貼宜春的習俗。西晉傅鹹《燕賦》中云:“彼應運於東方,乃設燕以迎至……御青書以贊時,著宜春之嘉祉。”南朝梁人宗懍《荊楚歲時記》云:“立春之日,悉剪彩為燕戴之,貼‘宜春’之字。”隋代杜台卿《玉燭寶典》卷一《附說》云:“立春多在此月之初,俗間悉剪彩為燕子,置之檐楹,以戴,貼宜春之字。”唐代孫思邈《千金月令》云:“立春日貼宜春字於門。”當時宜春已貼在門楣上,唐人韋莊《立春》詩云:“殷勤為作宜春曲,題向花箋貼繡楣。”
大概在唐宋之際,漢族民間在門楣上貼春幡,以代青幡,並蔚然成習。宋人陳元靚《歲時廣記》引《皇朝歲時雜記》云:“元旦以鴉青紙或青絹剪四十九幡,圍一大幡,或以家長年齡戴之,或貼於門楣。”這當是門箋的原型,意在迎春納福。清人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掛千》云:“掛千者,用吉祥語鐫於紅紙之上,長尺有咫粘於門前,與桃符相輝映。其上有八仙人物者,乃佛前所懸也。是物民戶多用之。”清代《杭州府志》亦云:“琳宮梵於宇,剪五色紙形如旗腳,貼於門額,上書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等語,再有之,曰門彩,亦名齋牒,彩箋五張為堂中鑿連線紋,貼梁間以壓勝,曰掛箋。”清人姚興泉《龍眠雜憶時令類》詩云:“桐城好,元旦賀新年,大族中堂懸福字,小家單扇貼春聯,處處掛門錢。”清人蔣士鈴《花錢》詩亦云:
郇公雲五色,習傍孔方家。
舞共青幡出,飄同彩燕斜。
門楣增氣象,蓬畢借光華。
難買東風性,終防等落花。
“家家門懸鏤文紅勝”(《金陵瑣志炳燭里談》)為的是迎春納福,烘托新年喜慶氣氛,正如楊宋人詩所云:“掛門箋紙揚春風,福守鬥神處處同。”
從《後漢書》記載的青幡到唐宋時的“以鴉青紙或青絹‘剪幡’貼於門楣”,再到清代“處處掛門錢”為“門楣增氣象”。門箋已形成今天的式樣,其功能是祝吉納福,內容均是吉祥的。“福”字是門箋中出現最多的字元,門箋中間為鏤空“福”字,周圍分別由萬字紋、魚紋、水波紋、花瓣紋、蝙蝠紋、孔錢紋、菱形紋、格線紋等組成,千姿百態,異彩紛呈。祝福門箋吉祥如意,亦生生不息,永遠美麗。

傳說

姜太公封神時給窮神立了個規矩,即見破就回。人們害怕窮氣進家,就特意將紙剪破貼到門上,以阻止窮神進門。又傳,古代過年掛桃符,以驅邪魔,後人將桃符一分為二,變成了門對門彩。“門彩”便是今天的掛箋。

地壇大掛箋

掛箋掛箋
去年春節地壇廟會門口一幅用兩個大紅燈籠挑著的6米×10米的巨型掛箋,那大紅的掛箋看上去非常喜興,給來逛廟會的人留下深刻印象。昨天,巨型掛箋的作者馬景泉師傅冒著寒風來到報社,跟記者聊聊他和掛箋的故事。
馬景泉,人稱“京城掛箋馬”,打小就對老北京民俗很感興趣,可直到1998年退休後才有工夫全心擺弄他認為最能表達春節氣氛的物件——掛箋。
現在不少年紀輕的人都不知道掛箋為何物,即使見到了也叫不上來是什麼東西。“這可以說是掛箋的悲哀,因為它的質地很薄,讓風一刮容易破,掛的時候還要抹膠水,太麻煩。我愛掛箋,我怕它被淘汰了,所以我一直在怎么能讓掛箋擴大它的社會功能上下工夫。”說著馬師傅變戲法兒似的把一張薄薄的掛箋粘到了牆上,原來是馬師傅把掛箋的圖案印到了塑膠薄膜上,利用靜電可以貼到各種平面上,保存時間長還不污染環境。接著馬師傅又拿出一個捲軸慢慢展開,這是一個可以懸掛的尼龍緞掛箋。“這是我花了一星期時間一刀一刀刻出來的,先把一整塊刷過清漆的尼龍緞釘在木板上,把畫好的掛箋圖案覆在上面,再用電烙鐵刻,一次可以做十張。”從2000年元旦馬師傅這新式掛箋在北京東安市場頭一次亮相以後,眾多公眾場所像長安大戲院、湖廣會館、香港美食城紛紛請馬師傅為他們製作這種大型掛箋,以增加喜慶氣氛。當北京申奧成功後,馬師傅製作的一組申奧題材名為華夏雄風的5幅掛箋在天安門廣場被激動的人們掛到燈柱上。就是這組掛箋獲得了民間文藝家協會最高獎——山花獎的銅獎,並被國家博物館收藏。別小瞧了這點改動,馬師傅就憑此獲得了全國發明博覽會銅獎。問起今年有什麼新創作,馬師傅還賣起了關子,“今年地壇廟會南門還會掛一個我創作的掛箋,是什麼樣子還請各位到廟會去瞧。”

掛箋馬

掛箋從薄薄的一張小紙片移植到面積巨大的尼龍緞上,在技術上也經過了一段時間的摸索。為了能讓製成的掛箋長時間保持鮮亮的顏色,經過了糨糊、膠水、油漆一次次的試驗,最後選定了用清漆,一般製作掛箋的時間是在元旦春節前,“那時候大開窗戶又太冷,不開清漆熏得我邊刻邊流眼淚。”傳統掛箋上面的字大多採用陽刻,當把掛箋擴大以後一掛起來陽刻的字就耷拉下來,所以現在馬師傅刻的掛箋上的字都用萬字紋和銅錢紋串起來,這樣字就可以立起來了;還有就是不能老表現一種內容,“我要讓掛箋也與時俱進,不僅在春節掛出來,任何慶祝的場合都有能與之相配合的掛箋。”像“華夏雄風”,既然表現申奧的題材,背景就不能還使用老式的銅錢或萬字紋,馬師傅花了半年時間琢磨出來使用篆體的京字作背景,既串起中間的運動圖案不讓它倒下,又與主題有密切關係,下面的穗也換成箭型,表達出北京申奧開弓沒有回頭箭的決心。

“如果每年過春節時每條大街都有掛箋在隨風飄揚,那喜慶的氣氛該有多濃;2008年北京開奧運會時體育場上懸掛著運動圖案的掛箋,讓全世界都來了解北京的民俗。”說起這兩件事馬師傅的眼中閃著憧憬的神情,這將是他今後一段時間要努力的方向。“還可以在掛箋抬頭的地方印上廣告,這樣資金的問題就好解決了”。畢竟製作一個大型掛箋的成本在兩千元左右,從構想到現實還有很多問題等著馬師傅去解決。值得欣慰的是馬師傅的閨女現在也幫著馬師傅刻掛箋,爺倆兒合力要讓掛箋這種老北京的物件散發出時代的魅力。

習俗

掛掛箋兒過大年

掛箋掛箋
在鄉下,年來得早。臘月二十三去姑姑家,姑父已經在貼春聯,掛幅字兒了。只見牆頭樹幹,雞棚豬圈,隨處可見什麼“肥豬滿圈”、“金雞報曉”、“出入平安”、“福來喜到”的字樣。更讓我驚訝的是,門楣下還垂有一排五彩繽紛的掛箋兒。摸著那久違的掛箋兒,我一下子想起了小時候刻掛箋兒的情景。

幼時生活在一個滿族自治縣,滿族過年講究多,掛掛箋兒就是其中一項。過春節時,各家用五色彩紙,剪成16開大小的紙塊,中間鏤刻雲紋字畫,如豐、壽、福字,下端剪成犬牙穗頭,懸掛於門窗橫額、室內大梁等處,五彩繽紛,喜氣洋洋。母親說姜子牙的妻子是窮神,掛掛箋兒就是用來防她的,當時天真的想這神也不是神通廣大,一張小小的紅紙就關窮神於門外,真的有意思。

每年父親寫了春聯後,母親便疊了彩紙,找出去年留下的掛箋樣兒,讓我們姐妹刻。掛箋樣兒先用水汽打濕,然後和彩紙一起用夾子夾住。點燃蠟燭,用燭煙燻,鏤空的地方燻黑了,這時候撤下樣子,就可以刻了。用很鋒快的小刻刀,把黑色的地方挖去,最後再鉸穗兒。小時沒有耐性,常常是興高采烈的要了彩紙去刻,複雜的圖和繁體的字,刻一會腕子就疼,扔給媽媽再也不管了。等到貼掛箋兒的時候,更懶得出去挨凍,嘟囔著說呼啦那么兩天就刮跑了,窮神還是要進來的。母親仍是要貼,大門門楣一般掛5張,代表東西南北中5個方位,祭祀5個方位的神。迎壁牆、櫥門、箱櫃、水井、豬圈、水缸、柱子、大樹等處都貼單張,母親說那叫“歡喜圖”。倚門看,五彩的掛箋迎風微微飄動,和春聯、門畫交相輝映,與冰天雪地、色彩單調的自然環境形成了強烈對比,給節日增添了喜氣洋洋的熱鬧氣氛。

掛箋過不了初五就刮沒了,門頭上只見殘紅寥綠。母親常小心的留下一張樣子,夾在書里,留著來年用,有一年實在找不到樣子了,就差父親去集上買。可惜買的太簡單了,就幾個窟窿加個穗兒,顏色也不好,母親叫它紅褲子白腰,氣得母親和東鄰討了樣子,連夜刻了掛了上去。後來一再搬家,掛箋就成了殘存的記憶了,如今在這偏僻的山村又見它呼啦啦地飄,猶如山野又聞一曲山歌,醉了眼,醉了心,醉了人。和姑姑要一張掛箋作樣兒,帶給母親,今年我家一定會飄了這花花綠綠的民間剪紙,五彩繽紛,求福納祥。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