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江南·春去也

《憶江南·春去也》是由唐代詩人劉禹錫所寫的一首詩歌。

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憶江南·春去也
創作年代:唐代
作者:劉禹錫
作品體裁:

作品原文

其一
春去也,多謝洛城人。(1)
弱柳從風疑舉袂,(2)
叢蘭裛露似沾巾。(3)
獨坐亦含顰。(4)
其二
春去也,共惜艷陽年
猶有桃花流水上,
無辭竹葉醉尊前。(5)
惟待見青天。

注釋譯文

作品注釋

(1)多謝:殷勤致意的意思。
洛城人:即洛陽人。
(2)袂(mèi):衣袖。
(3)裛(yì):沾濕。
(4)顰(pín):皺眉。
(5)尊:同“樽”,酒杯。

作品譯文

其一
可惜春天已經匆匆過去了,臨行的時候謝別洛陽城的人。柔弱的柳枝隨風飛舞象是揮手舉袂,一叢叢的蘭花沾滿白露正如浸濕的頭巾,遮住芳顏獨自歡笑又像是含嗔帶顰。
其二
可惜春天已經匆匆過去了,一起來珍惜這艷麗明媚的年華吧!只見依然有桃花飄落在流水上,哪怕倒滿竹葉青美酒一飲而盡,醉倒在了酒杯前。只希望能等到雨過天晴、重見青天的時候。

作品賞析

此詞作於開成三年(838),作者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洛陽)時。題下原有作者自註:“和樂天(即白居易)春詞,依《憶江南》曲拍為句。第一首詞寫的是一位洛陽少女的惜春之情。她一邊惋惜春天的歸去,一邊又覺得春天對她也有無限依戀之情。詩人通過擬人化手法,不寫人惜春,卻從春戀人著筆。楊柳依依,叢蘭灑淚,寫來婉轉有致,耐人尋味。最後“獨坐亦含顰”,以人惜春收束全詞,更增添了全詞的抒情色彩。該詞抒發了惜春、傷春之情。引第二首詞寫的是作者惜春傷春之情。開篇發出了“共惜艷陽年”的感慨;其後寫作者見到春天已過、桃花飄落在流水上的情景,包含了一種無可奈何的傷感情緒;後兩句寫借酒消愁,不惜醉倒在酒杯前,卻希望能等到雨過天晴的時候。詞中即有傷春之意,又表現了作者珍惜流年的情懷。這兩首詞構思新穎,描寫細膩,手法多變。充分體現了詩人樂府小章的“清新流暢、含思婉轉”的藝術特色。清代況周頤《蕙風詞話》中評價說:“唐賢為詞,往往麗而不流,與其詩不甚相遠也。劉夢得《憶江南》‘春去也’云云,流麗之筆,下開北宋子野、少游一派。”近代學者俞陛雲在《唐五代兩宋詞選釋》中提到:“作傷春詞者,多從送春人著想。此獨言春將去而戀人,柳飄離袂,蘭浥啼痕,寫春之多情,別饒風趣,春猶如此,人何以堪!”引

作者簡介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洛陽人,為匈奴族後裔。晚年任太子賓客,世稱“劉賓客”。他和柳宗元一同參預那唐朝永貞年間短命的政治改革,結果一同貶謫遠郡,頑強地生活下來,晚年回到洛陽,仍有“馬思邊草拳毛動”的豪氣。他的詩精煉含蓄,往往能以清新的語言表達自己對人生或歷史的深刻理解,因而被白居易推崇備至,譽為“詩豪”。他在遠謫湖南、四川時,接觸到少數民族的生活,並受到當地民歌的一些影響,創作出《竹枝》、《浪淘沙》諸詞,給後世留下“銀釧金釵來負水,長刀短笠去燒畲”的民俗畫面。至於“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更是地道的民歌風味。他在和白居易的《春詞》時,曾註明“依《憶江南》曲拍為句”,這是中國文學史上依曲填詞的最早記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