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發紺症

手足發紺症

手足發紺症(acrocyanosis)亦稱手足紫紺症、手足紫藍症,是一種原因未明的,以手足對稱性、持續性皮色發紺為特徵的末梢血管功能性疾病。發病年齡多在20歲左右,以青年女性為多見,很少見於男性。至中年後症狀趨於緩解,亦有持續存在者。精神異常患者中發病率較高。病人較瘦弱,常述周身怕冷,雙手足皮膚呈發紺色,皮膚溫度明顯降低(觸之冰冷),手發脹,此症在寒冷季節和肢體下垂時加重,在溫暖季節和雙手上舉時減輕,按摩雙手雙足可使發紺色減輕或恢復正常膚色。

基本信息

流行病學

1896年Crocq和1900年Cassiter先後報導,當時稱手足窒息症。本病好發於年輕女性,並非少見。

病因

手足發紺症手足發紺症

至今病因尚未明確,目前公認與內分泌失調血管運動中樞功能失調有關。根據是此病多見於青春期女性,25歲左右症狀能自然緩解;患者四肢末梢皮膚對寒冷敏感,皮溫明顯降低,皮膚靜脈叢處於鬆弛狀態,情緒激動可使症狀加重。

病理生理

本病的發生可能是在內分泌功能失調和血管神經中樞失調的情況下,皮膚的細小動脈處於痙攣狀態,而毛細血管和小靜脈則呈持續擴張,血流緩慢和血氧濃度降低,使皮膚呈發紺色,皮溫降低。甲皺微循環見毛細血管襻擴張、迂曲、血流緩慢、呈淤血狀態。

發病情況

發病年齡多在20-40歲,以青年女性為多見。精神異常病人中發病率較高。

臨床表現

手足發紺症手足發紺症

病人較瘦弱,常述周身怕冷,雙手足皮膚呈發紺色,皮膚溫度明顯降低(觸之冰冷),手發脹,此症在寒冷季節和肢體下垂時加重,在溫暖季節和雙手上舉時減輕,按摩雙手雙足可使發紺色減輕或恢復正常膚色,偶有皮膚感覺輕度遲鈍,嚴重者在天氣寒冷時易發凍瘡,手指輕度腫脹,如連年凍瘡則手背出現慢性凍瘡的特點,如團塊狀硬結,色素沉著,冷時疼痛,熱時瘙癢,潰瘍及愈後瘢痕

實驗室檢查

甲皺微循環檢查示毛細血管袢較擴張,其內血流緩慢、停滯,血色略紅。管袢周圍可有滲出,造成管袢輪廓不清。冷刺激實驗常陽性。

診斷

根據手足皮膚持續呈對稱性發紺色,觸之濕冷,冬季加重,多發生青少年女性,患肢脈搏正常等特點,排除其他疾病即可診斷。

鑑別診斷

手足發紺症雷諾病

1、雷諾病與雷諾征 病人有典型的肢端皮膚顏色規律性變化,即蒼白→發紺→潮紅→正常。雷諾征是一些疾病的併發症狀,故伴有原發病的臨床表現。
2、慢性凍瘡綜合徵先有慢性凍瘡的臨床表現,而後出現瀰漫性皮色發紺。
治療
手足發紺症按摩雙手

本病無需特殊治療,可通過消除精神負擔,鍛鍊身體,防寒保暖,自我按摩雙手等方法,使病情改善。病情重者可用妥拉唑林80mg,2 次/d;利血平0.25~0.5mg,3 次/d 口服;己酮可可鹼100~200mg,3 次/d 口服。必要時用山莨菪鹼(654-2)肱動脈注射。

嚴重者可行胸交感神經節阻滯術或切除術。

併發症

一般為良性功能性血管疾病,可以合併有手指腫脹和發硬。

預後

手足發紺症手指腫脹

手足發紺症是良性功能性血管疾病,雖然有時可有相當的不適感和病變,尤其是合併有手指腫脹和發硬現象者,但並無嚴重後果。一般來說,病情在成年後可以慢慢減輕,但也可終生有持續性皮色改變。無肢體營養障礙及潰瘍、壞疽發生,肢體及生命預後良好。

預防

手足發紺症保暖

1、應加強體格鍛鍊,增強體質。戒菸,避免飲茶和咖啡。
2、解除思想負擔,堅持自我按摩;防寒保暖,防治凍瘡。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