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姓

把姓

把氏,是一稀姓。今甘肅永登一支把姓人數較多,其來源請看“永登把氏淵源考”。歷史上的把氏名人,如把親、把秀、把琮、把聰、把鉞等人的淵源和後嗣還不清楚。永登把氏不敢盲目攀付,貿然認祖.。把氏淵源多元、多民族,望識者、族人多方考證,亦請南京、宜興、壽縣、昆明、曲靖和甘肅等地的把家人參與自己姓源和祖宗的考察和族譜研究.。

把
簡介

把氏,是一稀姓。今甘肅永登一支把姓人數較多,其來源請看“永登把氏淵源考”。歷史上的把氏名人,如把親、把秀、把琮、把聰、把鉞等人的淵源和後嗣還不清楚。永登把氏不敢盲目攀付,貿然認祖.。把氏淵源多元、多民族,望識者、族人多方考證,亦請南京、宜興、壽縣、昆明、曲靖和甘肅等地的把家人參與自己姓源和祖宗的考察和族譜研究.。

永登把氏淵源考

據不完全統計,2005年蘭州市有把氏人口4800餘人,其中以永登縣為多。關於永登縣把氏之起源,近二百年來不斷有族人進行過考察並曾記載過一件有趣的故事。公元1828年,陝西舉行鄉試,考官對來自莊浪衛(永登)的考生把先瑋之姓頗為詫異,再三詢問考察,終在《廣韻》(姓書)中查到該姓古淵源:把姓本杞東樓公後,杞康避董卓亂,改姓把,西魏有襄州刺史把秀。東樓公系後周武王封杞地的夏禹之後裔。考官這才認為把氏“淵源有自,並非貿貿(蒙昧不明)為也”。為此,有位文人贈先瑋對聯云:“西序文明從此始,東樓世澤至今存”。由此可見,永登把氏恭認夏禹為祖,如同恭認黃帝為始祖一樣,沒有錯。但是,永登把氏多不自信系東漢把康或把肅之後,有的家譜序言直言:“非敢借貴胄以為榮”,不敢貿然認定自己系東樓公之後,同樣也不敢肯定東漢把康、把肅或西魏把秀為祖,認為無據可考。
在把先進瑋下秋闈前17年,即清嘉慶十六年(公元1811年),大清庠生把乃新修編家譜,其在《把家巷道譜序》中記載:修譜之始,他發現把氏“所謂姓氏之錫、播遷之緣,及七世以上廟祧茫忽其莫辨也。”為此,他走訪族間老人,在一耄老家中尋見兩件譜牒史料:一折人物圖像,叫作《世襲指揮印結圖》;一本《紅案》,即檔案。《世襲指揮印結圖》;是按明朝土官世襲官職要求製作的“頂輩宗圖”。圖上所繪八人都標明世襲官職緣由和順序:一輩帖木兒,洪武十二年,蒙曹國公(李文忠)選充馬軍,跟百戶鞏卜失傑在涼州沙子溝捉賊,將達民脫脫卜花解官有功,選充總旗,老疾。二輩把都,帖木兒次子(長子有軍功,但病故乏嗣),補役有功,升所鎮撫;洪熙元年在崑崙山雅令闊作戰有功升副千戶;宣德三年在甘州板橋因擒賊有功升正千戶,調跟魯賢(永登魯土司三世)。三輩把榮,把都長子,襲正千戶。天順元年跟隨魯鑒在野狐城斬賊有功升指揮僉事。成化四年剿滿四(滿俊,平涼人)有功升指揮同知,在任病故。三輩以下世襲者依次為:把璽、把森、把斌、把恩、把宗亮。世襲官職皆為土指揮同知,正四品。
紅案》,本指府州縣鄉試榜文,這裡引為世襲官爵之勘奏核准的記錄文檔,是對世襲官職印結圖的佐證。據族中長者收集到的該紅案殘箋(文意連貫者)有:“奉右軍都督府右字一千四百八十一號勘合內開正千戶把榮升指揮僉事到任,成化四年調跟都指揮魯鑒前往固原州石城兒征剿滿四等斬首一顆報官;五年六月內,右軍府都督右字一千四百八十號勘合內開指揮僉事把榮升指揮同知........四世把璽......蒙兵部官補奏欽準龔職。萬曆二十八年九月,把宗亮龔職......陝西行都司莊浪衛指揮使司呈:今將本衛襲舍(舍,即舍人,明軍衛應襲子弟亦稱舍人)把宗亮承襲供結緣由理合開造須至冊者...”。
《世襲指揮印結圖》和《紅案》,把乃新在一百九十四年前親見,但未記載是從誰家尋見。把夔生所修《鹹水河譜》中記載:“夔生細紡紅案由來,謂出自邊牆溝(永登縣北面山區)族叔有文之家。”兩人前後互證,真實可信。
帖木兒、蟲兒(帖木兒長子,病逝,無嗣)、把都,都是蒙古人名字。把都或曰拔都、霸突魯、霸都、拔都兒、把阿禿兒等,蒙古語baatur音譯,勇士之意。把都改漢姓,是以其蒙古名多音節的第一音節漢譯而來。明朝建立政權後,皇帝賜姓或由朝廷命令改姓者非常普遍,把都改為漢姓正在此一時期內。
把氏土指揮官職,即土司,在甘肅永登(明朝莊浪衛)相襲多代,譜牒記述詳實,有其真實性。但永登縣抑或甘肅省地方志書中沒有“把土司”之記載,顯然失其考。為此,對《世襲指揮印結圖》及《紅案》所記載之內容的真實性考證如下:
一、永登土司和土著把氏之史實。永登的土司之設始於明初。明朝的土司制度沿襲元朝,是由少數民族首領充任並世襲的官職。明史《土司傳》記載:“明踵元之故事,大為恢拓,分別司郡州縣,額以賦役,聽我驅調,而法始備矣。然其道在於羈糜,彼大姓相擅,世積威約,而必假我爵祿,寵之名號,乃易為統攝,故奔走惟命。”《清史稿》、《大清會典》等書記載,“以土官治土民”這種土司,在甘肅有大小42個,其中永登境內14個:指揮副使一、指揮同知七、指揮僉事二、土千戶一、副土千戶一、土百戶二。永登連城魯土司自明至民國凡19世、22個土司,還有其他魯姓、楊姓、何姓、海姓土司,當然也應有把姓土司。明朝在永登有多少土司?史無記載,但肯定比清朝多。《明史吳允誠傳》記:“永樂三年,元舊官平章把都帖木兒歸降宋晟,晟以招徠功,封西寧侯。自始降者益眾,邊境日安。”把都貼木兒賜漢姓吳名允誠。再如《明史》記載:“明興,諸番部懷太祖功績,多樂內附,賜姓授官職者不可勝紀。”但《明史卷三百十三》有記:“及承平久,文網周密,凡事必與太監撫、按、三司會議後行,動多掣肘,土官子孫承襲有積至二三十年不得職者。”或者因戰爭、革職、世襲勘奏延誤等原因、或者明亡而繼絕。
明朝世官分流官和土官,土官就是土司。帖木兒以軍功獲武官總旗之職,又系蒙古族,故為土武官,其子把都升正千戶,其孫把榮升指揮同知,依次世襲達八世。八世後世襲中斷。把氏自明初定居永登,至今600餘年,成為永登土著。土著,指遊牧民族定居某地後不再遷徙者,亦稱土民,即本地人,與“客籍”相對。
二、世襲土司報批手續與把氏宗譜記載相一致。明朝時土司世襲制度已很完備。前期,世襲者本人須親到京城辦理手續,領取批准檔案及證狀、圖案等。天順(1457年)後漸鬆弛,可由地方相關部門勘奏報批。從永登把氏先祖襲職紅案記載考證,其報請授職程式都符合明政府的規定:首先,襲舍人即準予襲替時,一般由嫡長子孫承襲,無嫡長子孫的,以庶子庶孫承襲,無子孫者,以其弟或族人承襲,挨次進行,不得越序。永登把氏一輩帖木兒最初是軍戶,專職軍人,因其長子無嗣由次子把都承襲軍職。把都以戰功升所鎮撫,洪熙元年升副千戶,宣德三年升正千戶(從五品),可見軍功甚著。把都長子把榮襲正千戶,天順以功升指揮僉事,成化四年升指揮同知(正四品)。其次,由陝西行都司莊浪衛指揮使司具題(清朝為奏摺)並鈐印、具結(甘結保證書),附承襲者親供(申請書)、頂輩宗圖,以及朝廷頒發的“原敕印”等。武職經由兵部稽核審查無誤,題名準襲後,有王朝右軍都督府發文,頒發證印,如把榮即奉右軍都督府右字一千四百八十號和一千四百八十一號勘會內開升指揮僉事、指揮同知的。萬曆二十八年九月,把宗亮通過陝西行都司莊浪指揮使司報批承襲指揮同知。
三、兵事紀錄與明史記載相一致。永登把氏土司《世襲指揮印結圖》上註明的參戰功績,能夠與明史之記載一一核實。
雅令闊之戰 據明史《李英傳》、《西域二一西番傳》和把氏《世襲指揮印結圖》記載:洪熙元年(1425年),朝廷派人出使西域,經安定、曲先衛時,被安定指揮哈三孫散哥,曲先指揮散去思搶掠駝馬金幣諸物,並殺死使者。仁宗皇帝大怒,責令李英與土官指揮康壽、魯賢等率部進討,把都亦率部參戰。李英,藏族,襲父李南哥西寧衛指揮僉事,永登魯土司軍事行動歸西寧李英調遣,把都屬魯土司統轄。李英率兵逾崑崙山,深入百里至雅令闊地,與安定劫賊激戰,大勝。屠斬一千一百餘人,獲馬牛等畜十四萬。“曲先劫賊聞風遠遁,安定王詣闕謝罪。”朝廷重獎並晉李英等官。此後,李英、魯賢奉詔進京受重賜。把都因此次作戰有功,升副千戶。
平定滿俊民變明初,元平涼萬戶把丹(蒙古族)降明,被授於平涼衛千戶,其部眾散居於開城縣等處,即現在六盤山東北、固原南部一帶,以畜牧、狩獵為生,號為“土達”。把丹之孫滿俊,平時扶危濟困,仗義疏財,在當地百姓中享有很高的威信。成化三年(1467年)春,滿俊為營救被官府捕拿的“土達”人張把腰,被官府一再敲詐勒索,激起民變。滿俊率眾占據地勢險要的石城堡,自稱招賢王,隊伍發展到數萬人,數次擊敗官軍,震動朝廷,明王朝多次撤換懲罰將領,均無奏效,最後調集京營及三邊(含永登魯家兵)八萬軍隊前來圍剿,包圍石城堡數月不能下,後改用收買內應誘捕滿俊。不久,石城堡被攻破,民變平定。此役中把榮隨魯鑒帶兵千餘人參戰。魯鑒負傷,後升都指揮同知,把榮升指揮同知。
同兒水作戰成化二十二年(1485年),魯土司五世魯麟與指揮同知把璽率土軍阻擊韃靼,保衛莊浪。先在青石峽展開阻擊戰,奮勇突入敵陣,斬數十人,後又追擊於同兒水,盡奪所掠牛羊、財務而歸。魯麟升都指揮僉事。
西征平叛明史記載:洪武十二年(1379年),洮州十八族番酋三副使等叛,據納麟七站之地。朝廷命令征西將軍沐英等討之,又命令 李文忠(曹國公)往籌軍事。沐英領兵至洮州舊城,叛軍逃遁,追斬其首領數人,盡獲畜產,遂於東籠山南川選地修築城池守御。《沐英傳》:“經洮州,獲其長阿昌失納,築城東籠山,擊擒酋長三副使癭嗉子等,平朶甘納兒七站,拓地數千里,俘男女二萬、雜畜二十餘萬,乃搬師。”據查,曹國公李文忠逝於洪武17年,在此前,他多北征,戰功卓著,西線作戰只有在洪武十二年上半年統率沐英等將領削平洮州十八番族叛亂,七月回京。所以,永登把氏祖宗貼木兒所謂“蒙曹國公選充馬軍”,只能在洪武十二年,而《世襲指揮印結圖》上標註的參戰時間記為“洪武三十二年”系抄寫之誤。李文忠的兒子李景隆亦襲稱曹國公,但李景隆在洪武三十二年,即建文一年(1399年)開始,到建文四年,一直忙於與燕王朱棣在中原對峙大戰,不可能西來甘肅,因此,印結圖上所記的曹國公一定不是李景隆而是其父李文忠。為此,民國27年(1938年)把連科撰修的《把氏源流譜序》已做了修正,改為“洪武十二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