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扛箱

抬扛箱

抬槓箱的民間社火是源於徐溝、盛興於徐溝街坊的民間街頭文藝。它反映的是人們在抬著箱子似的糧屯, 歡天喜地地慶賀糧食豐收景象。

抬槓箱簡介

清徐抬扛箱 清徐抬扛箱

據當地民眾傳說,很早 以前徐溝地面旱情嚴重,民眾便抬神祈雨,結果天降大 雨,並獲得了大豐收。過年人們鬧社火時,為祝賀豐衣 足食的好年景,藝人們便創意製作了抬著糧屯嬉戲鬧元 宵的街頭文藝節目。經過數年的演變和發展改進,由原 先的簡單製作道具和表演,演變發展成道具製作精美別 致、表演技藝精湛、深受民眾喜愛的節目,人們便叫此 項活動為“抬槓箱”,其第一種含義是指“箱”子裡面裝 有財富,示意“吉慶有餘”;另一種含義是指“皇槓”, 即封建社會各州縣的官吏,專門組織人員到京城,給皇 家敬獻禮品。從此意義上講“抬槓箱”還有尊貴之意義。 所以“抬槓箱”之命名是具有深層的文化內涵的。

抬槓箱製作工藝

槓箱的製作是用1根長1丈多,粗3寸的柳木棍,修剪 加工後用紅棉布纏裹裝飾為抬桿。用葦席製作成上尖下 寬的三角形席包,裡面裝上壓重的磚石之物,席囤上面 裝飾上五穀雜糧,或者用手工製作的五穀雜糧圖案裝飾 也可。但實物不如手工製作的工藝品美觀雅致。席囤周 圍用圖案裝飾,席囤兩面中間部位,貼上用紅紙寫有 “豐”字的菱形“福”疙瘩圖案。席囤兩面用兩根四股麻 繩從底至尖捆綁結實,然後將抬桿與綁席囤的繩子拴在 一起。這樣抬桿、席囤便連成一體,抬桿動席包便動, 抬桿兩頭掛一串戰馬戴得銅質串鈴。

抬槓箱表演形式

抬扛箱的表演者兩人,他們頭戴無邊無頂的草帽,或者是氈帽,身著古裝服飾,扮醜臉小生,兩人左手舉 酒杯,右手提酒壺的醉相表演,逗得觀眾捧腹大笑。

兩人在上街表演時,抬著席囤扛箱,一邊喝酒,一 邊高喊著:“新年大吉”、“吉祥如意”、“恭喜發財” 等新春賀語;或帶有醉意聲色地喊:“東邊有個俊媳婦 呀!西邊有個靚姑娘呀!”的逗趣詞語;有時還演唱一些 太谷秧歌小調,一邊還不停地耍著抬扛箱的技巧。

扛箱的步伐與抬法有大步行、小步串,前進步後退 步,剪子股步等。每種步伐都表現著一個內涵用意。大 步行表示行進的難度,前進後退步顯示上坡或道路的難 行,小步串是體現下坡和道路易行。抬法有面對面,背 靠背,有左肩躍右肩,右肩跳左肩,有前進,有後退, 有轉圈等玩法。抬桿的變位,兩手不護,是利用抬桿的上下顫動之時間差來換位。這種表演既有舞蹈的舞步, 也具有雜技藝術的特色,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音樂伴 奏主要以鑼鼓為主。有時也用民間的“八音會”。它的這 種表演形式,充分體現農民在喜慶日子的歡樂情緒,是 農耕文化溶於民間文藝的具體的體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