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撈過度

捕撈過度是指隨著對某一水生經濟生物種群的捕撈強度不斷增加而出現的單位捕撈漁獲量和總產量均下降的現象。

捕撈過度

正文

隨著對某一水生經濟生物種群的捕撈強度不斷增加而出現的單位捕撈漁獲量和總產量均下降的現象。
19世紀時俄國已有人認識到捕撈將導致內陸水域魚類資源量下降;水域越小,這種影響越大。但對海洋的水產資源,人們直到19世紀末還認為是取之不盡的,捕撈只獲取了其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不會影響其資源量。從19世紀90年代起,捕撈工具和技術有了很大進步。隨著捕撈強度的增加,海洋水產資源在產量和漁獲物組成上呈現資源量下降的徵象,這就使人們開始重視研究捕撈對海洋水產資源的影響。1903年C.G.J.彼得森根據比目魚生長與魚群密度關係的研究結果,提出了“稀疏論”。認為魚類資源在很大程度上能適應捕撈強度的增加,因捕撈能使魚群稀疏,改善魚類索餌條件,使魚的個體生長加速,從而增加產量。但他也指出稀疏應有一定限度,如果稀疏過分,剩下的魚太少,就難以維持最大產量。1914年,約爾特根據多年觀察漁獲物年齡組成及生物學統計資料的結果,又提出“波動論”,認為漁獲量的波動是種群的豐產世代數量變動所造成的。隨著時間的進展,某些已開發利用的海洋水產資源的衰退現象日益顯著。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捕撈過度的現象已被人們肯定。1942年E.S.拉塞爾根據太平洋庸鰈、挪威的海蝦、北海的、黑線鱈、海鰈等捕撈業的發展史,首先提出捕撈過度的概念;還闡明了捕撈對水產資源的影響是由於一年中該資源的捕撈產量和自然死亡量的總和大於資源的補充量和剩余群體的生長量的總和;每一種水產資源都有一個最適的捕撈強度,捕撈強度超過了這個限度,不但不能使產量增加,反而會導致產量減少。
捕撈對水產資源的影響主要表現在資源的數量和種群結構兩方面。當一種水產資源以較低的捕撈強度利用時,種群的生長主要受餌料的制約。餌料數量制約著種群存活率和個體生長率。如餌料缺乏,生長慢的高齡魚大量掠食而使生長快的低齡魚缺乏餌料,漁獲物主要就由高齡魚組成。結果是種群生長率下降,生長潛力不能充分發揮,使資源處於開發利用不足狀態。在這種情況下適當增加捕撈強度,減少資源數量,特別是捕掉一些生長慢的高齡魚,會促進其餘群體更好地生長。但是,如果某種資源處於過高捕撈強度時,種群中達到可捕規格、而尚未達到最迅速生長階段的個體大部分被捕掉,種群就主要由低齡魚所組成。種群生長量會因此而受影響,但因餘下的低齡魚生長快,如能讓其再生長一個時期,生長量就會增加。這種僅影響種群生長量的捕撈過度,稱為生長型捕撈過度。對處於生長型捕撈過度的水產資源,如及時採取有效管理措施,減少捕撈強度,保護幼魚和產卵場,則水產資源可望得到恢復。如對處於生長型捕撈過度的漁業資源再進一步加強捕撈,由於大量的魚在成熟產卵前被捕掉,使產卵群體的數量減少到不能對種群提供正常的補充群體。這種影響到種群補充量的捕撈過度,稱為補充型捕撈過度。處於這種捕撈過度狀態下的水產資源,其數量呈災難性的下降,就有絕滅的危險。即使再採取管理措施,減少捕撈強度,資源恢復的可能性也不大。因為資源的再生產機制已遭到破壞,原來的生態系因資源的生態位往往被其他資源所取代而形成新的生態系。

配圖

相關連線

海洋學及其相關知識

海洋科學是研究海洋的自然現象、性質及其變化規律,以及與開發利用海洋有關的知識體系。下面讓我們來完善與海洋學相關的詞條,以此來更加深入的了解海洋學的相關知識。
未充分成長風浪
富營養水
有限風時譜
有限風區譜
有機覆蓋層
有效波
有孔蟲軟泥
最適漁獲量
最小風時
最小風區
暴濤
暴涌
暖渦
太平洋赤道潛流
暖水舌
暖水種
暖水圈
晝夜垂直移動
乾式潛水
無節幼體
無生命帶
無潮點
無涌
無浪
無沾污采水器
無光帶
鏇轉潮波系統
鏇轉流
方解石補償深度
方解石溶解指數
方向波譜
帽狀幼體
斯韋爾德魯普波
斯托克斯波
常規潛水
太陰潮間隙
斜拖
斜坡式防波堤
斜向浪
斜壓海洋
斑礁
斑塊分布
敷管船
巨型浮游生物
放射蟲軟泥
支承結構
摩擦深度
描述海洋學
掩護水域
巨型動物
掠射角
崩碎波
季節性溫躍層
密度制約死亡率
捕撈能力
捕撈強度
振弦式海洋重力儀
揮發性有機碳
揮發性有機物
季節變化
擋潮堤
挾卷
實用鹽標
指示種
拖曳船模試驗池
拉索塔平台
擔輪幼體
抱球蟲軟泥
護面塊體
護岸工程
太陰潮
投棄式溫深計
岩灘
島架
定點觀測站
島式防波堤
懷卵量
微量營養物
微表層採樣器
微結構
微生物污著
微生態系
微生境
微浪
微大陸
微型浮游生物
微型底棲生物
微型動物
微分布
往複流
彈簧采泥器
島式碼頭
弧後擴張
弧後
島坡
弧前
層化海洋
尼斯金采水器
尖角壩
少種型大洋
小菌落
異常水位
異域分布
宇宙沉積
開闊海域
存活率
建設性板塊邊界
度洋中脊
龐加萊波
底表撬網
底表動物
小型底棲生物
底棲生物群落
底棲生物拖網
底棲生物學
底棲生物刮底網
小型實驗生態系
小型動物
底摩擦層
底層魚類
底層流
底層水
底內動物
廣食性動物
廣鹽種
廣溫種
廣深性生物
廣壓性生物
幼年個體
導航設備
導管架樁基平台
導堤
對馬海流
平面分布
太陽潮
平衡剖面
寡鹽種
平整冰
平底生物群落
孤立波
朔望潮
底波
恆化培養
方位改正
平衡潮
小型浮游生物
引潮勢
幼體
引力潮
對流混合
異質性
岸礁
挖泥船
護坡
太平洋板塊
懸浮物
弧前盆地
峽口
斷面觀測
斷層海岸
孔隙度
異養生物
捕食者
干擾加速度
巨浪
底棲動物
年齡組成
年代地層學
小潮
暖流
無震海嶺
整治工程
控制生態系實驗
捕食
捕撈過度
擋潮閘
打樁船
懸浮體
弧後盆地
引潮力
異重流
開爾文波
底棲生物
平頂海山
實用鹽度
平均海平面
孵化率
孵化
岬角
季風海流
季節變動
密度躍層
密度流
孔隙水
平潮
島弧
峽灣
岸冰
富營養化
寄生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