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笑症

恐笑症

恐笑症(gelotophobia),就是擔心被別人取笑、對被笑感到恐懼的一種病態心理特徵。

概念

恐笑症恐笑症
恐笑症是一個心理學名詞,心理學家也將其稱之為“匹諾曹綜合徵”或被笑恐懼症,恐笑症一詞是在1996年由德國的MichaelTitze發現並命名的。

MichaelTitze在自己的臨床實踐中發現一些病人很擔心被取笑,他們會去觀察周邊的環境,尋找被嘲笑或奚落的任何可能跡象。有時並沒有明顯的原因或證據,他們就會把環境中聽到的笑聲歸結於在嘲笑自己,然後感到很不舒服。

症狀

被笑恐懼者一旦感到自己被嘲笑,就如臨大敵,恐懼得肌肉緊張、全身木僵,仿佛立刻變成了木偶。下一次再進入社交活動之前,被笑恐懼者會感到惴惴不安,對預期可能出現的嘲笑感到擔憂害怕。他們在社交場合缺乏自信,但會努力隱藏自己的不安,並盡力避免自己出現在曾被嘲笑過的社交場合。
很多時候,由於這種恐懼、尷尬的預期過於強烈而難以承受,他們乾脆自己“宅”在一個地方,寧可孤獨無聊,缺乏人際交流,也不願冒這種可能變成可笑的“木偶”的危險。

成因

被笑恐懼症與人格特點上的內向和神經質有很大關聯,提示我們這類人本身的情緒敏感性和波動性較高。此外,被笑恐懼症多與患者童年被嘲笑的經歷有關。

影響

被笑恐懼者對負性情緒的調節能力較差,和普通被試相比,他們更容易沉浸在帶有恐懼、悲傷或憤怒的影片情緒中,主觀放大這些情緒,並且花更長的時間才能平復這些強度更高的負性情緒。這種緊張和提防,會使他們喪失掉許多人際交往方面的愉悅體驗。

改善

恐笑症是一種條件化的過程:成長經歷和家庭教養促使他們在“笑”與“負性情緒”之間建立了連線。實際上有研究發現,當不涉及可能指向自己的嘲笑時,被笑恐懼者對於玩笑和幽默的理解力與其他人沒有差別。

被笑恐懼者並不缺乏幽默細胞和開玩笑打趣的智慧,他們所需要的只是感到人際的溫暖和接納,這樣他們就會小心翼翼地從自我防衛的“保護殼”里探出觸角,逐漸放鬆,讓笑與恐懼憤怒羞恥一系列負性情緒之間的聯繫逐步消退,而在笑與輕鬆、愉悅之間建立積極的關聯。

中國移動手機報·互動百科IN詞_2013年08月

銳詞報
手機報IN詞

中國移動手機報·互動百科IN詞

互動百科與卓望信息結成百科知識類內容資源唯一合作夥伴關係,由互動百科向中國移動手機報用戶提供新鮮、趣味的網路銳詞 ,與中移動手機報共同打造新傳媒。

2013年08月IN辭彙總 |眼神方向理論 | 寵物依賴症 | 瑪麗蘇情結 | 謠言公式 | 殭屍企業 | 家電中暑 | 冷減肥 | 購物孤獨症 | 冰櫃腸胃炎 | 甜檸檬心理 | 隱私維度 | 睡眠性格 | 二次留守 | 時光飛逝效應 | 莎莉定律 | 雙生涯規劃 | 恐笑症 | 曬娃族 | 宅養族 | 職場硬糖 | 媽咪研究生 | 翻譯腔 | 新4050族 | 肥皂劇沉浸症 | 情緒時差 | 容器人 | 三陪父母 | 塑骨運動 | 克隆戀情 | 無客廳生活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