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勢操作

手勢操作

手勢操作是Palm帶給世界的驚喜,只是理念太過超前,也是Palm 沒有成為熱門產品的決定因素。雖然ios、Android和Windows Phone 三大主流系統也把手勢操作帶入產品。但對比之後發現,Android系統的手勢操作還大都停留在模仿諾基亞N9雙擊解鎖、畫字母打開軟體的簡單層面,WP還基本處於點按時代,蘋果在使用界面上有一個特徵就是全螢幕操作模式,兼有一些簡單手勢,可以說這種模式優點和缺點都共存。Palm是最理解也是把手勢操作和系統最融合的產品,可惜硬體配置低,軟體更新乏力,最終導致超前數年的理念變成了其它產品後期模仿的先驅。

基本信息

內容

手勢操作是蘋果帶給世界的驚喜,也是iPhoneiPad可以成為熱門產品的決定因素。雖然後期的Android和Windows Phone 7 也把手勢操作帶入產品。但對比之後發現,目前的Android系統的觸摸操作並不流暢,WP7沒有用過。不過,蘋果在使用界面上還有一個特徵就是全螢幕操作模式,可以說這種模式優點和缺點都共存。但全螢幕操作相對於多視窗操作模式來說,更適合於手勢操作。因為在固定區域上,手勢具備唯一操作特性,例如用兩指不同方向的划動,代表移動操作面,或其他指令,如果是複合的視窗則讓指令變得複雜和莫名其妙,可以說,不論是Android還是WP7,或WebOS都沒有特別的理解手勢操作的真正優勢所在。
手勢操作手勢操作
把手勢操作常態化,還是蘋果把iOS操作引進MacOSX的重要橋樑。例如在螢幕和觸摸版之間,由於無法直接對應,而手勢就可以取代按鈕的作用。你可以用不同手勢對計算機發出指令,而不是在螢幕的某個區域或位置準確按下。
現在蘋果已經成功的把鏇轉,縮放,划動等手勢操作成功的引進到操作界面。相信將來會有更多的程式操作是依賴於手勢驅動指令。例如四指收縮表示抓取,四指放大表示釋放,四指抓取後,可以移動,這樣就取代了原來的拖放操作,比原來更加直覺有效。目前採用的依然是兩次操作,例如雙擊鎖定拖拉對象,移動後,單擊釋放。
在MacOS裡面,三指和四指划動可以呼喚出特定的功能,例如程式切換,空間轉移等等,但這樣的定義還不夠直覺。
因此,未來蘋果的作業系統會引進更多的手勢。
那些參與到app開發的企業,也會找機會大幅度拓展手勢套用的範圍,這些年,手勢操作的SDK和API蘋果每年都有不斷的進步。
蘋果在iPhone,iPad和Mac的手勢操作進化中也不斷分化,例如,iPhone可以更多藉助於加速度感測器,陀螺儀,來實現更多的手勢操作,例如晃動,鏇轉,但這樣的操作對於iPad來說則不那么實際,而Mac則基本無法使用這些操作優勢。但也許將來的Magic trackpad會提供這些感測器。但在桌面上就不是那回事。
不過iPod Touch則可以提供類似的遙控功能。把IPODTOUCH或iPhone作為遙控器也是很多套用的一個途徑。
為了突破蘋果的優勢領域,其他廠商必須能夠找到嶄新的操作模式。就像微軟的Kinect一樣創新的模式才可能成功。但這種投入則不是一般公司所能勝任的。
個人在分析iOS產品優缺點的時候,曾經提出過按鈕複合操作的概念,這就像當年單鍵滑鼠和CTRL鍵結合的概念一樣,例如當我們按下按鈕來划動時可以實施拖拉,抓取鎖定等操作,蘋果的趨勢是取消按鈕,而其他廠商可以反其道,更多的手勢操作模式,可以有效區分產品,突破蘋果的專利限制,而給用戶更多的選擇,畢竟這種操作也是可行的,而且也很方便。如果普通的單指划動,配合兩個按鈕就可以實施常見的手勢操作了。
而這種操作在Mac系統下利用鍵盤和觸摸板很容易實現。
如果iPad和iPhone還可以大量使用Click操作,也就是定點點擊操作,對於把手勢操作引進的AppleTV和Mac則很難實現。因為手指的操作面和視覺操作面是分離的。
傳統基於滑鼠定位的轉換操作模式下,Click是基本操作。由此而發展出龐大的UI指令系統。以按鈕,快捷鍵來實現複雜的操作,而iPad和iPhone是對這種操作的一個過渡。
平板的直接操作和螢幕+操控板的操作是顯著不同的兩種類型操作。
平板的優勢在於直觀,由於操控板和螢幕之間需要一個信息切換的標記位來相互傳達,則操控就不可能直接鎖定操作對象。因此,未來的Mac下和TV下的產品操控界面將會有諸多的革新。
不過,縮放,鏇轉,多指划動等操作已經逐漸讓這種隔空操作成為可能。Kinect產品在這方面也有明顯的優勢。不依賴於操控板也是一種革新。
相對來說,Mac是桌面產品,不可能有複雜的體位操作,操控板也基本上是附著在桌面上的,但TV則可以更加靈活。
對於隔空操作來說,應該隨著划動的操作,出現操作對象的顯性顯示,而不是目前的圖形對象靜態回響。
例如棋類遊戲,隨著划動的出現,則出現操控棋子的焦點轉移,或可操作位置的顯性圖形響應。對可操作的對象進行焦點明確和凸顯。這是不同於滑鼠操作的特性。而這種特性在利用iPhone的remote操控ATV界面時有對應的設計結構。這樣操控對象轉移,和確認就不依賴於螢幕的對應位置。而滑鼠的原始設計則不是這樣,滑鼠依賴於游標Cursor的位置,對位置事件進行回響。這引來了很多今天的界面設計模式,但對於未來的手勢操作則不完全適應。
手勢操作的對象有兩種,一種是手勢本身,一種是操作對象本身。所有手勢都是對一個對象或全局發出指令。在相冊設計裡面,蘋果把這種操作優勢體現的很明確,例如縮放手勢可以起到兩個作用,一個是放大和縮小圖片,一個是打開或關閉資料夾,也就是說,當出現列表的時候,收縮是回到資料夾,而放大是進入圖片展示。
但由於平板的特性,縮放手勢可以作用於明確的螢幕對象,對於映射結構來說,例如螢幕和觸摸板,則需要提供焦點對象,這可以用划動來轉移焦點,而不需要傳統的點擊操作。
同樣的模式在SketchBook上也有體現,例如三指左向划過,是Undo,向右是Redo.三指向下是筆頭縮小,向上是放大,兩隻表示畫板的移動,單指則是繪畫操作。可以說,AutoDesk很深入的理解了手勢操作界面的內涵。
目前iOS的API也沒有對對象焦點轉移回響做出完整的系統,相信隨著手勢操作的深入,會不斷出現類似的API.
為動態界面做好準備吧,也許不久的未來,你看不到那些堆滿按鈕的界面。但也可以順暢操作。

特點

不用點按,只需在螢幕上滑動,便可打開、切換、關閉套用
有一些特別的解、鎖屏方式;
其他操作(如網頁切換、清除推送等)中也基本摒棄點按,而是以滑動來代替;
具有很高的操作效率和非常愉悅的操作體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