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剪紙

中國剪紙

剪紙是一種鏤空藝術和最為流行的民間藝術,在中國農村地區廣為流行在視覺上給人以透空的感覺和藝術享受。其載體可以是紙張、金銀箔、樹皮、樹葉、布、皮、革等片狀材料。”2006年5月20日,剪紙藝術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8日,上海市李守白剪紙大師工作室獲得國家文化部頒布的首屆文化遺產日獎。早在漢、唐時代,民間婦女即有使用金銀箔和彩帛剪成方勝、花鳥貼上鬢角為飾的風尚。

基本信息

概述

民間剪紙是中國民間美術形式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民間剪紙作為中國本源哲學的體現,在表現形式上有著全面、美化、吉祥的特徵,同時民間剪紙用自己特定的表現語言,傳達出傳統文化的內涵和本質。
剪紙是中國最為流行的民間藝術之一,根據考古,其歷史可追溯到公元六
中國剪紙
世紀,但人們認為它的實際開始時間比這還要早幾百年。剪紙常用於宗教儀式,裝飾和造型藝術等方面。在過去,人們經常用紙做成形態各異的物像和人像,與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禮上燃燒,這一習俗在中國境外有時仍可見到。剪紙藝術一般都有象徵意義,也是這種儀式的一部分;此外剪紙還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裝飾物。
剪紙這門藝術在北方廣為流傳,現在,剪紙更多的是用於裝飾。剪紙可用於點綴牆壁、門窗、房柱、鏡子、燈和燈籠等,也可為禮品作點綴之用,甚至剪紙本身也可作為禮物贈送他人。人們以前還常把剪紙作繡花和噴漆藝術的模型。
剪紙不是用機器而是由手工做成的,常用的方法有兩種:剪刀剪和刀剪。顧名思義,剪刀剪是藉助於剪刀,剪完後再把幾張(一般不超過8張)剪紙貼上起來,最後再用鋒利的剪刀對圖案進行加工。刀剪則是先把紙張折成數疊,放在由灰和動物脂肪組成的鬆軟的混和體上,然後用小刀慢慢刻劃。剪紙藝人一般是豎直握刀,根據一定的模型將紙加工成所要的圖案。和剪刀相比,刀剪的一個優勢就是一次可以加工成多個剪紙圖案。在農村,剪紙通常是由婦女、姑娘們來做。
中國民間剪紙手工藝術,猶如一株常春藤,古老而長青,它特有的普及性、實用性、審美性成為了符合民眾心理需要的象徵意義。過去,這是每個女孩所必須掌握的手工藝術,並且還被人們來品評新娘的一個標準。而職業的剪紙藝人則常常是男人,因為只有男人才能在作坊里一起勞作並掙工錢。今天,有許多學藝術的人都將剪紙用各種方式表現出來,如:舞蹈《簡化女》、《剪紙娃娃》等。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下,剪紙這象徵著中國的工藝製作會被發揚光大!

剪紙特性

民間剪紙之所以能夠歷經中國漫長的歷史演進而不失其純淨和清新的特質,與中國農村穩固的社會結構和文化結構有著密切的關係。它自身存在過程中所具有的互為矛盾,又

剪紙剪紙
互為統一的不同特性,決定了其對於不斷變革側自然選擇方式,從而與宮廷藝術、文人藝術拉開了間距。
1.依附性與獨立性的統一
民間剪紙是符合民間習俗的必不可少一種藝術活動。它的存在,就必定依附於民間特定的文化背景與生活環境。家中有白事,窗戶上不能貼得紅紅火火;娃娃不生病,老奶奶也不肯剪一串吊魂的小人人;用於擺襯禮品的,要看是辦喜事、喪事還是做壽;一對老夫老妻的屋裡如果貼上一對坐帳喜花,那肯定是年輕人的戲耍;久旱無雨,如果剪的不是求雨的“獨女搗棒槌”,而是求晴的“掃天婆”,那不知要遭多少人的咒罵。這種受存在目的作用制約的依附性特徵,表現在具體作品的構圖處理上,也就是作品的裝飾性特徵。如懸空吊掛的門箋、碗架雲子之類,必須線線相連;貼在窗戶上的則要求與窗格適合,並多鏤空,否則迎光看去只是一個大紙片片;貼作炕圍的,就最好少剪零碎花紋,否則時間長了很容易損壞。
諸多的限制,也形成了藝術上的獨特語言。民間剪紙在完成一定的民俗作用之外,又極力顯示著自身存在過程中的獨立性----即美的特性。一張剪紙,不論它用於何種場合,作者在創作的過程中必然貫注自己的審美感情。只要人們以美的標準肯定了它,它也就有了存在中的審美價值。當然民間剪紙這種藝術形式的獨立性,對於民俗的限定不是拋離,而是充分駕馭民俗形式的隨心所欲。因而。其存在價值也超越了陪襯民俗的行為目的。
這種藝術上的獨立性,正隨著社會變革和舊民俗的逐漸消失而漸趨明顯。

歷史沿革

中國的民間剪紙手工藝術有它自身的形成和發展過程,紙的發明是在公元前的西漢時代(公元前6世紀),在此之前是不可能有剪紙藝術的出現的,但當時人們運用薄片材
中國剪紙
料,通過鏤空雕刻的技法製成工藝品,卻早在未出現紙時就已流行,即以雕、鏤、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絹帛,甚至在樹葉上剪刻紋樣。《史記》中的剪桐封弟記述了西周初期成王用梧桐葉剪成“圭”賜其弟,封姬虞到唐為侯。戰國時期就有用皮革鏤花,(湖北江凌望山一號楚墓出土文物之一),銀箔鏤空刻花(河南輝縣固圍村戰國遺址出土文物之一),都與剪紙同出一撤,他們的出現都為民間剪紙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礎。我國最早的剪紙作品發現,是在1967年我國考古學家在新疆吐魯番盆地的高昌遺址附近的阿斯塔那古北朝幕群中,發現的兩張團花剪紙,他們採用的是麻料紙,都是摺疊型祭祀剪紙,他們的發現為我國的剪紙形成提供了實物佐證。
關於剪紙手工藝術的歷史,即真正意義上的剪紙,應該從紙的出現開始。漢代紙的發明促使了剪紙的出現、發展與普及。紙張是一種很容易霉爛的材料,在我國東南部地區氣候濕潤,再加上當地每年五、六月的梅雨天,時間一長紙張製品就霉爛,而民間剪紙又是一種大眾化的東西,人們不會象珍寶一樣保存起來,搞壞了自己還可以再剪。而在我國西北地區天干少雨,氣候乾燥,紙張也不易霉爛,這也可能是新疆吐魯番地區發現北朝剪紙的一個重要原因之一。

唐代

唐代剪紙——紙花唐代剪紙已處於大發展時期,杜甫詩中有“暖水濯我足,剪紙招我魂”的句子,以剪紙招魂的風俗當時就已流傳民間。現藏於大英博物館的唐代剪紙均可看出當時剪紙手工藝術水平已極高,畫面構圖完整,表達一種天上人間的理想境界。唐代流行頡,其鏤花木版紋樣具有剪紙特色,如現藏日本正倉院的“對羊”,其羊的紋樣就是典型的剪紙手工藝術表現手法。唐代民間還出現了利用剪紙形式製作的漏版印花板,人們用厚紙雕刻成花版,將染料漏印到布匹上,形成美麗的圖案。

宋代

剪紙剪紙
宋代造紙業成熟,紙品名目繁多,為剪紙的普及提供了條件。如成為民間禮品的“禮花”,貼於窗上的“窗花”,或用於燈彩、茶盞的裝飾。宋代民間剪紙的運用範圍逐漸擴大,江西吉州窯將剪紙作為陶瓷的花樣,通過上釉、燒制使陶瓷更加精美;民間還採用剪紙的形式,用驢、牛、馬、羊等動物的皮、雕刻成皮影戲的人物造型;藍印花布工藝製作的鏤花製版是用油紙板雕鏤成紋,刮漿印花的花版紋樣就是採用剪紙的技法,有陰、陽刻之分,長線要割斷,以點分虛實。

明清

明、清時期剪紙手工藝術走向成熟,並達到鼎盛時期。民間剪紙手工藝術的運用範圍更為廣泛,舉凡民間燈彩上的花飾,扇面上的紋飾,以及刺繡的花樣等等,無一不是利用剪紙作為裝飾成再加工的。而更多的是我國民間常常將剪紙作為裝飾家居的飾物,美化居家環境,如門棧、窗花、櫃花、喜花,棚頂花等都是用來裝飾門窗、房間的剪紙。除南宋以後出現的紙紮花樣工匠外,中國民間剪紙手工藝的最基本的隊伍,還是那些農村婦女。女紅是我國傳統女性完美的一個重要標誌,作為女紅的必修技巧——剪紙,也就成了女孩子從小就要學習的手工藝。她們從前輩或姐妹那裡要來學習剪紙的花樣,通過臨剪、重剪、畫剪、描繪自己熟悉而熱愛的自然景物,魚蟲鳥獸、花草樹木、亭橋風景,以至最後達到隨心所欲的境界,信手剪出新的花樣來。

造型

民間剪紙的創造者把剪紙視為生活的一部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以及對遠古圖騰的崇拜,是民間剪紙表達的主要內容。而表現這些充滿民俗、信仰、哲學的主題,只能從主觀出發去想像,這就使剪紙的形象隨心所欲,而描繪內心物象離不開誇張的藝術語言民。
民間剪紙造型的誇張,是對繁雜內容條理化,規範化的過程,不是對自然客觀的描摹。因此,剪紙中的形象比原型更突出,更引人注目。這是由大的歷史文化背景和生存環境所決定的,源於充實豐富的人生生活。同時,對生活素材進行去粗取精,刪繁就簡的處理,也是民間剪紙造型的基礎。剔除非本質的東西,突出有特徵,有性格的部分,化複雜為單純進行藝術再創造即是民間剪紙的誇張。誇張是在省略的基礎上強調對象的特徵,對物象最特殊的部分作擴大、縮小、伸長、加粗等的處理,使形象更具特徵性和藝術魅力。在很多民間剪紙作品中,人物的面部造型幾乎只能看到眼睛,因為在人們的觀念中,眼睛最能傳神,所以創造者對人的眼睛進行了誇張的處理。
鋸齒式剪紙 民間剪紙的誇張,在為體現物象特徵的同時,也要求達到裝飾美的目的,並在裝飾美的效果中表現出創作者對生活的理想、願望等精神追求。為了使所需突出的部分更明確、更集中、更引人注目,往往在物象上添加一些紋飾,以達到完美的裝飾性目的。求美的意願也成為誇張的內容之一。表現人物時,將人物的衣服上綴滿花朵;描繪動物時,將動物身上的毛皮誇張成漩渦狀,或在其身上直接添加圖案,這使原本普通的形象變得通透,體現出很強的裝飾性。鋸齒形和月牙形是民間剪紙常用的裝飾紋樣。
民間剪紙的創作過程,是通過誇張的手法經過現實生活的“真”,向藝術的“美”演化、深化的過程,是創作者的思想感情,審美心理和對美的追求、體現的過程。處於長期對生活的觀察和領悟,再經過長期的實踐,創作者深諳剪紙的規律,將平衡、參差、疏密以及不規則的線條自由組合,構成美妙的動律和節奏,增添了情趣,豐富了形象的感染力。
民間剪紙都來源於生活,剪紙的創作者把他們對生活、對自然的認識、感悟以剪紙這種特殊的藝術形式表現出來,是他們內心情感的一種表達,因此,這種藝術表達重在表現神似,而不是表現形似。同時,受剪紙工藝的限制不宜採取完全寫實的手法,只能採用突出表現對象輪廓特徵的手法,運用變形、誇張,以突出表現對象的特徵。因此誇張和變形成為剪紙中最常用的表達語言之一。誇張變形是人類創造性勞動的成果和智慧的結晶,無論是仰韶文化的彩陶紋飾,殷商青銅器的圖形紋樣,還是秦漢的石刻藝術,都是以藝術誇張之美來顯示其永恆的藝術魅力。剪紙作為原始藝術的直接承載體,在誇張變形方面有著突出的表現。民間剪紙的表現內容多來源於現實生活,並且大多反映勞動人民身邊的生活、事物,但它並非只是對其作品所要表現的物象進行簡單、直觀的模擬,而是超越現實客觀表現,通過誇張和變形改變對象的性質、形式等來改變自然原形的慣常標準。
民間剪紙的創造者把剪紙視為生活的一部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以及對遠古圖騰的崇拜,是民間剪紙表達的主要內容。而表現這些充滿民俗、信仰、哲學的主題,只能從主觀出發去想像,這就使剪紙的形象隨心所欲,而描繪內心物象離不開誇張的藝術語言。
民間剪紙造型的誇張,是對繁雜內容條理化,規範化的過程,不是對自然客觀的描摹。因此,剪紙中的形象比原型更突出,更引人注目。這是由大的歷史文化背景和生存環境所決定的,源於充實豐富的人生生活。同時,對生活素材進行去粗取精,刪繁就簡的處理,也是民間剪紙造型的基礎。剔除非本質的東西,突出有特徵,有性格的部分,化複雜為單純進行藝術再創造即是民間剪紙的誇張。誇張是在省略的基礎上強調對象的特徵,對物象最特殊的部分作擴大、縮小、伸長、加粗、變形等的處理,使形象更具特徵性和藝術魅力。在很多民間剪紙作品中,人物的面部造型幾乎只能看到眼睛,因為在人們的觀念中,眼睛最能傳神,所以創造者對人的眼睛進行了誇張的處理。
民間剪紙的誇張,在為體現物象特徵的同時,也要求達到裝飾美的目的,並在裝飾美的效果中表現出創作者對生活的理想、願望等精神追求。為了使所需突出的部分更明確、更集中、更引人注目,往往在物象上添加一些紋飾,以達到完美的裝飾性目的。求美的意願也成為誇張的內容之一。表現人物時,將人物的衣服上綴滿花朵;描繪動物時,將動物身上的毛皮誇張成漩渦狀,或在其身上直接添加圖案,這使原本普通的形象變得通透,體現出很強的裝飾性。鋸齒形和月牙形是民間剪紙常用的裝飾紋樣。

吉祥寓意

剪紙剪紙
民間剪紙善於把多種物象組合在一起,並產生出理想中的美好結果。無論用一個或多個形象組合,皆是“以象寓意”、“以意構象”來造型,而不是根據客觀的自然形態來造型,同時,又善於用比興的手法創造出來多種吉祥物,把約定成俗的形象組合起來表達自己的心理。追求吉祥的喻意成為意象組合的最終目的之一。
民間剪紙之所以能夠得以長久廣泛的流傳,納福迎祥的表現功能是其主要原因。地域的封閉和文化的局限,以及自然災害等逆境的侵擾,激發了人們對美滿幸福生活的渴求。人們祈求豐衣足食、人丁興旺、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這種樸素的願望,便借托剪紙傳達出來。民間剪紙《鹿鶴同春》是民間傳統的主題紋樣。據記載,鶴即“玄鳥”,玄鳥是“候鳥”總稱。在民間文化中鹿稱為“候獸”,鶴稱為“候鳥”,鹿鶴同春是春天和生命的象徵。民間鹿與祿同音,鶴又被視為長壽的大鳥,因此鹿與鶴在一起又有福祿長壽之意。在民間社會生產力相對低下的情況下,人力勞動成為生存的保證,擺脫病魔和死亡的痛苦是人們永恆的理想。民間剪紙以各種形式表達出對生命的渴望,袒護生命,頌揚生命,表現生的歡樂,對生命的崇拜成為人們虔誠的信仰。《鷹踏兔》是民間洞房的喜花之一,也是傳統紋樣,在民間流傳極廣。鷹喻“陽”,同雞、鳥、鴉一樣。在民間神化中稱太陽為“三足鳥”,民間稱太陽為“鴉”。兔寓意“陰”民間稱月為兔。鷹踏兔暗喻男女情愛,反映了生殖崇拜的主題。民間剪紙中常見的坐帳花、喜花都以隱喻的方式表達出對生命繁衍生息的崇拜與追求。《扣碗》、《抓髻娃娃》、《魚唆蓮》等為主題的剪紙作品比比皆是、不勝枚舉。祈求生命的觀念為民間剪紙賦予了不竭的血液和旺盛的生命活力。剪紙的創作者對待富足與幸福,總是懷有著堅定樂觀的信念,綿延不斷的希望,剪紙正是他們創造美好生活理想的外在呈現。民間剪紙將這些吉祥寓意融入到各種民族事項活動中,來滿足廣大民眾精神心理上的需要,以扶持人類的生存,充實人類的生活。在民間剪紙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反映生產生活的畫面,這些作品有著一個最大的相同點,就是對主體進行的誇大,大大的魚,大大的辣椒,大大的蠶,大大的穀粒等,通過剪紙,人們虛構了美好的形象;來慰藉自己的心靈,來張揚人征服自然的偉大創造力,以期建立自己的理想世界,並肯定人的力量,鼓舞人們繼續奮鬥的勇氣。
民間剪紙的表現語言不是簡單的平鋪直敘,而是托物寄語,借用那些約定成俗的觀念化形象,來寄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吉祥幸福的期盼。種種質樸的怪誕而又包含率真至美的剪紙造型,來源於原始的視覺思維方式和民間審美觀念;來自於有程式體系和意象造像組成的獨特造型體系;來自於中國的本原哲學和世界觀,更具有感人的藝術魅力。

構圖方法

剪紙的基本材料是平面紙張,基本單元是線條和塊面,基本語言符號是裝飾化的點、線、面,加上由於受到材料的限制,剪紙不善於表現多層次複雜的畫面內容和光影效果及物象的體積、深度和起伏,因此只有揚長避短,在構圖上採用平視構圖,即將物體和景象由三維空間立體形象變為二維空間平面形象,通過對表現素材進行大膽取捨,刪繁就簡,用簡練的線條進行概括,使畫面重點突出、黑白關係虛實相襯,以增強作品的表現力,用平面的眼光表現世界的物象,決定了剪紙表現的平面化特徵,即任何形象的塑造都共存於一個特定形制的可視平面內。民間剪紙用展開式的思維方式,極度的隨心所欲。在創作者的剪刀下,剪紙成了沒有體積、沒有空間、不講透視、不顧比例,憑著經驗和靈性任意取捨的自然揮灑,大膽的創造。為表現自己的想法,創作者可以打破自然的客觀法則和空間的限制,將不同時空和不同空間的物體放在同一個平面上。這種藉助靜態的平面化能表現三維、四維甚至多維的空間,並通過動態的思維,連續的描繪自己心中的世界。民間剪紙就是利用紙的局限大做文章,在局限里自由馳騁,變不可能為可能,把三維世界簡化成二維空間。無限遠的空間,無限複雜的形體都被放置在一個平面上,扁平的輪廓成了剪紙的造型基礎。因此,民間剪紙的獨特表現力就是在徹底的二維空間觀念基礎上實現的。剪紙創造者發揮了其至真至純的藝術天性,打破客觀世界的束縛,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的表現其心中的藝術客體。
民間剪紙的這種構圖思維不受生活慣例、題材內容的局限,將若干形象創造性的組織起來,使之產生連貫、對比、襯托的作用。這種平面化取物的表現手法,增強了剪紙的主觀性、時空性、立體性、全面性,其最終目的就是為了追求造型的完整。求全的心理是所有這些的根本,在民間剪紙中,被剪的物體前景、後景在一個平面上出現,物象之間互不遮擋,互不重疊,既看到眼前的物象,又能完整地看到後面的物象,從而呈現出較強的裝飾風格。出於質樸的求全的思想感情和審美定式,創作者更是打破實現的障礙,運用表里統一的手法,全面地表現物象。對於剪紙而言,現實的物象背面、頂面、底面或內部雖然是看不見的,但是它是存在內心感悟的,看不見的是合理的,但不剪出來卻是不合理的。
另外,民間剪紙的構架和表現不是某一固定視點靜態視覺形象的模擬或再現,而是把感性和理性充分綜合的動態辯證。中國民間美術在透視上不追求縱深感,而有著“看得多、看得全”的審美辨識。民間剪紙同樣體現出這種審美觀念,在二維的空間內體現事物的全貌。
採用散點透視的剪紙作品
民間剪紙的構圖形式完全摒棄了“焦點”透視的繪畫概念,不但打破了時間、空間、比例關係的限制,而且徹底離開了自然景物的特定位置,用形象的主次、對稱、均衡的形式法則統一畫面。同時,民間剪紙也具有一種散點式的構圖方法,即將不同素材各自獨立,互不交叉,甚至每個物體都有自己的透視點,而作者又能將這些不同素材合理的安排在同一個平面中。這在現實中這是不合理的,但在剪紙中也自然的合理起來。
民間剪紙不受自然物象固有形的束縛,不以外表的模擬為滿足,把所有的物象在平面上表現。同時為追求造型的完整性、全面性,又將不同空間、時間中的不同景物進行描繪,充分體現了創造者的絕妙匠心以及求全的審美願望。

中國古代文化-古代工藝-中國剪紙
剪紙在中國農村是歷史悠久、流傳很廣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早在漢、唐時代,民間婦女即有使用金銀箔和彩帛

中國剪紙中國剪紙
剪成方勝、花鳥貼上鬢角為飾的風尚。後來逐步發展,在節日中,用色紙剪成各種花草、動物或人物故事,貼在窗戶上(叫“窗花”)、門楣上(叫“門簽”)作為裝飾,也有作為禮品裝飾或刺繡花樣之用的。剪紙的工具,一般只用一把小剪刀,有的職業藝人則用一種特製的刻刀刻制,稱為“刻紙”。

剪紙的內容很多,寓意很廣。祥和的圖案企望吉祥避邪;娃娃、葫蘆、蓮花等圖案象徵多子,中國農民認為多子便會多福;家禽家畜和瓜果魚蟲等因與農民生活息息相關,也是剪紙表現的重要內容。作為民間藝術的剪紙,具有很強的地域特點:陝西窗花風格粗朴豪放;河北山西剪紙秀美艷麗;宜興剪紙華麗工整;南通剪紙秀麗玲瓏。剪紙雖然製作簡便,造型單純,由於其能夠充分反映百姓的生活內涵,具有濃郁的民俗特色,是中國農村眾多民間美術形式的濃縮與誇張。從對剪紙的了解中,可以便捷地了解中國民間美術的其它方面。

中國手工剪紙歷史

我國的民間剪紙手工藝術有它自身的形成和發展過程,我國紙的發明是在公元前西漢時代,在此之前是不可能有剪紙藝術的出現的,但當時人們運用薄片材料,通過鏤空雕刻的技法製成工藝品,卻早在未出現紙時就已流行,即以雕、鏤、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絹帛,甚至在樹葉上剪刻紋樣。《史記》中的剪桐封弟記述了西周初期成王用梧桐葉剪成“圭”賜其弟,封姬虞到唐為侯。戰國時期就有用皮革鏤花,(湖北江凌望山一號楚墓出土文物之一),銀箔鏤空刻花(河南輝縣固圍村戰國遺址出土文物之一),都與剪紙同出一撤,他們的出現都為民間剪紙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礎。我國最早的剪紙作品發現,是在1967年我國考古學家在新疆吐魯番盆地的高昌遺址附近的阿斯塔那古北朝幕群中,發現的兩張團花剪紙,他們採用的是麻料紙,都是摺疊型祭祀剪紙,他們的發現為我國的剪紙形成提供了實物佐證。

關於剪紙手工藝術的歷史,即真正意義上的剪紙,應該從紙的出現開始。漢代紙的發明促使了剪紙的出現、發展與普及。紙張是一種很容易霉爛的材料,在我國東南部地區氣候濕潤,再加上當地每年五、六月的梅雨天,時間一長紙張製品就霉爛,而民間剪紙又是一種大眾化的東西,人們不會象珍寶一樣保存起來,搞壞了自己還可以再剪。而在我國西北地區天干少雨,氣候乾燥,紙張也不易霉爛,這也可能是新疆吐魯番地區發現北朝剪紙的一個重要原因之一。

唐代剪紙已處於大發展時期,杜甫詩中有“暖水濯我足,剪紙招我魂”的句子,以剪紙招魂的風俗當時就已流傳民間。現藏於大英博物館的唐代剪紙均可看出當時剪紙手工藝術水平已極高,畫面構圖完整,表達一種天上人間的理想境界。唐代流行頡,其鏤花木版紋樣具有剪紙特色,如現藏日本正倉院的“對羊”,其羊的紋樣

中國剪紙中國剪紙
就是典型的剪紙手工藝術表現手法。唐代民間還出現了利用剪紙形式製作的漏版印花板,人們用厚紙雕刻成花版,將染料漏印到布匹上,形成美麗的圖案。

宋代造紙業成熟,紙品名目繁多,為剪紙的普及提供了條件。如成為民間禮品的“禮花”,貼於窗上的“窗花”,或用於燈彩、茶盞的裝飾。宋代民間剪紙的運用範圍逐漸擴大,江西吉州窯將剪紙作為陶瓷的花樣,通過上釉、燒制使陶瓷更加精美;民間還採用剪紙的形式,用驢、牛、馬、羊等動物的皮、雕刻成皮影戲的人物造型;藍印花布工藝製作的鏤花製版是用油紙板雕鏤成紋,刮漿印花的花版紋樣就是採用剪紙的技法,有陰、陽刻之分,長線要割斷,以點分虛實。

明、清時期剪紙手工藝術走向成熟,並達

中國剪紙中國剪紙
到鼎盛時期。民間剪紙手工藝術的運用範圍更為廣泛,舉凡民間燈彩上的花飾,扇面上的紋飾,以及刺繡的花樣等等,無一不是利用剪紙作為裝飾成再加工的。而更多的是我國民間常常將剪紙作為裝飾家居的飾物,美化居家環境,如門棧、窗花、櫃花、喜花,棚頂花等都是用來裝飾門窗、房間的剪紙。除南宋以後出現的紙紮花樣工匠外,中國民間剪紙手工藝的最基本的隊伍,還是那些農村婦女。
女紅是我國傳統女性完美的一個重要標誌,作為女紅的必修技巧——剪紙,也就成了女孩子從小就要學習的手工藝。她們從前輩或姐妹那裡要來學習剪紙的花樣,通過臨剪、重剪、畫剪、描繪自己熟悉而熱愛的自然景物,魚蟲鳥獸、花草樹木、亭橋風景,以至最後達到隨心所欲的境界,信手剪出新的花樣來。在我國的民間手工藝術中,這樣的剪紙能手為數不少,她們是美的創造者,也是密件吧手工藝術的傳承者。
在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時候,我們切不可忽視她們吧。中國民間剪紙手工藝術,猶如一株常春藤,古老而長青,它特有的普及性、實用性、審美性成為了符合民眾心理需要的象徵意義。

技法工具

在技法方面,剪紙主要分為:陰刻法,陽刻法,陰陽混刻法。剪紙不是用機器而是由手工做成的,常用的方法有兩種:剪刀剪和刀剪。顧名思義,剪刀剪是藉助於剪刀,剪完後再把幾張(一般不超過8張剪紙貼上起來,最後再用鋒利的剪刀對圖案進行加工。刀剪則是先把紙張折成數疊,放在由灰和動物脂肪組成的鬆軟的混和體上,然後用小刀慢慢刻劃。剪紙藝人一般是豎直握刀,根據一定的模型將紙加工成所要的圖案。和剪刀相比,刀剪的一個優勢就是一次可以加工成多個剪紙圖案。

南方派剪紙

佛山剪紙

廣東佛山剪紙歷史悠久,源於宋代,盛於明清時期。從明代起佛山剪紙已有專門行業大量生產,產品銷往省內及中南、西南各省,並遠銷南洋各國。
佛山剪紙按其製作原料和方法分別有銅襯、紙襯、銅寫、銀寫、木刻套印、銅鑿、純色等大類。其利用本地特產的銅箔銀箔,用剪、刻、鑿等技法,套襯各種色紙和繪印上各種圖案,形成色彩強烈、金碧輝煌,富有南方特色的剪紙。佛山剪紙既有纖巧秀逸、又有渾厚蒼勁的表現手法,按使用的需要而選材施藝。
古代,剪紙主要用途是節日禮品的裝飾、祭祀裝飾、刺繡雕刻圖樣、產品商標等。隨著社會的發展,佛山剪紙在傳統的基礎上,以其構圖嚴謹、裝飾性強、剔透雅致、金碧輝煌的特點,多以反映時代生活題材為特色,開創了傳統藝術創新之路,在我國剪紙藝術中較具代表性。

福建剪紙

福建各地的剪紙有不同的特點。山區的南平、華安等地以刻畫以山禽家畜的作品較多,表現較為粗壯有力、淳厚樸實;沿海的閩南、漳浦一些帶則屢見水產動物入畫,風格細緻造型生動;莆田、仙遊一帶以禮品花為主,傾向於華麗纖巧的意味。剪紙的作用了也很廣泛:歲時節日的窗花、門鑒、燈花、儀禮花及刺繡的稿樣,泉州藝人刻紙還套用在建築中家具上,作複印漆畫的底版。

莆田禮品花

最有特色的樣式是莆田禮品花。賀生賀喜賀壽,祭神祭鬼祭祖,不管是饋贈還是擺供,也不管是禮輕還是禮厚,都要賦上一枚鮮紅的剪紙花。就連豬頭、豬腳、豬肚兒、雞爪爪,也都如此。中國有句俗話叫“禮輕人意重”,想必禮物本是象徵行為,而禮物上的花兒,當是人情人意之所在吧。禮品花的造型也別的意趣。一隻雞爪上的剪紙稱之為“鳳爪花”,本無美感的東西頓時成了一枝爪丫兒的阿娜若舞的鳳足凰趾,上面再飾以“戲牡丹”的圖案,則更美觀。豬肚子兒也很難看,作者把這朵花剪成一隻肥碩溜油的小豬崽的意象,使這份本“好吃不好看”的禮物,得到了最恰如其分的完善。更奇怪其中的文字“一團彩色”而不是“一團和氣”,因為那滿園之中,已洋溢著可視的祥雲瑞氣。

江浙派剪紙

揚州剪紙

揚州剪紙百般變化剪出來。揚州是中國剪紙流行最早的地區之一,揚州剪紙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隋煬帝三下揚州,廣築離宮別館,恣意遊樂。每到冬天,園苑中花樹凋零,池水結冰,隋煬帝遊興不減,令宮女們仿照民間剪紙,用彩錦剪為花葉,點綴枝條,掛於樹上,同時剪成荷花、菱芰、藕芡等物,去掉池中冰塊,逐一布置水上,如同春夏之交的艷麗景色,讓人賞心悅目。唐代,揚州已有剪紙迎春的風俗。立春之日,民間剪紙為花,又剪為春蝶、春錢、春勝,或懸於佳人之首,或綴於花下,相觀以為樂。剪紙還有一些特別用途,民間剪紙人、紙馬及紙錢等,用來祭奠鬼神。大詩人杜甫寫有“暖湯濯我足,剪紙招吾魂”詩句,即謂此用途。
1980年春,揚州各界迎接鑒真大師像回故鄉探親,剪紙藝人作了《鑒真大和尚》剪紙,趙朴初先生為之寫《憶江南》詞一首,有“明目滿城歌過海,神工剪紙與招魂”之句。明清時,揚州剪紙增強了裝飾性,欣賞結合實用,既用於婦女兒童的裝飾,作為刺繡的底樣,剪製鞋花、枕花、檯布花、床單花等;也用於民間風俗儀飾,如年節圖案、喜慶圖案、門前花飾、燈彩花、龍船花、斗香花之類。民間剪紙藝人憑著一把剪刀、幾張宣紙,百般變化,寓意多端,剪出象徵吉祥、如意、福壽、財喜等等花樣來。直至清末民初,揚州仍有不少民間藝人以剪紙手藝謀生。
新中國成立後,揚州剪紙同其他傳統手工藝一樣得到了黨和政府的重視。1955年,揚州成立了民間工藝社(現為揚州工藝廠),把民間流散的藝人組織起來,並安排了良好的工作條件,大大激發了他們的創作熱情。著名老藝人張永壽,是揚州剪紙藝術的優秀代表。他從12歲起隨父學藝,經歷了70多個藝術春秋,創作了數千幅剪紙。其主要作品有50年代的《百花齊放》、70年代的《百菊圖》和80年代的《百蝶戀花圖》三部剪紙集。《百花齊放》剪紙集出版時,郭沫若同志為之寫詩云:“揚州藝人張永壽,剪出百花齊放來。請看剪下出春秋,頓使東風遍九垓。”1979年,張永壽被國家授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如今揚州剪紙的品種已有1000多種,銷售至幾十個國家和地區,為國內外的文化藝術交流做出了貢獻。

浙江民間剪紙

浙江剪紙,據《武林梵志》載五代時“吳越踐王於行吉之日……城外百戶,不張懸錦緞,皆用彩紙剪人馬以代”,描繪了吳越故地上曾出現的一個宏大剪紙景觀。民間剪紙傳統在鄉土之中延續傳承經久不衰。至1953年以前,調查者曾記述:“浙江省的窗花剪紙各地都有,以金華地區永康、浦江、磐安,溫州地區的樂清、平陽等地較多,風格各有不同,用途亦各異。”
從所採集的品看來,金華地區多為窗花和燈花,樂清的細紋刻紙主要用於裝飾龍盤燈,平陽一帶送禮時放在禮物上的“圈盆花”最有特色。其次,各地均有用以衣裙、鞋帽的鄉花樣。題材常見為花卉瓜果、鳥獸魚多,而戲曲故事則是永康一帶的拿手好活兒。剪花的樣子多是女子做姑娘時攢下的老輩兒花樣;另有一部分是畫佛像的民間匠人所為,再經由手藝高的巧手剪制。有的巧手當然也可以自己出樣自己剪,甚至看完戲之後就能剪出成套的戲文。

浙江戲曲窗花

擅取戲中典型的場面情節,充分體現人物的身段之美。有別於戲曲的是,剪紙為之配上了相適應的背景為襯,顯示了特定藝術語言的優勢。浙江剪紙造型講究大的影像輪廊,而影像之中剪出細細的陰線。陰線的恰到好處,能使形象結構與畫面的節奏都增添成色。

北方派剪紙

蔚縣剪紙

簡介:蔚縣剪紙源於明代,是一種風格獨特,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的民間藝術,其製作工藝在全國眾多剪紙中獨樹一幟,這種剪紙不是“剪”,而是“刻”,它是以薄薄的宣紙為原料,拿小巧銳利的雕刀刻制,再點染明快絢麗的色彩而成,其基本製作工藝為:設計造型——薰樣——雕刻——染色。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河北省蔚縣的周兆明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河北蔚縣剪紙,據史書記載,蔚縣剪紙始於清朝道光年間,迄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歷史。蔚縣人一般把剪紙稱為"窗花"。以窗花見長,“天皮亮”可說是最早的窗花形式,即在雲母薄片上繪圖著色進行裝飾。早期當地還盛行供花鞋、荷包、枕頭上刺繡用的“花樣”。後來河北武強縣的木版水印窗花傳入,吸取其色彩特點,仿“天皮亮”透明效果,以刻代剪,形成蔚縣剪紙的獨特風格。蔚縣剪紙以“陰刻”和“色彩點染”為主,故有“三分工七分染”之說。代表人物是王老賞(1890—1951)。蔚縣剪紙的題材,多取自戲曲人物,也有花草魚蟲、飛禽走獸等吉祥形象。蔚縣剪紙之過年蔚縣剪紙是一種從窗戶上發展起來的藝術。在河北、山西及內蒙的部分地區,特別是在廣大的農村里,有著過年貼窗花的習俗。這種源遠流長的民俗習慣,是蔚縣剪紙長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塞北農村的窗戶和現在城市裡的窗戶是不一樣的。由於貧窮和寒冷的緣故,那裡窗戶上玻璃僅占較小的比例。一般窗戶的上部是由許多的小方格子構成,下面才是幾塊透明的玻璃。在小方格子上面,糊了一層厚厚的麻紙,窗花就是貼在方格子的紙上面。在陽光明媚的日子裡,太陽光透過窗戶紙照射進屋裡,窗戶紙上面的窗花在光線的照射下栩栩如生、鮮活美麗。也正是由於窗花是貼在窗戶紙上欣賞的,因此窗花的用色必須濃艷,濃重的顏色恰如其分地表現了窗花的特點,普通的剪紙貼在窗戶上是難以表現彩染窗花的特色的
起源:蔚縣剪紙的起源,民間傳說甚多。據說很早以前,蔚縣城裡有個王先生,還有一個張道士,二人常用剪子和刀子剪刻彩紙,技藝精湛。後來二人合作經營剪紙作坊,一個刻紙,一個染色,配合默契。所謂陽刻見刀,陰刻見色,應物造型隨類施彩,便逐漸創造出手工精巧、絢麗多姿的蔚縣剪紙形式。這種彩色剪紙的形式,隨著交通的發達和頻繁的民間往來,便流傳到了各地。
特色:一般說來,以陝西、山東等地為代表的北方風格豪放粗獷、渾厚純樸,以廣東、福建等地為代表的南方風格纖細秀麗、玲瓏剔透,以江蘇、浙江為代表的江浙風格的疏密流暢、精巧明快。蔚縣剪紙是借鑑了楊柳青年畫、五強木版年畫而在許多民間藝人的艱苦探索下創造出的一種民間工藝品。其優美的構圖、精細的做工為世人所驚嘆。它的風格嚴謹,形神兼備,具有獨特的六大特點:一為構圖時具有上下均衡,左右對稱的特點,給人以豐滿勻稱的美感;二為刻制時以陰刻為主,陽刻為輔。陰刻見色彩,陽刻見刀功,素以刀工精細,色彩濃艷馳名;三為染色時將點染、塗染、暈染、套染、渲染等技法有機地結合運用,富有鮮明的地方特色,給人以和諧大方的鄉土氣息感;四為在人物造型上著意刻畫,務求傳神妙處,給人以生動優美感(包括其它動植物的造型);五為採用象徵民間吉祥喜慶的“連年有餘”、“歲歲平安”等圖案,給人以吉祥如意、幸福美滿感;六為在陰刻為主的剪紙藝術中,以實用上不遮光的穿透明亮,給人以活靈活現的立體感。這些構成了蔚縣剪紙藝術的風格和特色,更顯示出在全國剪紙藝壇上特殊的、無限強大的藝術生命力。
蔚縣剪紙是全國唯一的一種以陰刻為主的點彩剪紙,素以刀工精細,色彩濃艷而馳名,所謂“陽刻見刀,陰刻見色,應物造型,隨類施彩”而成。蔚縣剪紙當地俗稱“窗花”,大部分出自世世代代不知名的農民藝術家之手,種類有戲曲人物,鳥蟲魚獸,還有對農村現實生活的描繪等,這些作品構圖飽滿,造型生動,色彩璀璨,渾厚中有細膩,纖巧里顯純樸,把它貼在紙窗上,透過戶外陽光的照射,分外玲瓏剔透,五彩繽紛,顯得特別的鮮靈活脫,別具著一種歡快,明朗,清新的情趣。
蔚縣剪紙題材廣泛,意寓深長,生活氣息濃郁。無論是反映人們對吉祥幸福的祁納還是來源於勞動人民喜聞樂見的歷史故事、民間傳說及人物;無論是北方特有的文化背景和民俗風情的再現,還是用於四時節令、婚壽禮儀等慶典,都體現了民間藝人高超的智慧和豐富的想像力。加上疏密有致的造型設計、細緻入微的精湛刀工、絢麗鮮艷的獨特點染,每一件作品都十分生動、有味、耐看。百幅戲劇臉譜,剪紙掛曆,檯曆,金箔剪紙等多種產品,進一步提高了蔚縣剪紙的觀賞性,收藏性和實用性,使蔚縣剪紙這門具有地方特色的藝術更加燦爛,輝煌。產品暢銷美國,日本,加拿大,新加坡等四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深受國內外客戶的喜愛。
據史書記載,蔚縣剪紙始於清朝道光年間,迄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歷史。蔚縣人一般把剪紙稱為“窗花”。以窗花見長,“天皮亮”可說是最早的窗花形式,即在雲母薄片上繪圖著色進行裝飾。早期當地還盛行供花鞋、荷包、枕頭上刺繡用的“花樣”。後來河北武強縣的木版水印窗花傳入,吸取其色彩特點,仿“天皮亮”透明效果,以刻代剪,形成蔚縣剪紙的獨特風格。蔚縣剪紙以“陰刻”和“色彩點染”為主,故有“三分工七分染”之說
工藝:在中國品種繁多的剪紙縱橫中,蔚縣剪紙獨樹一幟,它是以陰刻為主,陽刻為輔的點色剪紙,其工藝過程可以分為以下六道工序。
一、畫:設計人員根據自己的思路或客戶的要求把圖案畫下來,通稱為畫樣子。
二、訂:將畫好的樣子訂在宣紙上(一般一次五十張宣紙為宜)並用剪子按著樣子的大小分成小塊。
三、浸:把訂好的貨放進水裡等浸透後拿出,再將其所含的水份擠淨,放在陽光下曬乾即可。
四、刻:將浸好的貨放在蠟板上,根據圖案的要求進行刻制。
五、染:給刻好的產品著色。原料是品色、灑粉;工具是毛筆、淨報紙。
六:包:把通過上述五道工序生產出來的產品,用紙式塑膠包裝或書本、鏡框、金鉑等形式。
蔚縣是一個位於河北省、山西省交界處的小縣,四面群山環拱,是一個交通不太發達的地方。大概由於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外界的溝通交流比較少,蔚縣剪紙保持了自己特殊的風格。在眾多的剪紙流派中,以黑白剪紙和彩色的單色剪紙為主流。在人們的印象中,也形成了剪紙那種特有的線條眾多、做工精巧的概念。
蔚縣剪紙是借鑑了楊柳青年畫、五強木版年畫而在許多民間藝人的艱苦探索下創造出的一種民間工藝品。其優美的構圖、精細的做工為世人所驚嘆。它的風格嚴謹,形神兼備,具有獨特的六大特點:
第一,構圖時具有上下均衡,左右對稱的特點,給人以豐滿勻稱的美感。
第二,刻制時以陰刻為主,陽刻為輔。陰刻見色彩,陽刻見刀功,素以刀工精細,色彩濃艷馳名。
第三,染色時將點染、塗染、暈染、套染、渲染等技法有機地結合運用,富有鮮明的地方特色,給人以和諧大方的鄉土氣息感。
第四,在人物造型上著意刻畫,務求傳神妙處,給人以生動優美感(包括其它動植物的造型)。
第五,採用象徵民間吉祥喜慶的“連年有餘”、“歲歲平安”等圖案,給人以吉祥如意、幸福美滿感。
第六,在陰刻為主的剪紙藝術中,以實用上不遮光的穿透明亮,給人以活靈活現的立體感。這些構成了蔚縣剪紙藝術的風格和特色,更顯示出在全國剪紙藝壇上特殊的、無限強大的藝術生命力。蔚縣剪紙是全國唯一的一種以陰刻為主的點彩剪紙,素以刀工精細,色彩濃艷而馳名,所謂“陽刻見刀,陰刻見色,應物造型,隨類施彩”而成。蔚縣剪紙當地俗稱“窗花”,大部分出自世世代代不知名的農民藝術家之手,種類有戲曲人物,鳥蟲魚獸,還有對農村現實生活的描繪等,這些作品構圖飽滿,造型生動,色彩璀璨,渾厚中有細膩,纖巧里顯純樸,把它貼在紙窗上,透過戶外陽光的照射,分外玲瓏剔透,五彩繽紛,顯得特別的鮮靈活脫,別具著一種歡快,明朗,清新的情趣。
蔚縣剪紙題材廣泛,意寓深長,生活氣息濃郁。無論是反映人們對吉祥幸福的祁納還是來源於勞動人民喜聞樂見的歷史故事、民間傳說及人物;無論是北方特有的文化背景和民俗風情的再現,還是用於四時節令、婚壽禮儀等慶典,都體現了民間藝人高超的智慧和豐富的想像力。加上疏密有致的造型設計、細緻入微的精湛刀工、絢麗鮮艷的獨特點染,每一件作品都十分生動、有味、耐看。百幅戲劇臉譜,剪紙掛曆,檯曆,金箔剪紙等多種產品,進一步提高了蔚縣剪紙的觀賞性,收藏性和實用性,使蔚縣剪紙這門具有地方特色的藝術更加燦爛,輝煌。產品暢銷美國,日本,加拿大,新加坡等四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在剪紙的品種上,蔚縣剪紙有表達農村生活內容的飛禽走獸、珍奇動物、花鳥蟲魚,也有農村人喜聞樂見的戲劇人物、京劇臉譜、神話傳說人物等。近些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蔚縣剪蔚縣剪紙
紙也進入一個繁榮的大發展時期。許多不知名的民間藝術家創造出了許多新的剪紙品種,象表現現代生活的旅遊風景、舞蹈雜技等。
蔚縣剪紙在規格方面,既有10*8cm、8*7cm的普通剪紙,也有18*12cm的大型剪紙,也有少量75*30cm的巨型剪紙。
代表人物:蔚縣剪紙之注重造型在漫長的年月里,蔚縣剪紙經過無數不知名的農民作者的千錘百鍊,不僅創造了大量日臻完美的優秀作品,而且培養了許多傑出的剪紙民間藝術家,蔚縣南張莊王老賞(1890年—1951年)就是有代表性的一位優秀的民間藝人。他以刻畫戲曲中的生、旦、淨、末、醜等有個性的人物最為拿手,創作出大量深受民眾喜愛的作品。
在王老賞之前,蔚縣剪紙雖已有多年歷史,但其刀工粗糙,人物呆板,色彩點染上僅有有限的幾種。王老賞在吸收前輩的基礎上,改革刀具,增加“陰刻”筆法,同時在點染上嘗試色彩調配。經他改革後的蔚縣窗花、戲人,一掃過去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死板呆滯的模樣,刀法凝練,場面生動,造型優美,性格鮮明。由他刻出的各類戲曲人物,生動傳神,姿態優美,很受民眾歡迎。
此後,蔚縣剪紙藝人一代接著一代,精心雕刻,細心研磨,不僅湧現出了周永明、任玉德、周兆明等國家級的工藝美術大師,還湧現了趙星山、高佃新、高佃亮、周河等民間藝術家。周永明和被稱讚為蔚縣剪紙“後起之秀”的任玉德的作品,很注重人物造型健美,在服飾、景物方面,突出運用圖案化、典型化細節的鏤刻,一絲不苟,以精緻、細膩受到人們的讚賞。
蔚縣剪紙的代表人物王老賞(1890-1951),河北省蔚縣南張莊村人,是中國著名的民間藝術師,也是蔚縣剪紙世術開宗立派的人物。蔚縣剪紙也叫蔚縣窗花,相傳王老賞從七八歲開始學習點染窗花,十二三歲學習刀刻窗花,到20來歲就學成了。在他從藝的40多年裡,先後創作和再創作了近千幅窗花作品,成為當時窗花藝人中首屈一指的人物,藝術水平達到當時的最高峰。他的作品不僅深為本地區民眾所喜愛,而縣廣為流傳。他的作品仍以傳統保留項目在民間流行著。地域文化是民間藝術生根發芽的基石。

山西剪紙

民間剪紙在山西是一種很普遍的民眾藝術,那些年過半百的老大娘和純樸俊秀的姑娘,常常藉助一把小小的剪刀或刻刀,彎曲自然、運轉靈活地在紙上鏤空剪刻成花樣,裝點著自己的生活。新春之際,當你走進晉西北的村落院戶,看到遠處黃色的土丘,眼前灰色的窯洞,似乎覺得這裡的顏色太單調了些。但是,你再看看窗戶上,那色彩紛呈的窗花和各色圖案,那迎風飄動的門箋,那碗櫥、糧囤、畜欄等處寓意吉祥的各色紙花,你定會由衷發出讚嘆,仿佛感受到了濃郁的生活氣息。是的,剪紙就是這樣一種紮根民眾之間,與人民生活緊密關聯,為千家萬戶增色添喜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在舊時的農村里,人們常常把剪紙技藝高低作為品評媳婦靈巧或笨拙的標誌,農村婦女自然成了剪紙工藝的民俗傳承人。
剪紙是民俗活動的重要一項,而豐富的民俗事象,則為剪紙提供了自由馳騁的創作的廣闊天地。民間剪紙與各地風俗習慣密切結合,蘊含著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的基本素質,是民族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舉凡歲時節令、居住、服飾、誕生成年、婚葬、壽筵,都在剪紙中得到了反映。
以歲時節令為例。正月初一家家掛春幡、貼窗花,一派喜慶氣氛。正月十五鬧花燈,燈上要貼剪紙,更加絢麗引人。三月清明,祭品上要擺放剪紙,表達懷祖之情。五月端午,剪貼“五毒”,以之避疫。七月七日乞巧節,姑娘相聚一起,剪花樣、賽智慧。九月九重陽節,剪刻重陽旗,寓示步步登高。十月一日寒農節,晉北地區用五色紙剪成寒衣,或做成衣、帽、鞋、被種種式樣,在門前或墳地焚燒,寄託生者對亡人的哀思。
再從紅白喜事來看。結婚時,大門兩邊要貼上大紅雙喜字,某些地方還要在陪送的嫁妝上用《魚兒撲蓮》、《麒麟送子》、《鴛鴦戲水》等大型剪紙覆蓋,作為裝點。枕頭、手帕上的繡花,也是以剪紙為底樣繡成的。送殯儀仗中的紙幡、搖錢樹、金山銀山,轎車大馬,都是用紙剪刻糊制的。這些極普通的剪紙作品,雖不象珍珠翡翠那樣華貴輝煌,卻牽連著每個人的心靈,伴隨著千家萬戶的生活,具有牽心動魄的藝術魅力。
民間剪紙的題材大都是人物、動物、草木花卉,可貴的是它能借生活中常見的事物,通過諧音、象徵等手法,構成寓意性的藝術畫面。如《龍鳳呈祥》、《鳳凰戲牡丹》象徵婚姻的美滿與神聖。《劉海戲金蟾》象徵愛情的真摯。《柿子和如意》表示四時如意、平安幸福。《喜鵲登枝》寓意喜上眉梢,喜事盈門。肥豬身上的裝飾花紋,用一群小豬組成,以比喻“多子”。新媳婦懷裡抱娃娃,表示“得子”等等。在剪紙藝術天地里,民間的能工巧手盡可以憑藉她們的想像描繪出理想的一切,以形傳神,表達出巧意、新意、美意。
山西民間剪紙的體裁格式,根據各地民俗與實用需要因物、因事制宜。最常見的是窗花,它的大小根據窗格的形狀來定。如冀北一帶窗戶格式有菱形、圓形、多角等樣式,窗花也隨窗而異,小的寸許,精緻靈巧,稚趣橫生;大者有四角、六角、八角呼應的“團花”,素雅大方。忻州一帶,歡慶春節,或操辦婚事都要貼“全窗花”,即剪出柿子、如意、牡丹、佛手、蓮花、桂花、笙等,祝願新媳婦善於女紅,早生貴子,美滿幸福。
民間剪紙的風格,總體來說,具有北方地區粗擴、雄壯、簡練、純樸的特點。但是,因地域環境、生活習俗、審美觀念的木同,各地剪紙又有差異。如晉南、晉中、晉東南、晉西北、呂梁山區的剪紙,多為單色剪紙,風格質樸、粗獷。而流行於雁北地區的染色剪紙,則婉約典雅、富麗堂皇,尤以“蔚縣窗花”為代表。
人們把生活比作一棵常青樹。那么,我們說這剪刀下的藝術便是常青樹上的花和果。民間剪紙紮根於民間,流傳於民間,土生土長,土香土色,永遠散發著藝術的芬芳。
——廣靈剪紙
“廣靈剪紙”以造型寫實、刻制精巧,色彩艷麗而著稱。它的原料是一種單一的雪白宣紙,工具是幾把刀刃為斜形的大小不等的刻刀。程式是先用刀刻出剪紙成品,再點染著色。民間巧匠非常講究刀工刻法和著色技藝,他們以簡單的工具,採取陰刻為主,陽刻為輔的辦法,在短短几分鐘內就能龍飛鳳舞地刻制出許多成品。著色時用上好白酒調色,調配較深的顏色可加少量白礬,這樣既能使塗上的顏色鮮艷水靈,又能保證剪紙存放較長時間。廣靈剪紙以其精湛的技藝贏得了聲譽,現已銷行到法國、美國、日本、波蘭等國,成為海外友人珍愛的藝術品。2009年10月,廣靈剪紙以中國剪紙首位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三批《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晉城剪紙以磁性剪紙為代表,在全國獨樹一幟。磁性剪紙可以靠自身的磁性吸附到磁性相框、磁性畫軸、磁性書寫板上,也可吸附到冰櫃、防盜門、汽車、檔案櫃、文具盒等鐵制物體上。噴少許水或洗潔淨也可貼附在玻璃或其它光滑表面上去。磁性剪紙能夠更充分地體現剪紙的透雕特點和剪紙的透空效果。
磁性剪紙是對剪紙藝術的傳承和發展。磁性剪紙對剪紙的貢獻體現在:一、磁性剪紙擴大了剪紙的市場;二、磁性剪紙豐富了剪紙理論;三、磁性剪紙增強了剪紙的藝術表現力,藝術創作技法上有創新,藝術表現手法更加多樣化。
磁性剪紙為實用新型專利,中華人民共和國知識產權局於2005年8月17日授予專利權。
磁性剪紙專利在我國已有一千五百年歷史的剪紙文化中加進了科技元素,使其更為時尚,套用更廣泛,體現了科技進步的價值理念。

陝西民間剪紙

陝西從南到北,特別是黃土高原,八百里秦川,到處都能見到紅紅綠綠的剪紙。那古拙的造型,粗獷的風格,有趣的寓意,多樣的形式,精湛的技藝,在陝西,在全國的民間美術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陝西剪紙,專家們稱之為“活化石”,因為它較完整地傳承了中華民族古老的造型紋樣,如魚身人面,獅身人首,以及與周文化相似的“抓髻娃娃”。與漢畫像所相似的“牛耕圖”等。傳承了中華民族陰陽哲學思想與生殖繁衍崇拜的觀念。如陝北剪紙中的“鷹踏兔”、“蛇盤兔”、“鷺鷥銜魚”、“魚戲蓮”、“蛙、鹿、魚、鳥”等。
陝西自古是中華民族的政治文化中心,傳說中的黃帝就葬於陝西境內的共同陵橋山,西安半坡、臨潼、姜寨、寶雞北首嶺都發現了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遺址。周秦漢唐等13朝都在陝西建都,留下了豐厚的民俗文化遺產。
陝西剪紙,這一民間藝術形式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全國各地不同風格和特色的剪紙藝術中,古老而純樸的陝西剪紙以它特有的魅力,為人們所喜愛。陝西剪紙主要形式有窗窯頂花、炕圍花、門畫、掛簾、枕花、桌裙花、鞋花、結婚雙喜花、衣物佩飾花、神龕貼花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窗花最為普遍。每逢春節,不論那裡的農村,給窗子糊上潔白的紙,貼上紅紙剪成的窗花,喜慶新年。陝西的窗花在表現內容上,一種是繼承傳統,一種是貼近生活,近距離反映現實。有人物活動、花鳥魚蟲、飛禽走獸、民間故事傳說等。造型嚴謹,民間風味十足。陝西剪紙大都出自農家婦女之手,以淳樸、粗獷、簡煉、明朗為特點。她們創作的剪紙飽含著濃郁的泥土氣息和強烈的感情色彩,沒有絲毫的矯揉造作,具有古樸的民風。他們一方面受民間文化的薰陶,另一方面對生活進行仔細入微的觀察和理解,凝聚著普通勞動人民的智慧,心到手到,並通過大膽豐富的想像,用剪紙來表達自己對生活的感受和對美的理解。
在陝西剪紙藝術中,首推陝北民間剪紙。這一地區由於近百年來交通閉塞,地處偏僻,外來文化較難傳入,古代的文化、藝術卻被農家婦女承襲下來,代代相傳。如一些剪紙繼承漢代畫像石風格,外輪廓極其簡練、飽滿。生動,想像力豐富。如農家春節門上貼的《瓜子娃娃》的四肢用紙剪出,頭用瓜子代替。由於作者都是農民,面廣人多,年齡相異,所以剪紙的題材豐富多彩。蔬菜花木、放牧紡織、婚喪嫁娶、民間傳說等是老年作者表現的對象。關中剪紙以其造型優美,細緻逼真而深受人們的喜愛。陝南剪紙人數較少,以其誇張中帶精巧、細緻中藏真情的特點。
剪紙是婦女們創造的文化,在陝北曾有“找媳婦,要巧的”的習俗,給娃找媳婦,“不問人瞎好,先看手兒巧”,手兒巧就是看剪紙繡花。有“一看窗子二看簾”的說法,看窗子,是看剪的窗花,看門帘是看繡花的本事。人們普遍認為,剪花好的女子肯定聰明,以後生下的娃娃自然也是聰明的。而今陝北農村,誰會剪花,仍被全村人所敬重。每到臘月天婆姨女子們在一起相互學著剪花,有好樣子出來,爭相替樣。正月婦女們相互串門看誰的窗花好,看誰手最巧。
陝西剪紙形式多樣,一是單色剪紙,二是色紙拼貼剪紙,三是點彩剪紙,四是滲染剪紙,五是紙塑窗花,六是剪紙熏樣。
陝北以單色剪紙為主,造型簡潔質樸、注重誇張變形,傳承著古老的審美情趣和造型觀念。在內容上多以動物花草為主。據說孔聖人教化天下,唯獨遺漏了陝北,於是陝北人的性情不像關中人那么中庸,所以創造性極強,喜怒哀樂表現的淋漓痛快,所以個性極強。在陝北的靖邊、安邊、定邊,人們你三邊剪紙,剪紙變成了另一種風格,纖細入微,小巧玲瓏,小中見大,刻畫精到。打出的“樂樂”細如針尖,剪出的線細如髮絲,既不同延安綏,剪紙粗獷,又不同江南的工巧、寫實。據考證,三邊原是邊關重鎮,朝廷常派南方將領在此地鎮守,他們帶著家眷在這裡生活,也帶來了水鄉的民間文化,與當地古拙的民間藝術待以結合,產生了獨特的三邊剪紙。
差距地區因為經濟基礎較好,剪紙的形式變得多樣起來,單色、點彩、拼貼、紙塑等多種形式相互運用,內容上以戲曲人物為主,花鳥動物中常常加進象徵文化符號的琴棋書畫,八寶等,有濃烈的中原文化特徵。庫淑蘭是旬邑縣民間拼貼剪紙的高手,今年八十多歲,陝西省文化廳命名的剪紙藝術大師。她把拼貼剪紙發展到極致,使專家學者驚嘆不已,台灣漢聲為庫淑蘭出版了大型專輯畫冊。中央電視台、陝西電視台拍攝專題片進行報導。合陽縣羅占花老人創作的紙塑剪紙,人物的造型采自於戲劇,把戲劇人物的一招一式刻畫的栩栩如生。渭北的單色剪紙受其皮影造型的影響,而西府的單色剪紙受木板年畫影響,可以看出中原文化深厚的底蘊。

山東民間剪紙

北方派——山東剪紙 山東民間剪紙從造型風格上大致可分兩類。一類是渤海灣區域粗獷豪放的風格,與黃河流域其他省份的剪紙一脈相承。一類則是更有特點的山東膠東沿海地區以線為主,線面結合的精巧型剪紙,它似乎與山東漢代畫像石細微繁縟的風格一脈相承,以其花樣密集的裝飾手段,使單純爽快的外型更飽滿豐富。
山東膠東稱手巧的女子為“伎倆人”,“伎倆人”不管出在哪個村,都是人們引以為榮的事。她們的花樣子常常用煙火熏在土紙上到處流傳,成為遠近鄉村剪花的樣子。剪紙用途最多的是打扮窗戶。膠東的窗戶多是細長條形的格子,一般只能貼一些小的花,婦女們開發自己的創意,運用化整為零的方法把大的構圖分割成條形剪出,再貼到窗上組合成一個完整的畫面。這種稱為“窗越”的剪紙一般貼在“窗心”。另有“窗角花”、“窗旁花”以及懸掛在窗前會活動的“鬥雞花”等,構成了系列性的“欞間文化”。與節慶的居室布置相適應,剪紙還用於牆圍及天頂仰棚的裝飾,以及器皿的貼花。
其中,山東高密一帶流傳的剪紙,從農舍的門窗、棚頂到箱櫃、衣櫥都有剪紙裝飾。製作一般不打草稿而放剪直下,其特色是常用鋸齒紋和挺拔的線條相結合來構成形象。
山東剪紙從古發展到今,越來越多地顯示出它獨具有審美功能,因此,民間的“伎倆人”也就更加注重技巧的精熟。那若斷若連的線條和細如蚊足的毛刺,往往叫人感到一種凡人難以達到的絕妙。

剪紙裝裱

鏡框式

一般市場上出售裝照片和畫片的就可以。在裝剪紙時需要將剪紙的四周用少量的白色乳膠粘連在托紙上,否則待鏡框掛起來後,剪紙往往會掉下來或移動位置,顯得東倒西歪不整齊。托紙的顏色選擇主要看剪紙的顏色,起襯托剪紙的作用。比如剪紙是重顏色時,襯紙就要選擇淺色的,剪紙是淺色或白色時,襯色就要選擇重顏色。

紙版式

紙版裝裱可分平面裝裱和立面裝裱,平面裝裱將剪紙用透明乳膠全部粘連在事先設計好的紙版上即可。立體裝裱是將紙版分成二層,中間夾著用透明片固定好的剪紙,外表再用透明片或玻璃紙貼好,這種裝裱給人一種立體空間感。

捲軸式

捲軸是裝裱中國畫的一種形式。它莊重、大方,掛在房間裡很有氣魄和具有東方藝術特色,用來裝裱剪紙自然是上等。如在裝裱好的捲軸上再請書法家題上字,蓋上印章,就完全可以同一幅中國軸畫相媲美了。裝裱捲軸價格要比鏡框昂貴,裝裱技術的難度比較大一些,但是,藝術效果卻相當好。

壓膠式

隨著現代工業的發展,各種透明化學材料越來越多,其中如透明樹脂膠,加進少許的凝固劑,將剪紙平放在玻璃上,將配好的膠水倒在剪紙上面,然後用木架繃平的玻璃紙平放在膠上,再用橡皮滾筒壓平,放在400度燈光下烤乾。用這種方法裝裱後非常精美,能永久保存,但技術比較複雜,如果禱時溫度掌握不好容易將玻璃紙烤破而失敗。這種裝裱效果近似照片過膠效果。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