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鼻淵

慢鼻淵以鼻流濁涕不止、鼻塞、嗅覺不靈、頭脹頭重為主要症狀。常為急鼻淵反覆發作或治療不徹底而致,其起病較慢,病程較長,為鼻科常見病、多發病之一。類似於西醫的慢性化膿性鼻竇炎。
慢鼻淵的診斷要點
1.主要症狀是:鼻涕粘稠或黃或白而量多,經常鼻塞,嗅覺不靈,頭昏頭重,或覺頭隱痛或鈍痛。患者平時常感頭暈目眩,精神疲倦,健忘等。
2.慢鼻淵應與鼻窒相鑑別。鼻窒病變在鼻腔,首要症狀以鼻塞為主,鼻涕粘性而量少,鼻甲腫脹以下鼻甲為甚,中鼻道以上無膿涕。而慢鼻淵則以鼻涕下不止為其主要症狀,中鼻道或嗅溝有膿涕,鼻竅或見息肉。
3.檢查可見鼻腔黏膜淡紅,鼻甲腫脹濕潤,尤以下鼻甲為甚,鼻腔內或可見息肉,中鼻道或嗅溝見鼻涕自上而下流出。x線照片常顯示竇腔模糊,密度增高及混濁,有時可見液平面或息肉陰影等。必要時可行鼻竇CT或MRI(磁共振成像)檢查。
慢鼻淵的辨證分析
慢鼻淵多由於急鼻淵之後,體質虛弱,失於調理,致使反覆發作,或因急鼻淵治療不徹底,遷延失治,邪氣久羈而致。另一方面,因邪毒內困,正氣耗傷,體質虛弱,外衛力弱,經常感冒,反覆不已,余邪不清,滯留鼻竅,纏綿不愈。臨床上,多見於肺、脾之虛損為主。肺氣虛損,衛陽虛弱,清肅不力,邪毒易於滯留,上結鼻竅,凝聚於鼻竇,傷蝕黏膜而為病;脾氣虛弱,則運化失健,清陽不升,邪毒久困,浸淫鼻竇,黏膜敗壞,而為病。總的治療方法是溫補肺臟,健脾益氣。
慢鼻淵的辨證分析
慢鼻淵多由於急鼻淵之後,體質虛弱,失於調理,致使反覆發作,或因急鼻淵治療不徹底,遷延失治,邪氣久羈而致。另一方面,因邪毒內困,正氣耗傷,體質虛弱,外衛力弱,經常感冒,反覆不已,余邪不清,滯留鼻竅,纏綿不愈。臨床上,多見於肺、脾之虛損為主。肺氣虛損,衛陽虛弱,清肅不力,邪毒易於滯留,上結鼻竅,凝聚於鼻竇,傷蝕黏膜而為病;脾氣虛弱,則運化失健,清陽不升,邪毒久困,浸淫鼻竇,黏膜敗壞,而為病。總的治療方法是溫補肺臟,健脾益氣。
慢鼻淵的辨證論治
肺氣虛寒型【證見】 鼻涕粘白,鼻塞或重或輕,嗅覺減退,鼻腔黏膜淡紅腫脹,鼻甲肥大。遇風冷等刺激,鼻塞及流涕加重。全身或見頭昏腦脹,形寒肢冷,氣短乏力,咳嗽痰稀。舌質淡,苔薄白,脈緩弱。
【治法】 溫補肺臟,疏散風寒。
【方藥】
1.主方溫肺止流丹(顧世澄《瘍醫大全》)加減
處方:黨參12克,白芍10克,防風10克,訶子10克,辛夷花10克,荊芥10克,桔梗10克,細辛3克。水煎服。
若頭額冷痛者,加川芎10克、藁本10克。易感外邪,常患感冒者,加北芪20克。
2.中成藥
(1)玉屏風散袋泡劑,口服,每次6克,每日3次,兒童每次2—4克。
(2)鼻淵舒口服液,口服,每次1支,每日3次。
脾氣虛弱型【證見】 鼻涕粘白或黃稠,、量多而無臭味,鼻塞較重,嗅覺減退,鼻腔黏膜淡紅,腫脹較甚。全身或見肢睏乏力,食少腹脹,便溏,面色萎黃。舌質淡,苔白薄,脈緩弱。
【治法】 健脾益氣,利濕通竅。
【方藥】
1.主方參苓白朮散(陳師文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加減
處方:黃芪15克,黨參15克,澤瀉15克,茯苓15克,扁豆15克,山藥30克,薏苡仁30克,白朮10克,辛夷花10克,桔梗10克。水煎服。
若鼻涕黃濁量多,濕欲化熱者,加黃連lO克、車前子10克、魚腥草15克。鼻塞甚者,加白芷10克、蒼耳子10克。
2.中成藥
(1)補中益氣丸,口服,大蜜丸每次1丸,水蜜丸每次5~10克,水泛丸每次6克,每日3次。
(2)補脾益腸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3次,兒童酌減。
(3)鼻淵舒口服液,口服,每次1支,每日3次。
慢鼻淵的外治法
1.滴鼻可用滴鼻靈、鼻炎滴劑等滴鼻,每日3-4次。
2.吹鼻可用鵝不食草乾粉、雙料喉風散等吹鼻,每日3~4次。
3.塞鼻用孩兒茶60克、鵝不食草30克、冰片5克,共研末,用香油調成稠漿,塞於鼻內,每日2-3次。
4.慢性化膿性上頜竇炎,應行上頜竇穿刺沖洗,沖洗出竇內積膿,並儘量排清竇內積液,然後灌入魚腥草注射液或板藍根注射液、雙黃連粉注射液等2~3毫升,每周沖洗1次,連續沖洗3—5次。
5.手術治療慢鼻淵經保守治療無效者可考慮手術治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