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原表位

抗原表位

抗原表位,又稱抗原決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AD)指抗原分子中決定抗原特異性的特殊化學基團。抗原通過抗原表位與相應的淋巴細胞表面的抗原受體結合,從而激活淋巴細胞,引起免疫應答;抗原也借表位與相應抗體或致敏淋巴細胞發生特異性結合而發揮免疫效應。抗原表位的性質、數目和空間構型決定抗原的特異性。

基本簡介

抗原表位抗原表位

抗原表位的大小與相應抗體的抗原結合部位相適合。一般情況下,一個多肽表位含5~6個胺基酸殘基;一個多糖表位含5~7個單糖;一個核酸半抗原的表位含6~8個核苷酸。一個抗原表位的特異性由組成它的所有殘基共同決定,但其中有些殘基在與抗體結合時比其它殘基起更大作用,這些殘基被稱為免疫顯性基團。

蓋型表位

某些抗原分子表面,不同表位之間相對分離,各自結合特異性抗體,互不影響,這類表位被稱為非復蓋型表位。若某一表位與相應抗體結合會影響另一表位與抗體的結合,此類表位稱為復蓋型表位。

隱蔽表位

位於抗原分子表面的表位易被相應淋巴細胞所識別,即具有易接近性,可直接啟動免疫應答,故稱為功能性表位。存在於抗原分子內部的表位無直接觸發免疫應答的功能,稱為隱蔽表位。若通過理化因素處理抗原,使其結構發生改變,內部的隱蔽表位被暴露,可能成為新的有功能的表位。

細胞表位

免疫應答過程中,T細胞的TCR和B細胞的BCR所識別的表位具有不同特點,分別被稱為T細胞表位和B細胞表位。

T細胞表位

TCR僅能識別約10~20個胺基酸左右的小分子多肽。這些表位由序列上相連的胺基酸組成,主要存在於抗原分子的疏水區,稱為線性表位或序列表位。此類表位一般並不位於抗原分子表面,須由抗原呈遞細胞將抗原加工處理為小分子多肽並與MHC分子結合,然後才能被TCR識別。由於T細胞僅能識別經加工處理的表位,故一般不識別天然抗原的構象型表位。

B細胞表位

BCR或抗體能與未經抗原呈遞細胞加工的抗原發生反應,其識別的靶結構主要是位於抗原分子表面的表位。這些表位由序列上相連或不相連、但在空間結構上相互臨近的胺基酸或多糖組成,稱為構象表位。此類表位大小不一,約由4~6個胺基酸殘基或者糖基組成。B細胞表位一般存在於天然抗原分子表面,不經加工處理即可直接被B細胞識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