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牲烏拉總管衙門

打牲烏拉總管衙門

打牲烏拉總管衙門,清代官署名。設在吉林境內專司采捕朝廷貢品的專門機構。

概述

打牲烏拉總管衙門打牲烏拉總管衙門
努爾哈赤取得烏拉國政權後,逐漸統一東北各部成立後金政權,並在“布特哈烏拉”設定了“打牲烏拉總管署”。從1648年(清順治四年)開始記述,從總管邁圖起到清末兼總管烏音保止,計36任(包括兼任),31名人選。
打牲烏拉總管衙門是清廷直接管轄的特殊機構。是管理地方打牲部落行政事務的機關,負責向清皇室進貢以當地特產為主的經濟特區。
總管衙門設在吉林烏拉街城裡十字街東面路北,依照副都統衙門式樣修造。大門3間,儀門1座,川堂3間,大堂5間。大堂正中供設龍牌,川堂後設印務處5間,左設銀庫更房各3間,右設松子、細鱗、乾魚等庫4間。川堂前各按腳色分設採珠左、右翼辦事八旗事務各5間,中設儀門1座。儀門處,分設東西捕魚兩翼辦事房各3間。大門處,照壁1座。城東北隅,設倉廒70間。衙院周圍土築群牆,東西牆角處建築看守、更房各3間,駐有值班兵丁輪流守衛衙署。

機構

總管衙門有品位的官員69員,其中總管(三品)1員,翼領(即輔堂,四品)2員,分左右兩翼,協助總管統理衙署事務。5品翼領4員,分管采、捕魚等業務。1翼分4旗,每旗設驍騎校1員,計16員。其他46員。
領催以下的官兵4276名。其中領催28名,珠軒頭目111名,鋪副138名,打牲丁3993名。
為了納貢的需要,清政府劃出“貢山”、“貢江”,打牲烏拉總管衙門的疆域“南至松花江上游、長白山陰(今吉林省通化、白山、延邊地區);北至三姓(今黑龍江依蘭縣)、黑龍江、璦琿;東至寧古塔(今黑龍江省寧安縣)、琿春、牡丹江流域。上下數千里,流派數百支。”領內有22處采貢山場和64處採珠河口,貢品達3000餘種。清初規定呈送的貢品有人參和貂皮,乾隆年間免去這兩項貢品,專門采捕東珠、蜂蜜、鱘鰉、松子等。
打牲烏拉總管衙門自順治四年至宣統三年(辛亥1911年)結束,先後持續了264年。
圖為《打牲烏拉捕貢山界全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